2013,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真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4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试卷代码:347专业名称:心理学专业综合
一、概念解释。(60分)1.心理测验法2.神经系统3.知觉4.学习5.内隐记忆6.效标7.心境8.语言理解9.系统误差
10.标准误
(有两个题目不记得了,希望考过的同学补充!)
二、简答题(120分)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定义及关系。2.有意记忆的定义并分析其特点3.情绪的定义及其功能。
4.联结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有哪两种理论?并比较其异同5.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关系。6.编制心理测验的步骤与程序。三、论述题(120分)1.结实生活论述思维的过程。2.结合实际论述人格的本质特征。
3.一个怎样的心理测验才算得上是较好的测验?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代码:347 考试科目名称:心理学业专业综合

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

一、解释概念(每小题写5分,共50分)

1.认知过程(普心3)

2.绝对感受性(普心82)

3.知觉恒常性(普心137)

4.依恋(普心522)

5.液体智力

6.意志(普心351)

7.应激(普心371)

8.面部表情(普心382)

9.区间估计(统计198)

10.区分度

二、简答(每小题30分,共150分)

1.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普心235)

2.简述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普心197)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普心329)。

4.简述方差分析的功能及应满足的条件。(统计290)

5.为什么说测验“可靠不一定有效”?(测量173)

三、论述(任选2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并举例说明。(普心278)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及各自的作用。(普心462)

3.参照常模的分数解释有几种?请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

一、解释概念(每小题写5分,共50分)

1.认知过程

答:认知(cognition)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 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 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2.绝对感受性

答:人的感官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而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3.知觉恒常性

答: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 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4.依恋

答:

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叫做依恋

(attachment )。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

5.液体智力

答: 液体能力(液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6.意志

答:意志(will )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它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

7.应激

答:应激(stress )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8.面部表情

答: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9.区间估计

答: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 就是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它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虽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等于什么,但能指出未知总体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

10.区分度

答: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品质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具有良好区分度的项目,能将不同水平的被试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在该项目上水平高的被试得高分,水平低的被试得 低分。反之,区分度低的项目则对不同水平被试不能很好地鉴别,水平高与水平低的被试,所得分数差不多,甚至正好相反。

二、简答(每小题30分,共150分)

1.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提取时有困难或者提取错误就是遗忘。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研究遗忘现象时发现,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缓。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3)学习的程度。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的浪费。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这可能与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有关。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系列材料的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的内容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故而系列材料的记忆出现了系列位置效应。

(5)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

2.简述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答: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是由卡尼曼在1973年提出的。

(1)该理论是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注意的,认为注意可以被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2)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因此,根据认知资源理论,若要完整识别刺激,就需要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如果同时呈现几种复杂的刺激,资源可能会很快耗尽。如果资源已耗尽,就无法对新异刺激进行加工。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创。他把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向高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 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

(2)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5)自我实现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关于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他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就越强,潜力就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就相应减弱。高级需要的实现要求首先满足低级需要。在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

4.简述方差分析的功能及应满足的条件。

答:(1)方差分析的功能

方差分析也称变异数分析,是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最常用的变量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

在于分析测量或实验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测量或实验中因素对反应变量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它既可以比较两个以上的样本平均数,也可以应用于一个因素多种水平以及多个因素各有多种水平的数据分析。它是教育与心理研究中最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之一。

(2)方差分析应满足的条件

与应用其他统计方法一样,应用方差分析时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数据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假定,否则不能使用方差分析方法。

①总体服从正态分布

与Z 检验及t 检验一样,方差分析要求其样本必须是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因此对不能确定总体是否为正态的样本资料,应进行总体分布的正态性检验,当检验表明其所来自的总体不是正态时,应对数据进行正态转换,或使用非参数方法。在教育与心理研究领域中,如果研究对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总体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再做正态性检验。

②变异的可加性

变异的可加性也可理解为变异的可分解性,它是方差分析所依据的一个基本原理。方差分析要求数据的总变异可以被分解成意义明确、彼此相互独立的几个不同来源的变异。

③各处理内的方差齐性

方差齐性又称方差一致性。方差分析中计算出的组内方差,实际上是将不同处理内的方差合成,与平均数差数显著性检验中两个样本方差合成求联合方差时要求两个样本方差无显著差异一样,求组内方差时也要求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彼此无显著差异,这是方差分析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如果这一假设不被满足,原则上是不能进行方差分析的。

5.为什么说测验“可靠不一定有效”?

答:测验可靠但不一定有效实际上指的是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1)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换句话说,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就叫信度,有时也叫测量的可靠性。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其结果应该始终保持不变。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一个测验总是为了一定的测量目的而编制的,判断它的效度高低,就要看它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如果能正确地测量出所要测的东西,这就是高效度的测量。

(2)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信度与效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信度高不一定效度高。但一个测验要想效度高,真分数的变异数必须占较大的比重,即测验的信度必须高。

信度和效度的这种关系,反映到日常经验中就是,一个测量工具具有一定的信度,但对于某一个目的并不一定是有效的;而一个测量工具如果对于某一个目的是有效的,那么它一定是可信的。譬如,用米尺来量身高是有效的,也是可信的,而用米尺来量体重,虽然多次量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即有较高的信度,但它的效度却很低。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测验是“可靠但不一定有效的”。

三、论述(任选2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并举例说明。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1)解决问题的策略

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可能会使得问题解决的速度与质量不同。主要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算法、启发法等,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等。

(2)人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可以从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了解。由于专家已有的知识数量较多,且是以问题的深层结构来组织,因此使得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比新手要更有效。

(3)知识表征的方式

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人们知识的表征方式有时会阻碍了问题的解决。比如要求人们用一笔连续画四条直线把排成方形的九个点连在一起,由于九个点在知觉上组成了方形,人们总是试图在这个方形的轮廓中连线,结果不能解决问题。

(4)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破除定势消极影响的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应换一种思路,寻求新方法。

(5)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称之为功能变通。功能变通与功能固着的作用相反。要具有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要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6)动机

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 形曲线来说明。它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的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7)情绪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8)人际关系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要求与周围的人的方式一致,这种现象称从众现象。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及各自的作用。

答:人格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共同决定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生物遗传因素

国内外诸多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在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格的许多特性都有遗传的可能性。

关于遗传对人格的作用,一般认为: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

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影响力的强弱也要看行为的社会意义,对于社会意义不大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而对社会意义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允许有太大的变异。此外,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

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类,即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教养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总之,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在塑造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早期童年经验

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人格发展的确会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外,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6)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的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不过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7)自我调控因素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

决定因素。

3.参照常模的分数解释有几种?请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答:心理测量分数通常用参照常模的办法解释。按照统计学的原理,把某一标准化样组的原始分数或测验分数转化为具有一定单位、参照点和连续体的导出分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测验量表。导出分数能以相同单位来表示测验成绩,能参照相同的或近似的常模团体在不同的测验中的作业情况,于是个体在多种测验中的有关作业情况就可比较了。常见的参照常模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组内常模和量表

一般来说,所有的标准化测验都提供某种形式的组内常模。利用这种常模,个体的作业情况可以通过与和其最可比较的标准化团体的作业比较而得以评价。常用的组内量表包括: ①百分等级分数

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导出分数。一个原始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一个群体的测验分数中,得分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的百分比。

百分等级分数的主要优点是:具有可比性,易于计算、解释方便。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性质不同的测验。另外,百分等级不受原始分数分布状态的影响,即使分数分配不是正态的,也不会改变百分等级常模的解释能力。

百分等级分数的主要缺点是:单位不等,尤其在分配的两个极端。百分等级只具有顺序性,而无法用它来说明不同被试之间分数差异的数量。另外,百分等级是相对于特定的被试团体而言的,所以,解释时不能离开特定的参照团体。

②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又称作Z 分数,以z 表示。它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始分数离开其平均数的分数之上多少个标准差,或是在平均数之下多少个标准差。标准分数还包括一些变式如T 分数等。

标准分数的主要优点有:具有等单位特点,便于工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正态分布下,可以利用正态分布表将各种导出分数与百分等级分数作换算:正态分布下,运用某种变式分数可以将几个测验上的分数作直接的比较。即使是非正态分布,也可运用由正态化的Z 分数转换而得的变式分数进行直接比较分析。

标准分数的主要缺点是:分数过于抽象,不易理解,正如在介绍的T 分数时所提到的那样不为一般人所熟悉;在非正态分布下,分布形态不同的变式分数,仍然不可以作相互比较,也不能相加求和。

(2)发展性常模和量表

测验分数的一个可能意义是通过对原始分数的变换使其明示:个体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他的行为属于哪一个水平。人的许多心理特质如智力、技能等,是随时间以有系统的方式发展的,所以可将个人的成绩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成绩比较而制成发展量表。主要的发展量表包括:

①智龄,即心理年龄

测量儿童心理成长,可以将一个儿童的行为与各年龄水平的儿童比较,以获得该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这需要得到一个可评价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年龄量表。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水平的年龄,这样的分数就称作智力年龄,简称智龄。

②年级当量

在教育成就测验中,分数的解释通常也采用年级当量。即将被试的测验成绩与某一年级的学生的平均分数作比较,而说成相当于某一年级水平。

③商数

在教育测验中,有时也采用商数来表明教育发展或成就的速率,常见到的有教育商数与成就商数。教育商数与智商类似,它是教育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成就商数是将一个学生的教育成就与他智力作比较,即教育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

关于发展性量表,总的来看其优点主要有:以年龄或年级当量作为单位来报告分数易于被人理解;可以与同等团体做直接比较;为个人内比较与纵向比较提供了基础。

但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包括:只适用于所测的特质随年龄或年级发生系统变化的情况,因此仅适用于年纪小的儿童,对成人不适用;由于人的行为发展受教育与经验的影响,因此发展量表只适用于典型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发展量表的单位不相等;获得同样的年龄或年级当量分数,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智力或学业水平。


相关话题/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