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_复习重点_练习题及答案)(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10


(提示)注意话中套话的情况及其标点符号的用法。
7.孔子曰:“益者三光,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提示)注意同形词意义的辨析,抓谓语动词。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9.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提示)注意长句子,从掌握主语和谓语动词入手去断句。
10.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1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12.苏秦之楚,三曰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玖、古代的文体
一、填空:
1.曹丕;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2.刘勰;《文心雕龙》;
3.《昭明文选》;三十七类。
4.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
5.散文、韵文、骈文。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骈偶、四六;平仄;用典。
6.论、说、议、辨、驳、难、解、释、考、原。哲学、政治、史、文。
7.书。章、奏、表、议。疏、封事、劄子。
8.序;跋;后序。赠言;唐、短小精粹。
9.传记;行状;行述、行略、事略。传状、碑志。叙事;抒情、议论。
10.韵文。楚辞;诗经。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六。辞赋。

二、名词解释
1.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
2.诏令: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3.奏议:臣下写给皇帝的书信、公文。
4.封事:机密性奏议,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书板。
5.劄子:即札子,写于竹简上的奏议。
6.对策:奏议的附类。由皇帝命题,应举者回答,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
7.檄文:诏令的附类。属于军事文书,用于征召、晓谕或申讨。
8.行状:提供礼官为死者广义定谥号或作为立传资料的文体,优秀的行状就是一篇传记。
9.颂赞:用以歌功颂德和表彰赞扬的文辞。
10.箴铭:用以规劝、警戒的文辞。
11.骚赋:摹拟楚辞而写成的赋。
12.古赋:除骚体以外的汉赋。
13.骈赋:源于古赋,主要指六朝时期的骈体赋。
14.文赋:散文化的赋体。
15.墓志铭: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由“志”和“铭”所组成,“铭”一般是韵文。
16.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的历史散文。
17.纪传体:集中而完整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文体。
18.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集中叙述有关某一专题的历史散文。

三、按姚鼐的分类,下列文章各属于哪一类?
1.《孟子》:论辨类。
2.《韩非子》:论辨类。
3.《艺文志序》:序跋类。
4.《论积贮疏》:奏议类。
5.《段太尉逸事状》:传状类。
6.《滕王阁序》:碑志类。
7.《陋室铭》:箴铭类。
8.《赤壁赋》:辞赋类。
9.《柳子厚墓志铭》:碑志类。
10.《荆轲赞》:颂赞类。
11.《黄冈竹楼记》:杂记类。
12.《祭十二郎文》:哀祭类。
13.《答李翊书》:书说类。

四、按姚鼐文体分类,指出下列作品属于何种文体?
1.《谏逐客书》:臣下写给皇帝的书信。
2.《答司马谏议书》:书信。
3.《前出师表》:臣下写给皇帝的奏章。
4.《游侠列传序》:书序。
5.《送薛存义序》:赠序。
6.《阿房宫赋》:骈赋。
拾、古文今译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用现代汉语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意译是指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方法。
2.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有五项:
①对译,指按原文词序与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今译。
②移位,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和表达方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对原句结构作某种调整。
③增补,指原文省略与表达过于简略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增补以“必要”为原则。只有在不增补就无法表达清楚原文含义的地方,才可增补。
④删减,指原文个别词语今译时可以删除不译。只有那些无法今译、不译不影响内容表达的个别词语,才可删除不译。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径直移到译文中来。它们属于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传承词,某些表示已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或某些专有名词等。
3.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①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②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③因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与典章制度造成的误译。
④因不了解解词与对译的区别而造成的误译。
4.古文今译的要求是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文含义。这是对译文内容方面的要求。
“达”指译文应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这是对译文表达方面的要求。
“信”和“达”是古文今译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要求,不能偏废。

二、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请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的错误:
1.译文错误有六处:①既,不是“既然”,应译为“渔人出来以后”;②其,应译为“他的”;③诣,应译为“拜见”;④“向所志”的“向”是副词,以前。应译为“寻找以前所作的标志”;⑤遂迷,应译为“结果迷失了方向”。⑥得,两个都应译为“找到”。
错误都发生在对词义的理解方面。
2.译文错误有七处:①亡,不应译为“灭亡”,应译为“消失”。②应,应译为“对待”,译为“适应”则缺乏主动性,与下文制天命的意思不一致。③治,应译为“正确的措施”。④乱,应译为“错误的措施”。⑤贫,应译为“使人贫穷”。⑥病,应译为“使人生病”。⑦祸,应译为“使人遭祸”。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译文选词不当(如“灭亡”);②对词义理解不确切(如“适应”);③没有理解并译出词类活用现象。(注:“脩道”句译为“遵循道并且没有差错”亦可。)
3.译文无误。
4.错误有四处: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用了“互文”,应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欢喜悲哀,也不因个人处境好坏而悲哀欢喜”。“己”不应译为“失意”。②进,应承前译为“在朝廷做官”。③退,应承前译为“退隐江湖”。④微,应译为“如果不是”。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没有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②没有结合语言环境确切、具体地理解词义。③对虚词“微”掌握不准确。
5.错误有三处:①损,应译为“减少”。②自虚,应译出使动用法,“使自己虚弱”。③得,在句中应译为“做”。
6.错误有三处:①常,通“尝”,应译为“曾经”。②虽并世起,应译为“即使同时在一个时代发生”。③一,应与前文相应,译为“一点”。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没译出通假字。②漏译“虽”“世”。③“一”译得不确切。
7.错误有四处:①见,应译为“拜见”。②虽然,应译为“即使如此”。③未闻道,应译为“没有听说过道”。④得贤,应译为“算得上贤明”。
错误发生在两个方面:①属漏译。②词义理解不准确。

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各词的译义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思考原因是什么:
⑴为
1.祭祀的事情或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担任小司仪。
2.高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高山。
3.于是放下他的耒而守着树桩,期望再得到兔子,兔子不能再得到,可是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4.楚王说:“讲得好啊!即使如此,公输盘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5.变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鲲。
(思考提示)从意义上说,(甲)第2、6(第一个)句中的“为”是一致的,但译时译为“变成”,译为“成为”,主要原因是前者重点在“变”,后者因为有“化”,所以重点在“成”。(乙)第5、7(第二个)句中的“为”是一致的,翻译的区别是由现代汉语词语搭配要求不同造成的。如讲“制造衣裳”或“制作云梯”都不贴切。(丙)第4、7(第一个)句中的“为”都是介词,但由于作用不同,所以翻译也不同。第3句表被动,译为“被”;第7句表对象,不译。(丁)此外第6句第二个“为”表判断,直译为“是”,但是由于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合,改译为“叫做”。
⑵以为
1.珠玉的光彩不显现在外边,王公们就不把它们当做宝贝。
2.日月被(天狗)吃了的时候去挽救它,天旱的时候祭祀求雨,卜筮以后才对大事作出决定,不是把它们作为取得所祈求东西的手段,而是用它们来装饰政事。
3.汉王刘邦说:“我就看在你的面上,把韩信任用为将领”。
4.把文章给人看的时候,(人)讥笑它,就认为是喜事,赞誉它,就认为是忧事,因为文章中还有别人的见解存在。
⑶所以
1.现在拜授大将,就象叫个小孩子似的,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2.公输盘屈服了,说:“我知道用来抵抗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3.要抛弃先王的法令,而效法他们用来制定法令的依据。
(思考提示)“所以”译法的差别首先是由它在句中作用不同造成的。表凭借时,一般就译为“用来……的东西”;表原因时,就译为“……原因”。此外同样是表凭借,译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译不出来),这是由上下文造成的。试比较第1、2、3句的译法。
⑷明
1.君主贤明并且政治安定,那么这些(怪异的现象)即使同时在一个时代出现,也没有什么损害。
2.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个事物,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人讲话。
3.所以树木经过加工就笔直,刀斧经过磨砺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会见解高明并且行为没有错误。
(思考提示)“明”的词义、词性及在句中作用不同,是造成不同译义的主要原因。

五、翻译下列古文,如译文有错误,请分析发生的原因:
1.我听说,土地广大的粮食就多,国家大的人民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才能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区别于大小水流一概容纳,所以才能造成它的深广;做王的人不拒绝百姓,所以才能使他的德望昭著。因此土地不分四方,百姓不分国家,四季富足丰盛,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古代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竟然抛弃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客卿去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士人,后退而不敢向西走,绊住脚不进入秦国,这就叫做“借给暴徒兵器,送给盗贼干粮”。
2.《管子》说:“粮仓充实人民就会懂得礼义和法度”。百姓衣食不足而国家能够得到治理,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古时候的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有的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有的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物质财富有时间的限制,消费却没有节制,那么社会财富必定要枯竭。古时候的治理天下,极其细致,极其周详,所以那时的积聚完全可以依靠。现在背离农业而趋向工商业,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害。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国家的大害。祸害横行,没有一个人制止它;国家将要倾覆,没有一个人拯救它。生产财富的人很少,而耗费财富的人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够不用尽呢?汉朝成立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农时错过却不下雨,百姓就将担心,年成坏纳不了税,就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或儿女,这些情况已经听到了。哪里有治理天下到了这么危险的地步还不吃惊呢?
3.我本是个农民,在南阳农村亲自耕种,只求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卑贱浅陋,亲自屈驾,到草屋中来看望我三次,拿当时的大事来询问我的意见,因此我感动奋发,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正遇上(在长坂)打了败仗,在军队溃散的时刻接受了委任,在危难的情况下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临终时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重任以来,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没有成效,而伤害了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连庄稼都不长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率领部队,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低下的才能,铲除奸贼,使汉朝重新强盛起来,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向陛下尽忠的职责和本分啊。
4.译文: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关心人民是最为急迫的(事情)。《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开始播种五谷’。人民有一个基本原则:有一定产业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的人,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做官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认真办事,节约用度,用合乎礼节的态度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曾经说过: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拾壹、诗律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对照而言的。一般把汉魏六朝的诗称作古体诗。唐以后按照古诗的方法写的,不讲平仄对仗的诗,也叫做古体诗。
近体诗指唐代正式形成的,以讲究平仄、对仗为主要特点的格律诗。
近体诗的主要特点是:①句数固定;②押韵固定;③讲究平仄;④讲究对仗。这四点也是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2.在诗律中,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指平声(古汉语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属平声,但是其中部分字是从入声演变来的),仄指仄声(古汉语的上、去、入都是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上、去属仄声,古代的入声字已分化到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近体诗利用平仄的变化、相配而构成诗句的韵律、节奏,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平仄”,也叫“声律”。
粘指律诗中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一二两字的平仄要相同(主要看第二个字)。
对指律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个字)。
拗指律诗中出现的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地方。救是对拗的补救。
3.三平调和犯孤平都是律诗创作中出现的违反平仄格式的毛病。一句的收尾三个音节全是平声就叫三平调;全句之中除末尾一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在律诗创作中不允许出现三平调,而犯孤平在有补救的前提下是可以出现的。
4.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是: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推演为七言律诗的格式只要求“戴帽”,即在五言格式的句首之前加上与句首平仄相反的两个音节:(甲)加“平平”;(乙)加“仄仄”;(丙)加“仄仄”;(丁)加“平平”;即成: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推演之后的主要变化是:①仄起变平起,平起变仄起;②五言变七言。
5.根据首句推演五律、七律平仄格式主要依据粘对的原则,同时注意押韵的要求。
6.分析近体诗的平仄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
①根据首联读音确定该诗使用的是哪种平仄格式;
②根据首句平仄,推演出该诗的平仄格式;
③读诗句,把诗句的实际读音与平仄格式相对照,在不一致的地方打圈;
④检查打圈之处,看是否有出格(即失粘、失对、犯狐平等)的地方。
7.对仗就是两句话在结构和意义上两两相对。用同一小类(如天文、地理等)的名词或形容词(颜色)、数词相对的叫工对,否则叫宽对。借对就是不用字在句子的意义对仗,而借用该字其他意义或与该字读音相同的字的意义对仗。借用该字其他意义对仗的叫借义;借用同音字意义对仗的叫借音。流水对是一联中两句字面相对,而意义则是前后相承的(从意义上说只是一句话)。
8.近体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要对仗,特别是颈联,必须要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二、根据下列平仄格式,每种续写出十韵(即二十句),如发生错误则请分析原因:
(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丙)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三、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对和拗则请指出(一表示平,∣表示仄,①或○表示平仄不拘,字下带•者为入声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①∣①∣∣--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拗“歧”救。

春望
杜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①∣∣-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①∣∣--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①∣∣--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①∣--∣∣-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拾贰、词律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牌是各种词调的总称。词谱是人们在各种词牌的字句、平仄、韵律等大致定型以后,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编成的,是作词格式上的规定和依据。
2.词的用韵与近体诗不同之处是:
①近体诗用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而词的用韵不仅可以同部平仄互押,还可以平仄换韵。
②词单元部平、上、去三声可在同一个韵部,而近体诗单元部平、上、去三声不在同一韵部。
③近体诗用韵固定在双句(或首句入韵),而词可押双句韵,也可以句句押韵。
词的平仄和近体诗的平仄有两点不同:
①词的平仄要求比近体诗更严。近体诗在有些地方是可平可仄的,词却规定必平或必仄,而且仄声有时还要分上、去、入。
②近体诗以平仄相间的律句为主,而词除用律句外,还用相当多的叠平、叠仄的拗句。
词的对仗与近体诗有三点不同:
①词的对仗是自由的,近体诗的对仗有固定的要求。
②近体诗的对仗必须平仄相对,而词既可以平仄相对,也可以不相对。
③近体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词则不避同字相对。
3.在词牌上要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①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名称,反之,同一名称也可能是不同的词牌。
②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别体。
4.令、近、引、慢等加在词牌上面与本调没关系;偷、声、减字、摊破等加在词牌上则与本调有关系。

二、指出下列词的词调、词牌,并说明是否有词题:
1.“西江月”是词调,也是词牌,“遣兴”是词题。
2.“虞美人”是词调,也是词牌,没有词题。
3.“渔歌子”是词调,也是词牌,同时还是词题。
拾叁、词语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义:
1.诽谤: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戒:告诫。
2.亡:逃亡。走:跑。
3.子:指女儿。
4.数:屡次。
5.坐:因犯罪而受处罚。
6.约束:指军中订立的规约、条例。
7.涕:眼泪。
8.诈:欺骗。阬:同“坑”,用作动词,坑杀,活埋。怨:恨。爱:爱戴。
9.恨遗憾。
10.淫、侈:过分,过度。是:代词,作判断句主语。贼:祸害。
11.穷:困窘。
12.少:稍微。
13.重:再次。恨:遗憾。
14.无赖:指蛮横无理、放刁撒泼等恶劣行迹。偷:懒惰。嗜:贪婪。暴:凶残。恶:为非作歹。
15.戚:“慼”的古字,忧愁。
16.货:财物。币:帛,古代以束帛作为礼物。
17.色:面目表情,这里指傲慢的神色。
18.谢:谢罪,承认错误。
19.益:更加,越发。
20.白:动词,告诉。敌:匹敌,相当。
21.饥:荒年。穰:丰年。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