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广东药学院复习资料)(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8



14.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  P235

现象:灭菌后、贮藏中产生浑浊、沉淀或乳光等。原因及解决办法如下:

1) 澄明度问题

(1)去除杂质;  (2)调节药液的pH值;  (3)采取热处理冷藏措施

(4)合理选用增溶剂、助溶剂与助滤剂        (5)应用超滤技术:高分子胶体杂质

2) 刺激性问题  

(1)消除有效成分本身的刺激性;      (2)去除杂质;

(3)调整药液pH值;                (4)调整药液渗透压。

3)疗效问题

(1)控制原料质量;                  (2)调整剂量优化工艺;(3)提高有效成分溶解度。

15. 双提法:蒸馏法和水醇法的结合。

16. 滴眼剂:pH值 5-9

第十一章:外用膏剂

1. 基质分类

      烃类

凡士林(vaselin)——吸水性能力差

石蜡(paraffin)

二甲硅油(dimethicone)

      类脂类

羊毛脂(wool fat)——吸水性最好

蜂蜡(beeswax)

鲸蜡(spermaceti)

    动、植物油脂

氢化植物油、麻油、棉籽油、花生油(中药油膏常以麻油与蜂蜡熔合为基质)

水溶性基质:聚乙二醇(PEG)

2. 处方一:

雪花膏(单位g)

A 硬脂酸    300g          油相,与D、F生成铵皂与钠皂为O/W乳化剂  

B 液体石蜡  250g          油相

C 石蜡      250g          油相

D 三乙醇胺  80ml          (与A生成铵皂O/W乳化剂)

E 甘油      200ml        (水相,保湿剂)

F 硼砂      2g            水解成硼酸与NaOH,后者与A生成钠皂为O/W乳化剂

G 尼泊金乙酯 1g            防腐剂

H 蒸馏水    920ml          水相

处方二:

硬脂酸      150g          (油相,乳化剂成分)

甘油单硬脂酸  30g          (油相,辅助乳化剂)

凡士林        100g        (油相)

氢氧化钾      5g          (乳化剂成分)

甘油          100g        (水相, 保温剂)

尼泊金乙酯    1g          (防腐剂)

蒸馏水加至    1000g        水相

处方三:

亲水基质:

硬脂醇(十八醇) 250g            增稠剂、稳定剂

白凡士林        250g            油相

十二烷基硫酸钠  10g            乳化剂

丙二醇          120g            保湿剂,穿透促进剂

尼泊金          0.4g            防腐剂

蒸馏水          330g            水相

处方四:

硬脂酸          60g            油相

硬脂醇(十八醇) 60g            油相,增稠剂、稳定剂

白凡士林        60g            油相

液体石蜡        90g            油相

吐温-80          44g            O/W型乳化剂

司盘-60          16g            W/O型乳化剂

甘油            100g            保湿剂

山梨酸          2g              防腐剂

蒸馏水    至    1000g          水相

处方五:

盐酸克林霉素凝胶(水溶性基质)

盐酸克林霉素        10g                主药

卡波普940            10g              基质成分

三乙醇胺            10g                PH调节剂

甘油                50g                保湿剂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0.5g              防腐剂

蒸馏水加至          1000g

3. 软膏剂常用的基质可分为: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4. 巴布剂膏料:

1)药物:中药提取物、药物细粉

2)黏合剂:聚丙烯酸类,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明胶,阿拉伯胶,聚乙二醇,CMC-Na等。

3)填充剂:微粉硅胶,碳酸钙,钛白粉等。

4)透皮促进剂:二甲基亚砜,氮酮

5)保湿剂:甘油,丙二醇(有促透作用)

5. 外用膏剂的经皮吸收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

6. 乳剂型处方必备:保湿剂、防腐剂、水相、油相、乳化剂

7.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研和法、熔合法、乳化法      (考)

8. 膏药——铅

黑膏药的制备流程:提取药料→炼油→下丹成膏→去火毒→摊涂

第十二章:栓剂(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1.    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基质因素、药物因素。

2.    栓剂中药物吸收途径: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由肝胆进入大循环;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髂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静脉,直接入大循环起全身作用。

3.    栓剂的基质

油脂性基质:天然油脂(可可豆脂)、半合成或全合成脂肪酸甘油酯、氢化油类

水溶性基质: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泊洛沙姆

4.    栓剂的附加剂

(1)    吸收促进剂:吐温-80、泡腾剂,氮酮类

(2)    增塑剂(可增加弹性):吐温-80,脂肪酸甘油酯,蓖麻油,甘油,丙二醇

5.    栓剂的制备:熔融基质→加入药物(混匀)→注模→冷却→刮削→取出→成品→包装

6.    融变时限:油脂性基质的栓剂应在30分钟内全部融化或软化变形,水溶性基质的栓剂应在60分钟内全部溶解。

第十四章:胶囊剂

1.    不宜制成胶囊剂的有:①药物的水溶液或乙醇溶液,因能使胶囊壁溶解;②易溶性药物入氯化钠、溴化物等(溶解后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③易风化药物,使胶囊壁软化;④吸湿性药物,使胶囊壁过分干燥而变脆。

2.    采用滴制法制备软胶囊剂,影响其质量的因素:①明胶液的处方组成比例;②胶液的粘度;③药液、胶液及冷却液三者的密度;④三者的温度;⑤软胶囊剂的干燥温度。

3.    制备空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

第十五章:丸剂(溶散时限)

1.    丸剂的制备有: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

2.    水丸用泛制法制备:原料的准备→起模→成型→盖面→干燥→选丸→质量检查→包装。

塑制法制备蜜丸:物料准备→制丸块→制丸条→分粒→搓圆→干燥→整丸→质量检查→包装。(药粉与炼蜜的比例;1:1 ~ 1:1.5)

3.    浓缩丸:泛制法或塑制法

4.    滴丸常用的冷却液:水溶性基质可用液状石蜡、甲基硅油;非水性基质可用水或不同浓度的乙醇。

5.    丸剂包衣种类:药物衣、保护衣、肠溶衣

第十六章:颗粒剂

1.    颗粒剂分为可溶颗粒、混悬颗粒和泡腾颗粒。

2.    “手捏成团、轻按即散”。

3.    一般清膏、糖粉、糊精的比例为1:3:1,辅料总用量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干浸膏细粉制粒,辅料用量不超过其重量的2倍。

4.    湿颗粒制成后,及时干燥,温度60℃-80℃。

5.    常用作泡腾崩解剂的有机酸有枸橼酸、酒石酸,弱碱有碳酸氢钠、碳酸钠。

第十七章:片剂

湿法制粒压片的辅料

(一)    稀释剂与吸收剂(统称为填充剂):淀粉、糊精、糖粉、乳糖、硫酸钙、磷酸氢钙

(二)    润湿剂与黏合剂:水、乙醇、淀粉浆、糖浆、饴糖、炼蜜、液状葡萄糖、阿拉伯胶浆、明胶将、纤维素衍生物

(三)    崩解剂:干燥淀粉、羧甲基淀粉钠、吐温-80

(四)    润滑剂:(疏水性)硬脂酸、硬脂酸钙、硬脂酸镁、滑石粉、氢化植物油;(水溶性)聚乙二醇(PEG)、十二烷基硫酸镁;(助流剂)微粉硅胶、滑石粉。

直接压片的辅料

(一)    干燥粘合剂:微晶纤维素、改性淀粉

(二)    助流剂:微粉硅胶、氢氧化铝凝胶

(三)    崩解剂:干燥淀粉、羧甲基淀粉钠、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

1.    工艺流程;

2. 制颗粒的目的(制成颗粒主要是增加其流动性和可压性。)

答:(1)增加药物的流动性,减少片重差异;(2)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以减少药片的松裂;

(3)避免复方成分分层,保证含量均匀;(4)避免细粉飞扬或粘冲现象。

3. 片剂制备过程中常出现哪些问题,试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片剂制备过程常出现的问题有:

(1)松片:主要由于物料粘性力差,压力不足造成。

(2)粘冲:主要原因为颗粒不够干燥,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粗糙等。

(3)裂片:产生的原因有:物料细分太多,压缩时空气不易排出;物料塑性差、易弹性变形;压片机压力不均,转速过快等。

(4)片重差异超限:产生原因有颗粒流动性不好,颗粒大小相差悬殊或细粉过多;冲头与模孔吻合性不好等。

(5)引湿受潮(使崩解迟缓):主要原因为粘合剂、崩解剂、疏水性润滑剂等辅料的选用或用量,以及压片时的压缩力造成偏激的空隙率低和润湿性差,水分渗入速度慢

(6)溶出超限:影响因素有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溶出度差

(7)药物含量不均匀:所有造成片重差异超限的因素都可造成片剂中药物含量不均。可溶性成分在颗粒之间的迁移也是造成小剂量药物含量均匀度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3. 片剂包衣的目的(没有增加片重,防止污染的目的)

答:(1)为了增加药物的稳定性;(2)为了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3)控制药物的释放部位;

(4)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5)改善片剂的外观、便于识别。

4. 包衣的方法:滚转包衣法,流化床包衣法,埋管式包衣法及压制包衣法。

5. 包衣设备:包衣机(制颗粒、丸剂、包衣)

6. 薄膜衣的成膜材料:(记住两个胃溶、两个肠溶)

丙烯酸树脂IV号——胃溶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胃溶

丙烯酸树脂I号——肠溶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肠溶

  乙基纤维素(EC)——水不溶,溶于乙醇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或二丁酯)——增塑剂

  丙二醇、PEG4000、甘油、硅油——增塑剂

  乙醇,丙酮——溶剂

7. 肠溶衣肠溶胃不溶的机理?

答:生理因素——人体消化道中的PH由胃到肠逐渐升高,胃的pH是1-3,小肠的pH是4.7-6.5。

衣料性质——肠溶衣材料中分子含弱酸性基团,在强酸中不解离、不溶解,但随着肠道pH值不断升高,到达小肠时能迅速崩解或溶解,解离程度依赖于介质的pH和酸性基团的相对强度。

8. 哪些药物进行溶出度检查:(1)含有在消化液中难溶的药物;(2)与其他成分容易相互作用的药物;(3)久贮后易变成难溶性的药物;(4)剂量小,药效强,副作用大的药物。

注:含化片、咀嚼片不用检查崩解时限;凡检查溶出度的片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9. 片剂应符合以下要求:药物含量准确;片剂的重量差异小;质量稳定;外观完整光洁、色泽均匀;硬度和崩解度以及与生物利用度相关的溶出度符合规定;小剂量药物的片剂的含量均匀度应符合规定;微生物学检查,必须符合《药品卫生标准》的要求。10. 崩解时限:

第十八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1. 气雾剂中的药物主要通过肺部吸收,肺泡为主要的吸收部位,肺泡的结构特点?影响药物在肺部吸收的因素?
答:1)肺泡的结构特点:吸收面积大;供血量足;与毛细管的距离小。2)影响在肺部吸收的因素:药物在肺部的吸收速度与药物的脂溶性成正比,与药物的分子大小成反比,雾化粒子大小要适宜。

2. 气雾剂的组成:药物与附加剂、抛射剂、耐压容器和阀门系统。

3. 抛射剂是液化气体,既是分散介质,又是动力。

第十九章:其他剂型

1. 丹药系指汞与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炼制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

2.    锭剂系药物细粉加适量粘合剂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制剂。

3.    线剂系指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先浸后煮,经干燥制成的一种外用剂型。

4.    条剂,又称纸捻。系将药物研细过筛,混匀,用桑皮纸粘药后搓捻成细条,或用桑皮纸搓捻成条,粘一薄层面糊,再粘附药粉而成的外用剂型。主要应用于中医外科。

5.    灸剂系将艾叶捣、碾成绒状,或另加其他药料卷制成卷烟状或其他形状,供熏灼穴位或其他患部的外用药剂。

6.    熨剂系用指定规格的铁砂,并配合其他药物制成的一种外用制剂。将处方中的药料粉碎成药粉,与指定规格的生铁屑混合均匀即得。(坎离砂)

7.    红升丹(红粉):HgO  (氧化汞)

红丹:Pb3O4

白降丹:HgCl2

白生丹(轻粉):Hg2Cl2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1. 液体药物固体化的技术有:环糊精包合技术;微囊、毫微囊制备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

2. ß-环糊精包合的作用

答:(1)增加药物的稳定性;(2)增加药物的溶解度;(3)液体药物粉末化;(4)掩盖不良气味,减少刺激性及毒副作用;(5)调节释药速度;(6)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    微囊:以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称微囊,制备的过程称微囊化。

5.    微囊的制备方法:相分离-凝聚法(单凝聚法与复凝聚法)

6.    单凝聚法:系将药物分散于囊材的水溶液中,以电解质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为凝聚剂,使囊材凝聚                                        

包封于药物表面而形成微囊。

7.    复凝聚法:系指利用两种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做囊材,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的水溶液中,在一定

条件下,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互相交联后,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凝聚析出成囊。

8.    复凝聚法机理:明胶当pH值在等电点以上时带负电荷,在等电点以下时带正电荷,阿拉伯胶在水                

溶液中仅具负电荷。当明胶与阿拉伯胶溶液混合后,调pH值4 ~ 4.5,明胶正电荷达最高值,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结合成为不溶性复合物,凝聚成微囊。

9.    缓释制剂:释药速度受药物浓度影响;有血药浓度峰谷;一级速度过程;口服缓释制剂每日用药次数与普通制剂相比,至少应减少一次,或用药时间有所延长。

10.    控释制剂:释药速度在一定时间内与释药量无关;基本无峰谷现象;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

第二十一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变化一般包括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3个方面。

2.    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处方因素:pH值、溶剂、辅料、离子强度。

(2)外界因素:制剂工艺、水分、空气(氧气)、温度、光线、金属离子、包装材料。

3.    中药制剂稳定化的措施有哪些?

答:(一)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

(1)调节pH值:药物一般具有一个最稳定的pH值,只要用适当的缓冲液使药液维持在最稳定

的pH值范围内,就能延缓药物的水解。

(2)降低温度:药物的水解反应随温度的升高、反应加剧,所以降低温度可使水解反应减慢。

(3)改变溶剂: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可采用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极性较小的溶剂,能减缓药物的水解。

(4)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就难溶药物的饱和溶液而言,药物水解速度与药物溶解度成正比,所以只要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就能延缓水解。

(5)制成干燥的固体制剂:水的存在才能发生水解反应,将药物制成粉针剂、干糖浆、颗粒剂等干燥的固体制剂,则不易水解。

(6)防潮包装:包装与贮藏过程中,严密防水与防潮,可防止水解。

(二)防止药物氧化的措施

(1)降低温度:温度升高,氧化反应加剧。凡氧化变质的溶液,需控制灭菌温度和时间,成品也应贮藏于低温处。

(2)避免光线:某些药物,如:利血平、核黄素、噻嗪类、氯仿、乙醚等,对光非常敏感。对光敏药物,在制备时应严格避光,成品包装也需采取避光措施,才能延缓氧化反应。

(3)驱净氧气:药物发生自氧化反应必需要有氧气存在,因此对蒸馏水采取驱氧措施,药液安瓿中填充氮气等,避免氧气与药物接触,则可防止药物的自氧化反应。

(4)加入抗氧剂:抗氧剂本身是还原剂,它本身首先被氧化、耗尽氧气,从而保护药物的氧化。常用抗氧剂: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硫脲、甲硫氨酸、维生素C等。

(5)控制微量金属离子:金属离子往往是药物自氧化反应的催化剂,其中以Cu2+、Fe3+、Pb2+、Mn2+为最主要。药液中加入“依地酸”(即乙二胺四乙酸;简写EDTA)、酒石酸、枸橼酸等,可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可以避免药物的氧化变色。

(6)调节pH值:不同的药物都有自己的最稳定的pH值,所以对于易氧化的药物,一定要用酸(或碱)及适当的缓冲液调至最稳定的pH值范围内。

(三)其他稳定化方法

(1)制备稳定的衍生物

(2)制成微囊或包合物

(3)制成固体制剂

(4)改进工艺条件

4.    中药制剂稳定性考察方法:长期试验、加速试验(经验法)。

5.    加速试验法中,供试品在40℃、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放置3个月,考核合格则视为有效期2年。

相关话题/中药药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