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考研复习讲义(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7


            2. 我们认为,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活动的政治行为。
           (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自下而上。
           (2) 政治参与是活动而不包括态度。
           (3)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决定。
           (4)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影响政府决策的自愿活动,而且包括动员型行动。  
    二、政治参与的价值争论
            1. 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卢梭、密尔、杰弗逊等古典民主主义者对政治参与非常推崇。但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政治参与都是民主政治的内容,例如法西斯德国以民众参与来强化极权统治。
            2. 政治保守主义者认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有利于民主政治制度的运作:
          (1)鼓励对政治不熟悉和无兴趣者参与政治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
          (2)坚持全民政治参与只是以对民主的忠诚情感代替了对民主的理性判断。
          (3)一些选民不具备进行复杂政治判断的政治知识。
          (4)广泛政治参与可以扭曲公共议事日程。
          (5)高度自治化的团体也会导致过多的政论、分裂和不稳定。
            3. 多元民主主义者批判政治冷漠,强调政治参与:
          (1)没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上。
          (2)广泛的政治冷漠会为所欲为者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
          (3)参与政治是最好的提高公民判断水平的工具。
          (4)广泛的政治冷漠,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
    三、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
            1. 投票。
            一是选举政治官员,二是进行全民公决。
            2. 选举。
            选举由组织协调、宣传动员等一系列政治活动组成,投票只是最后阶段。
            3. 主动接触。
            即直接接触政治官员。
            4. 结社活动。
            集团参与又可分为社团性利益集团活动和非正规利益团活动。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政治参与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连。
            1. 政治参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地位变化而变化。
            2. 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团体增加。
            3. 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群体之间造成了某种紧张关系。
            4. 经济发展需要和促使政府扩大职能。
            5. 对于欧洲国家而言,社会经济发展通常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建构来实现的。
            现代化进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定与政治参与水平一一对应:
            1. 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也起着重要作用。
            2. 现代化是决策中心提升到全国一级,减少了面对面接触机会
            3. 经济发展也意味着社会流动的增加,流动中的个人不会或很难有机会参与政治。
    二、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
            1. 与个人相关的教育、职业、收入、年龄、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和居住地,都与政治参与有联系。
            2. 教育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教育有助于增强公民的政治意识和义务观念,增强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3. 收入与政治参与也有直接关系。收入与政治参与一般成正比关系。
    三、政治制度
            下面政治变量与公民政治参与相联系。
            1. 政治平等与自由。
             法制条件下的平等与自由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当然也是公民参政的基础。
             2. 政党制度。
             在影响政治参与的政治变量中,政党最为突出。政党的主要作用是进行政治宣传与动员,最能调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政党制度不同,人们政治参与的热情也不一样。
    四、政治心理
      罗伯特•达尔总结了心理变量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1. 对报酬的估量。
            2. 对选择对象的判断。
            3. 对自己能力的判断。
            4. 对结局的满意感。
第三节  政治参与的作用
    一、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
            1. 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
            现代民主肇始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也经历了一个成长过程,其中人们的政治参与对于资产阶级民主建设至关重要。例如,选举权本身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争取的结果。
       2. 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也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民主而言,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工具,公民可以通过政治参与对政府官员进行制约,这本身就是政治民主的运转程序。政治参与还可以教会公民政治知识和公民道德和义务感。有学者甚至认为,政治参与不仅具有工具价值,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二、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虽然推动了政治民主和政治发展,但也容易引发政治衰退和政治动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红的都市化、识字率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们的经济利益意识。当人们经济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希望通过政治参与达到要求。但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的低下无法容纳广泛的参与要求,社会动荡就会产生。在资本主义民主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但剧烈的政治参与仍然会带来一些政治不稳定,
    三、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
            1. 19、20世纪的西方现代化历程中,资本主义政治参与的扩大推动了经济增长。而20世纪福利国家的出现则又为经济发展背上了包袱,而福利国家同样是公民政治诉求推动的结果
            2. 威权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政治参与和推动经济发展而平稳过渡到了民主制度。
            3. 苏联试图通过迅速扩大政治参与而促进民主,结果导致国家的解体。
思考题
    一、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含义。
    二、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
    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渠道有哪些?
    四、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五、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是什么样的关系?
    六、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参与?
    七、结合东亚国家政治发展的过程,如何认识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篇  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第十四章  政治现代化
    关键词:
            政治现代化  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
    本章重点:
             政治现代化既是一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历程,又是后发达国家政治发展应该趋向的目标。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第一节  政治现代化理论
    一、政治现代化的概念
            1. 一般认为,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余地区,蔓延到亚非拉美。
            2. 现代化研究兴起的原因。
          (1)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
           (2)二战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都开始了现代化研究。
            2. 政治现代化的涵义。
           (1)沃德与拉斯托所说的现代政治特征:
            第一、政府职能的专门化与分工;
            第二、政府组织的统一性;
            第三、政治决策的理性化与世俗化;
            第四、政治决策的范围广与效率高;
            第五、国家认同;
            第六、人们的政治参与;
            第七、政治职务分配依据个体成就;
            第八、独立的司法制度。
            (2)派伊认为,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成功处理五种危机之后才能成为现代化国家,即: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整合性危机。
            (3)亨廷顿认为的政治现代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第一、权威的合理化;
              第二、政治功能专门化;
              第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政治。
             亨廷顿认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有赖于 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强,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4)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有赖于政治参与,合法性政治才能保证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有限政府或宪政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现代化的道路分为:英国式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推动下的现代化;德国式的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推动下的现代化.
    1.英国式道路。这是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自光荣革命之后总是通过改革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人民的长期斗争迫使统治者适时让步,由此完成了由专制王权向寡头政治、进而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旧的制度外观得以保留,而被注入新的内容。
      英国现代化的总特征:保护私有产权的代议制政府.
            2.德国式道路。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旧的专制势力大量存在,最终倒向法西斯统治,使自己和世界蒙难。德国道路的特点是:旧有的专制势力对政治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国家灾难。国家在民族大失败之后才走上真正的民主道路。
             
第二节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含义和类型
            1. 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含义。
           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政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根据列宁的解释,政治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与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上层建筑。
            2. 革命的特点。
          (1)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
          (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3)政治革命仅仅是社会革命的开端。
            3. 革命的两种类型。
          (1)西方型革命。西方型革命通常直接针对绝对君主制度或由土地贵族支配的传统政权。首先是就整体瓦解,然后是动员新兴集团参与政治,然后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
           (2)东方型革命。东方型革命的对象是具有现代性质的政权,它不会自行崩溃,需要动员力量去推翻。首先,新兴集团参与政治并建立新型制度,最终以暴力推翻传统的政治制度。
    二、政治革命的条件
            1. 经济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往往发生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要求国家家政权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2. 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
           3. 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
           4. 大批知识分子远离了革命前的政权。
    三、政治革命的作用
            1. 革命实现了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因而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2. 革命建立的新制度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中国革命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为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4. 革命不应该是永久的,最终将转向改革道路。
第三节  政治改革
    一、政治改革的含义
            1. 改革的含义。
            改革是那些范围和速度受到限制的社会和政治体系变革。改革同时还意味着向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平等、政治参与扩大的趋向。相对于革命而言,改革是对革命后社会有条件的扬弃,体现着社会变化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2. 政治改革的含义。
            狭义的政治改革是统治者自觉健全和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的过程。广义的政治改革与改革同义,任何方面的改革都是政治性的,都会对政治体制产生影响。
           
3. 政治改革与改良主义。
            二者不同。后者是19世纪下半叶历史时代产物,主要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一种政策,以及在当时工人运动内部滋生的一种既会主义思潮。
4. 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压力。
    二、政治改革的实施战略
            1.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1)改革应当采取弹性政策,防止分裂,既防止保守,又防止激进;而革命则竭力使政治两极化,分清敌我。
            (2)改革是一场渐进变革,需要精心设计与控制;而革命是一场暴烈的社会运动,其任务是破坏秩序。
             (3)改革无论是以经济结构变革还是政治体系变革为开端,最终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体系均衡发展;而革命则是进行政治动员以促成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革。
            2. 政治改革实施战略的类型。
           (1)全面的闪电式改革。这种改革试图在各个领域同时推行一系列改革,以求彻底变革传统秩序。但是这种改革容易激起社会各方面旧势力的全面反对,造成改革失败。
          (2)分项的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将改革项目相互分开,逐步推进,将社会的反对势力分散化。
            3. 后发达国家政治改革成功的影响因素。
           (1)后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威扮演了关键角色。要取得改革成功,前提是政权合法性的存在。
           (2)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民富裕。损害人民经济利益的任何改革都不会成功。
            (3)后发达国家要要选择适当的改革次序,通常是采取由经济改革向政治改革过渡的顺序。
    三、政治改革的条件与作用
            1. 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1)政治改革是社会迫切需要的结果。
          (2)经济发展。这既为改革提供了充足资源,也为改革提供了社会支持。
          (3)社会稳定是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
          (4)这些条件是相对的,因为有的改革成功并不必然以经济改革为先导,而是政治改革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
          2. 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1)改革者必须牢牢控制国家权力。
        (2)改革者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3)改革者要制定出实现目标的系统计划。
        (4)改革者要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3. 政治改革的作用。
           (1)成功的政治改革有利于经济发展。涉及面广的全局性改革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改变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的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话题/政治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