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精心整理超全版2014年考研必备)__郑杭生(4)

本站小编 辅仁网/2017-12-30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简述有关社会的构成要素的理论。
    所谓社会的构成要素,是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一)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最早使用社会要素概念的是我国老一辈社会学家孙本文,他提出社会赖以生存的有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他称前两个为消极限制要素,后两个为积极活动要素。后来,我国很多社会学家都沿袭或发展了孙本文的理论。但是,迄今为止,对于社会要素的准确界定并无统一标准。除上述要素外,学者们所论及的社会要素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等等。 
    (二)社会三要素论
    一般而言,社会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与生产的资源。
    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人本身的一切要素与现象,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年龄、分布、流动、出生、死亡等等,均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与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社会的第三大要素一一文化。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文化塑造着社会中的个人、群体以至整个社会制度。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4、社会具有哪些基本功能 ?
①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②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得人类互动能够合理、得体地进行。
③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
④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5、如何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
微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个体结构,主要是由各种具体的、基本的社会单位构成现实社会的形态,是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表现为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社会学对于微观社会的考察侧重于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与特性。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
个人关系,是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常常是不稳定的。
群体关系,是在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社会学通常在上述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以认识和了解社会。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社会学通常还根据人际关系纽带的性质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社会关系与社会系统。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是人们之间的先天联系。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同时,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一般而言,地缘关系可以区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种类型。地缘关系也同样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而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业缘关系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反功能。
6、什么是社会运行? 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
所谓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社会系统在纵向运行中表现出的基本关系:继承、变异和中断。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诸系统的交互作用,其基本关系有:交叉与渗透、制约和促进。
评价和区分社会运行状态的标准或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即对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再者就是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整体效益是衡量社会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运用的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
(2)协调性原则
所谓社会运行的协调性是指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包括三个方面: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3)满足需要的原则(根本原则)
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可分为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客观需要与主观需要。
7、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马克思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提出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并预见将会出现共产主义社会。
后来,人们进一步将社会基本形态概括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为其初级阶段)。
    (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1)伦斯基的社会类型划分
    美国社会学家根据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将社会区分为以下各种类型:①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②畜牧的社会;③初农社会;④农业社会;⑤工业社会。
    (2)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分
    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杜尔克姆从分工的特点上区分了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我国社会学家还进一步发展了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理论,提出了转型社会的概念,认为: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它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由于这一过渡时期要经历较长的时期,所以也构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类型。目前的中国社会,基本上就属于转型社会。
    (三)其他有关社会类型区分的观点
摩尔根曾将社会区分为未开化的、野蛮的和文明的三种类型;孔德也曾将社会区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当代一些社会学家还以工业社会为中心,区分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等社会类型。
8、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等。
功能论是以把社会比作活的生物有机体为基础的。它认为,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社会的反常现象。
冲突论的许多思想源自马克思。它认为社会当中总是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各种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反映了社会的本质。一个社会,由于其中的不同群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所以始终处在不停的冲突之中。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只是暂时的。
进化论认为,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同样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专化和相互依赖,与生物有机体有着相似之处。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认为,尽管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高级动物,但它仍然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仍然依赖于周围的生态而生存。人以及人类社会和生物以及生物群落,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不仅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且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文化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必须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各种能力技巧与习惯。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要素,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文化具有可习得性。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2)文化具有共享性。文化并非个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总是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4)文化具有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从而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5)文化具有变迁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以及重大的技术发明、发现和创造,使得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6)文化具有全括性。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7)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因素有机构成。
(8)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文化有哪些类型 ?
文化现象可以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或角度,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宗教思想、价值观等;二是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但二者的区分只是相对的。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中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但是,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两者可能互相转化。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认真研究和对待亚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来划分,文化也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这里,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并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而反文化则是指在社会上占次要地位的文化,在这种意义上,它是亚文化的一种,但同时它一般是与现有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当然,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中心文化是指文化的中心地带,一般是在某种文化的起源地附近或其发挥显著作用的地方,在这里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该文化特色的各种文化特征,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弱。

相关话题/社会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