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考研复习讲义(6)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1


•    (二)拼写规则
•    1.y、w的使用
•    2、隔音符号的用法


•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界限发生混淆,可以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西安”写成“xī ān”,“方案”写成“fāng àn”,“上腭”写成“shàng'è”.
•      隔音符号只有当第二个音节开头的音素是a、o、e时才使用。
•    3.省写
•        为了使拼写简省,《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省写的规则。
•        (1)韵母iou、uei、uen的省写。

•    (2)ü上两点的省略。
•    4.标调法
•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即韵腹上。”轻声不标调。还有两种情况要注意:
•      (1)当音节的韵母为iu、ui时,声调符号应标在后面的u或i上面。
•       (2)调号恰巧标在i的上面时,i上的小点要省去。

•    5.音节连写
(1)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词与词分写,即以词为书写单位。
•    (2)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    (3)标题可以全部大写,也可以每个词开头的字母大写,有时为了美观,可以省略声调符号。

第六节   音  变
•    音变有历时音变和共时音变两类 。历时音变指语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例如“精”在古代声母为“[ts]”,现代读“[tþ]”,“径”在古代声母为“[k]”,现代也读“[tþ]”,这种由“[ts]→[tþ]”、“[k] →[tþ]”的语音变化就是历时音变。共时音变是同一时期同一语音系统内部音素或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语音变化,共时音变又叫语流音变。在这我们只介绍共时音变。(北师大03:语流音变)

•    普通话中的共时音变中,最常见的是轻声、儿化、变调、“一、七、八、不”和语气词“啊”的音变。
•    一、变调
•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音节所属调类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是音变。
•    (一)上声变调
•    1.上声在上声音节前,前一个上声音节调值一般由[214]变为[35](阳平):

•    2.在非上声声调之前,上声音节调值由214变为21(半上)。
•    3.在轻声音节前,上声有两种变调现象:
   (1)上声在非上声转化来的轻声前念半上。(2)上声在上声转化来的轻声前念阳平或念半上。
4.普通话三音节、四音节甚至更多音节连读时,如果其中包括上声音节,一般先分段,结构更紧密的为一段,最后再根据上述规律变调。例如:

    “普通话”中,“普通”结合最紧,所以先变为“半上+阴平”,再变为“半上+阴平+去声”。
    “买手表”中,“手表”结合最紧密,所以先变为“阳平+上声”,然后与“买”一起变,进一步变为“半上+阳平+上声”。
(二)去声变调
两个去声音节相连,前一个去声的调值由[51]变为[53],即由全降变为半降。去声音节在非去声前不变调。

•    (三)“一”和“不”的变调
•       1.“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一”念阴平,“不”读去声。
•       2.在去声前,一律变阳平。
•       3.在非去声前一律念去声。
•       4.“不”和“一”夹在中间念轻声。当“一”嵌在重叠式的动词之间,“不”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即夹在动词和补语之间,轻读,属于“次轻音”。

•    二、轻声
•    (一)轻声的性质
•        轻声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既短又轻的调子。
•    (二)普通话变读轻声的规律
•        普通话里许多轻声与词义、语法成分有密切关系。
•    (三)轻声的作用
•       有些轻声音节具有区别意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    1.区分意义。例如:
•          老子(人名)一老子(父亲)
•          东西(东边和西边)一东西(物件)
•          虾子(虾卵)一虾子(虾)
•    2.区分词性。例如:
•      大意(名词,主要的意思)一大意(形容词)
•      练习(名词)一练习(动词)
•      生气(动词)一生气(名词,活力,生命力)
•    扑腾(pūténg,拟声词)一扑腾(动词)

•    北师大02:什么叫轻声?举例说明轻声的作用 。


•    三、儿化
•    (一)儿化的性质
•    “儿化”指的是“儿”韵的音节与它前面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新的音节并使这个音节的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是“儿化韵”。(人大02:什么是儿化韵?)
•    (二)儿化的规律
•    1.不变。原韵母不变,直接加卷舌动作。例如:
•          哪儿  nǎr[nǎr]  [nɑ一nɑr]

•    2.脱落。原韵母中的韵尾失落,在主要元音上加卷舌动作。例如:
小孩儿  hɑi  → hɑr    花园儿  yuɑn → yuɑr
•    这种音变见于原韵母的韵尾为i或n。普通话中共有ɑi、ei、uɑi、uei等4个韵母的儿化用这种音变方式。
•    3.更换。更换原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如果原韵母为舌尖元音,则换为央元音[];如果原韵母为后鼻音韵母,则换为各主要元音的鼻化元音,并加卷舌动作。

•    例如:
•      汁儿  zhir[t§«r]  [t§→t§«r ]
•      刺儿  cir[tsH«r]   [tsH→tsH«r ]
•      亮儿  liangr[liãr] [liang→liãr  ]
•    4.增音。原韵母是i、ü时,在原韵母后加上[«r]音,i、ü仍保留。韵母是in、ün时,丢掉韵尾n,在主要元音后加[«r]音;韵母为ing时,丢掉韵尾,在主要元音后加[«)r]音。

•    例如:
•      小鸡儿   xiǎojīr [tþi«r] [tþi→tþi«r]
•      小曲儿   xiǎoqǔr [tþHy«r] [tþHy→ tþHy«r]
•      今儿     jīnr [tþi«r] [tþin→ tþi«r]
•     裙儿 qúnr [tþHy«r] [tþHyn→ tþHy«r]
•    钉儿     dīngr[ti«)r] [ting→ ti«)r]

•    北师大2001:什么是儿化?举例说明儿化的作用 。
•    人大01:举例说明儿化的作用
•    “儿化”在普通话中的积极作用。
•     

•    (三)儿化的作用
•     1.区分词性。
•            有些儿化词具有区分词性的作用。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往往变成名词,一些名词儿化后会成为量词。例如:
•        盖(动词)一盖儿(名词)
•        画(动词)一画儿(名词)
•        错(形容词)一错儿(名词)
•        黄(形容词)一黄儿(名词)
•        手(名词)一(一)手儿(量词)
•        车(名词)一(一)车儿(量词)

•    2.区别词义。 
•           有些词儿化后具有另外的意义。例如:
•           信(信件)一信儿(消息)
•           头(大脑)一头儿(带头的人)
•           门(进出口)一门儿(办法)
•    3.由语素“儿”产生的儿化音节,往往带有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请比较:
•        猫--猫儿     皮球一皮球儿    小曲一小曲儿
•        粉末一粉末儿  老头一老头儿  小孩一小孩儿
•    以上各例儿化后都带有赞赏的感情色彩。

•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    普通话中语气词“啊”因受前一音节韵母的影响,常常会发生“同化”、“增音”等音变现象。规律如下:
•        1.“啊”前面音节末尾音素为i、ü 、a、o、e、ê、时,“啊”读成ya[ia],写成“呀”。
•         2.“啊”前面音节末尾音素为u时,“啊”读成wa[ua],写成“哇”。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