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问答题和分析题汇总(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29


解决外部性的途径有:
(l)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把产生外部经济影响的经济单位与受到外部影响的经济单位合并在一起,则外部影响就变成为一个单位的内部问题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进行生产,将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决定的量,即此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会通过产权的交易得到解决。这一思想体现在科斯定理之中:只要产权明晰,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初始产权的规定如何,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这样,对外在性问题,只要规定产生外在性的经济单位有权制造它,或者规定受到外在性影响的单位有权拒绝它,则通过这项权利的自由交换,经济当事人会以最低的成本寻求解决方案。以上纠正外在性的方法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使用。
20、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从对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具有效率的结论。
(1)出于利己动机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并支付商品的价格。他们从消费的商品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商品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时必然使得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因此,在交换上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这些价格通过市场供求均衡转换为厂商的收益。
(2)出于利己动机的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使产量达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之点。这时,厂商以最低的成本向社会提供最优的数量。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厂商在使用资源方面符合帕累托最优,即获得最大利润的厂商必然使得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的价格之比。这就保证了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平均成本是厂商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以便补偿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它恰好等于所有生产要素的单位收入之和。
(3)从生产和消费的两个方面来看。产品的转换率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而当厂商处于均衡时,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相应产品的价格,所以既定资源生产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产品的价格比,从而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TXY=PX/PY=MRSXY
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波动,经济系统能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来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社会达到理想状态。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系统内的各种资源均得到了最优的利用,社会实现了最大的福利水平。
以上分析表明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但是,完全竞争条件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市场失灵。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此外,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也未必尽如人意。例如,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都成为市场机制的局限。收入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提高市场机制效率的作用。
21、试述GDP、GNP、NNP、NI、PI、DPI之间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是一个国民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即NNP=GDP-折旧;而国民收入NI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狭义上NI=NNP-间接税。
个人收入PI,是指经过收入再分配后的国民收入,PI=NI-公司留存利润-公司所得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指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余额,即DPI=PI-个人所得税。
22、论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假设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渐递减。他认为经济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仍可以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的存在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有关。具体而论,当社会的实际收入下降,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量不会同比例减少,这样就不会使得经济进一步衰退,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事实上起到了一种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经济不会过度衰退,同理不会过度繁荣。
23、简述IS-LM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IS-LM模型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即投资=储蓄,产品市场均衡方程为r=(α+e)/d-(1-β)y/d.由于利率上升通过减少投资支出降低总需求,所以IS曲线是向下倾斜的。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供给=货币需求,货币市场均衡方程为r=ky/h-m/h..由于货币实际需求随收入上升而增加,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当货币供给量给定时,LM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点。
24、结合图形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失衡到均衡的调整。
(参考书本)
25、财政政策对抵消各种干扰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有显著的作用,请问有哪些具体的财政政策?并简要说明它们的运用。
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政府通常使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有: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和税率。
首先,政府采购。在总需求不足、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多时,政府要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提高购买水平,以抑制衰退;相反,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不断上升时,政府要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降低购买水平,以抑制通货膨胀。
其次,转移支付。在总需求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政府要减少社会福利,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要减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转移支付水平。
最后,改变税率。主要是改变所得税税率。在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政府应采取减税措施,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避免经济的衰退和失业上升;在总需求过旺,价格水平持续上升时,政府应采取增税措施,以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26、你认为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制定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有哪些借鉴意义?
西方经济家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意见不一,普遍认可的宏观经济的局限性主要有:(1)货币政策对于严重萧条时的无能为力。当严重的经济萧条出现时,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异常低下,这时,即使采用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资本家仍然不愿意投资,而消费者仍然不愿意消费。(2)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如果增加货币发行量,但同时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话,对货币的实际供给量来说变化不大,因而就无法影响利率从而刺激投资。(3)经济政策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到针对问题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步骤,是一段较长的时间。由于时滞性的存在,往往使得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4)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国际资金流动使得一国的货币政策日渐丧失独立性。(5)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难以选择。
尽管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也确实能部分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对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要求。因此,对我国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往,我国宏观经济中缺少内在的、灵活机动的调节机制,企业生产经营由政府直接安排,对社会反映不灵敏。而且我国宏观调控手段也比较落后,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分析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以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7、简述关于相机抉择的争论。
“相机抉择”的争论又称规则与斟酌使用的争论,这是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关于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行需求管理的争论。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国家干预的需求管理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因此政府只采取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按照一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即可,这样就能稳定币值和物价水平,为市场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消除严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样,政府开支也应该被限定在国民收入一个固定的比例上,这样就可以消除经济中的不确定根源。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无法用自身的力量迅速实现自我调整保持充分就业,因此政府有必要也有能力为稳定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应该采取斟酌使用政策:萧条时期扩大总需求;过热时期紧缩总需求。他们认为与政策变化相联系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即使政府承诺不变规则,经济情况也会迫使政府放弃承诺。
28、怎样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并阐述中央银行作用。
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和银行的银行,代表政府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和银行体系,是货币政策的实施者。其主要政策工具有:
(1)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政府债券,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例如,萧条时期买进,一方面企业和家庭得到货币,存入银行后作为存款可以通过货币创造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得利率降低;另一方面,央行买进政府债券,还会导致债券价格的上升,使利率降低。利率的下降刺激投资,从而引致收入和就业的增加。
(2)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调整它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例如:经济衰退时期,央行可以降低再贴现率,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需求
(3)法定准备金率。是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金可以扩大货币乘数,创造更多的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增加收入的作用,但处于稳定考虑,央行一般不轻易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4)其他,如道义劝告等。
29、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任何引起总支出变动的因素都将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支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总支出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具体地说,在三部门经济中引起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第一,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每一价格水平对应的总支出增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由于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因而储蓄增加使得总需求下降,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而储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第二,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另一方面,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第三,政府购买增加和国外需求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2)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能力的提高或降低都会导致厂商愿意供给的某种产出数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第二,技术变动。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的变化。技术变化通常是正向,即技术水平倾向于提高,所以技术变动的影响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此外,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如果厂商以进口商品作为原料,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时,厂商的成本就会发生变动,从而愿意生产的数量也会变动。
30、请阐述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并说明其异同。
(略)亚当斯密认为。。。。
     李嘉图认为。。。。。
   两者比较: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

相关话题/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