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要点(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23


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迁移而扩散。特点:扩散速度快、易于保持原文化特征,但是与原文化区不连续。(饮食文化)
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1、文化生态关系:在一定地域内,自然环境要素是文化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地,社会文化环境是文化系统演进的动力。文化影响人们对环境的作用,使环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文化生态关系。文化生态学即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影响下所认为的文化生态关系,即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因而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因此环境对文化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两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最佳活动。
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和谐文化生态关系: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2、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从而对文化施加影响。生产力越低,这种作用越明显,而随着科学发展,两者关系变得复杂。一方面人类能动作用增强,改造和利用自然能力增强,在自然环境不那么优越的条件下,也可以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环境慢慢成为具有人类痕迹的自然环境。具体为: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类文明发源地多源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河谷地带。因为人类只有在满足最低物质需求后,才有剩余劳动力去创造文化。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的优越性与否影响文化的发展。如在没有金属的地方,人类不可能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如在生产发展早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而使农耕区形成不同的作物类别;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比如中国文明产于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形成求稳心态 ,西欧航海发达,人们多具有冒险意识。
4、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啊,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人类不是被动、消极适应环境,而是有目的地去改变环境。
    文化整合
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过程
① 首先发生文化冲突,冲突的背后是比较与竞争,因此冲突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 文化发生冲突以后,一种文化想要与另一种文化竞争,它必须做出一些调整以适应另一种文化及当时的社会条件。
③ 文化在历经冲突与适应后就达到整合的趋向,文化整合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促进社会的进步。
    文化景观
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    人地关系论
环境决定论: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个理论过分强调了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利用则决定于人的选择能力,强调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适被动的,相同的环境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适应论:也称调整论,以“适应”代替“或然”,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这种适应应该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生态论: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认识和适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
环境感知论: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即是环境感知,它是人们对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各种文化集团的成员对环境的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文化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相反,认为人决定和塑造了自然
和谐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人文地理和谐论主要内容:
① 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指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构成的一个综合性战略目标。
② 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③ 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
④ 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1)挑战与应战
汤因比对多种文明起源情况进行分析后,提出第一个原则“挑战与应战”,他以古埃及的文明为例,说明了文明的成长:挑战--应战--创造文明,即环境向人们提出挑战,这些人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出某种文明。
(2)逆境美德
在应战中,逆境是美德。他认为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他把环境挑战的逆境分为: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这些刺激反而促使人们在应战中取得成功。
(3)中庸之道
挑战越大,逆境越强,应战不一定越大,因为人类所能承受的挑战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挑战的效果走向负面。
2、马克思.韦伯的宗教思想
探索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新教之间的关系,由命定论分析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命定论坚信若被上帝获救,唯一方法是尽力于自己的职业,通过这种信念的支持,使资本积累时期形成中产阶级人格特征。说明了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思想发生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来了解历史,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索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理与历史都涉及人,而人的发展离不开时空。指出只有在时空中才能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
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由斯宾塞和托马斯提出,这个图示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人地关系模式。其中有四个要素: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技术。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并具有一定文化的群体。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通过遵守一系列规则、法律、习惯,它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组织的有机网络,保持社会稳定并有效发挥功能。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改善生存与发展环境。
在四个要素中,人口、社会组织、技术在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活动,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这其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出人的主动性,有反映了受自然环境的约束性。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研究的一般程序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其典型模式是: 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① 确定研究课题
按 课题研究目的分: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根据课题来源: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
② 制定研究计划: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计划包括: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申报研究课题计划包括:立论依据与研究内容、经费预算的说明、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③ 收集、整理资料
广泛收集、辨别真伪、兼收并蓄、分类清晰
④ 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调查研究主要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有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第一手资料只有通过研究者的野外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才能得到;第二手资料是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的文献。实地考察可以加深对间接资料的认识,弥补时效性缺陷,获得直观印象。
⑤ 分析研究
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课题分析需要重复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再收集补充资料-再研究过程。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科学理论。
⑥ 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第二节 人文地理研究的方法论
经验主义方法论: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不足之处在于逻辑性较差,很难发展理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通过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实证。强调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不足之处在于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强烈的普遍性原理、相对性。因此,实证主义目前只是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上表现出明显效果。
人本主义方法论: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的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集中研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关系,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个别事物或社会事实来解释事实。强调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对现代人文地理的影响:a、从结构的整体性认识事物b、超越地理因素探寻深层结构以解释地理现象。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遥感: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过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性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第四章  人口、人种与民族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人口出生率:某地区一年内的出生人数同该地区平均总人数的比率。
人口死亡率:某地区一年内的死亡人数同该地区平均总人数的比率。
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自然变动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是指出生率和死亡率相互作用下的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变化过程。
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简单了解)
1、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
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北非,亚欧南部);狩猎和采集者通过迁移实现广泛分布
2、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增长
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人口总量是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长了,但也并非是一直如此;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并不断波动;人口分布集中于农业发达区;直至工业革命,农业社会的人口都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