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②作宾语,见于“胡为”,译为“为什么”。
例: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3)曷
①作状语,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②作宾语,见于“曷为”,译为“为什么”。
例: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4)奚
①作状语,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
②作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
例:“许子冠乎?”曰:“冠。”“奚冠?”曰:“冠素。”《孟子•许行》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3、指处所:安、恶、焉(影母)。
(1)作状语,表示反问,译为“哪里”。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兼爱上》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2)作宾语。
例: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上》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四)无定代词
1、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1)指人,作主语,译为“有人、有的人、某人”。
例: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起义》
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亡曹。《左传•哀公七年》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2)指物,作主语,译为“有的”。
例: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许行》
2、莫:否定性无定代词。
(1)先秦: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
例: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虎负嵎,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
(2)汉后:否定副词,用于祈使句或陈述句,译为“勿、不要”。
例: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
    诸将皆莫信。《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五)辅助性代词
“者”和“所”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构成句子的一个成分。
1、者
(1)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译为“的、的人、的东西”。
例:庸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起义》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
王莽徵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后汉书•光武纪》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李斯《谏逐客书》
(2)放在数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译为“样、种、类、方面”等。
例:必不得以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史记•游侠列传》
(3)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现在无法翻译。
例: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4)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2、所:代指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
(1)位于动词性或动词性词组之前,构成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例:民无所依。《左传•晏婴论季世》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鸿门宴》
(2)“所”字后面必须是及物动词,并可另带宾语。如果是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要变成具有及物动词性质的词。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诗经•小雅•小宛》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庄子•德充符》
(3)“所……”=“所……者”指代行为对象,“……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
    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4)行为的主动者+(之)+所字结构(包括“所……者”)
例: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三》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5)“所“字结构可扩展。
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史记•刺客列传》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
总之,“所”字常见的用法有四种①所食②所食者③民之所食、民之所是者④所食之粟
△①凝固形式:所谓
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下》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一》
②凝固形式:所以(古:代词+介词;今:连词。)
A第一种意义比较具体,相当于“用来……的方法”‘“凭它来……的”,说明“怎样”。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B第二种意义比较抽象,相当于“导致……的原因”,说明“为什么”。
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
③所从、所由、所与、所为
例: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是乱之所由作也。《荀子•正论》
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三》
④被动句式
介词、连词
(一)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为、由、自、从、向、在、用、被”等。
1、于(於、乎)
△“于”和“於”的区别①上古不同音。②主要区别在于书写形式上,即“于”产生的时间比“於”早(甲古文中只用“于”,战国后多写作“於”,后有简化为“于”)。
(1)①表示处所,包括方位和方向,此时“于”字可不出现。
例: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越王勾践栖於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
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史记•项羽本纪》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
②表示时间。
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
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
(2)介绍涉及的对象。
例: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利泽施乎万物。《庄子•大宗师》
(3)表示比较。
例: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荀子•劝学》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説赵太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表示被动。
例: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2、以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或“拿”。
例:蛇出於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2)表示凭借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率领或依照。
例: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3)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表示时间,译为“于”、“在”。
例: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①“以”字的位置:用在谓语动词之前或谓语动词之后。
例: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②把“以”的宾语提前,以突出或强调。
例: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
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③“以”字的宾语上文出现过,这时宾语可省略。
例: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④“无以(亡以)”是一种凝固形式,“以”后可不带宾语。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⑤“以”可作连词,作用略同于“而”。
例: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孙膑》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为
(1)“为”(四声)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
例: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説赵太后》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