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2-26


淀粉和葡萄糖等单糖也可被微生物分解。
蛋白质和非蛋白氮被微生物分解为氨。氨除被微生物利用合成菌体蛋白外,其余被瘤胃壁吸收,经门脉循环至肝,在肝内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尿素进入瘤胃再被微生物利用。
瘤胃内的细菌还能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3 网胃收缩为两相收缩。当反刍时,在两相收缩之前网胃和食管沟发生一次额外收缩,以利于内容物逆呕至口腔。
在网胃第二相收缩尚未终止时,瘤胃即发生收缩。第一波由瘤胃前庭开始,沿背囊由前向后转入后腹盲囊,又沿后腹盲囊由后向前。第二波始于后腹盲囊,由瘤胃本身产生,到达主腹囊。
瓣胃收缩缓慢有力,瓣胃收缩使部分食糜由网胃移入瓣胃,液体部分进入皱胃。
4 反刍是指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未经充分嚼咬而吞咽进入瘤胃,在瘤胃内浸泡和软化,休息时再返回口腔仔细咀嚼后再吞咽到胃。其生理意义是把饲料嚼细,混入唾液,以便更好的消化。
6    食管沟反射。食管沟起自贲门,终于网瓣口,幼畜吸吮可反射地使食管沟的两唇闭合成管状,供乳汁直接通过,经由瓣胃沟流进皱胃。
五 小肠消化
1 胰腺分泌的胰液呈碱性,除水分外,有碳酸氢盐和各种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碳酸氢盐可中和来自胃中的酸,各种酶分别水解有关物质,进食动作可引起胰液分泌,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均可使胰液分泌增强。
2 胆汁。有苦味的黏滞性有色碱性液体,除水分外,主要是胆汁酸、胆盐和胆色素。作用有:乳化脂肪为微粒,利于脂肪消化;增强脂肪酶的活性;同脂肪酶和甘油一酯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方可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刺激小肠运动。进食动作利于胆汁分泌增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促胃液素均使胆汁分泌增强。
3 小肠液。弱碱性浑浊液体,包括水分、无机物(以碳酸氢钠较高)、有机物(多种消化酶)。其中肠腺分泌肠致活酶和淀粉酶,黏膜上皮分泌肠肽酶、脂肪酶和二糖酶。
进食动作利于小肠液分泌,促胃液素、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利于分泌小肠液。
4 小肠运动有3种形式:
分节运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消化;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发生在消化期。
蠕动、逆蠕动,食糜可在两段肠管内来回移动,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发生在消化期。
移行运动复合波,推送未消化食物离开小肠。发生在消化间期。
六 大肠消化
大肠液由肠腺细胞和黏膜的杯装细胞所分泌,为富含黏液蛋白的碱性(碳酸氢盐)粘稠液体,有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的功能。还有微生物消化,类似瘤胃。
七 吸收
1 吸收的部位
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能力和效率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消化道各部位的结构以及食物在该处的成分和停留时间。食物在口腔和食管内实际上并不吸收。胃的吸收也非常有限,一般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酒精。反刍动物的前胃可以吸收大量的VFA、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及氨。非反刍动物的胃内容物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分解还不完全,不易被吸收。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至于大肠,在肉食动物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吸收有机养分的作用很有限。但在草食动物和猪的盲肠及结肠中,仍继续进行强烈的消化作用,吸收所消化的营养物质。小肠黏膜具有环形皱褶,并拥有大量的绒毛。每一条绒毛的外周的一层柱状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边缘覆盖着微绒毛,因而大幅度的扩大吸收面积。绒毛中轴有一条中央乳糜管,与黏膜下层的淋巴丛汇合。于是养分由肠壁进入乳糜管,经淋巴丛、淋巴管最后集合于胸导管而归于静脉。另一方面,绒毛的基底有小动脉,分支成毛细血管而进入绒毛内,围绕中央乳糜管,渐次集合到基部而成小静脉及静脉,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与来自肝动脉的血液混合,再由肝静脉将肝内血液流到后腔静脉。第三方面,与乳糜管相平行的平滑肌纤维,联结黏膜肌层。肌纤维伸缩与肠的运动相配合,使中央乳糜管相应张缩,促进吸收。
二各种养分的吸收
1 糖的吸收
饲粮中的糖类经腔期消化和膜期消化降解为单糖,大部分单糖被吸收后,经门静脉运到肝脏,小部分单糖经淋巴转运。
葡萄糖吸收是消耗能量的主动过程,可以逆浓度差进行,能量来自钠泵对ATP的分解。在肠黏膜微绒毛上存在着一种依赖载体蛋白,它有特定的与糖和钠结合的位点,形成复合物,从而进入细胞内,随后释放出糖分子和钠,再扩散到血液中,此过程又叫钠偶联转运系统。还有其他几种物质象氨基酸、胆汁酸和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等也是通过此机制而被吸收的。钠离子的吸收带动了氯离子和水的吸收,所以此机制除了直接吸收葡萄糖等特定物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间接作用就是吸收水和电解质。
半乳糖和上述机制相同。其他单糖都是被动吸收的。
2 VFA的吸收
VFA作为一种有机酸,在瘤胃中大部分以酸根出现,难于透过脂质双层的上皮细胞膜。但在瘤胃内发生的二氧化碳水化过程中释放的氢离子,可为酸根转变成酸不断提供氢离子。瘤胃内糖类发酵过程中不断产生二氧化碳,保证反应持续进行。有机酸易于做跨膜转运,因此VFA可顺着浓度差由瘤胃腔进入瘤胃上皮细胞。而由二氧化碳水化而来的碳酸氢根既可以透入上皮细胞(与氯离子交换),又可以与瘤胃液中的钠离子生成碳酸氢钠,参与瘤胃内的缓冲体系。
吸收入上皮细胞的VFA有三种出路:通过基底膜入血,在细胞内被代谢,又离解为酸根后经基底膜扩散入血。
大肠内与此相似。
3 蛋白质的吸收
消化后的小肽和氨基酸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游离氨基酸的吸收与葡萄糖吸收机制相似,也是与钠吸收相偶联的。小肠微绒毛的肽酶可将四肽及大于四肽的多肽水解为二肽和三肽,其摄取也是与钠的转运相偶联。由于肽进入上皮细胞后,立即被其中的肽酶分解成氨基酸,因此入血的都是氨基酸。
可以证实,小肠若只有氨基酸存在则很难吸收,二肽或三肽同时存在可加快吸收。
免疫球蛋白借助肠黏膜上皮的胞饮作用直接吸收。
4 脂肪的吸收
胰脂肪酶将甘油三酯相继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它们很快与胆汁中的胆盐形成微粒从而靠近细胞。微粒中的甘油一酯和长链脂肪酸借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入上皮细胞,而胆盐被分离下来沿肠腔移行到小肠后端,经主动转运吸收,过程类似于G。在上皮细胞内,中短链脂肪酸可直接透过胞膜而入血。甘油一酯和长链脂肪酸可重新合成新的甘油三酯,以乳糜状态离开上皮细胞经由淋巴途径入血。
另外一些脂类还可呈微细的乳糜状态而被直接吸收。
5 维生素的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类似,先与胆盐结合靠近再以扩散方式进入,而后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水溶性VB和VC以扩散方式被吸收。VB12必须与胃黏膜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到达回肠与黏膜上特殊受体结合而被吸收。
7    无机盐和水的吸收
一般而言,单价盐类如钠、钾和铵等较易吸收;二价及多价盐类则吸收很慢;能与钙结合而沉淀的盐如硫酸盐、磷酸盐和草酸盐等则不吸收。
钠的吸收:钠偶联转运系统,如上所述;钠氯同时吸收。肠上皮细胞膜处存在着与钠氯顺利通过有关的两个独立的离子转运系统;简单扩散。
瘤胃壁对钠具有高度通透性,先经被动扩散进入瘤胃上皮,再通过钠泵离开入血。
钙的吸收:主要通过主动转运来吸收。肠黏膜微绒毛上有一种与钙有高度亲和性的钙结合蛋白,可参与钙的转运而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D通过其代谢产物1,25-二羟钙化醇促进钙结合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起吸收。钙盐不被沉淀时才能吸收。
铁的吸收 :小肠黏膜将吸收的部分铁以铁蛋白形式储存于细胞内,所以肠黏膜是铁的储库。而部分铁则转运至血浆,同血浆蛋白结合形成铁传递蛋白,以供机体需要。
氯的吸收:如前所述,氯钠同时吸收;旁细胞途径吸收氯;直接与碳酸氢根进行交换。
碳酸氢根的吸收:大多数由胃产生的盐酸中和而有效的被吸收,剩余部分主要通过离子交换机制被吸收。
水的吸收:被动吸收,各种溶质特别是氯化钠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主要动力。
第六章 泌尿系统
一 概述
肾脏:尿的生成    输尿管:尿的运输    膀胱:尿的贮存     尿道:尿的排出
生理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完成排泄体内代谢终产物,调节水平衡、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二 尿的生成
肾小球的滤过形成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形成终尿
1 肾小球滤过作用: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主动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钠、钾和磷酸盐。
被动吸收:水、氯和尿素。
葡萄糖和氨基酸全部重吸收。
碳酸氢根、钾、钠、氯和水大部分重吸收。
磷酸盐、尿素和尿酸部分重吸收,且肾小管各段冲吸收物质的效能不同。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分泌氢、钾和氨至管腔,排泄进入血液的某些异物至管腔。
4 尿的浓缩和稀释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存在是尿被浓缩的基本条件。尿被浓缩和稀释的程度在正常情况下则是按照体内水盐代谢的情况,由抗利尿激素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的调控而决定。
三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1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肿胀——通透性变小——少尿
缺氧或中毒——通透性增大——多尿及血尿
有效滤过压改变:
活动加强或紧急状态——交感缩血管神经、肾上腺素——肾血流量减少——滤过率降低——心脑、骨骼肌血液充分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升高
囊内压改变:肾盂和输卵管发生肿瘤或异物堵塞
2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的因素
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肾小球滤过率
抗利尿激素
醛固酮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四 肾脏的其他功能
调节酸碱平衡
活化维生素D3
促进红细胞生成
调节动脉血压
五 尿的排放
第七章 能量代谢及体温
一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和贮存、转化和利用,以及以热能形式向体外发散的过程,称能量代谢。
1 来源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其中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
2 基础代谢
动物在基础情况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就是指排除肌肉活动、食物、精神紧张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这时能量消耗只限于维持体温、心跳、呼吸、泌尿和其他一些基本的生命活动。
3 食物的热价与氧热价
每克营养物质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4 呼吸熵
动物体在同一时间内二氧化碳产生量与氧的消耗量的比值,称为呼吸熵。糖为1,脂肪为0.703,蛋白质为0.802。测定该值可估计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的百分比。
二 体温
1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温度而言,体温的产生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多以直肠温度代表。
产热:动物摄入的营养物质在组织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时产生热量,产热量多少决定于器官组织的活动情况和代谢速度,运动对骨骼肌所产生的热量可占全身产热量的75%或更多。
散热:动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必须及时释放,否则体温将急剧升高。主要散热器官是皮肤,散热方式有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
2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存在着热敏感神经元和冷敏感神经元,分别调节散热和产热反应 ,起着调定点的作用。调定点即规定数值,如37℃。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和寒战等生理调节反应,经常维持于一个稳定水平,通常称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不同环境温度中,机体行为的改变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第八章 肌肉与运动
一 骨骼肌的收缩
1 在实验条件下,如果固定肌肉的两端,使肌肉收缩时不容许发生长度变化而只表现为张力的增加,叫等长收缩。如果让肌肉两端游离,使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变化而不发生张力变化的叫做等张收缩。

相关话题/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