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2-26

第一章 绪论
一  生理学及研究方法
1 生理学是研究活体内的基本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 研究方法可分为慢性和急性实验两类。而急性实验又可分为在体和离体。急性在体实验将动物处于麻醉或破坏大脑状态,解剖暴露某种器官后,给予适当的刺激,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称为活体解剖法。急性离体实验是从动物体取出某种器官或组织细胞,在模拟机体生理条件下进行实验。
3 慢性实验是动物预先经外科手术,以暴露摘除或破坏某一器官或组织,或在其中安置瘘管或埋植电极等,待动物手术后,可在比较正常条件下进行长期的系统观察,这种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器官在机体的正常活动。
二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和信息传递
1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构成。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单纯扩散:物质依靠分子运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易化扩散: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扩散通过细胞膜时,需要与特殊的载体蛋白质发生可逆的结合(如葡萄糖),也可以由蛋白质构成的通道启闭而扩散(如钾,钙,钠)。
主动转运: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需消耗能量
内吞和胞吐作用:有些高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是与细胞膜的特殊蛋白质结合而附在细胞膜上,然后这一部分向细胞内凹陷,形成小泡,继而小泡与细胞断离而进入细胞内部,称内吞作用。细胞内物质通过形成小泡而被排出的过程,称为胞吐作用。
3 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与作用
1)    激素或调节分子与膜受体结合。
2)    配体受体结合物与G蛋白相互作用并使后者激活。
3)    活化态G蛋白与一种或数种酶相互作用而激活或抑制它们。
4)    一种或数种第二信使在细胞内水平增加或减少。
5)    一种或数种第二信使依赖性蛋白激酶活性改变。                 
6)    酶或离子通道的磷酸化水平发生改变,或离子通道活性变化从而引发最后的细胞反应。
三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    细胞的兴奋性
1)    凡能引起活组织反应的体内外环境变化统称刺激。机体对刺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兴奋,也可以是抑制。生理学中把机体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反应的能力,即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兴奋性。那些在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称可兴奋组织。只有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时,才说该组织产生了兴奋,以区别非可兴奋组织的应激性。抑制是兴奋的反面,意味着兴奋的减弱或不易发生兴奋。抑制反应必须兴奋反应为前提。
2)    刺激要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必须在以下三个参数达到某一临界值: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因此,强度-时间曲线能较全面地反应细胞兴奋性。
3)    兴奋性一般经历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低长期四个变化时期。
2    生物电现象
1)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膜的极化,是由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所致。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膜的超极化。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2)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生理学中把这种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膜电位由去极化到反极化再到复极化的过程称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曲线包括峰电位,后电位。峰电位是细胞外钠离子内流所形成的钠离子平衡电位。
四 机体功能的调节
1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神经系统活动来完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具有准确而迅速的特点。
2 体液调节指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和代谢产物的局部调节,作用缓慢而持久。
3 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五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环闭系统,其控制部分不断接受被控制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改变他的活动。负反馈是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制约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与负反馈相反,其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第二章 血液
一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1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具有保护、免役、运输和缓冲等功能。当机体在遭受到许多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通过机体的调节,内环境又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称为稳态。
2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酸碱度能经常保持相对稳定,一方面由于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和蛋白质钠盐/蛋白质,最重要的是  另一方面呼吸运动和肾的排泄共同参与酸碱调节。
3 血量由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组成,对维持血压和保持器官血液的供应是很重要大的。
二 血浆
1 血浆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葡萄糖、脂类、非蛋白氮以及酶类、激素和维生素。
2 血浆蛋白质主要有清蛋白(组织修补和生长以及运输载体)、球蛋白(免疫及运输载体)、纤维蛋白原(凝血)、补体系统(激活后参与免疫)。
三 红细胞
1 由红骨髓生成,衰老时被巨噬细胞吞噬。蛋白质和铁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维生素VB12、叶酸和铜离子是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红细胞的生成主要依赖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雄激素等体液因素也与红细胞生成有关。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为胆绿素、铁和珠蛋白,铁和蛋白可被重新利用,而胆绿素随粪尿排出体外。
2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而这些功能均与血红蛋白有关。血红蛋白和亚硝酸盐、一氧化碳及氰化物结合而失去应有机能。
3 红细胞的特性有膜的选择性通透、渗透脆性与溶血、悬浮稳定性和沉降率。
四 白细胞
1 主要来自红骨髓和淋巴组织,大部分由巨噬细胞所清除。
2 白细胞依赖其具有的游走、趋向性和吞噬作用等特性,实现对机体的保护功能。趋化性是指白细胞能够向其周围环境中存在的某些化学物质靠近的特性。
3 嗜中性粒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异物和细菌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嗜碱性粒细胞通过释放组胺、肝素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而发挥作用。淋巴细胞参与免疫。
五 血小板
由骨髓生成,参与凝血和止血以及纤维蛋白溶解。在平时,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当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促进血凝。
六 血凝
1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有12种。
2 凝血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即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中,第一步有两种途径。
3 内源性途径是当血管内皮受损时,暴露出的胶原纤维与血浆中的无活性的接触因子相接触并将起活化,然后在钙离子存在下与一系列因子连锁反应,最后在血小板磷脂表面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外援性途径是当组织损伤时,释放出组织因子,然后在钙离子存在下与一系列因子发生反应,最后在组织凝血活素磷脂表面形成凝血酶激活物。
4 正常血液除含凝血因子外,也含抗凝物质(如肝素和抗凝血酶物质)和溶解血凝块的纤维蛋白溶解酶,能水解纤维蛋白,从而保证血液正常运行。
5 根据血凝机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加速(粗糙面、VK)或延缓血液凝固(移除钙离子、移除纤维蛋白、低温、与光滑面接触、肝素、双香豆素)。
第三章 血液循环
一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心脏的生理功能以心脏的生理特性为基础,心肌的主要生理特性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1 心动周期及其变化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 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通常心动周期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而言。右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包括收缩和舒张两个时期。通常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描述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
心房收缩期:心房开始收缩之前,心脏正处于全心舒张期,这时心房和心室的内压较低,由于静脉血不断流入心房,心房压高于心室压,房室瓣开放,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但此时心室压比主动脉压低,动脉瓣关闭。然后心房开始收缩,心房容积缩小,心房压升高。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心室容积变小,心室压升高,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射血入主动脉。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心室容积变大,心室压降低,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2 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加速度或减速度对心血管的作用所引起的机械振动,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用听诊器防在胸壁某些部位,可听到声音,称为心音。若用换能器将这些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记录下来,便得到心音图。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第三、第四心音很弱。
3 过快的心率不利于心脏的休息。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随机体需要而相应增大的这种能力,称心力储备。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外周阻力、心率、心收缩力、静脉回流量。
二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
1 心肌细胞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分普通心肌细胞和特化的心肌细胞。前者具有接受外来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其传导并收缩的能力,后者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部、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纤维。
2 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及其形成也是由于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所产生的跨膜电位。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在于复极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很长,动作电位降支与升支很不对称。通常用0、1、2、3、4等数字分别代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各个时期。产生机制
0 期:    心室肌细胞在窦房结传来的动作电位刺激下,
 
1 期:Na+ 通道失活关闭, 同时K+通道激活,K+外流,导致膜快速复极化
2期:平台期,是心肌动作电位时程较长的主要原因,也区别于骨骼肌细胞的主要特征。这一期的特征是:Ca2+的内流抵消K+外流。
3期:Ca2+通道失活,膜对K+通透性增高,K+通过快钾通道外流,使膜内电位向负的方向转化,膜内电位越负,K+外流越快,造成再生性复极。
4期:膜电位数值已达静息电位水平,但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发生变化,膜内多了Na+、Ca2+,  膜外多了K+,激活膜上Na+-K+泵,每次泵出3个Na+,同时摄入2个K+;由胞外进入细胞内的Ca2+,通过Na+-Ca2+交换、膜上Ca2+泵排出胞外,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保证心肌正常兴奋性。
由于心肌复极化过程特别缓慢,因而心肌细胞绝对不应期特别长,兴奋所引起的收缩能够一次一次的分开。
3 特化心肌细胞
浦肯野氏细胞其余各期类似心室肌细胞,只是持续时间较长,但四期膜电位并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而是发生缓慢的自动去极化过程。窦房结细胞只表现为零、三、四时期且图形不同。
4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心肌中的自律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影响下,通过本身内部的变化而自动地、节律性收缩。其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心脏内兴奋和搏动的正常起源,称为其搏点。由窦房结自律细胞发出的动作电位可按一定途径传播到心脏各部: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心室肌——整个心脏。


相关话题/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