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参考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1-08

《社会学概论》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和参照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职责分工,明确权利和义务,并且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例如,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机关的科(处)室等都是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等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个体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

2.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亦称中观理论。该理论是西方政治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关政治研究的层次理论,也即主张政治研究应着重于发展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间层次的理论。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抽象综合性理论与具体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其宗旨在于架设一条社会理论“实用化”的桥梁,指导人类的经验实践,特别是调查。中层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虽然中层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2)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检验概括更高一层。例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等都属中层理论。(3)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4)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问题和宏观社会问题。(5)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6)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社会失范

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本质的分歧。关于社会失范的两种主要理论,是由迪尔克姆和默顿提出来的。迪尔克姆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而造成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的道德基础,于是社会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失范。默顿修正了迪尔克姆的假设,他将失范的含义由无规范更改为规范冲突。他认为,社会价值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分离和文化所规定的目标与意欲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化的合法手段之间的分离,是造成人类不幸的原因。当人们不能用合法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时,失范就产生了。当然,人们也可以通过遵从、革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造反等不同方式去适应这种失范,以这些方式去抵制社会规定的目标或手段,抑或同时抵制它们两者。



4.拟剧分析框架

拟剧分析框架的倡导人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戈夫曼在其重要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中,以其个人经验观察的结果为主要资料来源,对社会互动、邂逅、聚集、小群体和异常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他的“拟剧论”观点是:社会不是自行调整的,意义也不是行为中固有的,社会秩序或某一特定行为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由于人们赋予其重要性。在社会互动中,个体不仅彼此向对方表现自我,还努力进行特殊的印象处理,通过控制自己表现出来的姿态,以求在一定的社会场景中给人们留下某种印象。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从而使自身的形象能恰到好处地为自己欲达的目的服务。

二、简答题

1.简述杜尔凯姆关于社会分工的观点

杜尔凯姆(Émile Durkheim)是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的《社会分工论》对文化人类学的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分工论》中,他提出了“机械关联”和“有机关联”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一种由于彼此相似而形成的关联。在这种关联形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例如,原始氏族和部落),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个体意识几乎完全相同,整个社会是协调一致的。后者是指建立在个体分化基础上的关联,这时个体之间彼此有别,各司其职,整个社会经过个体的彼此努力和合作也会协调一致。现代工业社会就是这种典型的“有机关联”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杜尔凯姆认为,从“机械关联”发展到“有机关联”的标志是社会分化(包括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化的原因在于“生存斗争”。由于人们交往的扩大,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愈加激烈。社会分化是解决生存斗争的一种方法,它使个体与群体停止竞争,变得坚持岗位,安分守己。

杜尔凯姆认为,人口的增长导致了人们之间交往密度的提高,人们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互动的机制强化;而人们之间交往密度的增加,又导致对社会秩序可能构成重大威胁的竞争的产生,破坏社会秩序。但是,这种竞争本身又可以产生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和因素。因为竞争推动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基于专业化的分工产生相互依赖的压力,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从道德上相互约束。因此,劳动分工对恢复被无限制的竞争所破坏的社会秩序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分工,才解决了所谓个体越来越独立,却又越来越依赖社会的矛盾现象。

2.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社会控制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有:

第一,习俗、道德和宗教。(1)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习俗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社会控制作用。这表现为违背习俗的人常常会受到周围人的嘲笑、攻击和孤立。(2)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和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它包含了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道德对人的行为具有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3)宗教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作为社会规范的宗教,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在政教合一的情况下,宗教发挥着极强的控制作用。

第二,政权、法律和纪律。(1)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统治阶级通过建立行政体系,设置各级政府和委任政府官员来实现对内的管理,并凭借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来对破坏国家利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制裁。(2)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它以国家规定的形式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作什么,并靠国家政权控制力量来推行,是最严厉、最权威、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3)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他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促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它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第三,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社会舆论是社会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由于社会舆论是一种公意,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它对少数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评价性意见,会对少数人的、与众人意见不同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少数人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会改变或放弃原来的言行,与众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社会舆论可以产生两种控制效果,当它代表社会正义时是一种正确意见,有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但是,社会舆论未必总能对社会现象给予正确评价,特别是对于新生事物,革新者因为畏于人言,可能改变或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时它的社会控制作用就是消极控制。

3.简述“洛伦兹曲线”和“吉尼系数”的涵义

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M.O. Lorenz)提出的。通过络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洛伦兹曲线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底边即横轴代表收入获得者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正方形的左边(即纵轴)显示的是各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收入的百分比。从坐标原点到正方形相应另一个顶点的对角线为均等线,即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线,这一般是不存在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即洛伦兹曲线)都在均等线的右下方。洛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该曲线越弯曲,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C.Gini)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也叫洛伦兹系数。它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标。以纵轴表示不同收入水平者由低到高的收入份额累计值I(由0到100%),以横轴表示不同收入水平者由低到高人口份额累计值P(也由0到100%)。若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则I=P,得到一夹角为45度的绝对平均斜线;若收入绝对不平均,一人拥有全部收入,所有其他人均无收入,则得到夹角为0度的绝对不平均水平线;若收入不是绝对平均,有高低收入之分,则I=1。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收入分布的“均匀”程度或差异(差距)程度,而不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或“公正”程度。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克服了其他方法的不足,所以,这种衡量贫富差距的可行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和普遍采用。我国当然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

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

4.简述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 Husén)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 Husén)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荣誉教授,对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胡森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说,从而对教育面前机会均等概念加以分析。

在论述教育机会均等历史的演变中,以胡森的三阶段论较具代表。胡森将西方教育平等的概念划分为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新概念阶段。梳理教育机会均等的三个阶段实际上贯穿了一条获取受教育机会资格方式的演变。对受教育资格方式的确定,在三个阶段都提出了以能力为依据,但各自对能力的解释却十分不同。

保守主义阶段认为每个人的能力与他因出生而归属的社会等级或社会阶级是一致的,这种观念下,贵族和平民子弟上不同的学校被视为一种各尽所能的教育平等。因此,这一阶段的机会均等,虽以能力为标榜,实际上却是以阶级划分为依据来分配教育机会。

自由主义阶段对能力仅仅是一个社会阶级所持有的保守主义观点提出异议,主张把基础学校改为只有单轨的、招收各种社会出身的儿童的学校;认为每个儿童从出生起就具有某些智力上的天赋或某些较为稳定的能力,入学和升级应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才能,而不应取决于社会-经济地位;对待受教育者的方式是对所有儿童不论其年龄、宗教信仰和肤色,应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因此,在这一阶段,教育机会均等仅仅涉及投入教育系统的资源,重视学校之间资源的均衡。学校的义务是向儿童提供相同的受教育条件,至于如何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则是儿童和家长的责任,学业成功与否也归因于儿童和家长。


相关话题/社会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