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学城市设计原理考研复习讲义(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1-25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造成了“城市这一农业文明的“壳”根本无法包裹工业文明的“核”。(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4.3    工业革命与技术理性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短短一个世纪内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凭借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能够解决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各种问题,包括城市问题,从而用纯粹的技术手段,营造人类聚居的“乌托邦”。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一路高歌猛进,也使一种技术理性的旨趣渗透到几乎每一个学科门类,它的主要观点包括:相信人类一定能够征服自然;认为自然能被定量化;相信社会组织生活也能被理性化;在各种行动中能采取一种有效性思维,即“理性”地选择“正确”和“有效率”的行动方案;强调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
4.4    工业时代的理想城市模式
霍华德:田园城市概念
戛涅:工业城市的景观
柯布西埃:光辉城市概念
Peter Cock:插入城市
黑川纪章:立体城市
Ron Herron:行走城市
菊竹清训:柱状城市的
菊竹清训:漂浮城市
5    城市发展的四种模式
1.    宇宙城市模式
理想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应该可以体现出宇宙或世界的结构,以及人在整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当把城市化回溯到原始中心和遥远的过去时,我们发现的不是作为市场的场所或堡垒,而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创造的理想”。(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2.    机器城市模式
理想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应该可以体现出如同机器般的尽可能合理的功能组织和运作的高效率。
3.    人文城市模式
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应尽可能体现出人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要注重对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满足。
4.    生态城市模式
全面的考察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发展特征,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力求取得自然的进化和人类社会进步、城市发展之间的良好平衡。
自然—空间—人类系统模型
6    传统与现代城市设计的特征总结
6.1    传统城市设计的特征
1.    主导思想和价值观是“物质形态决定论”和“精英高明论”——认为个别智者的规划设计或统治者的力量可以驾驭城市。方案本身凭直觉想象,是硬性的,缺乏灵活应变的可能。
2.    把整个城市看成是扩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未对城市建设形成系统的认识。
3.    在方法上,多采用建筑师常用的手法和设计过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互补。
4.    对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和不同委托人对于设计的需求和方案的选择认识不足。
5.    是用三度的形体环境设计的途径来取代城市规划的一种尝试。
6.2    现代城市设计的特征
1.    是多方面因素共存互动的过程。希望可以通过一种手段对社会产生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2.    建设内容多是城市局部的空间环境。但涉及的内容超出了传统的空间艺术范畴,以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心理、生理、行为等的需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问题为设计目的。
3.    城市设计以多学科的跨越为特点,注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是城市设计的一个连续决策的过程。
4.    客观认识自身的范围和特征,主张与其他专业共存,而不是取代。
5.    体现在设计成果上是图文并茂,而其中的文字说明、背景陈述、开发政策和设计指导,则在成果中往往占有比图像更加重要的地位。
7    城市设计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7.1    美国
1.    1934年,美国密歇根州匡溪艺术学院建立建筑与城市设计系
2.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城市设计学位课并成立城市设计研究生专业
3.    1960年,凯文林奇发表《城市印象》一书
4.    1962年,简。雅各布斯发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
5.    1974年,巴奈特发表《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概论》等
6.    1978年,培根发表《城市设计》一书
7.    1983年,美国推行“城市美化运动”
8.    1985年,胥瓦尼发表《城市设计程序》一书
9.    1994年,朗格发表《城市设计:美国的经验》一书
7.2    日本
1.    1959年,引入美国城市设计理论
2.    1960年,丹下健三发表《东京规划设计概念》
3.    1964年,芦原义信发表《外部空间论》和《街道的美学》
7.3    英国
1.    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2.    1940年,英国第一代新城哈罗新城实施
7.4    中国
1.    1940年,梁思成考察匡溪艺术学院后,在清华提出“体型设计”
2.    1983年,上海虹桥地区进行了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与土地开发相结合的尝试
3.    1985年,清华、同济、东南等开设城市设计研究生课程
4.    1988年,吴良镛发表《广义建筑学》
 
城市设计的理论:当代城市设计思想评述
1    城市设计理论概述
1.1    田园城市理论
1.    基本内容
19世界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中,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环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是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田园城市提出了一个建有城市和乡村有点的理想环境: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这些小市镇群都建立在大自然中,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优点。
2.    意义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1940年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促进大城市的解体)
1.2    卫星城理论(受田园城市影响)
1.    基本内容
卫星城理论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20世纪20年代,英国建筑师恩温在为伦敦地区制定计划时,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去。
2.    意义
控制大城市得到过度扩张,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地隔离,有边界的交通联系。
(促进大城市地区的继续扩张)
1.3    郊区化运动与新城运动(受田园城市影响)
1.    郊区化运动
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大扩展了人们与外界联系的范围;但同时人们寻求认可的闻听场所、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愿望也日趋强烈。
2.    新城运动
“新城市主义”与郊区化运动相对应,是作为一种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又被成为“新传统主义”。
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邻里、分区和走廊时“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它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1.4    生态观理论
1.    基本理论
1969年,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总结了它的哲学思想和生态规划理论,奠定了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的规划方法,为城市设计建立了一个新的基准。
1978年,西蒙兹《大地景观》全面阐述了生态要素分析方法、环境保护、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乃至于生态美学的内涵。
1984年,荷夫的《城市形态和自然过程》重点论述了城市的自然演进过程与城市设计的关系问题。
1990年,戈登的《绿色城市》探讨了城市空间的生态化,畅想了绿色城市的美好景象。
2.    基本内容
生态城镇是把生态学应用于城镇建设中,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镇的结构、功能与动态调控,并以生态的方法去解决城镇带来的种种问题:它是以城镇作为一个开放整体和生态的系统,去研究城镇的形态机构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和信息流通。
3.    意义
这些生态规划设计理论都对城市设计专业领域的生态意识觉醒、城市设计价值取向和概念的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    城市复兴理论
1999年,理查德。罗杰斯《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成功的城市复兴,一定是以设计为先导的”,将城市设计提高到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高度。
城市复兴理论是综合的,在精神和物质上是双重的,它不仅包括了旧城保护与整治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了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等社会范畴的一种全面的建设。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城市文化的再发掘。
1.6    山水城市理论
“山水城市”是在现代城市理论和建设时间发展的基础上,以民族文化为内涵,以高科技技术为手段,以特定的城市地理环境为条件,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最佳人居环境的中国城市艺术空间。
1990年,钱学森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
1.7    建设城市的艺术原则
西特是现代程设计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促使城市设计者从醉心于辉煌的大构图转而重视城市环境中近人的生活尺度。因此有人称他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第一人。
1889年,西特《城市建设艺术》
1.8    城市触媒理论
20世纪20年代,韦恩。奥托和唐。洛根提出,它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触发剂”,在城市建设中,将它作为新元素导入后可以迅速激发相关元素发生反应,也就是通过某一个项目的开发能够立刻引起其他项目的连锁式开发。
其核心内容是“城市触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城市建设产生激发、引导和促进作用。
城市触媒的主要功能是激发和带动城市的建设,促使城市结构进行持续、渐进的发展。
1.9    场所与文脉涵义论
1.    场所
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应了在某一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自身的环境特征。
2.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与场所结构密切相关,然而作为一种总体气氛,场所精神比空间和特征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容和含义。它通过人与环境的总体环境关系,来体现人们居住于世的尺度和意义。
3.    文脉
文脉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城市设计领域,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相关话题/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