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考研普通生物学知识点(图文)(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0-12


C、分散重复序列
D、簇状重复序列
2、人类遗传性疾病
(1)染色体病
由于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染色体病。
(2)单基因病
A、隐性遗传病
B、显性遗传病
C、 X连锁遗传病
(3)多基因遗传病:由许多基因共同控制的遗传病。
3、癌基因与恶性肿瘤
肿瘤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正常的细胞增殖与凋亡失控,扩张性增生的细胞群形成肿块。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A 、病毒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癌基因分为病毒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病毒癌基因:DNA/RNA病毒
原癌基因:细胞癌基因
B、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细胞生长抑制基因、诱导细胞分化的基因、癌基因产物的拮抗物的基因等。
(2)癌症的遗传学基础
A、基因突变
遗传物质的损伤和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必要前提
B、多次遗传改变的致癌作用
产生一个完全成熟的癌细胞需要体细胞发生多于一次的突变。
(3)改变生活方式能减低癌症的危险性(了解 见教材p302)
4、人类基因组计划
(1)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测出人体基因和全部DNA序列。
(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
A、绘制人类基因连锁图
B、绘制物理图
C、人类基因组测序
D、其他物种基因组分析
(3)基因组研究成果(了解 见教材 p304)
24.2本章重难点总结
24.2.1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1、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2、癌症的发生
25.1本章知识点串讲
1、进化理论的创立:历史和证据
(1)达尔文是进化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达尔文最重要的理论突破:共同由来学说,自然选择学说。
(2)多重证据支持共同由来学说
A、加拉帕戈斯地雀与共同由来学说
彼此相似而有互有区别的物种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它们之间有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B、形态学的比较研究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重要证据
C、化石记录为共同由来学说和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3)人工选择的效应是自然选择的一个有用的佐证
可遗传变异和生殖过剩是自然选择的前提或必要条件,在自然界存在自然选择,并且是生物进化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生物的微观进化
现代进化生物学将生物进化分为: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两部分。
微观进化是在物种范围内,随时间的推移,群体遗传结构发生的变化。
宏观进化是研究物种及物种以上的分类群是如何演变的。
(1)群体是生物微观进化的基本单位
有性生殖的生物,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完成生殖,群体是生殖的基本单位,它也是微观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
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一个基因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比较频率称为等位基因频率,常称基因频率。
群体中各等位基因的频率,以及它们在各种基因型中的数量分布构成群体的遗传结构。
(2)理想群体的Hardy-Weinberg平衡
理想群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群体足够大;和其他群体完全隔离,他们之间没有基因交流;没有突变发生;交配是随机的;没有自然选择。
Hardy-Weinberg平衡:不管经过多少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等位基因随机地被分配到不同配子,经过受精作用又被重新结合到不同基因型中,等位基因频率保持稳定,群体处于这种状态,称为Hardy-Weinberg平衡。
(3)5种因素导致群体遗传结构的变化
A、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群体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B、基因流
C、突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
D、非随机交配:交配是有选择的而不是随机的。
E、自然选择:导致基因库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4)自然选择就是有差别的存活和生殖
自然选择的条件:群体中存在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不同基因型的表型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率和生殖率或其中任何一项;不同基因型个体世代之间的增长率产生了差异。
自然选择就是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有差别的延续,或者说是有差别的存活和生殖。
适合度:一个生物能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
(5)自然选择的靶子是整个生物体
A、任何基因型的适合度依赖于其他基因
B、在重组—选择的反复交替中产生新的遗传聚集
(6)自然选择有三个主要模式
A、稳定性选择
B、定向选择
C、分裂选择
25.2本章重难点总结
 1、群体的概念
2、生物进化理论
3、理想群体的Hardy-Weinberg平衡
26.1本章知识点串讲
1、物种概念
(1)什么是物种
物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
种间生殖隔离的意义和作用,(见教材 p322)
(2)生殖隔离造成物种分离
造成物种之间生殖隔离的原因多种多样,在生殖过程中,从亲代交配到合子发育,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足以造成生殖隔离。通常将这些障碍分为合子前障碍和合子后障碍。(见教材 p323)
(3)物种之间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
物种与物种之间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是物种之间瞬时空间上的不连续性。
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和功能统称该物种的生态位。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地理隔离条件下的物种形成
A、物种形成需要隔离
地理以及其他物理环境因素都能称为环境阻隔因素。在地理及其他环境因素的阻隔下,变异群体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遗传变异,可能直接造成两个群体的生殖隔离。
B、生殖隔离与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将淘汰哪些彼此之间没有生殖障碍的个体,而保留那些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殖障碍的个体,从而使生殖障碍因素得以积累,最终形成完全的生殖隔离机制。
(2)彼此独立发生的相似的物种形成(了解 见教材p326)
(3)多倍体植物一经产生就是一种新的物种(了解 见教材p327)
(4)物种形成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跳跃的
新种一旦形成,在它存在的上百万年时间里,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处于表型平衡状态,直到另一次物种形成的突然出现,这就是点断平衡。
26.2本章重难点总结
1、物种的概念
2、物种的形成方式
27.1本章知识点串讲
1、研究宏观进化依据的科学材料
(1)化石的形成和年代测定
放射性核素14C可以测定年代,化石是研究宏观进化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证据。
(2)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宏观进化的有力工具
A、中性突变与蛋白质比较
中性突变:同源蛋白上很少或没有对存活和生殖发生影响的变异。
只要两个物种有共同的同源蛋白,就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相似和差别的程度,判定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
B、DNA比较
将DNA-DNA分子杂交的方法应用于DNA比较,比DNA测序方法要简便得多。
C、分子钟
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中性突变相对恒定的速率起了分子钟的作用,虽然中性突变的速率不可能是严格恒定的,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即使是粗略的估计分歧时间也是很有意义的。
2、生物的宏观进化
(1)地层中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A、太古宙的生命印记
B、蓝细菌在元古宙走向繁盛
在元古宙的叠层石和燧石中常常能找到蓝细菌的微体化石。
元古宙出现了真核生物的多细胞化。
C、显生宙宏体多细胞真核生物的进化
显生宙包括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2)生物进化是在移动的板块上进行的
大陆漂移学说:地球上所有陆地曾经连成一个称为泛古陆的超级大陆,这个泛古陆后来破裂为若干块,像木排漂移到现在的位置,成为如今的几个大陆。
(3)集群性灭绝掀开生命史新的一页
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里,有大批物种灭绝,称之为集群性灭绝。
(4)进化趋势是如何产生的?
在一个进化谱系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不均等的存活,就能够产生进化趋势。
概念:
趋同进化:不同的生物,包括亲缘关系甚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且形态相似的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
趋异进化:有些生物虽然同出一源,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不同的进化趋势,某些方面变得很不相同。
适应辐射:一个祖先物种适合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上、生理上和行为上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
平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线系,因有大体相近的进化方向,而分别独立的进化出相似的特征。
(5)真核细胞的内共生起源是一种进化机制
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学说:一种需氧的原核生物被某种厌氧的厌氧的原核生物吞入胞内,它可能作为食物被消化,也可能为吞入者所容忍而在细胞内生活下来,后一种情况下,由于两者具有某种互补关系,逐渐共生融合为一体。
(6)同源异形基因和宏观进化中的形态变化(了解 见教材 p340)
3、生物的系统发育
(1)进化赋予分类学新的目标
通常意义的分类学含义(见教材 p342)
在进化理论的指导下,分类学演变出的新学科——系统学
(2)进化谱系是如何构建的(了解 见教材 p343)
27.2本章重难点总结
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28.1本章知识点串讲
1、 生命的起源
(1)关于生命起源的众多假说和争论(了解 见教材 p346)
(2)生命的摇篮——地球的进化(了解 见教材 p347)
(3)生命的化学进化
A、有机小分子的非生物合成——有机小分子的前生物合成
B、生物大分子的非生物合成——第一个聚合体极有可能在黏土或岩浆上经热聚合而成
C、核酸-蛋白质等多分子体系的建成——非细胞形态原始生命的诞生
a、蛋白质起源说
b、核酸起源说
D 、原始细胞的起源
2、原核生物多样性及其进化
(1)地球上独领风骚十几亿年的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与细菌几乎同义。细菌又分为:真细菌和古生菌。
(2)原核生物进化的两个主要分支——古生菌和真细菌(了解 见教材 p352)
(3)真细菌的多样性及其进化
根据碳的来源、能量来源及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营养类型:
光能自养型:以二氧化碳为唯一或主要碳来源,以光能为能源。
化能自养型:以二氧化碳主要碳来源,自无机物氧化获得能量。
光能异养型:能源来自日光,碳来源为有机物。
化能异养型: 碳源、能源均来自有机物。
(4)古生菌的多样性及其进化
根据16S rRNA序列分析古生菌,可将其分为三个亚群:泉古生菌界,广古生菌界,古生古菌界。
(5)原核生物的重要性
A、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污水处理
C、工业、农业和医药上的应用
3、非细胞型生物——病毒
(1)病毒的基本形状
A 、组成与结构
无细胞结构,只有单一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B、病毒的增殖
病毒在细胞外,是无生命的、亚显微的大分子颗粒,不能生长和分裂。
病毒的增殖过程分5个阶段:吸附、侵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2)病毒的种类和病毒病
根据宿主的不同,分为:脊椎动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病毒。
(3)类病毒
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裸露的246-375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环状RNA分子,为专性寄生植物的病原体。
(4)病毒的起源
病毒是一类起源于细胞中的某些能独立存在的核苷酸片段,并能高度进化为具有一系列基本生物形状、能独立存在的遗传因子。
4、原生生物多样性及其进化
(1)真核细胞是如何起源的(见教材 p357)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最大的差别是真核细胞有质膜包围的细胞核和细胞器。
真核细胞进化包括两个过程,膜内折和内共生。膜内折认为真核细胞的内膜系统都是从原核细胞的质膜内折进化而来的。内共生认为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以内共生的方式发展来的。

相关话题/普通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