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知识点(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7-14


汪曾祺
一个温情的人道主义者
1、汪曾祺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喜欢中国文人画。1939年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8年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1962年调回北京京剧团任编剧。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得到很高赞誉。
汪曾祺的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小说的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创作情况
    对他的故乡江苏高邮地域风情的描写(《受戒》、《大淖记事》);
对塞外果园的描写(《乡下的阿基米德》、《说话压韵的人》);
    对抗战时期大后方昆明的描写(《捡金子》、《航空奖券》);
    对北京日常生活的描写(《八月骄阳》)。

2、《受戒》的人性内涵:
对健康人性的呼唤,对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羁绊的人生的抒写(在小说中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
对洋溢着生之快乐的“桃花源”式生活理想的向往(《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聪明、善良、纯朴的小和尚明海和天真、美丽、多情的小英子,实际主人公却是“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我自己想象,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 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       汪曾祺
3、汪曾祺写作的独特之处:
   他小说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隽永、淡泊高雅。

A、淡化情节,铺开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风俗画。
   例如,在小说《受戒》中“受戒”的场面一直在最后才出现,而且还是侧写,作者并不把它当作情节的中心。小说不断的插入其他成分,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他的插入成分。

B、汪曾祺的小说 具有和谐含蓄之美。
   他的小说很少抽象的思辨与迷狂的沉醉,而是适可而止,“怒不写到怒不可遏,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悲不写到悲不欲生”。在文中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C、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汪曾祺
余华
1、余华(1960——),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中学毕业后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当牙医。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1986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早期的写作以极其冷酷的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著表现的对象。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早期的作品成为先锋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写作。

2、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冷漠叙述。作者在叙述中既不作过多的议论,也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更不作价值判断。
    对传统创作主题的颠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等的颠覆。
    对旧有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观的颠覆。”
陈忠实的《白鹿原》
陈忠实
(1942—),陕西人。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文化馆馆长等,现任陕西作家协会主席。1965年发表处女作《夜走流沙河》。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乡村》、《初夏》、《四妹子》、《到老杨树后面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1993年发表长篇小说《白鹿原》,该作奠定了陈忠实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的思想内容: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重要收获,无论其思想容量,还是其审美境界,都达到了同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被称为“民族的历史画卷”,“民族灵魂的秘诀。”作者在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白鹿原》思想意蕴的一把钥匙。

相关话题/中国当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