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复试资料(整合)(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07-22


    试分析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区位是一个区域在相关的经济空间或地理空间中的位置。一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它们间(由交通联系所决定)的距离成本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其次,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也即区域所处的自然环境越好,就越有利于其经济的增长。再次,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不同,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大小也不同。但是,区位条件只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之一,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不可能完全受制于区位条件,而且区位条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具有得好的区位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来改善区位条件,使其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化。                        
    试分析外部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外部环境分别从全国的经济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环境背景三个方面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①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国家推行的区域发展战略。往往需要落实到各个区域,国家战略涵盖的区域就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②区级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在一个区域在与其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能否÷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能否通过与其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祢补自卑的不足;③国际经济背景对不同开发程度的区域影响不同。一个区域的开发程度越高,在国际经济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它可能获得较多的发展机遇,国际经济的波动也会影响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    试述区域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它有三个特点:①在产业方面,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②在空间上,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织的重心;③在物质形态上,它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成数效益、极化与扩散效应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中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二是,使区域空间失去平衡状态。三是,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构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总之,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    增长极是如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
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成数效益、极化与扩散效应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㈠支配效应,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随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㈡乘数效应,增长极在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的过程中,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加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㈢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
    试述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循环因果原理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由作用与最初的变化,并产生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在自由多个相关环节所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传递到其他环节,并返回到该点上,从而形成因果的关系,而且其作用强度具有积累的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
    简述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缪尔达尔于1944年在《美国的两难处境》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理论。他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具有积累效果的循环。
    简述多卡尔的循环累积观点:
多卡尔认为一个区域的相对效率工资越低,则其产出率越高。由于制度相同,全国各地区域的货币工资水平及其增加率相等。而在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进一步,低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发达区域会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    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乘数作用、加速原理及其关系。:
乘数作用:在一定边际消费倾向的条件下,投资的增加(减少),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增加(减少)。
加速原理:在某产业生产能力区域完全利用时,消费需求量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它们之间的联系: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它们是同时相互存在发生作用的。即投资引起收入变动,在乘数原理作用下,收入是有变化幅度的,这样的收入变动在加速原理作用下又引起投资产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投资又发生新一轮变动,如此循环,形成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
    胡佛—费舍尔的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理论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第四,工业化阶段;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
    罗托斯的经济增长经济阶段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主要从事作物栽培。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 其效果被人口增长所抵消;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开始进行简单的扩大再生产。3.起飞阶段 经济增长发生质变,持续、高速的增长,开始起飞。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工业部门成为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同时有一个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4.成熟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将逐渐趋缓,进入成熟阶段。后起的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化学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5.高额消费阶段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经济水平有了更大提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物质生活需求得到高层次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    我国学者提出的经济增长经济阶段理论   
第一,开发(不发育)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极高,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市场规模小,经济增长缓慢。
第二,成长阶段。跨过工业化的起点,标志着进入了成长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第二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形成增长极。
第三,成熟(发达)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减缓,逐渐趋于稳定;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和通信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好,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潜在的经济衰退因素。 
第四,衰退阶段。部门区域在经历了成熟(发达)阶段后,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缓慢,失去原有的增长势头;处于衰退状态的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所占比重大,出现结构性衰退;此后,经济增长滞缓,逐渐走向衰落。
    简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运输条件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的安置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经济效果的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可以把经济地域综合体分为许多类型。一般地,有以下几种分类。
其一,按经济结构特征分,有原料型、加工型、综合型经济地域综合体。其二,按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有矿物原料型、燃料动力型、农业原料型、劳动力资源型、消费品型经济地域综合体。其三,按经济开发水平分,有在新开发区建设并由新企业联合形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有在已开发地区把改建、扩建、新建企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其四,按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分,有具有主要供出口的产品生产部门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具有全国意义的部门,产品供全国各地消费,且部分出口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具有区际意义的部门,产品供许多地区消费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具有地区意义的部门,产品供区内各小区消费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其五,按地域范围分,有大经济区的经济地域综合体,中等范围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小范围的经济地域综合体。
    经济区经济区划
经济区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经济区的特征:(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2)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4)组合上的层次性;
经济区的类型:(1)经济类型区;(2)部门经济区;(3)综合经济区;
经济区划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经济区划的类型:
第一,目标性的经济区划。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目的,对特定区域进行的经济区划。
第二,综合经济区划。对某个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区划的,称为综合经济区划。
第三,部门经济区划。对某地区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区划的,称为部门经济区划。
第四,时序经济区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对不同时期的经济空间结构给予的界定。
经济区划的原则:(1)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资源条件的相关性;(4)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5)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完整。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    试述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极化——涓滴效应,也译为极化——淋下效应学所,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极化效应体现为:①随着北方(发达地区)的发展,南方(欠发达地区)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发展恶化。南方劳动力向北方迁移,劳动力外流、资金外流。②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南方高额购买北方产品,南方出口衰退。③南方生产受压制。涓滴效应体现在:缓解南方就业压力,有利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刺激南方经济增长。北方的经济、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涓滴,对南方有多方面的积极推移作用。                                                                  

相关话题/湖南师范大学 经济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