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知识重点(1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8-15


180.古代乐器按演奏方法分为吹、拉、弹、打四类,按乐器的材料可分为金、石、土、木、匏、革、丝、竹八类。
181.明代废爵堉著有《乐律全书》,他提出的“十二平均律”是对古代音乐理论的巨大贡献。
182.人们常说的习语“五音不全”中的“五音”说的是宫、商、角、徾、羽这五个音阶,与现代音乐相比,缺少的是 4 和 7(音 符),而在古代七律中得到了补充。
183.变文是古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佛教的讲经宣传。
184.清代乾隆时期的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和春台班这“四大徽班”进京被认为是京剧形成的重大事件。
185.周代设立了音乐机关春宫,汉代设立的专门乐舞管理机构称为“乐府”,其职责之一就是搜民间音乐。
186.现代京剧的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而昆曲则除此之外,还有末。
187.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的主题背景音乐是著名古曲《春江花月夜》。
188.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商高。
189.中医的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
190.华佗是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他发明的药剂“麻沸散”,具有全身麻醉的功能。
191.火药的发明源于古代道士的“炼丹术”。
192.因《史记》的记载,扁鹊和仓公一直是中国药王庙里供奉的鼻祖,而“药王”是对孙思邈的称誉。
193.北宋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大衍求一术”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194.最早的印本书籍《金刚经》是在莫高窟发现的。
195.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在今天的河南洛阳市,古名为“灵台”。
196.中国古代的国家历法一直沿用农历,直到 1911 年而告终。
197.历史上著名的“针灸铜人”是在北宋太医王唯一的主持下制造的。
198.成语“病入膏肓”和“讳疾忌医”都源于扁鹊治病的典故。
199.文献表明,火药的利用最晚不迟于唐代。
200.传统医药学典籍中,《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金匮要略》的作者是张仲景;《千金方》的作者是孙思邈;中国
 

第一部国家药典是《唐本草》;全面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书籍是《黄帝内经》。
201.地学名著《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
202.现存最最早的类书是隋末虞世南的《北堂书抄》;现存最早的韵书是《广韵》;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最早的训 诂学专著《尔雅》。
203.著名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著名学者纪晓岚撰写的。
204.我国家庭教育的鼻祖是孔子。
205.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
206.束脩作为敬礼,在唐代成为明文规定的礼仪。
207.在国子监就读的外国学生叫“监生”。
208.宋初四大书院是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和应天书院。
209.南宋四大书院中,由朱熹主持的是白鹿洞书院;由陆九渊主持的是象山书院;由吕祖谦主持的是丽泽书院;由张栻主 持的是岳麓书院。
210.国子监的主要建筑是辟雍殿,殿前四周环水,称为“泮水”。
211.明清院试合格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212.明清三试中,县试第一名叫“县案首”;府试第一名叫“府案首”;院试第一名叫“院案首”;乡试第一名叫“解元”;殿试 第一名叫“状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213.明清时期,人们常说的“连中三元”指的是连续考中“解元、会元、状元”。
214.“春闱”指的是会试,所发之榜称为“杏榜”;“秋闱”指的是乡试,所发之榜称为“桂榜”。
215.殿试制度始于宋太祖时期;进士考试始于隋炀帝时期;三甲发榜始于宋太宗时期。
216.按古代科举制度,三甲发榜时,第三甲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名义。
217.每年例行的科考,在唐代称为“常科”,在清代则称为“正科”。
218.明清时,殿试的地点均在北京故宫的保和殿。
219.科举制的真正开始是以进士科考试为标志的。
220.《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从《礼记》中摘出《大学》和《中庸》两篇,合《论语》和《孟子》注释而成。
221.宋元时期有别于官学的私学是书院教育。
222.“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这种称谓始于宋代,状元这个称谓始于唐代。
223.杭州虎跑泉与龙井茶相配,被称为“西湖双绝”。
224.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225.古联“陆羽茶经元亮酒,韦家食谱步兵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差就与烹调。其中,“步兵厨” 指的是《世说新语》中“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的典故,而陆羽被称为“茶圣”,元亮指的是 陶潜,韦家食谱指的是唐代韦巨源所著的《食谱》。
226.中国的茶饮风俗源于四川地区。
227.比较而言,八大菜系比四大菜系多出了闽菜、浙菜、徽菜和湘菜四个菜系。
228.满汉全席是清代的宫廷菜肴,它以满族菜肴为主,又沿袭了明代宫廷菜肴的风格。
229.成语“胸有成竹”源于宋代文同的画竹故事。
230.中国古代不乏爱竹的典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宋代苏轼的名言,“不可一日无此君”是晋代王献之的名言。
231.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三种植物。
232.吃饺子和年糕是春节的节俗内容;吃元宵是元宵节的节俗内容;吃重阳糕是重阳节的节俗内容;吃粽子是端午节的节 俗内容;吃冷食是清明节的节俗内容;吃粽子是端午节的节俗内容;吃月饼是中秋节的节俗内容;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 节俗内容。
233.中国古代关于“柳”的风俗有“折柳”和“插柳”,前者用于表现惜别之情,后者相传是纪年晋国的介之推。
234.龙年过后是蛇年,猴年过后是鸡年,比一个属鼠的人大十六岁的人应该属猴。
235.中国传统的祥瑞动物中,“四灵”指的是麟、凤、龟、龙,再加上虎,则称为“五灵”。
236.在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猪龙”,整体如猪,身呈“C”型,是龙文化中著名的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
237.在中国传统五行文化中,南方和东方是最尊贵的方向,黄色和红色是最尊贵的颜色。
238.梅花的五瓣在传统文化中被比喻为寿、福、康宁、好德、善终,被称为“人生五福”。
239.在传统的五行系统中,与金相对应的颜色是白色,四方神是白虎,五音是商音,五常是义,四方是西方。

案例分析•写作
 

1.引言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继续坚持本民族文化,还是会迁就他人?显然主要还是会保持固有文化而根据情况适当 迁就他人。这样就使学习和生活中,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小摩擦。既然矛盾和摩擦难免会发生。那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以 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和怎样的方式来处理。是逃避?是搁置?还是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请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2.案例分析 为方便起见,案例中本人用小李表示,留学生用苏菲表示,留学生的中国同学用小颖表示。 2.1 案例陈述
背景介绍 小李每周四上午常在二体二楼打球,直到中午 12:30 才离开。因为那时是苏菲和小颖上排球课的时间。他们因此经常碰面, 并有几次目光的接触。
案例 1 初次印象 小李在打球时,十分积极的救球、组织进攻并常喊“好球”、“我的错”等等。另外也是场上主要的得分手。因此,常是场内外观众的关 注焦点。小李得分时,苏菲在场外有时会鼓掌。这次,苏菲在场外练球不小心把球打到场内,小李帮忙捡起并面带微笑递给她。苏菲 也微笑且眼神流露歉意并用中文说了句“谢谢你!”。
案例 2 苏菲生气 小李打完球,到场边铁衣架上取风衣外套。大家风衣挂同一支架上,小李的风衣在最里面。他问了一句,“有人吗?麻烦让小李拿下小 李的衣服好吗?” 然后又开玩笑的说,“有人吗?谁躲在里面?”因为那么多外套全挂在一个地方,看着很大,所以让人感觉里面藏着 一个人。小李边问边在衣服四周打量。由于没人反应,所以小李就把衣服抱起来。准备取自己的衣服。这时,苏菲和小颖连忙从不远 处小跑过来。小李向苏菲微笑示意,她没有回礼,取而代之的是一脸严肃的表情。小李一不留神,将自己风衣掉在了地上,却没察觉, 苏菲眉头皱了起来。小李见苏菲的表情,再之没找到自己的外套,有点不知所措,急忙想把满手的衣服都挂回原位。但是没成功。接 连试了几次都不行。苏菲这时伸手帮忙,嘴里一边还咕哝着。小李只听出苏菲说的是法语。而且声音中含有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小李 更加的慌神了,怎么也没有办法把外套都挂上。这次,苏菲用了非常重的语气说了一句话,是不太标准的中文,“拿过来吧你!”她把 衣服用力拽走了,眉头紧皱,表情非常生气,而且侧脸对着小李。由于苏菲的身材很好,拽的过程中,小李的右臂碰到了苏菲的胸前, 条件反射似地连忙把手缩回来,而且一脸尴尬的表情。这一举动使苏菲转过头来直瞪着小李,小李感觉脸很烫,不敢直视对方。这时 小李的同学汤宁把地上的风衣捡起来,并准备拍两下灰被小李顺势拦住并接过。小李说,“不用拍,没关系的,外套就是让它脏的。” 之后,苏菲把衣服挂好了,小李对她说了声 sorry。苏菲没有理会。在一旁的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苏菲又斜视了小颖一下。小 李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态。用很谦卑的神态和可爱调皮的语气对苏菲说,“You are so beautiful like la lune!”,“沙律”,“沙哇滴 卡”,“欧呵哇呵”。一旁准备上课的学生们都被逗笑了,但是这些招数对于苏菲似乎没能奏效,小李只好用很无奈很歉意的手势表达了 此刻的心情。刚准备离开时,灵机一动,先微微鞠个躬,然后一边膝盖微微触地,手势做照相状,微笑着用英语问了一句,“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苏菲,苏菲没有理会,转身背对小李,小李只好离去。
案例 3 苏菲 say“Hi” 过完周末,星期一,小李去一教上专业课的途中,有个女生相向走来,小李没有认出是苏菲。走到跟前时,苏菲主动微笑着说,“你好!” 小李这才认出是苏菲,连忙回礼,“沙律”。
案例 4 两人默契 星期四,又是体育课,这时苏菲在场外,当小李回头看她时,她用手示意了一下。小李也向她挥了挥手。接着,她用手指了指小李挂 在支架上的风衣,又指了指她自己的风衣,然后做了个对调的手势。小李明白了她的意思,微笑着用力地点了点头,给了个 OK 手势, 并大声说,“OK!OK!”
2.2 案例分析
2.2.1 跨文化交流阶段分析 小李与留学生的上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友好的开始、风波的引发、积极的补救和重归于友好。下面来逐一分 析。
第一阶段——友好的开始 首先,小李和苏菲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较高的素质且都有与人为善的意愿;其次,苏菲来中国求学也是对此怀有美好的憧憬; 再者,小李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最后是体育课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通过初步接触,双方都展现了各自的闪光点。小 李的闪光点有俊朗、健康、活力、热情等,这可以从案例 1 中小李的外貌神情和打球时的表现看出。如:积极救球、喊好球、帮人捡
球等。苏菲的闪光点有美丽、聪明、善良、良好素养等。这可以从苏菲的外貌神情以及案例 1 中苏菲在场外鼓掌以及将球打到场内时 歉意的表情中看出。由于双方在对方面前都只传递了正面的信息,因此,他们很自然是种友好的开始。
第二阶段——风波的引发 首先,小李犯了“己所欲施于人”的错误。他不介意别人打量和触碰自己的衣服,就想当然别人也不会介意自己这么做。尽管事先问了 一下,可由于没考虑到对方的情况是个留学生,可能对我们的话反应不够迅速。更何况打玩球手是比较脏的。接着碰到女性身体比较

相关话题/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