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1集(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自然运动纯客观 实践活动有目的
主观驾驭自然力 逆则逞凶顺则吉
自然实践同本质 不同形式同规律
生态文明创和谐 绿水青山新天地


万事万物有联系 客观世界是整体
联系观点来分析 自然社会与经济
生态文明要推进 全面协调可持续


万物有矛盾 对立又统一 二者性相反 却是同根基
只见一方面 片面单打一 二者皆把握 具体做分析


同一作用有三层 统一体内才运行
双方互利是条件 相互转化得发展
斗争作用分两点 造成量变促质变
二者相反又相成 共同作用显功能


矛盾处处在 矛盾时时有
不同矛盾有差异 不同阶段有区别
不同方面有特点 解决形式有多种


矛盾之间分主次
矛盾内部分方面
一物有两点 不可持一端
两点抓重点 不可等量观


感性有局限 理性才全面 若要见本质 飞跃须实现
现象引感觉 反复生突变 飞跃出理性 本质脑中现
感性材料尽量获 丰富真实感受多
抽象思维充分用 去粗取精来概括


人皆有过非圣贤 矛盾存于主客间
真理谬误皆认识 主客相符来判断
真理谬误本同源 范围调整可转换
杰出主体非等闲 败中取胜成经典


真理有本性 主客相符合 若只持一端 真伪无从验
实践是桥梁 恰将主客联 逻辑作补充 标准唯实践
实践验真理 绝对不可翻 真理有过程 相对见发展


价值有用是个宝 客体属性东西好
价值尺度不可少 主体需要用得着
价值评价角度怪 客观却比主观赖
评价对象是关系 主体好恶来统帅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绪论”,意高旨远,头绪繁多,初看感觉难,而且显得乱,但若复习得法则很容易,而且本章不会命制分析题,选择题也不密集。更重要的是,本章考点多为识记再认型,仅适合命制客观性试题,这就过滤掉了须深入把握理论内涵的几乎所有难题,凸显了公共政治课考试的性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本章的复习任务。复习本章的要点是脉络为先,抓住几条线,顺藤摸瓜,线上找点,可一网打尽。

 
本章作为“绪论”,功能是开宗明义,为其后课程体系的清晰展开奠定基础。本章的论述对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但考纲的条目非常简约。本章设有两节,分为7个层次。第一节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内涵;二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四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二节阐述了第5至第7个层次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性质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方法。
 
本章的特点是线多点散,主要复习方法是拉线找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内涵。这条线有8个点,即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阶级性、对象、内容、理论形态;立场、观点、方法。如果整体记忆,复习起来并不困难。第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有3条线,分别为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条件。经济条件首当其冲,分两个方面,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激化。有关政治条件须注意“三大工人运动”。有关思想条件要把握“三个理论来源”。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有三条线,分别为“两大发现”、“标志性成果”、三个领域的理论创新。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五,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性质和学习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涵义(单选、多选)
(一)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要从总体上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全面把握。
(1)从创立主体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在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后继者所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主要内容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5)从理论形态的角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把握。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一般了解)
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大发展提供了经济根源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提供了社会条件
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表明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二)无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一般了解)
1.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首要的社会矛盾。到了19世纪30年代,“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1838年英国爆发了延续十余年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2.无产阶级的斗争对理论指导提出强烈需求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创新(一般了解)
1.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有着非凡的智慧,坚毅的意志,付出了毕生的劳作,而且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斗争相结合。他们的理论创造活动始终同人民群众命运与共、始终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他们不仅是伟大的理论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兼有学者和战士的品格。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逆境和磨难,进行人类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取得了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领域描述为联系和发展的整体,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但他又唯心主义地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费尔巴哈颠覆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提出了自然界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观念。但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又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出价值由劳动创造。但又掩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3)法英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未能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必然性;他们预见并详尽地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程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一般了解)
(一)“两大发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成果,根据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斗争的时代需要,在总结当时最新的科学成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艰巨的理论总结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二)标志性著作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此后,他们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理论。他们在这一时期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三)重大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一般了解)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逐步完成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问题的理论创新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学说。
(一)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列宁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领导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系统回答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习近平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2015年初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新论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新的创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单选、多选)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体系,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其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对于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迫切需要和强烈渴望。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一般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作为世界观,它提供了以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物质世界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作为方法论,它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得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结论。
(3)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专政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2.解放全人类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完全一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3.站在人民的立场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
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属性。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3.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构想,而且指明了道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共产主义理想指明了人类解放道路和方向。树立崇高理想,脚踏实地建设。
(五)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能够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3)马克思主义能够引导中国社会形成强大凝聚力。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才能有效整合多种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使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强大凝聚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1)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工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而就某些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具体论述而言,则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信念坚定,又要与时俱进。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是考研政治中绝无仅有的超级大章和命题重点章。从知识内容上说,本章的两节分别为“唯物论”和“辩证法”,每一节都超过了通常整章的分量,复习时无论从方法上或时间安排上都应将其作为章来对待。从命题规律上说,本章更是重点、难点、热点系于一体,题型上单选题、多选题、分析题集于一身。自2003年至今,基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命过题,可谓屡考不辍。
“唯物论”部分(第一节)考过近30次,因为基本概念集中,所以以命制选择题为主。其中比较重要的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考过3次,“列宁物质定义”考过2次,“运动和静止”考过5次,“时空观”考过3次,“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考过3次,“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考过9次, “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过9次(2次为分析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多次直接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从“以实践为基础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角度命制分析题。这充分体现了“唯物论”部分的重要性和命题难度。
“辩证法”部分(第二节)考过30余次。辩证法部分不仅有大量基本概念可命制选择题,且集中了多个最能体现方法论功能的重要原理,因此,这部分最突出的命题特点是,主观性的材料分析题大量命制,难度较大,分值很高。其中比较重要的考点,“普遍联系观点”考过7次(3次为分析题),“发展与过程”考过5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考过10次(6次为分析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考过11次(6次为分析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考过5次(1次为分析题),“唯物辩证法范畴”考过4次(1次为分析题)。
本章内容丰富,理论深刻,考点广布,分值很高,是考卷上的重头戏,也是复习中的硬骨头,举足轻重,无可回避。无论是希望冲击高分的人文社会科学考生,还是仅须过线的艺术生,对此投入相应力量均能获得可观回报。

 
由于本章概念抽象,原理深刻,考点繁多,材料发散,对复习质量的要求较高,因此,复习方法必须对路,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框架,梳理线索,顺理成章,顺藤摸瓜。
本章第一节是“辩证唯物论”,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和“唯物论”两个理论板块。
“哲学基本问题”是唯物论的前提性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区分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区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回答则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考点群概念密集,命题重点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对旧哲学的对立点、超越点,学术性强,命题规范而不发散,须条分缕析,但不必穷究,清晰即可。
“唯物论”板块是第一节的核心内容,它由“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三个考点群组成。“物质观”分为四个层次: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社会的物质性。“意识观”分为五个层次: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实践观”分为五个层次:实践的本质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唯物论”板块中,“物质”、“意识”、“实践”是其“三观”的理论核心,内容深,理论难,考点密,命题重点在于对物质范畴和实践范畴的准确把握,命题热点在于意识能动性问题上的理论差异点、交错点,命题的难点在于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和“以实践为基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唯物论”部分的复习要特别强调透彻理解。
本章第二节是“唯物辩证法”。其理论框架非常严整,逻辑线索很清晰。本章可分为四个考点群,可分别用“二、三、五、四”来概括其内容,即,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四个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
“辩证法”板块中,要注意两大特征中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三大规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几个原理,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从命题规律来说,这是材料分析题的头号命题重点。只是在个别年份如2013年,因特殊原因才未命制题目。一般来讲,这部分内容所占分值高,命题角度多,组织答案难。因此,考生不仅要透彻理解,还要做到牢固记忆。

 
选择题:思维、存在,物质、意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运动、静止,时间、空间,意识的“语言外壳”、“虚假映象”,实践的本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发展,新事物、过程,矛盾、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内因外因,量变质变,辩证否定,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可能性空间、规律性和能动性。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