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8


主人公方鸿渐:性格怯懦,柔弱,弱智知识分子,嘴上机敏。传统文人的正义感,忠孝为核心,儒道合一的文化性格。
没有一帆风顺的原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困境,西方价值评估体系,重利益,重自我实现,个人,拜金主义等,他处于这样一种虚伪自私的重利社会中肯定无所适从,对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不以为然,东方重义轻利的观念使他被现实击垮。
小说传达:对现代世俗的揶揄和讽刺。
主题深刻,意蕴多面。
独特风格的讽刺特征。
叙述故事,旁征博引,引用了丰富的比喻。


2.体验与追忆

“七月派”小说:胡风(理论代表),《七月》,国统区,路翎,丘东平。
主张: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生活血肉感,对人心灵的直视。
特点:1.小说审美内容和艺术风貌异常复杂。竭力挖掘生活本身复杂性。(路翎《燃烧的荒地》)表现人物性格复杂性。(财主底儿女们)
      2.深刻而丰富的心理刻画,心理斗争和心理状态的极端变化。(财主底儿女们)
      3.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色调,融入作家热情和战斗精神。
      4.沉郁,浓重,激越,悲凉的创作风格,悲剧气氛。
其作家笔下都有倔强的灵魂,坚韧的品性《饥饿的郭素娥》,但都趋于毁灭。
语言拖沓,重浊,不透明,粗犷,压抑。


路翎:创作代表。《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财主底儿女们》
师陀:把悲凉中国乡镇的衰败和人生命运的难以把握相结合。
     《无望村的馆主》勤俭的,暴力的,靡费败亡
《果园城记》朴素,纯情,柔和,凄凉。活在昨天的宗法制小城。
《结婚》最好的讽刺长篇。

3.通俗与先锋

张爱玲:
处女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
新旧杂糅,雅俗共赏,中西结合。表现泸港两地男女两性和两性心理,男女之情——贯穿小说的主线。
成名作:《倾城之恋》范柳原,白流苏。
新感觉派写的是对“性”的沉溺,张爱玲是女性的悲剧,写出了女性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情境,与旧小说不同。.

意象的特点:1.把自然景观化解为都市生活中的琐细物象。
            2.意象的繁复(相互映衬又相互独立,产生新的意韵)
            3.把人物心态植入客观物象,突出主观感觉,营造心理意象。
            4.意象连缀。“月亮”
月亮:凄凉,阴森,寂寥。产生于最悲惨绝望的时刻。自己的生命感受,情绪记忆。

小说形式体现新旧,雅俗特点:
1.叙事模式:借鉴传统又自如运用西方蒙太奇手法。有古典章回感又融入现代人的情绪特征。(七巧变老)
2.语言上的新旧杂糅:工笔的细腻,写意的蕴藉,传统小说的清雅别致,现代人的创造。
3.风格:苍凉之感。自身经历,中外文学素养。


徐訏:
基调:浪漫虚构,大众传奇,爱与人性善恶的多重性。
《鬼恋》变态的出世心理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恋情。
1943年写《风萧萧》,徐訏年。

无名氏(卜乃夫):浪漫爱情小说的畅销作家。
《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

后期浪漫派小说的特点:1.凭想象编织故事,多有夸张,理想化。
                      2.异国情调,神秘色彩
                      3.人生哲理的寻绎,对象征诗情的刻意追求。

4.现实与民间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新诗
第一个十年
1.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散文化,平民化。打破诗的格律,白话写诗。

2.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3.“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表明新诗在经历萌生后蹒跚着前进。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小诗》
即兴式短诗,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性,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冯至
《昨日之歌》诗集,鲁迅说:“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其抒情诗最大特色:出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幽婉的风格。
叙事诗。《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4.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格律化。闻一多:三美:音乐,绘画,建筑美。

闻一多(理论的基石)
徐志摩:(艺术的范本)贡献:1.诗歌音乐性的建立。
                           2.诗歌体式的变化多样,追求形式完美
                           3.创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再别康桥》

5.“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象征派:
李金发(诗怪)《弃妇》,颓丧,感伤,忧郁的情绪,弃妇难以名状的“隐忧”。
题材:1.生命的哀歌。2.自然和爱情。3.怀念故乡家乡,追溯童年。

6.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
5+6显示了诗的“大众化”与“贵族化”不同趋向。

第二个十年
在前一基础上发展,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VS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

1.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新诗歌》
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
其诗人特点: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直接,自觉的血肉联系。
创作口号:“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这一时期的诗歌观:1.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反映现实,“诗的意识形态化”
                 2.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由此产生的创作特点:
1.    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2.    “诗的意识形态化”,作为主体的是奉行战斗集体主义的群体。
3.    在艺术表现上,直接描摹现实。


中国诗歌会外,始终关注现实的诗人:
臧克家:乡土诗人,农民诗人,有别于新月派诗歌的绅士气和中国诗歌会的功利性
第一本诗集《烙印》,还有作品《洋车夫》《老马》
“坚韧主义”:正对生活苦难,倔强的精神,沉着迎接磨难。
鉴赏:简约明朗的古典主义色彩,注重炼字,提倡苦吟,用具体单纯的象征表现古典诗歌含蓄凝重的风格。以暗示代替说明。


2.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后期新月派:1928年《新月》月刊新诗栏+1931《诗刊》季刊为阵地。
基本成员除前期徐志摩等外,还有陈梦家等南京青年诗人群。
特点:出现向自由诗发展,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
暗示,象征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现代诗派:形成于30年代,以《现代》杂志为中心,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群体,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苦闷,把外来诗歌的观念和形式与古典诗歌相结合,使现代诗歌中国化。
主要成员: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由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演变而成。戴望舒的《雨巷》已经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
起点:《我的记忆》
特点:1.用暗示和象征表现个人内心的深层情趣。诗歌主题的多异性和审美风格的朦胧美。捕捉微妙瞬间,神秘恍惚
      2.西方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词结合,新诗的现代化,民族化。音乐性,旋律美。


戴望舒:早期特点:哀婉,朦胧,晦涩,爱,梦死的交织。成名作《雨巷》开启“诗的音乐性”时代。
        抗战爆发后,后期:高亢,清晰,思想力度加深。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燕妮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汉园集》为1936年三位诗人的合集。

卞之琳:《音尘集》《鱼目集》“小处敏感,大处茫然”
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试验的艺术家。
特征(贡献):1.由“主情”向“主智”转变。
              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断章》“新的智慧诗”
             2.“诗的非个人化”


第三个十年


1.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呼吸》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
代表诗人:牛汉,绿原,方然等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旗帜,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
主张:1。反对琐碎的描摹生活现象本身,主张凭借历史力量,“突入生活”,
      2.反对冷淡的摹写生活,主张诗人渗透到客观对象中。主观与客观,历史与个人的融合统一。


2.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盗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中国新诗派:继七月诗派以后出现于国统区诗坛的一个青年诗人群。
           1947年7月,杭约赫,上海,《诗创造》月刊和《中国新诗》,围绕两刊物形成一个以校园诗人为主体的诗歌群体。
主要诗人:王辛笛,穆旦,郑敏,陈敬荣,袁可嘉,唐祈,唐,杜运X。九人合集《九叶集》九叶诗派由此得名。

特点:表达内容上:1.寻求时代与自我的平衡(两点融合)
                  (强调对人类的苦恼和荒诞意识的表现,对人类存在的价值进行拷问和追索,表现时代的希望和自我的执着)
      审美追求上:1.强调情感的理性化。
                  
穆旦:中国的哈姆雷特,反叛性,异质性。代表作《被围者》
内向的,冷漠而又热烈,内敛的,冷酷的,哲理的深度,厚重,深沉。

郑敏:最具有沉思气味的人,雕塑感,绘画感,哲理的沉思。代表作《金黄的稻束》


4.敌后根据地的创作:民间化倾向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信天游诗体
阮章竞《漳河水》



散文:

第一个十年

2.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
特点:内容上:1.自我心理剖析
              2.写民俗
              3.写个人私事
      艺术上:1.个性化的文学观
              2.真诚随意的创作态度
              3.朴实自然的风格
              4.冲淡,闲适的韵致,平和,中庸的性格,清冷,简洁。

作品:《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

3.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冰心:《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

5.“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语丝派:1924年,《语丝》杂志,散文流派。
核心作家:鲁迅和周作人。其次林语堂。
主要成就:短小犀利的杂感
“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催促新的产生,排击旧物。


现代评论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成员相对立。
作家: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

第二个十年
1.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第三个十年
3.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梁实秋《雅舍小品》,生活的智慧。
张爱玲《流言》集。讲庸常的生活陌生化。



戏剧
第一个十年
1.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春秋社,进化团,“甲寅中兴”

2.“国剧运动”
国剧运动:徐志摩,1926年,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
主张:1.从整理和利用旧剧入手建立中国新剧。
      2.发扬传统戏剧娱乐,纯粹艺术的倾向,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
      3.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糅合东西方戏剧特点。

4.“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开创者。
田汉:多产,充沛的创造活力,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
第一个剧本:1920《梵峨嶙与蔷薇》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是其早期创作的总的主题。
“艺术家”形象系列。《南归》
另一主题:美的幻灭与毁灭。具有社会批判性。《获虎之夜》
“诗人写剧”的特色:长篇人物独白,叙事,抒情。

丁西林:出色的剧作家+物理学家
为数不多的喜剧家,独幕剧,“超前性”,剧中常有充满机智,幽默感的警句。
处女作《一只马蜂》
其戏剧结构:“二元三人”模式。《压迫》《酒后》



附:常考名词解释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出版于1921年8月,全诗共三辑,以第三辑最为重要。《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首先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藩篱的要求。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其次,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的束缚。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女神》的诗风多豪壮、雄健、颇具阳刚之美。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
文协
1、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2、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3、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4、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论语派
1、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2、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3、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 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2、 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3、 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 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2、 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
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这场革命的先驱者一身二任,同时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革命自然纳入新文化运动轨道,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利色彩。
21 胡适《论新诗》
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胡适将上述主张概括为“作诗如作文”,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方面的散文化。
22 北大歌谣研究会
1920年成立,发起人与参与者大都是早期白话诗人,如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由此开始了现代新诗”歌谣化“的努力,刘半农从故乡江阴采风同时,用江阴方言写作“四句头山歌”20余首,刘大白《卖布谣》借鉴了民间歌谣形式,这是对传统诗歌的文人化贵族化的反拨,与五四文学平民化一致。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相关话题/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