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概论考研笔记(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3、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
4、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后者逐渐发展为强调“慈悲普度”。
5、12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溃灭,世界佛教中心移到中国。此前,佛教在两汉之际就已传入中国,可以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左右。
6、魏晋时期,佛教分为三派,即心无派、即色派、本无派。
7、梁武帝、慧远和竺道生是南北朝弘扬佛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的思想基础上。
8、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就表现形式而言,这时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
9、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1、中国历史上的三教是指儒、释、道三教。
2、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化,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3、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治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其表现:一是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二是表现在其修行方法从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后人称理学是儒表佛里,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这一章的考点是不太多,把备考重点掌握就行了,但要注意可能出一两个生冷的大题目。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指无限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
2、中国古人把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为“宇”;把古今旦幕、往来之时称为“宙”。
3、中国古代宇宙的主要观点:宇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即易;宇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不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4、天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问题,也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中国哲学主要主张天人合一,也有主张天人交胜的。
5、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第一层是指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是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6、中国哲学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
7、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境界是指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8、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1、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2、《中庸》提出的为学五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简记:学问思辨行)
3、儒家中比较推崇逻辑之学的是荀子及其后学。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
5、直觉体悟:即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6、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观:即言行一致,要把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结合起来。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这一章是基础,可能出大题目的地方一定要记牢,对类型和特点两大主题都要系统掌握。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1、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2、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4、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5、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6、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7、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消极作用是: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德制约 维护正义)
8、孟子主张“人皆可以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可以通过首先修养达到最高境界。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中国文化的总的特征是伦理型,此外还有:一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二是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三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四是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五是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六是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七是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简记:二力 心态 政治 脱神 宗法 经学 学术)
2、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同化力的典型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中国化。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是以汉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了境内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形成的中华文化。 (延同凝)
3、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4、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5、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其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6、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的形成的条件是黄河、长江哺育的中华大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简单的生产劳动能够维系人的生存。这一心态的主要表现:一是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二是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三是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四是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简记:农 实 趣 念)
7、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而且由于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8、与集权主义相伴生的另一影响深远的政治意识是民本主义。
9、民本主义,即民为邦本的思想,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10、绝对尊君论是由法家提出来的。
11、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民本主义与极端形态的暴政和绝对君权论是对立的;另一方面民本主义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构成所谓明君论。
12、从西周开始的疑天思潮以及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3、对于鬼神的看法,儒家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实用的一面,道家否定有人格、有意志的神。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以后的发展,坚持无神论观点的不仅有科学家、思想家,还有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无神论的文化传统。
14、孟子认为,道德四个善端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由此引伸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质。
15、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16、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17、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广泛渗透;二是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的影响;三是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影响了科学的发展。(注意:一是影响各方面 二是影响宗教 三是影响科学)
1、2001年江苏卷考论述题:试述中国古代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第十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一章出中型题的概率较大,对一些有明确序列的题目一定要充分掌握。
第一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涵义
1、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
2、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关系。
3、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
4、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它们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6、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要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标准有二: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接受,成为他们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7、民族精神是指导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8、文化传统是指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2、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5、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6、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8、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9、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10、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这一思想对人的精神的开放,对于个体道德自我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相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一种落后。
12、刚健有为思想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13、刚健有为的思想由孔子提出,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知识分子有要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14、《易传》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它强调刚健的同时要文明,要中正,防止主观盲动等片面性。
15、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柔静无为之说,如老庄思想、宋儒思想,但没有占上风,只是作为刚健有为思想的补充。
16、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重要表现。
17、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这一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18、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19、和而不同,有容乃大。
20、《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
21、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2、“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即不过度,也不要不及;此外,中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狂”,也不“狷”。
第三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包括: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等。
2、由于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将一个民族的人凝聚为一体,使之同心同德地为整个民族的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而共同奋斗。
3、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
4、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的观念便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
5、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同时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
6、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7、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8、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9、价值整合功能,即整合不同的价值观,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10、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格局下发展起来的。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这一章的内容简直象哲学,太抽象,很难抓住重点。
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5、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6、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8、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9、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0、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11、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
第二节? 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
第三节? 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
5、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6、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1、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2、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3、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4、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5、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6、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7、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8、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
9、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这一章是一个历史性章节,对历史的发展脉络首先要清楚。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1、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一系列变化,但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没有发生过文化危机。
2、从广义文化视角看,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
3、鸦片战争所引起的文化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从这时起,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
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它主持编译的《四州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
5、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地著作,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它表明当时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汇,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6、此外于近代编译的介绍西方的书还有姚莹的《康 纪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何秋涛的《朔方备乘》,梁廷极的《海国四说》等。
7、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局限于物, 质文明,而且主要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
1、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的三个阶段。近代化的动因是民族危机引发文化危机,进而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革。
2、19世纪60年代,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才形成规模。标志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这是一场改革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中体西用也就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3、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于1861年写成《校分庐抗议》,论述了学习西 方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西文化处理提出了“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在政治上企图以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业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儒学的不足。
4、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
5、西政,即西方的政治制度。
6、从1895年起,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启蒙宣传。维新派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而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启蒙运动是真正有近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
7、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其文化宣传也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其领袖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8、严复于1898年出版《天演论》,宣传进化论。
9、康梁创造了“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这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但是属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因为,其一,在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力量太弱,不敢于封建制度彻底决裂,不得不借助于古代文化的旧形式来表达新思想;其二,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肤浅,不得不通过传统文化来为外来文化找到民族化的表达形式;其三,西学传播的水平还比较低,西政输入较少,需要独创。由于这些原因,当时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托古改制”,没有完全从封建主义旧文化中脱胎出来。
10、在制度层面变革中国文化的要求和努力主要发生于20世纪初年,即辛亥革命准备时期。
11、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它标志着中国文化变革进入观念层面近代化的阶段。
12、新文化运动有三个口号:即个性主义、科学、民主。
13、个性主义是鼓吹在中国伦常基础上进行富民强国之术的理论。
14、新文化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化的兴起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也从旧民主主义文化转变为新民主主义文化。
第三节?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1、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到百年时间内转变为近代型文化的原因,有的学者主张主要动因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即“冲击——反应”论。这种主张是根本错误 的,因为真正的、根本的原因是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方文化的冲击仅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如经世思想等。
2、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富有活力,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如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

相关话题/汉语国际教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2017年南京大学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专业课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丝绸之路 亚里士多德 关键期 迁移 二、简答 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类型、代表人物及作品 佛教的起源、发展及传播 文化的特征 科德的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三、论述 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机因素和难点 四、作文 人类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4
  • 专业学位解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为做好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规范化和培养质量,特制订《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各培养单位在制订实施细则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7
  • 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分析
    一、分值题型分析2017年专业一:填空题(11分),名词解释(3个,共9分),简答题(2个,共10分),语法分析题(40分,包括分析题12分;辨析词组3组,共15分;分析词性5个,共5分;改病句,4个,共8分),根据拼音写词(4个共8分),写拼音(5分),分析语法现象(12分),改错别字(5分),判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
  •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分析
    一、真题分值题型分析2016年专业一:九个大题。汉语基础知识:填空10小题共20分,选择10小题共20分,名词解释4小题共20分,简答4小题共40分。汉语应用分析:语音偏误分析1小题共10分,词语辨析(结合偏误)1小题共10分,句式分析1小题共10分,义项分析1小题共10分,文言文翻译一段,共10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
  • 2017年上海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分析
    一、分值题型分析2017年专业一:汉语语言学基础:判断题(10分),选择题(20分),名词解释(5个,共20分),简答题(5个,共30分),汉语应用能力:标拼音(5分),汉字能力题(15分),语法规范(5分),文言文(15分);汉语语言分析:分析题(5分),词语辨析题(2个,共10分),语法分析(9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
  •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真题分析
    一、分值题型分析2016年题型专业一:填空题(20分),判断题(17分),选择题(22分),拼写拼音(10分),名词解释(3个,共9分),辨析近义词(3组,共12分),改错别字(10分),划分句子成分(15分),修改病句(20分),古文阅读(15分)专业二:填空题(30分),判断题(15分),选择题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
  • 湖南大学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大纲
    湖南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及初试科目名称: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一、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法,对外汉语教材的基本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征,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
  • 山东大学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大纲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一、考试性质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
  •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32汉语文化学院 0453汉语国际教育一、招生宗旨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教育服务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教育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
  • 2019考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常识介绍与分析
    专业介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1
  • 安阳师范学院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简章
    安阳师范学院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市,是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彰德府安阳师范传习所,2000年升格为安阳师范学院,迄今已走过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学校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校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10-10
  • 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高分录取经验
    大家好,我是小北,我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我是二战考北外,拟录取。初试分数244,专一106专二138。复试88,总分84.67。初试和总成绩都是第五。取得这个成绩我自己也很开心,觉得付出总算有了回报。下面我说一下自己初试复试经验。之前很多人问我专业二的复习方法,我会重点说专业二。【关于二战】我知道今年会有很多二战的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10-01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简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门类齐全的多学科大学。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09-17
  • 2018年华侨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初试大纲
    2018年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招生学院:华文学院 招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科目名称: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09-17
  • 专业学位解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为做好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规范化和培养质量,特制订《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各培养单位在制订实施细则时参考。一、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