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考研复习笔记(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2


8.1-1 生理特质
8.1-2 个性特质
8.1-3 智力特质
8.1-4 工作特质
8.1-5 社会特质。

8.2 领导方式理论
8.2-1 管理方格理论
  管理方格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倡导的用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他们根据这个方格图,提出5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1)权威型型的管理方式。
(2)乡村俱乐部型的管理方式。
(3)贫乏的管理。
(4)中庸型管理。
(5)团队型管理。

8.2-2 卢因的领导风格理论
(1)团体动力学理论
(2)领导风格理论


8.2-4 领导风格连续带理论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了著名的“领导方式的连续带理论”(也称为“领导模式连续分布场”),主张按照领导者运用职权和下属拥有自主权的程度把领导模式看作一个连续变化的分布带,以高度专权、严密控制为其左端,以高度放手、间接控制为其右端,从高度专权的左端到高度放手的右端,划分七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领导模式。这种理论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
8.3    权变领导理论研究
8.3-1 时代背景:西方世界在经历了二战以后约20年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之后,开始进入一个动摇不定的时代。
(1)政治:社会矛盾激化
(2)经济: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对外争夺霸权,对内实行社会经济改革。
8.3-2 权变领导模式的要点
   权变亦即权宜应变、随机应变之意,也就是在不同条件下适当地区别对待某种事物的意思。在《让工作适合管理者》一书中,菲德勒剥离出影响领导形态有效的三个环境因素: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职位权力、任务结构。
8.3-3 领导方式的分类与LCP量表
    菲德勒受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的启发,对领导者的研究,首先是从领导者方面入手。他设计出一套对领导者领导方式进行测量的有效量表,称之为LCP量表(即最不喜欢的同事打分表)。
8.3-4 效能与情境控制三要素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任务结构性。
(3)职权即组织为完成任务而授予领导的权力。


第九章 现代管理理的丛林  
9.2 巴纳德与社会系统学派
9.2-1 巴纳德其人其书
(1)首先介绍其个人经历以及家庭背景
(2)其理论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等
9.2-2巴纳德的主要观点
组织的基本概念
(1)组织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2)组织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3)组织既是整体,又是协作系统的一部分。
组织协作三要素
(1)协作意愿
(2)共同目标。
(3)信息沟通
组织平衡理论
(1)组织的过程
(2)组织的内部平衡
(3)组织的外部平衡
经理人员的职能 :
(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2)规定组织目标;
(3)激励组织成员
9.2-3 评价
特点
(1)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把人性的理论作为其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2)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企业组织作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
贡献
(1)最早把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知识用于管理领域,创立了社会系统学派。
(2)采用分析性和动态性的方式说明经理的职能。
(3)首先对“沟通”“动机”“决策”“目标”“组织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专题研究。
(4)将法约尔等人对组织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权威接受论”对权威提出了的全新看法。

9.3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
9.3-1 德鲁克其人其书
(1)其家庭背景及个人经历介绍
(2)其著作《管理的实践》等
9.3-2主要理论
第一:管理的性质
  管理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德鲁克还进一步指出,管理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研究。
第二:管理的任务
(1)取得经济成果。
(2)使工作富有活力,使工作人员有成就感。
(3)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并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管理的技能→做出有效的决策。
第四:目标管理
(1)定义: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
(2)目标管理的基本要点
(3)企业中的目标性质
(4)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
(5)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
第五:有效的管理
9.3-3 理论评价
其一,他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的文章从来都是企业界、特别是一线经理们关注的焦点和对比学习的标尺,他也因此而被誉为“美国公司总裁的导师”。
其二,局限性。
(1) 对“人是什么”没有建构起必要的模型
(2)是管理思想启蒙大师而不是管理理论大师


第十章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10.1 企业文化理论
10.1-1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其一是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
其二是日美管理比较的结果
其三是管理理论发展的需要

10.2 企业文化理论的代表思想
10.2-1 Z理论
Z理论是由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著《Z理论》,1981年在美国出版。
(1) A型组织和J型组织
大内把美国的组织形式称为A型组织,这种组织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对员工实行短期雇用和快速提拔,要求员工专职专能,不利于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易于造成决策失误。他把日本的企业组织叫做J型组织,这种组织崇尚信任和亲密,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2) Z型组织
他认为美国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日本而实行革新,建立民主的组织,形成一种既能有高生产率,又能有高度职工满足的企业组织。他把这种组织叫做Z型组织。
(3)企业由A型向Z型转变的13个步骤的详细阐述。
10.2-2 企业文化构成“五因素“说。
迪尔和肯尼迪在他们的书中认为,文化的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企业环境;价值信仰;英雄人物;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
10.2-3 彼得斯和沃特曼的“7S”说
彼得斯和沃特曼认为企业文化由7种要素构成: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工作程序;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共同价值。

10.3 战略管理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例。
10.3-1 企业战略理论的产生背景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80年代质量管理和向日本学习成为最时尚的管理潮流。但有一些企业接受了这些新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后,并没有取得期待的效果。于是战略管理理论再次受到普遍的重视。
10.3-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战略规划理论
(2)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适应学派
(3)20世纪80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和通用战略研究
(4)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战略理论
10.3-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流派
分别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10.4 企业再造理论
10.4-1 企业再造理论的形成背景
其一,经济环境的变化。
其二,科技的进步。
其三,社会的发展。
其四,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的变化。
10.4-2 企业再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以企业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等,找出不合理的因素,然后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对作业流程和服务进行重新构造,以达到业绩在质上的突破。
10.4-3 企业再造理论的运用
企业再造理论在运用过程中的确给各个企业的效益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是流程再造没有考虑企业的的总体经营战略思想;二是忽略了企业流程之间的联接作用;三是未考虑经营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流畅地相互关系。

10.5  知识型企业管理理论
10.5-1 产生的条件
10.5-2 知识型企业
知识型企业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新的管理理论,以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查尔斯.M.萨维奇《第五代管理》、达尔尼夫《知识经济》、保罗.S.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为代表,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理论。

10.5-3 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有五项技能,即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的愿景
4.团队学习
5.系统思考


相关话题/管理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