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复习笔记(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2-25


陆九渊心学体系下的天理观:心即理。为其仁政观奠定基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的天理观主张心即理、致良知。 “去人欲,存天理”达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的修养目的,从而修心、成圣、治国平天下。
天理观小结:宋明理学的概念。兼容了道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天理观是理学思想体系的宇宙本体论学说。天理观的理性思维程度更高,论证的方法更精深,是在天理与人理合而为一的理论形态下为儒家修身治国进行哲学论证。
总之,儒家治国方略的哲学论证,以天命观、天道观、天理观为核心而展开,从本体论角度为儒家治国方略奠定理论基础。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下,论证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论证了人的重要地位和能动性,论证了人事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论证了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人理与天理的统一,从而为儒家仁政观、民本观、君臣观、义利观进行哲学论证。

(二)明修身之道
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1.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
人性论的宗旨:探讨人性本质、来源,由此说明能否通过修养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
先秦的人性论:强调性之修养,以致善界。
孔子的人性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人性理论:基本观点是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汉唐的人性论:品级层次之分,为了修养,提升层次。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感情欲望很少,不教而能善。斗筲之性,感情欲望多,虽教也难能为善,只能为恶。中民之性,虽有感情欲望,但可以为善为恶。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叫做性。因为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筲之人则是愚昧,不能受教育。
韩愈的性三品:认为中性可为上下。
宋明的人性论:分两种人性,在于强调后天的修养,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张载的两种人性:“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朱熹的两种人性理论:“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也”。
2.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本途径
宗旨:解决如何通过后天修养恢复和保养先天的善性。
孔子提倡内省的修养方法,即“志于道,据于德”两个方面的修养。道之行为规范和准则,德之情感和信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内省方法:“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荀子的修养论为“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起伪即礼仪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修养,用人为的礼仪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3.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
境界论的宗旨:解决修养目标、人生理想的道德境界,指明人生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
孔子的“仁”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论。
王守仁的心学境界论:“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修身,主要指人的心性修养,达到“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

(三)施治国方略
传统政治思想的治国方略以伦理为准则,以贤者为关键,以民本为核心。
1.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基础
一是主张重义轻利观。以义为先,以义导利;二是主张义利双行,义利统一。
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在这种对立下,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除“义”与“仁”、“礼”等合用外,孟子还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以阐发他的仁义学说。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利益”这一概念。
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人们如果没有一定的财用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没有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就很容易“放辟邪侈”,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这,对于一般的平民来说,尤其如此。孟子主张当政者最重要的是“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离娄上》)。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突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轻视功利。总体思想倾向是主张义利统一。
2.贤者治国是治国的关键
孔子主张“举贤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孟子提出了尊贤使能的思想。“尚贤使能”、“无能不官”。
二程强调“帝王之道也,以择任贤俊为本,得人而后与之同治天下”。
朱熹:“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
3.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民本文化:治国以民为本,君以安民为务,治国应以爱民、重民、宽民、足民、富民为基本方略。
商周时期有民本思想萌芽:“保民”思想。
先儒的民本思想发端于孔子。孔子出于维护贵族统治秩序的需要,对平民的心态较为复杂。一方面,他严格区别贵族与平民,认为“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但是涉及到现实政治的评价与理想社会的设计时,孔子却处处表现出以平民利益为标准的倾向。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
儒家民本思想的另一个含义是“民水君舟”说。这个思想是荀子倡言起来的。不过,“民水君舟”比起“民贵君轻”来说,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不是前进了,而是倒退了。“民贵君轻”的重心在民,是要君为民着想;“民水君舟”的重心在君,是为君主着想。前者属于理想主义的政治理论,含有批判现实的君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后者属于现实功利主义的政治色彩,带有君主主义政治权术的味道。 “民贵君轻”的思想在秦汉以后为封建统治者所抛弃, “民贵君轻”的话。而“民水君舟”则被少数开明君主接受了,后来形成了“载舟覆舟”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求天下为公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天下是广义的天下:普天之下的一切国家。
平天下:一是指公平。孟子“平治天下”、“天下为公”;二是指均平。朱熹“平天下,谓均平也”;三是指和平。“天下皆宁”。
孔子最早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作为一种理想境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朱熹的天下为公是做到均平、公正无私。
通过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了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心价值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掌握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和基本方略。

第一编  思想形成期
引言:先秦时期的社会特点
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道路与商周社会经济结构
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重要作用:
一是地理环境的作用  二是家长制家庭关系的作用  三是部落征服的作用
由此,国家特征:
一是部落征服的特征  二是土地公有的特征  三是郡主专政的特征
第一章    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的观念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
第二节,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二,天命与人事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三,敬天保民
第二章、儒家的政治思想
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以孔子为师。
二、 孔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仁,包含下列含义:
(1)  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  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  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
(1)  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2) 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行动规则,一个人的立身之基。
(3) 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4)礼对国家政治事物尤为重要,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
(5)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
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3、德治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德治包含下列内容:
(1)  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以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礼让)来治理国家。    礼治主张的目的就是原有的等级秩序。   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礼治主张设计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所谓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即“君君,臣臣,父父,字字”
(2)  举贤才    选择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3)  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管理国家的人。他认为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主观愿望是尽可能地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就是让民众能够共同富裕;平均主义思想在历史上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如屯田制、均田制。

相关话题/中国政治思想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66292.html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  第一编 思想形成期   引 言 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章 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 儒家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墨家的政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04
  •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8260.html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   说明:我们严格按照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教材内容进行编写,共分六编。每一编都精心挑选名校考研真题(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以及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所选考题具有一定的代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04
  •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2.关于社会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04
  • 南开大学2000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政治思想史
    论述题(共四题,共100分) 1、评“刑名之术”(20分) 2、评“明君论”(20分) 3、论理学的政策思想(30分) 4、从汉代儒学 ...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 2009-01-13
  • 南开大学1999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政治思想史真题
    1、邵公论饵谤的政治意义评析 (20分) 2、析贾谊总结秦朝二世而亡之历史教训的借鉴意义 (20分) 3、论华夷之辨的核心价 ...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 200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