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实验心理学复习笔记(8)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2-11


4.4不肯定间距的不稳定性
当采用三类反应,不肯定间距的大小则依赖于相等判断次数的多少。如果被试的相等判断多,不肯定间距就大;如果相等判断少,不肯定间距就小;如果没有相等判断,不肯定间距就是零。这样计算出的差别阈限就很难解释,不肯定间距成了态度测量的指标。如果刺激系列扩展在标准刺激两侧,其中一个与标准刺激等值,就是使用“大于”“小于”两类反应指标,其结果也能很好的反应辨别力。因此,从整体情况看,两类判断应该受到偏爱,它省时、省事,所得结果又都可用。
4.5恒定刺激法的变式
a分组法。把比较刺激分为三组,将大于和小于标准刺激且与其间距相同的比较刺激分到一组中去,每组的两个比较刺激都与标准刺激随机比较若干次,可以按照1、2、3,3、2、1排列,记录和结果都按恒定刺激法的正常方式进行。
b用对数单位的比较刺激系列。即刺激系列采用对数梯级。
c单一刺激法。准备一系列刺激,用随机顺序反复呈现,指示被试把它们分为一定的类别。事先要求被试做一些练习,熟悉刺激范围,然后让被试凭绝对的印象进行判断。被试的反应类型可以根据研究者的需要分为两类、三类或四类,用恒定刺激法的方式处理结果。
可见,三种方法中,极限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体现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其会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的结果可以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他测定感受性的方法比较。当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其差别阈限。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1.1直接量表和间接量表
以测量的方式来划分,直接量表就是可以直接测量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特性。间接量表是借助于测量另一事物来推知所要测量事物的情况。
1.2命名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心理物理学中,根据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划分的。
命名量表也叫称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分类。例如男性与女性。
等级量表也叫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除顺序和等级。例如,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等。这种量表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例如,我们没法根据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异推测第二名与第三名的差异;也不能说明第一名是第三名的几倍。顺序量表的每一类别只具有序列性,并不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差别是相等的。
等距量表具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但是没有绝对零点。
比例量表既有绝对零点又有相等单位,因此,它既可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又可确定他们之间的比例。也就是,比例量表的数据既可以加减又可以乘除。比例量表是最高级的量表。
1.3心理量表的评价
一个好的心理量表应该满足一下三点:
a符合三种基本假设。
A不是a=b就是a≠b,即对心理特质有明确的标志和测量单位。
B如果a=b且b=c,那么a=c。有了这个假设间接量表才有可能。
C如果a>b,b>c,那么a>c。
b有系统的测量理论。
c用直接量表法进行核对。
测量感觉阈限的目的在于为心理物理函数标定起点,真正确定心理物理函数的走势还需要对阈上感觉进行测量,而对于阈上感觉的量化可以通过心理物理量表来表示。
2.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
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
2.1感觉比例法(分段法)
感觉比例法又称分段法,它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感觉比例法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物理量所引起的感觉量加倍、减半或按照某一特定的比例变化来建立的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关系的量表。如,Stevens Davis的听觉响度量表(1936)。
感觉比例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是:
a首先呈现一个阈上物理刺激作为标准刺激,然后让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并随时判断该比较刺激所引起的感觉量是标准刺激所引起感觉量的一倍、一半还是指定某一比例,这样可以获得某一强度的比较刺激所引起的不同感觉量的关系的量表;
b在比较完后,可以变化标准刺激的强度,然后再选择一个比较刺激进行调节,从而产生不同物理刺激强度所对应的不同比例感觉量的关系量表;
c通过上面的比较,就可以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量表。声音强度和主观感觉的响度之间关系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建立感觉比例量表。
2.2数量估计
数量估计法是制作感觉比例法的一种直接方法。具体步骤为:
主试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规定其一个主观数值,然后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同类但强度不同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一个数字表示出来。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建立不同关照度下的主观明度感觉的关系量表。
2.3制作等比量表应注意的问题
a被试能否正确使用数字,这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b在判断中易受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动机、周围环境干扰等。实验中误差较大,判断很难按等比的尺度进行,因此很难保证量表的等比性质。
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
3.1感觉等距法
感觉等距法是把两个刺激所引起的某感觉连续体按照主观上相等的距离区分开,这样按照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距离划分便可以得到感觉等距量表。常用的感觉等距法是二分法。如八等分灰色光度心理物理量表就是用此种方法制作的。
感觉等距量表是以感觉的等距离变化作为标准,但物理量的变化不一定是等距离的。
3.2差别阈限法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另一种间接方法。它以绝对阈限为起点,以最小可觉差为最小单位制作心理量表。运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时,假定所有的JND(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那么,感觉量表上等距的增长,就必然要求刺激强度表上越来越大的增加。对物理量取对数后作图,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
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量都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心理量表。制作差别阈限量表首先要知道
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是制作等级评价量表常用的两种方法。
4.1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的刺激成对出现,要求被试判断每对刺激中那一刺激的某个特征更明显或更喜欢哪一个刺激。如果有n个刺激,配对的数目就是n(n-1)/2,每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目的是平衡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于是,总的比较次数为n(n-1)。最后,计算对偶比较的相关系数,其值越高说明评价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4.2等级排列法
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然后要求被试按照好坏或喜欢-不喜欢的顺序依次排列。
等级排列法与对偶比较法的不同之处在于,等级排列法一次对所有的刺激排序。因此,在空间误差可以忽略的前提下,等级排列法是制作心理量表的一种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
(三)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统计决策理论    P(n/SN)=1-P(y/SN)    P(n/N)=1-P(y/N)
信号检测实验的使用前提:A在信号和噪音不易分清的条件下进行(这里的噪音是指凡是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B在呈现刺激前,主试要告诉被试N和SN各自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称为先定概率,同时对被试说明判定结果的奖罚办法。
似然比β:被试的判定标准因先定概率和判定结果奖罚办法的不同而不同。
 
辨别力指数 :测量感受性, 越大,表示敏感性越高, 越小,表示敏感性越低。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信号检测论是信息论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部分。
由于人的感官、中枢分析综合过程可看做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把刺激变量看做是信号,把刺激中的随机物理变化或感知处理信息中的随机变化看成是噪音,人作为一个接收者对刺激的辨别问题便可等效于一个在噪音中检测信号的问题。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2.1统计学原理
(1)信号检测论的基本概念。信号和噪音是其基本概念。信号也就是刺激,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都是噪音。
信号总是伴随噪音,在噪音背景上出现。如果正确检测出噪音背景上的信号,就成为击中。也即对信号的正确肯定;如果没有检测出混杂在背景中的信号,则称为漏报,即漏掉信号;如果判断了背景中没有信号,则为正确否定;如果把无信号报告成有信号,则称为虚报。相应的,击中率为击中次数/出现总次数(P(y/SN)),漏报率为漏报次数/出现总次数。可见,击中率与漏报率之和为100%。同样,虚报率就是虚报次数/噪音出现总次数(P(y/N)),正确否定率为正确否定次数/噪音出现总次数。虚报率与正确否定率之和也为100%。在信号检测论当中,当判断标准变化时,击中率、虚报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观点。
a基本前提假设。假设一:重复呈现同一刺激并不产生相同的感觉量。因此,多次呈现同一刺激就会形成一个感觉分布,而且由信号(SN)和噪音(N)引起的感觉分布都是正态的,两个分布的标准差相等,SN分布的平均数要大于N分布的平均数。假设二:被试在决定某一感觉是有信号或噪音引起时,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判断的,这个判断标准可以受信号呈现的先定概率P(SN)和对反应奖惩办法的影响。b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从统计学观点看,从噪音中接收信号是一个统计判断过程。从假设检验的观点出发,判断信号有无,需要检验这样两个假设的真伪:H0假设,也叫零假设,即没有信号存在的假设;H1假设,也叫备择假设,即有信号存在的假设。于是在被试判断有或无的过程中,存在四种可能,即击中、漏报、正确否定和虚报。被试在接受每一次感觉过程时都会产生一定的感觉量X,这个X一定落在噪音分布和信号分布的区域内。如果X很弱,它就处于噪音分布中;如果X很强,它一定就是信号。关键是不强不弱的X,它处在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的重叠区域,有可能是信号也有可能是噪音。对于这一区域内的X,它来自信号分布或噪音分布的可能性,可以用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中对应的两个纵线高度(O)的比值来衡量,这一比值称为似然比,记作l(X)。信号检测论假设,被试在进行判断过程中,事先选择某一个似然比作为信号和噪音的分界点,也称作判断标准(β)。可见,判断标准等于击中率的纵坐标/虚报率的纵坐标。击中率的纵坐标就是与击中率相应的Z分数上正态曲线的高度,可以通过查正态曲线表获得;虚报率纵坐标的含义类似。被试只要比较当前的X所对应的似然比与自定的判断标准的大小,就可以做出反应了。如果大于判断标准,就做“有信号”反应;否则就反应“噪音”。
2.2最优决策原则
人们在确定判断标准时要受到以下标准的影响:
(1)信号和噪音的先定概率的大小是影响判断标准的一个因素。先定概率是在实验之前即可得知的信号或噪音在所有事件中的比率。如果信号的先定概率除以噪音的先定概率大于1,则倾向于“有信号”,判断标准就降低。
(2)对判断结果的奖惩也影响判断标准。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当奖惩办法是少说信号时,β偏高。
(3)被试所欲达到的目的是影响判断标准的因素之一。
(4)其他因素,如速度与准确性权衡、有关实验的知识与经验、主观预期概率、系列跟随效应、信号和噪音的强度及其强度差异等。
3.信号检测基本原理
3.1信号和噪音:
信号:就是刺激  S
噪音:信号所伴随的背景  N(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以当作噪音)
3.2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
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
信号加噪音分布(信号分布)SN
噪音分布        N
3.3信号检测论的两种独立指标
A反应偏向或判断标准β
数学定义:区分信号与噪音反应的心理感受水平(反应标准)所对应的信号分布纵轴与噪音分布纵轴之比。
O(SN)
β=—————
O(N)
标准右移:反应标准变得严格,击中率和虚报率下降,漏报率和正确否定率上升,β值上升。

相关话题/实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