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建史考研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05-18


三.    意大利的城市
    意大利封建化很迅速,西罗马灭亡后,奴隶制迅速崩溃,进入了封建社会。
    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许多城市衰退,但仍保留下来很多,后来封建国家仍把这些城市作为设防据点。在9—10世纪手工业、商业发展后这些设防城市就变成了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居住地。
1.    佛罗伦萨:
        在罗马军事城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是最早战胜封建领主建立的城市共和国。
    最初在阿诺河一侧,平面为长方形,路网规则;后经多次扩张城市跨越阿诺河两岸,成为自由式布局。市中心有著名的西格诺利亚广场。
2.    威尼斯:
        交通型城市,欧洲中世纪城市最美丽的水上城市,是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心,也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桥梁。
        意大利北部港口城市,临亚德里亚海,城市建在离陆地4公里的海水浅滩上,由118个小岛组成,有177条水道贯通其间,大运河为主干道,市区桥梁多,以舟代车。公元6世纪兴起,随后建立了城市共和国。
四。    法兰西的城市
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曾一度统一,在8——10世纪的时候法兰克王国建立了“加洛林王朝”,版图几近罗马帝国。
        法国中世纪城市兴起于10世纪,开始是北部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统治进行斗争,后来法兰西国王为了打击封建领主、强化王权统治,发给城市自治特许证,利用城市展开对封建主斗争。
1.    巴黎:
        在罗马军事营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军事营寨建在塞纳河中的小岛,以后城市向塞纳河两岸扩展。中世纪的巴黎街道拥挤、狭窄、曲折,房屋以木构为多,沿街建造,并修建了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主体以及罗浮尔城堡。
2.    卡卡松城:
       城堡型城市,是法国最早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而自治的城市
    平面近似椭圆型,道路系统自发形成为蜘蛛网状的放射环形系统,城市有双重城墙,上有稚堞,城市入口处有塔楼、垛墙、吊桥等防御设施。
五.    德国中世纪的城市
    法兰克王国分裂后的东法兰克为近代德国的前身。
    德国经济较法、意落后,经济中心在农村,再加上战争频发,城市很不发达,12世纪封建制度才基本建立。13世纪封建割据后出现了许多城邦国家。
 1.    诺林根城:
      德国中世纪最典型的城市。1217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平面为椭圆形,城墙完整,四面有城门,城市以教堂和广场为核心,道路为蛛网状不规则形,转折较多,街道狭窄。
总结与思考:
    欧洲中世纪初期和盛期城市建设概况;
    中世纪城市类型与特点;
    中世纪的佛罗伦萨、巴黎、卡卡松、诺林根城;
    欧洲中世纪初期城市大规模萧条的原因;

第八章      东罗马与俄罗斯的中世纪封建城市
一.    东罗马帝国的城市
1.    社会发展背景:
    5——6世纪西欧城市严重衰退,拜占庭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有发达的商品经济、贸易,有600座大小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14。城市发展稳定。
2.    繁荣的文化传统:
       拜占庭在中世纪时期文化繁荣主要原因:
    商业发达,其教会势力对社会文化的垄断不如西欧国家,因此文化发展有一定的空间;
    希腊罗马文化在这里得以延续、发展,没有受到战争的侵扰;
    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埃及和西亚等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3.    拜占庭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1 )   前期:4—6世纪主要按照罗马城的形式建造君士坦丁堡,建造活动主要有城墙、城门、宫殿、广场、输水道与蓄水池、教堂。教堂越建越大,越建越华丽,圣索非亚大教堂是典型代表。
(2)    中期:7—12世纪外敌入侵,国土范围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缩小。建筑占地少,而向高处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小穹隆群,重视建筑装饰。代表建筑是威尼斯的圣马克大教堂;
(3)   晚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占庭帝国大受损失,建设活动不多,也无创造,后来土耳其人入侵后大多破坏无存。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
    古西亚的砖石拱券
    古希腊的古典柱式
    古罗马的宏大规模的结合
    帆拱技术
4。君士坦丁堡:
        位于欧洲东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
    城市位于海拔100米的丘陵上,三面靠水,周围筑有防御工事。
    市中心集中了国家的最高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有多个广场,中心区内有王宫、圣索非亚大教堂、奥古斯都广场和竞技场;
二.    俄罗斯的城市发展
1.    社会背景:
    在8—9世纪斯拉夫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些部落联盟为基础的国家。
10—11世纪封建制度逐渐形成,许多城市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其中的罗斯国家中已有80多个城镇。
12世纪罗斯国家分裂为许多封建割据的小国家。
13世纪反蒙古入侵斗争中,莫斯科公国发挥巨大的作用,1510年莫斯科公国统一俄罗斯,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在16世纪俄罗斯通过领土扩张,成为多民族国家。
 2.    城市建设:
(1)中世纪传统城市特点:
a.     城市一般由要塞、内城和城厢地带组成;
b.     封建割据的城市重视广场、克里姆林宫和教堂建设,克里姆林宫是城市政治、行政、宗教和防御中心;
c.      城市布局多围绕中心的克里姆林宫,形成放射环形系统;
    中世纪莫斯科的建设集中在克里姆林宫的改建和扩建。

    克宫内城之意。平面大致成三角形,建筑历经数代修建,包括乌斯平教堂、多棱宫、伊凡钟塔等。

第十章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一.    文艺复兴的萌芽
1.    社会背景:14世纪末资本主义萌芽,城市新兴阶级为了动摇封建统治和确立自己的地位,在上层建筑领域掀起“文艺复兴”运动。
2.    “文艺复兴”运动宗旨是借助“人文主义”思想来反对教会精神统治。
3.    文艺复兴建筑分三个时期:
      早期15世纪;
       盛期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晚期16世纪中晚期。
       17世纪发展出现了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二.    文艺复兴的建筑理论和建设活动
1.    建筑理论:继承古典文化精华,发扬当时科技成就,《建筑十书》的价值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
    提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模式。
     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 星形平面,多边形城墙,城墙转折处设有城楼。中心建有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四处为商业广场、交易所和市场广场。方格网状的道路。
2.    建设活动:
      建设集中在象征城市经济的市政厅、资产阶级府邸、行会大厦、广场与钟楼等方面,风格上提倡复兴古罗马风格,反对封建,倡导理性思想。
 三.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建设
1.    罗马:文艺复兴时期进行大规模改建。
改建之一:重建圣彼德大教堂,综合了古罗马形式与哥特结构并加以创新;教堂前广场由梯形和椭圆型平面组合而成,梯形广场利用了透视原理,使广场后方的主体建筑更显宏伟。
改建之二:完成改建规划。在街道交叉处修建广场和喷泉。波波罗广场——椭圆型平面,有三条笔直道路通向波波罗城门,道路交会处设方尖碑,作为对景。
改建之三:修直街道,运用轴线道路将全城主要的宗教和世俗建筑、凯旋门等串联起来,构成整体城市景观系统。
2.    广场建设:
•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追求庄严、宏伟,以显示资产阶级的权势,城市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市中心和广场上。
•    文艺复兴初期的广场建筑布局自由,空间较封闭,雕塑多在广场的一侧。
•    文艺复兴盛期的广场比较完整,平面规则,几何性较强,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开场,雕塑常位于广场中央。
罗马市政广场:又称卡比多广场
    文艺复兴时期较早地运用轴线对称布置的广场之一。
    梯形平面,使广场底端的建筑有向前推进的感觉,是文艺复兴盛期的手法。
    广场原有正面的元老院和左面的档案馆,改建中右面加建博物馆,使广场成为对称的梯形;
    建筑立面采用巨柱式处理,整体形式上取得协调统一。
l   罗马圣彼德大教堂广场:巴洛克时期重要广场
罗马圣彼德大教堂前,由椭圆形广场和梯形广场组合而成。椭圆形广场中央设方尖碑,并对称设置一对喷泉,椭圆形广场之后是梯形广场,前大后小,且地面逐渐向教堂升高,在视觉上使教堂有向前推进的感觉。
巴洛克风格
    形式上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支流与变形,出现于17世纪。
    善于利用做作的手法来产生特殊的效果,利用透视的幻觉与增加层次来夸大距离之深远或探前;采用波浪形曲面、断折的山花与檐部、柱子的疏密排列来助长空间与立面的起伏和运动感。
    圣卡罗教堂
l    巴洛克风格的著名广场
•       平面呈花瓶形式,行动流线时分时合,把两个不同标高的城市空间巧妙地统一起来,体现了巴洛克灵活自由、不拘无束的风格。
总结与思考
    拜占廷的主要建设成就;
    俄罗斯中世纪传统城市建设特点;
    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宗旨;
    辨析文艺复兴的理想城市与《建筑十书》理想城市的差异;
    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建设;
    文艺复兴时期初期与盛期的广场建设;
    罗马改建体现了怎样的城市设计思想;

第十一章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一.    社会背景与理论思潮

相关话题/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