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理论专题笔记(基础版)(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9


③社会转型是“陷阱新闻”阶段性高发的时代原因——转型社会往往存在法治环境不健全、政府机构运作透明度差、其他监督机制不到位等情况, 这些瓶颈因素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打击腐败、消除假冒伪劣的力度。在普遍的失望情绪下, 一些媒体就试图采用非常规的手段, 逼迫不合法及不合理行为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采取迅速的改正措施。此外, 转型社会民众法治观念相对淡薄, 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还不强, 也容易让这些社会暂时对“ 陷阱新闻”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

如何认识陷阱新闻?
人们对公共利益旗号下的陷阱新闻有不少争议,一些人,尤其是媒体工作者认为“ 陷阱新闻”虽采用了欺骗手段, 但能有效地曝光腐败, 揭露社会不公, 在其他监督手段不完善的情况下“, 陷阱新闻”可谓是一种“ 必要的恶”。从某些“ 陷阱新闻”的短期效果来看, 似乎不无道理, 但倘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 宽广一点, 这种观点也十分可疑。在这里,目的的合理性模糊了人们对于手段的道德评价,该观念本身是非法治的,带有强烈的“民间执法”色彩。
首先,马克思把这类情形描述为“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他说:“需要不神圣手段的目的,就不是神圣的目的。”以“公共利益”的名义采用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手段本身,就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手段的合法合理与目的的正确应该是对应的,一致的。
其次,长此以往造成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人与人之间将缺乏最基本的相互信任,造出社会冷漠,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也将最终反过来不利于传媒本身的发展;
再次,媒体公信力的丧失;从“茶水发炎”、“绿茶尿检”事件的呈现方式看,最大的看点不是新闻事实本身,而是采集新闻事实的手段,在于满足受众对落入陷阱者原生态表现的集体偷窥欲望,在于追求收视率,长此以往,将严重损害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社会公信力:是传媒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也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公信力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传媒舆论导向有效作用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在公信力基础上,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达到有效结合。……传媒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迅速,媒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家媒体要想争取受众,在传媒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必须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提高在受众中的公信力;同时我国新闻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提高公信力,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传媒公信力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就媒介总体而言,真实、高尚、权威是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的途径:1、重视并占领网络宣传阵地;2、主动进行议程设置;3、掌握网民的接受特点;4、利用各种宣传技巧。】
【理解“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它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还是各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其三个要素是:认知、言语、非言语要素。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代表作《无声的语言》,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的。从根本上说,跨文化传播史“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于“各民族的普遍交往”历史进程中。跨文化传播是一个逐步加速的历史进程,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发展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其最终目的使实现全球范围内新闻资源共享,使各国新闻传播突破历史强加的局限性,同时,又在世界新闻舞台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形成开放、自由、平衡、多元的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
    这样,跨文化传播成了一种最具时代特点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介不再仅仅面对单一的社群、民族、国家、单一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系统,而是面对整个世界。因此,跨文化传播理念的建构将是变革新闻传播观念的焦点。首先:跨文化传播理念强调的是在文化间的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新闻传播。跨文化新闻传播既具有国际化的开放品格,又尊重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的有机结合。其次:跨文化传播肯定人类作为具有跨文化经验的物种的可能性,也肯定文化的无边界性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的无限多样性。第三,跨文化传播既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又信守全球新闻自由原则,并建立两者间的统一性。第四,文化的发达与不发达造成了新闻传播的落差,形成了新闻传播区域间的不平衡,以致出现了文化发达国家对文化不发达国家的新闻传播垄断,即“媒介帝国主义”,因此,跨文化传播推行文化间的非垄断化市场原则、传播技术均衡原则、新闻报道平衡原则,认为文化间的落差越大,就越需要多样化的新闻传播空间,需要准确、完整的报道,需要使新闻传媒成为文化交流的论坛。
当今世界跨文化传播现状: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往往以资本的逻辑推行着文化帝国主义的权力支配体系,有关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新闻媒体中的非本地新闻有75%来自西方国家的新闻机构,西方信息垄断导致新闻流向的巨大不平衡,即总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同时,西方新闻媒介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又总是以暴力、战乱、极权以及灾害事件作为固定的描述。
中国跨文化传播现状: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变化来看,新闻传媒把中国文化全方位推向世界舞台,又让西方文化万花筒般地展现在中国人面前,中西文化的互动不再仅仅是文化精英们自觉的事情,而是活生生地发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家里。与一百年前相比较,中国的传播媒介不再只是被动地模仿西方传播媒介,而是力求与西方传播媒介开展广泛、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但令人沮丧的是,这一切只是传播媒介虚拟的中西文化互动,真实的情形是,西方传播媒介以资本主义方式瓜分着全球媒介市场,以数倍于先前的穿透力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中国声音”的微弱相反,西方传播媒介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主宰者世界新闻传播范围,并向中国大量倾销文化产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关于跨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多样性
英国拉夫堡大学格雷厄姆•默多克以批判的眼光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流动的消费主义”正在借助资本的力量扩展着文化边界,使文化接受资本的控制,而原教旨主义同时企图划定边界,拒绝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有学者指出,全球化是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成功内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功地操纵了文化产品,毁掉了本土文化,将美国社会方式强加给他方,因此全球化即文化美国化。
而复旦大学童兵指出,跨文化传播古已有之,不能把跨文化传播简单地看作是“文化侵略”,他认为跨文化传播既有可能对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构成挑战,又有可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拓展文化创造的空间。他区分了西方国家实施跨文化传播的两大主体,认为其国家传媒集团如美国之音、CNN、BBC的目标是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而跨国传媒公司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则追求市场和利润最大化,中国应防范前者,而与后者合作。
运用一体化和本土化的策略来实现跨文化传播,一体化以全球文化的共通性和文化融合为依据,本土化以重视并利用文化差异为基础,两者各有优劣,新的发展方向应是文化整合。  

                                媒介自律
   
新闻法规是一种他律,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自律,两者相辅相成,促使新闻工作者完成社会使命。
新闻职业道德:又称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分方面。①职业理念:这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在我国,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②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③新闻纪律:《记者行为原则宣言》规定两条,一是用公平合法的手段获得新闻,二是保护新闻来源。还有就是拒绝有偿新闻。④职业责任:确保新闻真实、客观、公正、全面。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
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
基本规范:1997年中华全国新闻记者协会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主要内容有: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③遵守法律;④维护新闻真实性;⑤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⑥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这也可以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伦理。
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首先,从内在意义上来说,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新闻媒体实现自身发展和繁荣的关键。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是保证新闻真实的必要条件。真实是新闻的本质要求,作为以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的新闻媒体,追求新闻真实自然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媒体增强公信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才能使新闻传播者真正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己任,切实做到“三贴近”。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够得到受众的承认,才能够增强其公信力和美誉度。
其次,从外在意义上来说,
第一,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维护公众权利的必然要求。当前媒体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把“职业权利”误当作“公权力”,片面理解“专业主义”,把专业职责凌驾于社会职责之上,忽视人本价值。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才能使新闻从业者充分认识到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切实维护好公众的权利。
第二,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途径。①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信息环境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媒体作为信息环境的主要塑造者,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从事新闻活动,为公众提供完整清晰的世界图景。②在我国新闻媒体长期被视为党政机关和公权力的代表,媒体常常以此为理由,干预其他社会机构的正常独立运转。只有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使新闻媒体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能,才能使媒体不越位,不缺位,更好的维护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和要求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说,① 加强对新闻媒体从业者的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加强政治素质教育,使新闻从业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扬党的新闻事业的光荣传统。② 要提升相关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学术质量。目前我国对新闻职业道德的阐述主要集中在抽象的学理研究,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需要提高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质量,为加强职业道德奠定坚实的理论支撑。③ 要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是“职业权利”而不是“公权力”,是新闻工作者确定职业意识的第一步。只有牢固树立了职业意识,才能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责任,不越权,不缺位。
其次,从实践层面上来说,①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明确具体的职业规范。我国目前新闻职业道德的规定,偏重于对新闻道德原则的方向性概括,缺少可操作的明确的细致约定,对实践发挥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不强。② 要立足于行业控制,使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内化而形成。要充分发挥记协等新闻记者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的控制,做好新闻从业者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
3、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和素质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色彩;反映引导舆论具有权威性;节奏快难度高的创造性工作。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使命。

相关话题/新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