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考研笔记—外国新闻史(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9


【ps】煽情主义: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风格。它的兴起自有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工业革命和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廉价报刊“煽情主义”形成的根本动力。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西方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变化。飞跃发展的生产力以及成熟、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体系,带来了运输业的革命、大都市的形成、通讯业的发达、造纸以及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些为廉价报纸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而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形成,则是引发廉价报刊“新闻革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动力。在市场机制的驱动和制约下,廉价报刊的经营者遵循市场生存规则,“为了争取大众,他们不得不迎合大众的实际文化水平及阅读情趣,供给识字不多的读者们大量的刺激性的、粗浅易懂的新闻消息;为了方便大众,他们不得不……把报刊编排得醒目悦人,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廉价报刊才有可能吸引大量的广告商,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从而进入“良性发展循环圈”。 “煽情新闻是稀释的黄色新闻,而黄色新闻是浓缩的煽情新闻。或者说,煽情新闻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而黄色新闻则是其中掀起的一股汹涌澎湃的巨浪。”(李彬《全球传播史》)
ⅱ报团的出现
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称为报团,它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的趋势,是二十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世界上第一个报团是19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
④现代报业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历史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报业也随之出现。现代报业可分为资本主义报业、社会主义报业和发展中国家报业三种类型,它们的发展各有特点。
A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
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报纸继续商业化进程,报业的竞争和兼并加剧,德意日等国家政治上的法西斯化,他们用行政手段使其报业也走上了法西斯垄断的道路。
ⅰ一战后,垄断是其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垄断的标志:a发行量增加,报纸种数减少。b“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ps】一城一报:是指日报的总数不断减少,为数众多的日报经过激烈的竞争兼并之后,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城市只有一家日报, 或有几家报纸但却属于同一个老板的一种现象。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报纸发行量亦不断持续上升,但在激烈的竞争下,报业发展下却出现了极度垄断的一种结果。这种现象在美国尤其普遍,据悉美国98%的城市只有一家报纸。一城一报不利于言论观点的多样性,减少了供读者阅读的选择性。但是只要垄断资本没有铲除,它必然还会存在和发展下去。
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繁荣,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国情不同,美国、日本报业发展速度很快,英国、法国较慢,但其特点是一致的:a形成了少数“超级报团”。b出现了跨媒介或跨行业的垄断。c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ⅲ垄断的途径:a通过报团(报业公司)控有报纸的所有权。b通过通讯社、特稿辛迪加控制报纸内容。c通过广告影响报纸的编辑方针。
【ps】特稿辛迪加:即向报刊提供特写稿件的机构,又称特稿社。特写作为一种写作形式,于19世纪初始见于英国报端。著名作家C.狄更斯
早年从事新闻工作时即以撰写特稿见长。19世纪末,开始出现了专门发特写稿的特稿社。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有特稿社数百家,它们既向独家用户发特约稿,也向多家报刊发通用稿。稿件配有图片,传递方式为邮寄或电发。中国特稿社成立于1950年,它用十几种文字向1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报刊供稿。
ⅳ垄断加剧的原因:a从经济上看,一个企业通过兼并竞争对手的途径,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只有财力雄厚、业务兴旺的报纸才能生存,通过不断吞并效益不佳的报纸来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仍是现代西方经济的重要支柱。20世纪80年代以后,兼并加剧,不仅出现了巨型公司,还出现了“蛇吞象”的现象,发展前景看好、管理有方的中小企业开始向大企业发起进攻。如1985年美国首府传播公司就以借债的形式兼并了老牌的美国广播公司。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又促使各行业超大公司不断追求规模效益,以争夺世界市场。b从技术上看,高科技的设备和节目制作成本需要的巨额资金投入,使得财力有限的公司只能望而却步。c从政治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放松管制、鼓励竞争,尤其在金融、电信、广播电视、航空等方面,为企业兼并提供了政策依据。
ⅴ垄断的后果:a报业所有权的集中化使报道、评论趋于雷同,从而影响了新闻的多样性。b竞争引发兼并,缺乏竞争对手,报纸往往质量下降。c报纸成为垄断资本的代言人。d跨国媒介集团的出现加剧了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造成了“信息贫困”和“信息过剩”(不是“信息过载”),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新闻秩序的呼声得不到回应。
ⅵ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报纸,包括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的报纸的办报方针与近代的工人报刊有很大的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另一方面是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纯粹从事体力劳动者数量骤减,“白领”阶层的数量就超过了“蓝领”阶层,致使工人阶级报纸也向商业化方向转变。
B社会主义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
ⅰ社会主义报刊体制的确立和形成
在列宁、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一种以党的机关报为主的社会主义报刊体制在苏联建立起来。这种报刊体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a苏联的报刊,均属于国家所有,是党和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和集体的组织者。b苏联的各级报刊绝对服从各级党委的领导。苏联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律,苏联各级党对报刊的领导是根据党中央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制订报纸的宣传方针和任务,并以文件的形式发给所属的报社,使其遵照执行。c苏联报纸信息来源单一,言论高度集中。报纸的信息来源,只有官方一个渠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均从党的利益考虑,由苏共中央的宣传部和国际部决定。d苏联报刊在建设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ps】采取的措施:a发布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b创办各类报刊,建立以党报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c确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办报原则和方针;d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ps】评价:苏联这种高度集中的报刊体制,对巩固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建设方面曾起过积极作用。它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保证了30—40年代苏联全国的统一,为苏联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为实现农业集体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同样,该体制后来由于受党的领导人错误影响,也有过深刻教训。成为陷害党的优秀干部的舆论工具。成为斯大林的传声筒,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原则。
ⅱ二战后社会主义报业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先后有12个国家先后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们仿效苏联,建立以党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
ⅲ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报业的变化
苏东剧变后,以党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随之瓦解,各国报业发展不尽相同,但大多朝着多元化、商业化方向发展。
C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发展
ⅰ报业发展的特点:a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b随着反殖民地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反殖民地主义反封建斗争的进程;c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大多数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的国家报业重新陷入本国独裁者的控制之下。
ⅱ发展中国家的报业控制,大致分为三类:
类型
 表现形态
 分布地区
 
政府或执政党报刊为主
 全部或大部分报刊是政府官报或执政党办的准官报。执政当局直接掌握报刊、控制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非洲较普遍,亚洲、拉美也有存在。
 
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
 执政党报刊、在野党(包括反对党)报刊、民办商业报刊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共存。
 多党制或市场经济国家,多数亚、拉美及某些非洲国家。
 
商业报刊为主
 政党很少直接控制报刊,商业化经营。
 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报刊商业化程度高的国家。
 

ⅲ在报刊管理方面,多数发展中国家重视并提倡报刊的社会责任,强调报纸应该根据国家利益引导舆论,强调报纸在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利益、推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反对不受约束的无限制的“新闻自由”,从而形成了“发展新闻学”的理论。
6、新闻通讯社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枢纽,曾被称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通讯社是现代新闻媒介的纽带,是新闻的搜集和批发组织,不断给人们提供重大的消息。
①产生
近代报业在工业革命后发展很快,报纸数量越来越多;廉价报纸的出现,报纸以注重传播政治主张转而成为传播新闻的工具,报纸对新闻的需求也大为增加。各家报纸单独依靠自己力量搜集各地新闻既不经济也不可能,同时工业革命中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给通讯社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可以说通讯社的产生是工业革命和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A四大通讯社的创立
哈瓦斯通讯社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新闻通讯社,也是二战前法国最有实力的通讯社。法新社的前身。1835年由法国人查理·哈瓦斯在巴黎创办。供稿原则是“迅速和优质”。巴黎几十家报纸及许多机关、公司和个人陆续成为他的订户。随着科技的进步,哈不断改进传递新闻的方式。初期曾靠快马传送,1837年开始用信鸽,1845年在国内开始用电报,50年代,普遍使用电报向欧洲供稿。60年代通过海底电缆把新闻业务扩展到拉丁美洲。1870年1月17日签订“联环同盟”,确定了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中美、南美为其采访、发布新闻范围。进入20世纪,哈瓦斯社的业务继续发展。一战后哈瓦斯社成为法国广告界的最大控制者。但是表面独立的哈瓦斯社实际上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它也是事实上的“半官方”通讯社。20年代后期,经济危机时期财政趋于恶化,愈发依靠政府补助维持,显现出明显的官方意志。二战爆发后(1940年),被德军占领,成为纳粹宣传工具。同年12月,法国傀儡政府——维希政府收买其全部股票,又将其瓦解为广告社、法新社和世界电讯社,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哈瓦斯社从此瓦解。法国光复后,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法新社。
 

沃尔夫通讯社
 德国通讯社事业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和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1849年由德国人沃尔夫在柏林创办。自创办开始,沃尔夫社业务发展极为顺利。但由于技术原因,直到60年代,该社才经常对德国商业公司和报纸供应商业、政治新闻,并与路透社、哈瓦斯社齐名,成为欧洲三大通讯社之一。沃尔夫社与普鲁士政府关系密切,处处为政府的内外政策服务。1865年,俾斯麦将沃尔夫社置于政府控制下,并改组为股份公司。1875年,在政府支持下,扩建为大陆电报公司,但习惯上仍沿用沃尔夫的名称。一战爆发后,沃尔夫社与路透、哈瓦斯社的联系中断,被迫中止在德以外的业务。一战后,沃尔夫社降为国内通讯社。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接管沃尔夫社,改组为德国通讯社。历史悠久的沃尔夫通讯社就此告终。
 
路透社
 
 
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
 美联社的早期历史要追溯到1848年墨西哥战争之际,纽约六家大报组成了一个联合采访部。战争结束后,在这个联合采访社的基础上组建了“港口新闻联合社”,这是美国第一个通讯社,也是美联社的开端。1857年,港口新闻联合社改组为纽约新闻联合社。纽约新闻联合社建立后,发展迅速,参加成员不断增多。对外同哈瓦斯、路透、沃尔夫三大通讯社建立联系,交换新闻。对内陆与美国“西部新闻联合社”、“南部新闻联合社”及“新英格兰新闻通讯社”合作,彼此交换新闻。至1880年,该联合组织所属会员有355家报纸。1885年,西部新闻联合社推出组织,至1892年,才正式改组为现在的美国联合通讯社,即“美联社”。两次大战之间,美联社几乎没受战争影响,其业务和规模进一步扩张。二战以后,社员范围也从报纸开始扩大到电台、电视台。目前,美联社拥有覆盖全球、包括地面线路和卫星传送在内的通讯网络。美联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企业,社务由社员大会产生的董事会主持,经费由社员以股款形式分担。现用六种文字发稿,采取滚动发稿方式。收入主要是靠国内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订费,20世纪90年代处于亏损状态。(美国最大的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之一。1892年成立于芝加哥。前身为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纽约市的6家大报成立的 “港口新闻联合社”。由纽约《太阳报》等 6 家报社创建。其后经过不断合并、改组,规模逐渐扩大。1900年总社迁至纽约。最初稿件只供给本社成员报纸,1945年以后开始向非成员报纸和电台供稿。目前,美联社已拥有覆盖全球、包括地面线路和卫星传送在内的通讯网络。)

相关话题/外国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