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考博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历年真题(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4


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二、岩浆岩 ? ? 岩浆岩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

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1. 产状 2. 结构: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 3. 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1.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2.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3. 综合分类:三、沉积岩 ? ?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结构或非碎屑结构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缝合线或结核等原生构造特征。(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1. 碎屑岩类 2. 粘土岩类 3. 生物化学岩类四、变质岩(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 动力变质作用 ? ?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作用。代表性岩石: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2. 接触热变质作用 ? ?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结构与新矿物。? ? 代表性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 ?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
物质与热液通过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

物。? ?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4. 区域变质作用 ? ?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 ?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 5. 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 ? 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 ?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 ?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的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 ?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构造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1. 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 2. 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升降运动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一)岩相 ? ? 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二)沉积建造 ? ???沉积建造是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岩相)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的、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裂构造下降区,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分布较广。 2. 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较少。 3. 过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1. 整合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无沉积间断。 2. 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3. 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4. 侵入接触侵入体边缘有捕虏体,接触带界面不规则,围岩有变质现象。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后期沉积岩覆于前期侵入体所形成的剥蚀面之上。二、地质构造 ?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一)水平构造 ??丹霞地貌(二)倾斜构造 ??单面山(三)褶皱构造 ??背斜、向斜(四)断裂构造 ??节理、断层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二)海底扩张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扩张型、俯冲型、转换断层型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南极板块二、槽台说与地洼说槽台说认为: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其驱动力为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其构造单元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 ?地洼说认为: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地槽)和稳定区(地台)可以相互转化。三、地质力学学说 ? ?地质力学学说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 ?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一、火山(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1. 火山类型 2. 火山分布(二)火山地貌二、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一、地质年代(一)相对地质年代 ? ?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二)绝对地质年代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计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二、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和
气候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第三节大气

运动和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第五节气候变化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的的组成、特性及其运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大气的组成及气候变化规律。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大气”、“气候”,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主要参考书 1. 周淑贞主编 .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 潘守义等 .现代气候学原理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4.3. 王绍武 .气候系统引论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4.4. 张家诚著 .气候与人类.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5. 谭冠日 .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2.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 ? ?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在近地表 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为两类,定常成分(氮、氧、氩和微量惰性气体氖、氪、氙、氦等)和可变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硫等)。二、大气的结构(一) ? ?大气质量(图 3-1)? ???(二)大气压力气压是指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铅直空气柱的重量,它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是,由于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动力、热力因子影响,同一水平面上实际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因此,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存在差异,可分为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及鞍形等气压场类型。(图 3-2-3)(三)大气分层 ? ? 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图 3-4)三、大气的热能(一)太阳辐射地球及大气的热状况是天气变化的基本因素,辐射交换是决定热状况的能量交换方式之一,而太阳辐射从根本上决定地球、大气的热状况,从而支配其他能量的传输过程。(二)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 ?大气本身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感热转化供给大气。(图 3-5)(三)地 -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 ? 辐射平衡是指地 -气系统内部某一时段内,地面与大气以辐射和热量输送形式进行的能量交换的收支差值。(图 3-6、3-7)四、气温(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它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2. 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是指气温的年变化幅度。(图 3-8)(二)气温的水平分布(图 3-9-10)(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 ?? ?气温主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受到纬度、地面性质、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一、大气湿度(一)湿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 ? 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二)湿度的变化与分布二、蒸发和凝结(一)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 ???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风(二)凝结和凝结条件三、水汽的凝结现象(一)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 ?露、霜、雾凇、雨凇(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雾: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云: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图 3-13-14-15)四、大气降水(一)降水的形成云滴凝结增长 → → →
→云滴的冲并增长(二)降水的类型 ?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台风雨(三)降水的时间变化 1. 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变率 2. 降

水的日变化:大陆型、海洋型 3. 降水的年变化:赤道型、热带型、

副热带型、温带及高纬型(四)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 ?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受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全球划分为四个降雨带:赤道多雨带、南北纬 15o-30o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图 3-19)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一、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作用于空气的力 ? ?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惯性离心力(图 3-20-21-22)(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 ? 地转风、梯度风(图 3-23-24)(三)风随高度的变化 1.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图 3-25-26-27)2.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图 3-28)二、大气环流 ? ?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它构成了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时间尺度有数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 ? 大气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 ? (图 3-30-31-32-33-34-35)三、主要天气系统 ? ? 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包括温压场和风场中的大气长波、气旋、反气旋、锋面、台风、龙卷风等。 ? ? (图 3-38-42-43)第四节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和气候系统(一)气候的概念 ? ?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分为全球气候、区域气候、小气候等。(二)气候系统 ? ? 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图 3-44)二、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 ?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图 3-46-47)(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 ? 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 ? ? 沃克环流、厄而尼诺、南方涛动(图 3-48-49-50)(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 ? 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与环流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使得气候既具有纬度地带性,又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三、气候带和气候型 ? ? (图 3-51)第五节气候变化一、气候变化简史(表 3-24)二、气候变化的原因(一) ? ?天文学方面的原因 1. 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2. 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 3. 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二)地文学方面的原因 1. 地极移动与大陆漂移 2. 造山运动 3. 火山活动(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 ?变冷说、变暖说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第三节海水的运动第四节海平面变化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第六节河流第七节湖泊与沼泽第八节地下水第九节冰川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掌握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认识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水循环”、“海

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参考文献 1. David H. Miller. Water at the Surface Currents of the Earth. Academic Press. 19772.施雅风等 .中国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评估 .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报告总第一号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3. 范时清 .地球与海洋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4. 叶锦昭等 .世界水资源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一、地球上水的分布地球水圈结构模式图(引自陆渝蓉, 1999)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一)水循环(图 4-1)(二)水量平衡(表 4-2)(图 4-2)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一、海洋的起源 ? ? 地壳变薄 →洋盆形成 →海水聚集二、世界大洋及其分区 ? ?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三、海及其分类 ? ? 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四、海水的组成(一)海水的化学成分 H和 O是海水最主要的化学元素,其常量元素 (≥100mg/L)有 : Cl, Na, Mg, S, Ca, K;微量元素 (<100mg/L) 有 Br, C, Sr, B, Si, F, Li, I, Mo, U, Ag, Au

相关话题/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