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斌《国际关系史》教案(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4-01

叶卡捷琳娜二世反感北美独立,为平衡法、普、奥,需要联合英国,也需要维护俄英商业条约,保证自己经济利益。但也不希望英国势力在美洲进一步扩张。俄国内部农奴起义不断,局势不稳定。控制黑海及其沿岸是俄国最主要的战略考虑。

  •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

1、美国的独立

1783年9月3日,美英《巴黎和约》。法国考虑到英法签订和约前保持法美同盟的重要性,同时为尽快迫使西班牙放弃对直布罗陀的要求,尽快缔结和约,接受英美和约。

美国获胜有着有利的国际环境。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势力引发许多国家嫉恨,英国在战时对中立国的粗鲁做法使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站到其对立面。美国独立使英国失去重要的殖民地,但英国掌握着直布罗陀。实力损失不大。法国的胜利则是虚幻的,战争中耗资巨大,加剧了财政危机。北美独立战争是国际关系史上第一次殖民地脱离宗主国获得民族独立的战争,激发了世界各地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浪潮的兴起。这在西属、葡属拉美殖民地,英属殖民地尤为明显。

2、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美国内战,美国的对外政策大致分两方面:对欧洲事务采取“中立政策”,避免卷入欧洲政治和军事冲突,即孤立主义;在拉丁美洲,奉行领土扩张政策,在非洲和亚洲则进行经济扩张。

1793年4月22日,华盛顿签署《中立宣言》,宣布美国不介入欧洲战争。这反映了美国军事经济实力不强大,需要保护自己,也想利用远里欧陆的有利地理条件,向西部扩张并扩大贸易。1796年9月19日,华盛顿《告别演说》,是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思想的先声。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把美国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国家主义”。《告别演说》为后继者们提供了一套处理美国对外关系的规则。

1797年, X、Y、Z事件。1800年9月,美法签订《莫特枫丹条约》,废止法美友好通商条约,放弃条约所规定的一切权利,自由船只可以自由载物,中立国船只有权在各交战国进行能够非违禁品贸易。1803年4月3日,《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意图趁英国孤立之时,解决同加拿大的北部边界问题甚至夺取加拿大。1812年6月,美国对英宣战,失败。1812年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恢复战前状态。

  •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
  •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的影响与所遭干涉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一是大革命对王权的限制有个发展的过程,二是列强自身及相互间有问题与矛盾。

随着革命的发展,“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吉伦特派为扩大法国的势力和市场,希望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

革命的法国同整个欧洲专制王朝敌对形势形成,在欧洲专制王朝看来,革命的法国破坏了整个欧洲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建立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欧洲王朝性的国际主义同法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形成尖锐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此外,传统上欧洲列强奉行多强均势,其要旨在于维护列强间权势大致均衡的分布,阻止其中任何一强取得压倒性优势,从而保持所有强国的独立生存和体系结构的多元性质。由此,志在维护欧洲传统均势结构的欧洲列强同努力打破传统国际体系,并进而寻求欧洲霸权的法国之间处于尖锐对峙状态。

普奥武装干涉。英国迫使普奥签定《匹里尼茨宣言》,为恢复法国王权而战。目的在于使法与普奥互相争斗而削弱,并相机争夺法国海外殖民地和贸易区。法国的实力和政治地位加强,对欧洲传统均势格局形成挑战,使得欧洲列强联合起来对法国进行干涉。

1793年,英国积极组织和领导第一次反法同盟。雅格宾派上台。对外集中力量打击英国,通过航海条例,禁止英国船只进入法国,分化反法同盟,提出“不干涉原则”,宣布“法国不干涉他国政治,也不许他国干涉法国政治”。

  • 俄、普、奥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

1793年1月,俄普签订瓜分波兰协议。1795年10月,三国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协定。瓜分波兰对帮助法国粉碎第一次反法同盟起了作用。由于波兰,俄国没有参加第一次反法同盟,普鲁士自1794年春起,就几乎没有参加反法战争,而且出于俄奥背着它签订瓜分协议的愤恨,退出了反法同盟。

  • 督政府时期法国对外关系

督政府的对外措施;分化瓦解反法同盟。集中打击奥地利。

1797年10月,法奥《坎波福米奥和约》,和约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1798年第二次反法同盟。1802年3月27日,英法《亚眠和约》。和约意味着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但英法根本性矛盾并未解决。

  •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 拿破仑的霸权图谋与欧洲的失衡
  1. 拿破仑战争

1804年,拿破仑称帝。

帝国时期战争加剧的原因:称霸与制衡冲突异常激烈。意识形态斗争的激化。

1804年,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1805年12月26日,法奥《普莱斯堡和约》。1806年,奥皇弗兰茨二世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1806年7月12日,建立莱茵邦联。德意志西部和南部16个小邦选举拿破仑为保护人。

1806年9月,英、俄、普、瑞、西、萨克森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法俄由敌对向同盟关系转变:拿破仑认为法国最主要的敌人是因果,打击英国需要俄国的支持和配合。普败、奥中立,使俄国面临法国入侵而孤立无援。在法国处于霸权颠峰时,对法国制衡短期内难以有效。英国唆使大陆国家抗法,自己在海上却寻求非均势,引起俄国不满。

1807年7月9日,法普《提尔西特和约》。拿破仑霸权达到颠峰的标志,法国以胜利者的姿态注视欧洲。但胜利之下埋伏着危机。欧洲失衡加剧。欧陆主要强国慑于法国武力鼎盛而都持容忍屈服态度,但仇恨心理极强。法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越来越建立在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压榨上,这激发了其他国家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促使其图强雪耻。

  1. 大陆封锁体系

大陆封锁计划的原因:英国是法国称霸的主要障碍,但法国海军不敌英国海军。法无力对英直接打击。英国阻挠法国称霸的主要力量是其经济。

1806年11月20日,“柏林敕令”,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与不列颠诸岛的任何贸易和任何关系”,大陆封锁开始。1807年连续颁布枫丹白露、米兰敕令,对英全面封锁。

  1. 伊比利亚半岛战争与第五次反法同盟

1807年11月,拿破仑占领里斯本。葡萄牙王室成员在英舰护送下达到巴西。随后,拿破仑迫使西班牙屈服。葡、西被迫加入大陆封锁体系。

英国组织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年10月14日,《维也纳和约》。1810年11月,第二次枫丹白露敕令,宣布没收英国在大陆上的一切工业品并予以销毁,并建立特别军事法庭,完成大陆封锁的立法手段。大陆封锁体系难以运转。最初曾给英国造成困难,但结果不能长久。它不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规律基础上,欧洲的消费者是被迫接受法国产品,是法国强制性的结果。英国出于工业革命高潮,新机器、新工艺广泛运用,英国殖民地多,有可靠低廉的原料保证,大量英国商品很难被排挤出市场,法国强制的结果是国内市场一片凋零,整个欧洲大陆由于反对法国侵略掠夺,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法国霸权日薄西山。

  •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法俄关系恶化:波兰问题。东方问题。拿破仑意图将巴尔干置于法国控制之下,并违背其爱尔福特诺言,阻止俄吞并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俄英有贸易传统,大陆封锁损害之。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进军俄国。

1813年10月,莱比锡“民族大战”。第六次反法同盟《肖蒙条约》。1814年3月30日,反法同盟军队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5月30日,第一次巴黎和约。保留法国1792年疆界。第二次巴黎和约,法国退回到1790年疆界。

  • 拿破仑外交政策评价

波旁王朝的复辟不能推翻法国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欧洲从此开始了一个政治上反动的时期,但谁也不能把欧洲拉回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前古老的封建秩序中去。拿破仑的霸权战争破坏欧洲主要民族感情,必遭顽强反抗。法国霸权违反欧洲传统均势失败。拿破仑对外政策是其国内政策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法国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资产阶级对外侵略和扩张的欲望日益强烈。作为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拿破仑的通过对外战争,反对封建各国的干涉,试图夺取欧洲大陆霸权。拿破仑外交前期(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虽然显露争霸性质,但反干涉主义仍然是其外交的主要倾向。但后期,霸权主义性质暴露无遗。

拿破仑外交政策特征:外交政策的两重性和进步性。靠战争机器来实行。战争也具有两重性:与反法同盟的战争,主要是保卫其革命成果,战争涤荡了德意志诸邦、意大利诸国、波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取消了封建贡赋,赶跑贵族王公,实行“民法典”,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及“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深入各国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扶植了许多资产阶级政权。同英国的战争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和扩大法国殖民地,制止英国干涉法国称霸欧洲,打破英国的海上独霸地位,依靠军事征服为法国资本主义开辟国外市场。

  •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学习提示:维也纳体系与法国:一是法国国内秩序,即波旁王朝的恢复;二是防止法国再度称霸。维也纳体系与欧洲:一是维持欧洲大国均势和平,首先是领土现状,二是保卫正统秩序。维也纳体系运转的主要表现即欧洲协调。梅特涅是欧洲协调中的核心人物。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东方问题,是威胁维也纳体系稳定的主要因素。其发展最终摧毁了维持正统秩序的大国均势和平,使维也纳体系走向解体。维也纳体系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1848年欧洲革命与克里米亚战争。

学习要点:

  1. 维也纳体系的基本内容。
  2. 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协调为何失效。
  3. 从全球的视角看,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的影响。
  4. 维也纳体系运作过程中大国的均势政策。
  •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召开。英、俄、奥、普四国主持。英、奥、法的要求大体限于欧洲大陆领土均势格局的确立,与扩张不断的俄国矛盾。

波兰-萨克森问题;德意志问题;意大利问题;土耳其问题;其他问题:黑奴贸易,各国原则上同意废除,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实施日期。制定国际河流管理制度,确定国际河流向各国商船开放、贸易通航自由无阻原则。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公约,明确外交代表的三个等级:大使 、教皇使节或圣使,特命全权公使,代办。外交语文专用法语。

二、《神圣同盟条约》

181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在巴黎订立《神圣同盟条约》。

炮制同盟议定书的目的是以保守的基督教见解来抵消法国1789年革命的危险观念。《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但它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单就其内容看,尽管声称各君主彼此应相互救助,但并不是个具有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而像是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提倡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盟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产物。神圣同盟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国君主联合起来,为合力镇压革命运动提供了一个连接的纽带。俄国既是神圣同盟的倡导者,有是镇压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宪兵,这种双重身份不只是一种巧合。

三、《四国同盟条约》

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同路易十八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条约的签订表明,在维也纳体系创立之初,防止法国重新出现旨在推翻维也纳秩序之政权,仍然是列强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一。这说明条约的目的是具体的、实际的。虽然这一基础因法国加入而淡化,但条约所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却有重要意义。由于五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问题,试图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形式上又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欧洲协调,在当时叫做“会议外交”。该体制对以后国际关系有着深远影响。大国通过这种“会议外交”,能及时就影响各国共同利益的事项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措施,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冲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一致或多数一致的意见。从其后欧洲协调的实践看,它的主要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总之,欧洲协调的目的是为谋取欧洲大国间矛盾的妥协,进行种种政治交易,签订秘密条约,维护大国的利益,保持强权政治。

四、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

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它为欧洲大国间的关系创造了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这是均势的最重要含义。维也纳会议所做出的欧洲领土安排,首先是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构筑的一道安全堤坝。同时,会议所进行的地缘政治安排,还使得在中欧出现了德意志邦联,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重点放在海外,使其履行其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

维也纳会议所追求的力量平衡,只是在各大国之间谋取力量对比的大致平衡,而非绝对的平衡。平衡与均势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认为通过建立国际政治权力均势,就可以导致欧洲的安宁和繁荣,是一相情愿。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国家追求的不是均势,而是权力的优势。

主张恢复均势的维也纳会议的政治家们也是复辟派。他们承袭18世纪王朝外交的伎俩,把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看作是国际关系的原则。他们无视法国革命以来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愿望和对民主的追求,而把小国当作进行政治交易的筹码。

  • 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涅时代)

欧洲协调是运转的基础。梅特涅致力于协调,构筑了所谓的梅特涅体系,是为维也纳体系的缩影。梅特涅的政策事实上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运转,所以1815年后的十余年时间被称为梅特涅时代。

梅特涅思想和政策的特点是,信奉保守主义,坚持正统主义原则,强调君权神授,反对自由主义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主张现实主义的利益原则,竭力维持大国均势,鼓吹对外干涉他国内政等。其中,镇压民族民主运动,贯彻神圣同盟互助原则的观念占很大比重。

一、亚琛会议

1818年9月,盟国与法国在亚琛召开会议,解决驻军、赔款等问题。

亚历山大一世、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法国首相黎塞留。

关于撤军与赔款问题;法国国际政治地位问题:四大国一方面邀请法国参加以后的大国国际会议,共同磋商有关欧洲和平与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又续订《四国同盟条约》,作为对法国的防范。法国终于摆脱战败国的地位,欧洲协调也从四大国协调发展成为五大国协调。

亚琛会议是欧洲协调的第一步。五大国通过会议外交,共同承担了维护维也纳秩序的条约义务,从而为维也纳体系的运转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此后,以梅特涅外交为代表的反动政策主导了维也纳体系,援引亚琛会议的精神,干涉他国内政,镇压革命运动。英国由于拒绝承担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在维护正统秩序方面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所以,亚琛会议之后维也纳体系几次运转,主要表现为奥、俄、普、法的协调一致。这表明维也纳体系在启动之初,就内含了分裂的因素。

二、特洛波会议

那不勒斯斐迪南一世同意用奥地利的标准限制本国的宪政发展,将那不勒斯纳入维也纳体系。1820年7月,那不勒斯爆发烧炭党领导的起义,斐迪南被迫颁布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宪法。

1820年10月,列强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开会协商意大利问题。亚历山大、弗兰茨一世、威廉三世参加。11月,《特洛波议定书》提出两条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一是如果革命使一国的内部统治完全发生改变,则该国政府将被排斥于同盟之外;二是如一国的宪政变革威胁了邻国的安全,同盟各国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进行干涉。

三、维罗纳会议

1820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派去讨伐美洲革命的军队起义,要求恢复1812年革命宪法。1822年10月于意大利维罗纳召开,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问题。俄、法、普、奥一致同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方式为列强共同支持法国武力干涉。1823年4月,法军进入西班牙,5月,占领马德里,镇压了革命。

  •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应与门罗宣言

通过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征讨拉美独立政权的行动,并积极策划直接武装干涉拉美革命。其动机为:一是将一切民族解放运动视为对维也纳正统秩序的挑战;二是对拉美独立政权的共和政体的仇视;三是趁机扩大在拉美的市场,或攫取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英国实际持反干涉政策。英国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在中南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但垄断了拉美的市场,也将拉美变成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并获得了一系列贸易和投资特权。英国也担心列强在干涉过程中将西班牙殖民地据为己有,不利于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和海洋霸权。在欧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但英国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海洋霸权对神圣同盟的干涉行使“否决权”。

国务卿亚当斯反对接受英国建议。认为神圣同盟恢复拉美殖民统治的可能性并不存在;接受英国建议等于承认英国干涉美洲事务的权利,并束缚美国未来可能的领土扩张。建议美国以内感单独公开宣布反对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切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的原则。

1823年12月2日,门罗宣言。英国没有公开表明反对的态度。神圣同盟各国均表示反对门罗宣言的主张,但由于掌握海洋霸权的英国接受了门罗宣言,武装干涉拉美独立运动的谋划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门罗宣言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维也纳体系已陷入分裂的危机,也表明维也纳体系的作用范围受到限制,被排斥于美洲体系之外。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0年8月,比利时革命。10月,宣布独立。这削弱了荷兰在欧洲体系中的意义。1831年6月,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亲王获得比利时王位,即利奥波德一世。11月15日,五强在伦敦签订议定书,承认比利时完全独立,并宣布比利时为永久中立国。1830年11月,波兰起义。1831年3月,俄国出兵波兰,将波兰并如俄国版图。

三、东方问题的凸现

东方问题源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故其本质是列强对土耳其帝国的侵略和争夺,特别是对土耳其领土的蚕食,及这种侵略和争夺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东方问题影响大国均势的主要因素:一是领土均势因素,因为维也纳体系没有对土耳其的领土做出安排和保证;二是地缘政治因素。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后者主要体现为对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的争夺。

1821年3月,希腊本土爆发反土耳其苏丹统治的民族起义。1822年1月13日,宣布希腊独立。神圣同盟在维罗纳会议上谴责希腊起义。英国支持希腊起义,1823年3月25日,英国承认希腊独立。

1826年4月,英俄《彼得堡议定书》。1827年7月,法加入英俄协调。三国《伦敦条约》强制土停战。普奥孤立。神圣同盟对英一致协调体的解体,维也纳体系已经四分五裂。1830年2月3日,英法俄《伦敦议定书》,废除土对希腊的宗主权,宣布希腊独立,受三国保护。希腊成为独立民族国家。1840年7月,英俄普奥土签订第一次《伦敦协定》协定使俄国在土享有的优势受到削弱,法埃在近东的地位也遭到打击。1841年7月,英法俄普奥与土签订《伦敦海峡公约》,条约的多边性质将两海峡置于国际共管的地位,从而排除了由俄国单独控制的可能性。

  •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一、1848年欧洲革命

二月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的含义,不仅是在原则上推翻了反法国大革命的正统秩序和反法国霸权主义的均势秩序,更在于它在事实上为法国民族扩张主义势力的崛起扫清了道路。

1849年2月,罗马推翻教皇的世俗政权建立共和国。波拿巴则借机扩张势力,将军队开进罗马,恢复了教皇的统治,加强了法国在意大利中部的势力。俄普奥先后承认法兰西共和国和第二帝国。维也纳条约体系对法国的约束正走向解体。意大利、奥地利革命先后被镇压。欧洲正统秩序瓦解在即。

二、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的导火索为圣地问题。1842年,法国要求恢复对圣地教堂的管理权,俄反对。1852年,法俄争执再起。1852年2月,土苏丹迫于法国压力,同意把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天主教会掌管。俄以苏丹偏向法国为由,向土施加压力,企图索取更多的权益,重新恢复俄在东方问题上的优势地位。1853年5月5日,苏丹被迫承认东正教会在圣地的主要地位。但俄进而要求土签订条约:确定由俄国保护土境内的东正教会和所有1200万东正教徒。

1853年6月1日,俄对土不宣而战。1853年10月,土对俄宣战。11月,俄正式对土宣战。1854年1月4日,英法联军占领克里米亚。1856年3月30日《巴黎和约》。俄国遭到削弱,反法一致的联盟彻底瓦解,欧洲均势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居优势的均势。维也纳体系走到尽头。

  •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学习提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及支配欧洲政治的大国的移位和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俾斯麦的成功基础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飞速发展。他在德国跨入强国之列时下台,根本原因在于“德国诸阶级之间的力量分歧和冲突”,及其内外政策的失败。1870年代后期的俾斯麦的对外政策,具有欧洲争霸的性质,力图摧毁法国,为此而“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帝国,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加剧英俄在世界各地的对抗,是为“大陆政策”。俾斯麦的外交没有阻止俄法接近,海外扩张又受到英国排挤。对内政策遭到反抗。俾斯麦体系是一种高度集权型的国家体系,体系之外的国家则处于分散状态。这一体系的形成,使得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使1870年代后欧洲国际形势更加紧张与错综复杂。法俄同盟的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的终结。

学习要点:

  1. 19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国的统一及其方式比较。
  2. 俾斯麦结盟体系的形成与调整。
  3. 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
  4. 德国的崛起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 意大利的统一

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

封建割据状态阻碍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利,反对外国统治和国家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成立近代民族国家是历史性的要求。

统一运动中的两个政治派别和两条道路:以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它以中小资产阶级为基础,并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主张通过民族革命战争,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推翻各封建王朝,驱除外国侵略势力,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起义多次失败后,转而依靠恐怖手段,导致内部分裂。由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联合在一起的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力图通过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的妥协,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二、普隆比埃协定和法、萨、奥战争

1852年11月,自由派领导人卡米洛·加富尔(1810-1861)出任撒丁王国首相。公开支持和利用民主革命派反对奥地利,以达到在撒丁王国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来统一意大利的目的。意大利的统一还需实行与其他欧洲大国结盟的政策,以孤立奥地利。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刘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 国际关系史导言 第一讲 学科理论叙事 1. 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国际关系史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学问,它与外交史、世界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的描述对象都超越了某一特定国家的范围(即使是以某一国家为主要研究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孙雪峰国际关系理论全本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一)一、导论理论(定义和功能 p3-4/138) 国际关系(p11) 民族(主权)国家 二、现实主义1.无政府状态(139/150自助体系与有序体系的区别)理性行为体 安全困境(150/384) 相对/绝对收益(132) 国家利益(252) 权力(264/265/266;软权力395) 霸权(定义292) 均势(p108/279) 卡普兰六模式(p97-98) 国际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
  • 国际关系(政治)考研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包括:1,国政社会形成发展的物质前提,国政社会的一般特征,各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政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政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学研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
  • 2019年北大人大复旦政治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最新真题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宗法制 搭便车效应 法国大革命中的国民公会 伙伴关系 军备竞赛 软实力 二、简答题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遴选方法与任期特点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美国提出印太地区概念的战略意图 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论述题(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国际关系史袁明课后答案
    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 (1)威斯特伐体系性质、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 答:(1)1644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召开。经过争论,各国代表达成了协议,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考研调剂信息公布,内容如下: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
  • 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考研调剂信息
    我校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以下专业各有若干名额接受调剂。现将调剂信息公告如下,欢迎满足条件的考生积极报名。一、接受调剂专业1.政治经济学(学术型)2.世界经济(学术型)3.国际公共采购学(学术型)4.英语语言文学(学术型)5.日语语言文学(学术型)6.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术型)7.网络空间安全(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北京大学一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概论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基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国际政治学基本概念与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 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得一门新兴学科。它不同与国际关系学,侧重 于研究国家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
  • 2019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调剂信息
    2019年我院公共管理硕士(125200)专业现接受校内相关专业考生的调剂申请,申请者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报考本校公共管理硕士(125200)专业,且分数达到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综合120分、外语55分;总分200分)。二、参加3月16日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并获得通过。该考试由北大研招办组织安排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
  • 2019年国际关系学院考研预调剂信息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已经公布,我校参考近年国家复试分数线,对各专业考试情况进行了评估,初步预测我校以下专业接受考生调剂:一、接受调剂专业1.政治经济学(学术型)2.世界经济(学术型)3.国际公共采购学(学术型)4.英语语言文学(学术型)5.日语语言文学(学术型)6.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
  • 国际关系真题和部分笔记整理合集
    08年暨南大学国际关系试题 一. 简述题(7选6) 1.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2.乔治.凯南长电报与美国遏制战略的形成 3.欧盟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欧盟的宗旨 4.1939英德秘密谈判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5.日本如何从16世纪到19世纪由闭关锁国走向被迫开国 6.评价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 7.万隆会议召开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第一编 近代国际关系 (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 17 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 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 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时间:1618 年1648 年 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国际关系史试题精粹国际关系史(1618-2004)试题精粹
    国际关系史试题精粹 国际关系史试题精粹国际关系史(1618-2004)试题精粹 名词专题部分 战 争: 1.三十年战争、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3.北方大战、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5.七年战争、6.美国独立战争、7.克里米亚战争、8.普丹战争、9.普奥战争、10.普法战争、11.中日甲午战争、12.美西战争、13.英布战争、14.日俄战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复习全攻略
    2011年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复习全攻略 1,我的09年人大考研经历 2,人大国关的考研比例问题 3,2010年人大国关学院考研题目分析与2011年考试准备对策 4,你可以考虑的资料 5,复习前期应该注意的问题 6,复习后期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7,复试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准备复试 1,我的09年人大考研经历 这篇文章很长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北京大学战后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外交2009(回忆版)年考研试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