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历史新大纲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4

 

《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穆斯林公社

穆斯林公社是阿拉伯语“乌马”的意译,公元62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原初形态。622年9月,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因遭受倭马亚家族苏非扬一派的反对,率领一批亲信出走麦地那。这批迁来的穆斯林称为“迁土”,麦地那原地的穆斯林称为“辅土”。穆罕默德将他们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称为“乌马”的穆斯林公社,制定“麦地那宪章”,打破各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公社成员以兄弟姐妹相称。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组织,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穆罕默德以安拉使者的身份集宗教、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为公社最高首脑。穆斯林公社奠定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体制的基础。

 

哈里发国家

哈里发政权体制的阿拉伯封建神权国家。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死后,其继任者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哈里发作为安拉使者的继承者,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威,他集宗教、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是封建神权的专制君主。这种哈里发政权体制,史称哈里发国家。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控制了阿拉伯帝国实权,哈里发的军政大权为素丹取代,只保留宗教首领的地位,此后哈里发政权体制基本消失。

 

什叶派

与逊尼派并列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一。穆罕默德死后,该派认为只有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即伊玛目(永无错误的“超人”),并认为末代伊玛目隐遁,将来以救世主身份再现。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崇拜圣徒和圣墓,允许临时婚姻,重视阿术拉节。曾在一些国家掌握政权,如也门的栽德王朝、埃及的法蒂玛王朝。1502年被伊朗定为国教,延续至今。由于对伊玛目认识的不同,分裂为栽德派、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

 

逊尼派: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宗教上,该派除了尊奉《古兰经》外,还按六部“圣训集”建立自己的学说。在政治上,它承认最初四代哈里发皆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在倭马亚王朝时,逊尼派拥护当权派的统治,代表了叙利亚的阿拉伯贵族的利益。其后又反映了各个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当权集团的利益和愿望,得到历代哈里发及其政府的支持,发展较快。世界上的穆斯林多为逊尼派。

 

倭马亚王朝

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开始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661—750年),定都大马士革。此后哈里发不再由选举产生,而由倭马亚家族世袭。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籍称为“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初年,主要致力于镇压反对派,巩固统治。而后在“圣战”的口号下继续大规模的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750年被国内人民起义所灭。

 

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王朝。750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伊克塔

阿拉伯语“Iqta”的音译,意为“分割”。系指阿拉伯帝国赐予行政和军事官员作为俸禄收入来源的土地。泛指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封建土地制度。伊克塔制始于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前期日益盛行。伊克塔制与同时代的西欧的采邑制不同,虽然也以服役为条件,但不是封建等级的世袭领地。伊克塔由哈里发或苏丹直接封授,伊克塔封建主有权向所领农民征收赋税,但无土地所有权,并须向国家缴纳什叶税。伊克塔封建主一般不住在封地,而是委托代理人管理土地。伊克塔的规模大小不等,哈里发家族和行省总督拥有很多伊克塔。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伊克塔逐渐变为世袭,转为私有。伊克塔制亦流行于中亚、印度等地的伊斯兰国家。

 

徙志

公元613年,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教。麦加的部落贵族把他视一种威胁,因此多方迫害伊斯兰教徒。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及其门徒被迫出走到麦加以北200公里的麦地那,并考虑在那里建立神权国家。 伊斯兰教将这一历史事件称为“徙志”,这是穆罕默德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在麦加只有少数的信徒,但在麦地那,伊斯兰教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穆罕默德依靠这支力量,与麦加贵族进行斗争。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

 

五功

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义务内容之一,包括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念功,即背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拜功,每天朝麦加方向拜5次(破晓,中午,下午,日落,晚上);斋功,每年回历9月斋戒一个月,斋戒期间只能每天日落的时候进食;课功,每个穆斯林每年缴纳财产的2.5%为捐税;朝功,每个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

 

 

 

9.欧洲基督教文明

 

墨洛温王朝:法兰克王国的王朝。481年,萨利克部落首领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481—751)。建国后,克洛维率领部众,不断扩张。克洛维死后,法兰克即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751年被加洛林王朝取代。

 

《萨利克法典》:5世纪时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后期(约507~511)颁布的。它在克洛维的后继人统治时期曾两度被重新颁布,而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萨利克法典》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列举了各种违法犯罪应科处的赔偿金。但它也包括一些民法的法令,其中有一章宣布女儿不得继承土地。16世纪时,这一章被错误地引来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这一现行法律推定的权威依据。

 

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王国的一次改革。715年,查理继承父职出任宫相后,各地贵族蠢蠢欲动,王国内部再呈分裂之势,外族势力也乘虚而入,战火四燃。为挽救时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通过这一改革,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而且采邑是连带土地上的劳动者一起分封的,这就使劳动者更加固着在土地之上,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促进了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加洛林王朝:法兰克王国的王朝。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查理曼统治时期(768—814),加洛林王朝的势力达到鼎盛。在此期间,法兰克封建化完成。814年,查理曼死后,加洛林帝国即告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签定《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

 

丕平献土: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矮子丕平献纳给教皇的土地。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自己登上了王位,建立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又为其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赠与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凡尔登条约》:分割法兰克人的加洛林帝国的条约。这一条约是加洛林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840年路易死后,爆发了公开的战争。路易的第三子日耳曼人路易联合查理攻击长兄皇帝罗退尔一世。罗退尔在丰特努瓦败北求和。843年8月,在凡尔登达成协议,罗退尔仍保持帝号,获得中法兰西亚,即包括今比利时、尼德兰、德国西部、法国东部、瑞士和意大利大部的一个狭长地带。日耳曼人路易获得东法兰西亚,即莱茵河以东的地区。查理获得西法兰西亚,即今法国的剩余部分。《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3个国家疆域的基础。

 

查理帝国:法兰克王国查理曼统治时期。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查理在位时期,率领封建主四处征伐,建立起一个与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帝国。800年圣诞节,罗马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的圣彼得堡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西方史书称查理为查理曼(查理大帝之意),把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帝国”或加洛林帝国。814年,查理曼死后,帝国即告分裂。

 

特恩权:查里曼死后,恩地、委身更加普遍,王权衰落,国王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颁布特恩权,规定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行政、司法等大权,国王的官员不得随意进入封建主的庄园。这样,封建主的庄园成为独立的王国,采邑主成了封建主,自由农民丧失人身自由成为佃农,法兰克国家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采邑制: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 ,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君封臣: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君士坦丁恩赐:8世纪天主教会伪造的文件。内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身患麻风病,由教皇希尔维斯特一世行神迹治愈,并劝化他皈依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出于感激,于324年将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整个帝国西部的宗教和行政统治权授予希尔维斯特及其以后历代教皇,准其地位凌驾于其他大牧首之上。以此为根据,教皇与拜占庭皇帝和拜占庭大牧首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导致西部天主教会的独立和教皇权的强大。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证实这一文件系伪造。

 

什一税:一种宗教捐税。(1)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向居民征收的一种宗教捐税。6世纪时,基督教会利用《圣经》所载农牧产品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向居民征收什一税。9世纪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法兰克王国每个居民的义务。10世纪中叶,西欧各国普遍实行什一税。什一税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蔬菜)和血什一税(牲畜)三种,税额往往超过十分之一,是民众的一项沉重的负担。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陆续废除。(2)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对穆斯林规定缴纳的农业税、商业税和对非穆斯林的入境税,也称什一税。税率一般为百分之五到十。

 

克吕尼运动:10世纪末~11世纪天主教会内部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因以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为中心,故名。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卡诺沙事件:中世纪德皇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事件。1075年,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打破了一百多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任命主教的惯例。德皇亨利四世对此极为恼怒,双方斗争激烈。教皇宣布破门律,开除亨利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并煽动部分德国诸侯另立国王。亨利四世迫于形势,暂时屈服,前往意大利卡诺沙向教皇请罪,亨利四世在卡诺沙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终取得了教皇的谅解,恢复了教籍和统治权。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卡诺沙事件。

 

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天主教会大分裂:中世纪天主教会分裂事件(1378—1417)。“阿维农之囚”后,教廷迁回罗马。由于亲法派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两教皇并立的局面。西欧各国君主从各自政治利益出发,分别承认不同的教皇。法国、苏格兰、西班牙和南意大利拥奉阿维农教廷;英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则支持罗马教廷。一般教徒莫衷一是,基督教世界一片混乱。1409年后,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立。直到1417年选出教皇马丁五世后,才结束了长达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大大下降了。

 

拉丁帝国: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在其侵占的拜占庭帝国的土地上建立的封建国家。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名。拉丁帝国都君士坦丁堡,版图包括拜占庭帝国领土的大部分地区。其帝国的统治极不牢固,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反对异民族的统治的斗争接连不断,帝国内部矛盾重重。1261年,被拜占庭残余势力建立的尼西亚帝国推翻,拜占庭帝国恢复独立。但复国后的拜占庭帝国今非昔比,国势已大为削弱。

 

英诺森三世:(1198—1216)罗马教皇。在其任教皇时,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教会管理制度。1215年,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圣礼为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圣职授任礼和临终涂油礼七项,要求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向神甫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大大规范化。1199年,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从此开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皇位继承,组织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皇帝的神职授予权大为削弱。德国的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告一段落。

 

教父哲学: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4—5世纪期间,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杰罗姆3位杰出的神学家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形成,它改变了原始基督教在教义方面的混乱状况。在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认识上帝的原则下,教父哲学用新的柏拉图主义哲学来论证基督教教义,从而把神学和哲学结合起来,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以“三位一体”的神学观念来为教权至上论提供理论依据。11世纪后,被经院哲学取代。

 

经院哲学: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的总称,因产生于教会学院(经院),故名。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经院哲学以《圣经》、教父著作和古代哲学为依据来论证神学,用形式逻辑和烦琐推理方法演绎出空洞的结论。将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化、思辩化推向新的高度,建构起一个庞大而繁复的哲学化神学唯心论体系。被誉为“神学之王”的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著有《神学大全》,是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经院哲学轻视经验,反对实践,但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发展。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反映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14世纪以后,经院哲学趋于衰落。

 

托马斯阿奎那:(1227—1274年)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神学之王”,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论证上帝的伟大。其所著《神学大全》被尊为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作为欧洲中世纪大学中的神学教材,长达数世纪之久。他提出了“宇宙秩序论”,对教会权威和封建社会等级秩序作了充分的神学论证。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思想直到今天仍在西方有着重要影响。

 

阿尔比派:中世纪西欧宗教异端教派。主要活动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教义采用摩尼教的某些思想材料,主张善恶二元;反对天主教会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其中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生活,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教会划清界限。阿尔比派思想在人民中传播迅速,引起了教会的极大恐慌,教皇于1208年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

 

使徒兄弟派:中世纪西欧宗教异端教派。教皇在镇压了阿尔比派后,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仍继续发展,在意大利又出现了异端教派使徒兄弟派。使徒兄弟派同样反对教会腐化。他们主张信徒财产共有,地位平等,吸引了大批贫苦农民和市民参加。该派遭到异端法庭的嫉恨,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塞加烈于1300年被烧死。他的继承者在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皮埃蒙特发动农民起义,坚持斗争四年之多,最后被十字军镇压。

 

《教皇赦令》:教会文件。1073年,克吕尼派的高级教士希尔德布兰当选为教皇,是为格利哥里七世。他于1075年颁布了《教皇赦令》,这是教皇建立世界统治的纲领性文件。

 

七国时代:7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七国并立的时代。从5世纪中叶起,欧洲大陆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裘特人跨北海侵入不列颠岛。在征服当地克尔特人的过程中,许多小国逐渐合并为7个王国。南部有西塞克斯、南塞克斯和东塞克斯 ;东北部和中部有麦西亚、诺森伯里亚和东盎格里亚;东南部有肯特。相互争雄,战乱不已。埃格伯特建立起统一的英格兰王国。七国时代结束。

 

诺曼征服:以诺曼底公爵威廉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一带的诺曼人的一支,10世纪时定居法国北部,形成诺曼底公国。1066年初,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诺曼底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英国王位,遭拒绝。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以武力进攻英国。10月14日,哈斯丁一役,威廉大败英军,进驻伦敦。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建立诺曼王朝(1066—1135),史称诺曼征服。诺曼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步入了中世纪西欧的最前列,并对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话题/古代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张传玺版
    宗法制 周代分封制的基础,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实质 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作用 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中国古代史纲笔记张传玺
    中国古代史纲笔记(张传玺版)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章 中国史前社会与史前文化史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原始群时期的人类按其体质形态进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原始群早期阶段的人类叫做猿人,晚期阶段的人类叫做古人.这两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
  •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串讲讲义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始皇把全国划分为36郡,下设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郡县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1,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政治、社会作用怎样? (提示)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初年,秦是一个由贵良统治的国家,国力很弱,因而要变法图强、提高其政治地:立。②旧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急待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商鞅主持两次变法:第一次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详文解释
    一.重要名词 大索貌阅:隋政府为了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加赋税收入的一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索貌阅。即查对户口,并按户籍上的年龄与本人外貌相核对,看是否年龄故意报大报小,以逃避赋役。同时也清查没有报入户籍的人,不实者加以处罚,并鼓励互相检举。大索貌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
  •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超详细)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 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0
  • 古代史每章节高频考点
    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开端 本章内容在整个古代史中较其它章而言,内容较少,也比较简单,不是出题的重点篇章。出题的侧重点应该在选择题、名词解释上,一般不会出筒答题、材料分析题。有重大史学价值的遗址文明的发现,如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是本章出题的重点,按照以往考研出题的规律来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8
  • 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