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3


(一)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在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将调查法用于教育研究的是1910 年由美国Kendall,N 主持,为期一周的关于Boise地区学校制度的调查。
2.特点
(1)在研究对象上,它是以活动形态或现实存在形态的教育问题、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的。
(2)在研究目的上,它不是以操纵并改变研究对象的状态来获得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而是就事论事,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事实。形成教育科学事实是教育调查研究的直接研究目的。
(3)在研究方法的性质上,它是一种通过语言直接与研究对象打交道的研究方法,属于接触性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依据调查目的,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依据调查的方式方法,可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在内容上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调查内容提纲和内容的操作性说明;(3)调查对象的总体、样本数量和抽样方法及其要求;(4)调查手段及工具的说明;(5)调查工作的步骤及时间安排;(6)调查资料的分析处理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5.实施调查
6.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二、问卷调查
(一)特点及优缺点
1.问卷调查的特点:(1)调查过程的标准化;(2)调查形式的匿名性;(3)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
2.优缺点
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①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②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③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④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问卷调查也有它的局限性,表现为:①发出的问卷往往无法全都回收,并且往往回收到一些无效的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如果太少,就会大大影响其代表性,进而影响到整个调查的效果。②由于问卷编制或调查对象的原因,问卷得到的回答有时难辨真伪,也就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③由于篇幅和回答方式的局限性,问卷调查往往无法调查比较复杂的教育现象,只适用于相对简单和具体事实的调查。
(二)问卷的构成
一份完整的问卷主要得包含:(1)指导语;(2)问题;(3)结束语
(三)问题的设计
1.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语言要简洁精炼、词句要通俗易懂。
(2)问题的内容应具体、清晰、含义单一。
(3)设计者应持中立态度,使问题不带任何暗示。
(4)要妥善处理与社会规范一致或冲突的问题,避免填答者出现“社会认可效应”。
(5)问题的排列顺序。
2.问题的形式
在一般的问卷中,根据问题内容的不同,可将问题分为两类:即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
3.问题答案的格式
从答案的内容上分析,设计出的答案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答案的意义要明确、简洁;
②各个选项应相对独立,选项之间不应有相互包含或彼此交叉的情况;
③有层次的选项应层次分明,有一定的区分度,且选项排列讲究逻辑性顺序。
从答案的形式上看,人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基本格式:(1)是否式。(2)选择式(多选一或多项选择)。(3)排列式(又称顺位法)。(4)量表式。(5)表格式。
三、访谈调查
(一)特点及优缺点
1.特点:(1)灵活性强;(2)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3)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4)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5)容易进行深入调查。
2.优缺点
访谈调查的优点:①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②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
访谈调查的缺点在于: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无法控制被访谈者受访谈者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等结合使用。
(二)类型
1.根据研究者是否对访谈过程进行控制和访谈过程是否使用经过严格设计的问卷或提纲,可以将访谈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
2.根据访谈时间或次数可分为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3.根据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可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三)过程
1.选择访谈对象2.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3.正式访谈
四、测量调查
(一)含义
教育研究中的测量调查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把所观察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活动过程。
(二)类型
1.根据测量内容的数学特征分类
定名测量。也叫类别测量、定类测量,它是对事物的性质或类别的鉴别。在定类测量中使用的类别必须具有互斥性和穷尽性。
定序测量。也叫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的等级或顺序的鉴别。定序测量比定类测量高一个层次,它已具有了数量差别(高低顺序)的含义。
定距测量。也称区间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数量差别或间隔距离的测量。和定序测量相比,定距测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它不仅反映高低顺序,而且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比率测量。又称定比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和定距测量相比,定比测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它不仅反映高低顺序,并对有关数值作加减运算,而且还能进一步对有关值作乘除运算。
2.根据行为目标和测验内容分类,可以把测量调查分为学业成就测量、智力测量、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量等。
(三)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
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1.信度
信度是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指测量多次,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个人在数次接受同一测验时,获得的分数近似相同。几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越高,信度越大。
2.效度
效度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两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测量的效度与测量的目标有密切关系,效度就是指测量本身所能达到目标的有效程度。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具有效度的测量具有一定信度,而有信度的测量则不一定具有效度。所以不能认为信度高的测量就一定效度高;毫无信度可言的测量根本就谈不到效度。
3.难度
难度是指测量项目的难易程度。
4.区分度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它是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的区分程度。区分度高的试题,对被试者就有较高的鉴别力,好生得分高,差生得分低;区分度低的试题,好生与差生的得分无规律或差不多。一道题目的区分度是以考生在该道题目上的得分与他们的整份试卷上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的。以这种方法表示的区分度有一个理论假设,认为测试题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反映除被测者的真实水平,全部试题的相互作用可使偶然误差抵消,因此,整份考卷测试的结果使可信的。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六章
内容介绍>>
第六章 教育实验研究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含义
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二)特点及优缺点
1.特点:(1)因果关系推论。(2)自变量的操作。(3)无关变量的合理控制。(4)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和社会性。
2.优缺点:
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点:①在控制无关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方面,实验法效果最优。如调查研究一般对环境中的干扰因素难以控制;观察研究虽然常常使纵贯地进行,但一般不能控制外部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也不能准确地测量因变量的变换;文献研究有时也可能使纵贯的,但也不大可能进行控制。②它可以使我们能够得到自然条件下遇不到或不易遇到的情况,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它使研究者可以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研究教育现象。③它可以重复验证。在实验中,通过人为地改变条件,可多次地获得同一形态下的某些现象,因此,它比采用观察、调查等方法能更加确切地研究这一现象。④实验使研究者有可能准确地、精细地、分别地研究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容易观察某种特定因素的效果。⑤进行实验时,可以有计划地控制现象和环境,造成便于精确测量和准确记录的条件,使研究更为精密。
教育实验研究的缺点:①它需花较多的人力,有时往往受到实验设置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它控制现象和环境比较困难。教育实验的对象往往使活生生的人,要像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实验那样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不可能的,甚至也非完全必要的。②它对参加实验研究人员的要求较高。有的实验,要求研究者熟练地掌握实验研究法的有关技术,并要求训练有素。③有的实验还需要有关单位、学校的配合和协助方能进行。
(三)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科学实验萌芽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后来逐渐分化出来,从16 世纪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实践形式。伽
利略第一个将实验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必要条件,弗?培根指定了实验方法论原则而被誉为“实验科学始祖”。
1.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法最早用于物理学的研究,后引入动物学、生理学和医学。
2.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在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形成的教育实验强调在现实教育情境下进行,关注价值、情感和个性,强调研究目的的应用性,对象的整体性以及定性的综合(整合)说明方法。
(四)主要功能
1.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
2.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3.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五)基本程序
1.实验的准备阶段2.实验的实施阶段3.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研究的性质和目的,分为确认性实验、试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4.根据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三、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
(一)含义
所谓效度,就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教育实验研究效度是教育实验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教育实验研究效度一般有两种: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自从坎贝尔和斯坦利1966 年起用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概念以来,各国学者皆沿用此两种效度来讨论实验研究结果之正确性。
(二)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没,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结果,而非其他未加以控制的因素所致。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八类新异变量与教育实验内在效度有关或称为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分别是:偶然事件,成熟程度,测验,测量手段,统计回归,在实验进展过程中试的选择差异,实验的偶然减员,取样。
(三)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外在效度分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类。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对外在效度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因素:测验的交互作用,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副效应,多重处理干扰。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效度有时会互相影响。
四、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一)含义
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有三层含义:(1)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境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2)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3)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
(二)主要方法
教育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有:(1)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2)设置控制组。(3)采用“双盲法”的方法。(4)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5)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6)控制资料统计过程。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一)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1.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O1 X O2
特征:只有一个被试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仅一次试验处理;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2. 单组前后测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①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②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因为被试是自身控制的,即前后测被试变量同一)。③被试兼作控制组,因而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局限:由于没有控制组作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前测可能影响后测(处理效果),产生实验误差。
(二)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1.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
O1 X O2
………
O3  O4
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有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分派。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控制组,如年龄、性别、标准化学科测验分数、上课时的表现以及身体情况等方面,尽可能使组间平衡,两个组等价。两个组都有前后测。
2.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
局限:①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②前后测的交互作用。因此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三)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及其优缺点
1.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
R X O1
R  O2
这种实验设计的要求: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例如,研究电视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随机取样,形成两个等组,再随机指派实验组,进行电视教学,控制组仍按常规进行教学。一段时间后,进行后测,将获得的分数值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分析。
2.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既具有前一设计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人力和物力。由于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以及设控制组,这种设计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但要注意取样总体的特征,在总体不够大,被试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两组或多组相等的假设就难以保证。
局限: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四)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其优缺点
1.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
R O1 X O2
R O3  O4
这种实验设计的要求: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2.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都进行了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
局限: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五)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格式及其优缺点
1.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R O1 X O2
RO3 O4
R X O5
R O6
特点: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两组有前测,两组没有前测;一个前侧组和一个无前测组接受实验处理;四个组都有后测。
这一设计是把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与只有后测的设计加以组合(a 与b),将有无前测这一变量纳入实验设计之中,将其变量所造成的差异数部分从总变异数中排除出去,以检验实验处理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显著,内外在效度较高。这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设计。
2.所罗门四组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①可以将前测的反复效应分离出来,综合以上两种设计的优点,克服二者的缺点。②实验者等于重复做了四个实验,可以做出四种比较。③可运用2×2 方差分析来处理该四组实验数据。
缺点:往往很难找到四组同质的被试;被试的数目多时,数据分析比较困难。因此一般不适用于探索性实验,而适用于决断性实验。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七章。
内容介绍>>
第七章 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一)产生与发展
“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20 世纪30、40 年代的美国。“行动”和“研究”,在西方社会科学工作者眼中,是两个用以说明由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的活动的概念。“行动”主要指实践者、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研究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
1933~1945 年间,考利尔在担任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时,曾与同事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
非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让该局内的同仁与局外的一般人士共同合作研究,他将这种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称之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此即“行动研究”一词的滥觞。
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柯雷(Corry)在1953 年出版《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研究之中。
(二)含义
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参与者的不同,行动研究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
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行动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技术性行动研究、实践性行动研究、独立性行动研究。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行动研究有反思已经发生的教育行为和探讨教育行动的变革两种。前者称为“教例研究” ,后者为“问题研究”。
(三)特点及优缺点
1.特点
(1)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的研究方法。
(2)教育行动研究强调研究与行动结合,是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的研究方法。
(3)教育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的研究方法。
2.优缺点
优点:(1)适应性和灵活性;(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缺点:(1)研究质量不高,难以将结果推广应用;(2)研究者本身在观念、时间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着限制;
(3)研究中主管人员不支持或群体间意见的不一致,造成协调上的困难;(4)研究是自行检验效果,难以客观地诊断问题。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计划
1.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又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计划还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
2.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步、第二步行动研究进度。
3.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
(二)行动
“行动”包括:
1.行动是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这样的行动具有贯彻计划和逼近解决问题之目标的性质。
2.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同行动。
3.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
(三)观察
在行动研究中的观察包括:
1.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而且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因此,行动研究中经常采用源于航海和军事勘察的“三角观测法”。
2.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
(四)反思
反思这一环节包括:1.整理和描述。2.评价解释。3.写出研究报告。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八章
内容介绍>>
第八章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一)资料整理的意义
1.研究者或被研究者造成的失误。2.不同信息来源之间的不协调。3.收集资料时范围过大
(二)资料整理的步骤  1.审核2.分类3.汇总
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一)定量分析的概念
定量分析是指研究者借助于数学手段,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事物数量特征的过程。定
量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统计分析,即利用多种统计技术手段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解释,并在一定条件下由样本特性推断相应总体特征。
(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总的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数据描述、数据推断及数据的综合分析。
1.数据描述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所谓数据的集中趋势是指大量数据集中在某一点或其上下的情况。
集中量数有两种功用:第一,可以用来描述和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并为进一步统计分析打下基础;第二,用于进行不同样本或总体之间的比较。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情况的统计量数,它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是相辅相成的。集中量数的代表性如何,是要由差异量数来表明的。差异量数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小;差异量数越小,则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
差异量数一般包括: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和方差。其中以标准差和方差最为常用。
(3)地位量数
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都是描述样本或总体的整体特征的量数,而地位量数是用于描述单个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所处位置的统计量数,也称相对位置量数。常用的地位量数主要有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
(4)相关系数
相关就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人的身高和体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学生的某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等。相关系数是用来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量的指标。一般来说,样本相关系数常用符号r 表示,总体相关系数用符号ρ 表示。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应是:–1≤r≤1。当0
2.数据推断
数据推断是指利用概率及其分布的理论和方法,由样本特征推断出总体特征并估计出误差范围,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总的来说,数据推断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1)参数估计
总体参数估计就是利用所抽取样本得到的数据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据特征。它特别适合无对照组的研究,如教育调查结果和无对比组的实验结果的推断。
总体参数估计分为两种类型: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就是用一个特定值(常常是样本统计量的变换)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等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
在估计时,估计值应具有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条件,满足这些条件的估计量为无偏估计量。
区间估计则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或一个数据区间,表示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这一段距离或数据区间称作区间估计的置信区间。

相关话题/教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