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3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一章
内容介绍>>

第一章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一)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特点:创造性
(二)教育研究的意义
(1)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2)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3)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4)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三)教育研究的类型
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
依据所研究问题的不同性质分出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
教育价值研究又叫教育规范研究,是研究教育中“应该是什么?”或“应该怎么样?”的知识体系。
教育事实研究又叫教育实证研究,是研究教育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知识体系。
2.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依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分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
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根据研究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的侧重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
定性研究,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过程和变化原因,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
鉴于各自的局限性,在教育研究中最好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使用
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 世纪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 世纪至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 世纪以来,教育研究方法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现状
(1)教育理论中新问题深入探讨不够。
(2)实践的研究方面,教育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的力度。
(3)对国外教育理论与思潮的研究停留在介绍或阐述的水平上
2.问题
(1)“轻实验,重思辨”的倾向严重
(2)在引进国外教育研究方法时,部分研究出现了“自然科学化”的倾向,希望用完全量化的方式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3)研究方法落后
(4)研究规范有待加强
(三)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2.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
3.教育研究方法的移植性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过程的客观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研究的目标。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要贯彻客观性原则,研究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要保证研究过程的客观性,研究者应力戒成见和偏见,对那些与自己原来设想不相符的材料不能轻易舍弃,更不能随意更改;相反,应该重视它、研究它。这样才更有利于发现规律,深化认识。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所谓创新,既是对教育传统最有力、最深刻的批判,也是对教育传统最好的继承。
在教育研究活动中要贯彻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
1.从我国教育历史出发,认真钻研和整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
2.密切关注本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上的研究动态,及时发现那些还没有被别人研究或者未被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
3.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审视从那些已经被研究过的问题中发现新的创造空间。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教育研究者应做到:
1.重视教育理论的建构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教育研究中,在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教育设计、搜集整理资料、运用研究方法时,都自觉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
2.教育科学研究应当密切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和实际问题来进行。
(四)伦理原则
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要贯彻这一原则,研究者应做到:
1.尊重被试的权利。在研究活动中应优先考虑如何保障被试的权利。如不参与协作权、不署名权、保密权、要求研究者承担相应责任权等。
2.研究活动不给被试造成不当压力。
3.慎重解释研究材料或研究结果。避免给研究对象或教育实践造成消极的后果。
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选题阶段
1.选择课题
选定课题就是为了一项具体的研究工作确立一个研究主题,这是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选定课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思维起于问题,能敏感地发现问题并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首先要求研究者具有关注和了解社会热点和学界热点的研究意识;其次要求研究者具有改革意识,敢于怀疑,善于变换思考角度,善于类比和移植。
在提出问题以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有能力研究,这就需要进一步确定课题。首先要判断问题本身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进而考虑研究人员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兴趣;最后还须考虑资料、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
2.查阅文献
课题确定以后,应立即着手了解所研究的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思考先前的研究成果是否还有需要扩充和完善的地方。
3.提出假设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假设性质。假设工作包括确定研究的目标,表述研究假设,确定研究对象,设计研究活动的方法、工具和手段等环节。
(二)研究设计阶段
完成课题的研究设计之后,接下来便是选择研究方法和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其内容必须全面、具体。制定研究方案包括如下内容:用文字准确表述研究的问题,每个部分配置相应的人员、经费、设备、资料;将研究进度分为几个时间阶段;规定各个课题组之间信息沟通的方式和时间。
(三)搜集资料阶段
1.搜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
研究资料一般分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两种,分别采用不同的搜集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用来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问卷、访谈调查、测验等。资料搜集后要进行整理分析,最关键的问题是形成科学事实,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对其作出事实判断。
(四)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新理论,理论的形成必须以大量的事实或原有理论为基础。形成新的理论通常要综合地运用各种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演绎、类比、概括等。
(五)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
对教育研究的总结是指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设计,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研究结论的形成等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按规范撰写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以展示科研成果。
(六)总结与评价阶段
鉴定和评价是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首先是要对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进行鉴定,其次是对研究活动的科学性进行评估。
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①综合性和整体性;②周期长;③针对性,实践性;④广泛性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
(1)从时代看,新学科、新思潮、新观念强烈地震撼着原有世界图式的基础和由此铸造定型的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模式与思维方式,构筑新的世界图式的基础和思想武器逐渐成为需要,方法论研究成为各学科获得实质性的全局突破式进展的必要前提。
(2)从学科看,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的研究方法意识觉醒并开始活跃起来,一切想使教育学科跟上时代哲学与科学发展水平的研究人员都对教育方法研究寄予希望。
(3)从研究者个体看,教育研究方法对提高研究人员的素养与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1.理论方法
教育研究中的理论方法是在已有教育的科学事实材料和教育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整理思维而获得关于教育的认识成果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
2.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方法包括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
3.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等。
4.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正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教育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二章
内容介绍>>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一)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二)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
(三)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或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 选题的基本要求
(一)问题有有研究价值(二)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三)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四)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时机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教育假设研究
1.假设的含义与作用
假设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
假设的作用: ①假设为研究活动指明方向。 ②假设是教育科学探索的必经阶段。 ③假设可以提高研究活动的新颖度和预见性。
2.假设的主要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演绎假设和研究假设三种。
①归纳假设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使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检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
②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推论出某特定假设。
③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
(2)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解释和预测三种,这也是研究假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描述性假设。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
②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
③预测性假设。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3.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变量是与常量相对的概念,常量只有一个不变的值,如校名、人名、具体的时间值。变量则具有两个以上的值,如性别、年龄、抽象名词等。当某一对象的组成成分间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并且可以操纵或测量,那么这些变化的特征就可以作为研究变量。
一个具体的教育研究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假设中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因变量、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1)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比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学习次数、活动方式等方面研究者采取的变革措施。
(2)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一种结果变量。因变量通常与教育目的有关,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进、品德及其他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等。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因而对研究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说它无关,是指它与自变量无关,与研究目的无关。但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4.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1)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2)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
(3)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
(二)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
1.选择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为了探索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设计的首要工作,选择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研究对象,即取样,一般应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明确规定总体;第二,取样的随机性;第三,取样的代表性;第四,合理的样本容量。
在教育研究中,抽样不仅针对被研究者,即人,也涉及到时间、地点、事件和研究者搜集的原始资料等方面。
2.确定研究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的方法可以由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构建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等。
3.制定研究计划
在课题研究设计的最后阶段,就应制定一项完整的、全面的研究计划。计划是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其内容必须全面、具体。一般来说,它应包括研究过程中各个步骤或环节的工作目标和内容,研究活动的时间计划和进程安排,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及研究经费的预算和分配等内容。
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选题价值论证(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四)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五)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三
内容介绍>>
第三章 教育文献检索
一、教育文献概述
(一)教育文献是指记载了有关教育知识和信息、对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二)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教育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查阅和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对研究工作和研究者自身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二、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一)教育文献的等级
根据加工程度不同,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等级:
1.一次文献
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
2.二次文献
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3.三次文献
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数据手册、进展报告、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
书籍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2.报刊
报纸和期刊均属于连续出版物。
3.教育档案类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等。
4.电子信息检索系统
电子信息检索系统是由计算机程序人员编制的、储存于计算机中的帮助读者查阅文献资料的软件。一般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图书馆中资料中心使用的文献检索系统。另一种是国际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站上的搜索引擎。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一)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文献检索的过程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
1.分析准备阶段
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课题要求和范围,确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
2.搜索阶段
搜索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需要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的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资料。
3.加工阶段
主要包括剔除假材料,去掉相互重复、较陈旧过时的资料;从研究任务的观点评价资料的适用性,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一切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资料,对孤证材料要特别慎重,在资料数量和类型较多的情况下,应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编排,并编制题录索引或目录索引。对准备利用的文献资料,必须对其可靠性进行鉴别和评价,对那些不完全可靠的或有待进一步明确的资料,不予采用。
(二)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1.顺查法
按时间范围,按照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发展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查找。
2.逆查法
与顺查法相反,又叫倒查法。是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查找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3.引文查找法
又称跟踪法。是以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搜集的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快速、可不断扩大线索,往往能找到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但由于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的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的影响,往往比较杂乱。
4.综合查找法
就是将各种方法综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的目的的文献查找方法。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有三个方面:
1.联机检索2.光盘检索3.计算机网络检索
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一)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二)确认文献的真实性(内审法、外审法)
(三)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文献综述不是对文献资料的简单摘录和拼凑,而必须是研究者在对文献内容评判性阅读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从总体上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和评价。一般来说,对一个专题(或某个课题)的文献综述应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提出部分
主要概括问题的性质、特点、价值等。
2.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和分析
3.研究趋势预测。
研究者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首先应坚持概括文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的统一,即点面结合。其次,综述文献既要客观、准确,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满足具体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最后,综述时行文要简洁利落,提纲挈领,做到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四章
内容介绍>>
第四章 教育观察研究
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一)教育观察的含义
教育观察则属于科学观察,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研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教育材料、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遵循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2.客观性;3.自觉性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1.基本特点
(1)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2)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
(3)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2.优缺点
优点:观察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观察研究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缺点:由于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必然会受到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偶然因素的干扰;由于教育研究者在观察着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过程,从而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局限。①不能判断“为什么”这一类因果关系的问题,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问题。②由于观察时间和观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③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④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要。要将研究结论类推到其他总体中时,应谨慎小心。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观察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4.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一)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4.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的主要方法可分为三类。
1.描述记录
描述记录法就是运用文字对观察到的事件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做客观、全面的描述式的记载的记录方法。
这类方法又可分为三种:
(1)日记描述法。(2)轶事记录法。(3)连续记录法。
2.取样记录
取样记录于上世纪20 年代后兴起,这是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较之描述观察,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取样记录可分为(1)时间取样。(2)事件取样。
3.行为核对表
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此法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五章
内容介绍>>
第五章 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相关话题/教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