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9

《普通心理学》学习笔记(华东师大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
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意志过程:是指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认识过程是基础,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作用于认识过程,将认识过程引向深入。
二、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1)、个性的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这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
(1)、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2)、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
(3)、个性倾向性反映的是人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当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心理特点时,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人的个性的实质,个性结构及个性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辩证关系
一方面,没有心理过程,人的个性无法形成,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到体现。
因此,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观点:
1、主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人的肉体的“自我”,并把“自我”当作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其代表人物有宋代的陆九渊,明代的王守仁,英国的大主教贝克莱。
2、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作万物的主宰者。如汉代董仲舒的“天”,宋代朱熹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等。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1)、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
(2)、欧洲德莫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人的感觉和思维是一种不断放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透过感觉器官而投射到灵魂的结果。
(3)、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身心交感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脱离物质实体而存在,它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的。
2、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大脑同一活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即从这一活动的生理方面看是神经系统的活动,从高级神经活动所揭露的刺激信号意义来说是心理活动。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任务
1、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2、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3、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学的分类
(1)、普通心理学
(2)、实验心理学
(3)、认知心理学
(4)、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5)、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感知、学习和记忆;
(6)、社会心理学
(7)、变态心理学
(8)、人格心理学(以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个性心理为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教育心理学
(2)、管理心理学
(3)、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的内部因素和消费行为的外部因素)
(4)、工业心理学
(5)、心理咨询学
(6)、法律心理学
(7)、心理测量学
(8)、临床心理学
三、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
1、构造心理学
构造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第一个学派,冯特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的内容应该是意识经验的分析,为此,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他首创内省法,即自我对其内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分析。
2、机能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是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杜威、安吉尔和卡尔都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机能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而不是强调意识的结构。
3、行为主义心理学
和为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以刺激与反应(S——R)的关系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4、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由德心理学家魏特墨首创。代表人物是考夫卡,苛勒等人。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说,也不同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持的刺激——反应的观点,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割的,每一种经验或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5、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弗洛伊德用潜意识、欲望、生本能和死本能解释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性征期等概念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历程,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
二战后,心理学在发方向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
(1)、一是各心理学派的理论由对立趋向于协调互补;
(2)、二是放弃了追求普遍的大而全的理论,转向能解释某一方面心理现象的小型理论,并通过小型理论逐渐扩大到统一的普遍理论。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二人在50年代创立的。该理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各级层面的问题。特别是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
7、认知心理学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了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研究。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式心理学,研究感官的信息接收,信息的贮存,信息的提取和运用等过程。它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或信息加工器,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机制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与生俱来的,是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会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中枢在脊髓和脑干等低级中枢。其特点是快速和随意的。
非条件反射主要有五种: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2、条件反射:机体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建立的条件是:无关的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皮层上神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点,称为兴奋灶,其中非条件刺激物引起的兴奋灶比较强,而无关刺激物引起的兴奋灶较弱,这两个刺激物多次结合后,较强的兴奋灶吸引较弱的兴奋灶,在两个兴奋灶上形成暂的功能上的接通,从而无关刺激物变成了条件刺激物。当它单独作用时,它引起的兴奋灶可沿暂时神经联系引起非条件皮层区的兴奋,从而引起相应的反射。
(2)、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
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同样依赖强化。但操作性条件反射又自有其特点:
首先:无条件刺激不明确;
其次: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
再次: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物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抑制过程分为条件性抑制和非条件性抑制。
1、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外抑制:是指外界新异刺激出现,使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外抑制是神经过程的同时性负诱导。
产生外抑制的原因:是外界新异刺激在皮层引起一个较强烈的兴奋过程,同时使正在进行的兴奋过程转化为抑制过程,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表现为注意转移。
(2)、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的刺激所引起的抑制。
超限抑制使皮层细胞免受超限刺激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而损伤,因此又称为保护性抑制。超限抑制是神经过程的继时性负诱导。
2、条件性抑制:又称为内抑制,是在后天的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的,条件抑制主要有四种:消退抑制,分化抑制,泛化抑制和
(1)、消退抑制:是由于 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
(2)、分化抑制:是指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对类似物不予以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神经过程的强弱程度,主要地决定了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都易于扩散,兴奋和抑制的强度中等时,则容易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分类:同时性诱导、继时性诱导、正诱导、负诱导
四、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
1、大脑皮层的系统性功能:分析功能和综合功能
(1)、分析是将客观事物分解为两个不同方面,不同属性,并对它们分别作出反应。
(2)、综合则是将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属性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反应。
2、大脑皮层系统性功能的不同表现:
(1)、对复合刺激的条件反射;
(2)、形成关系条件反射;
(3)、形成动力定型。
五、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或抽象的符号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反映是指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在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反映形式有:
1、无机物的反映形式:物体的位移,岩石的风化,金属的腐蚀生锈;
2、生物的反映形式:感应性(是一种生理反应而非心理活动);
3、心理的反映形式:有三个特征:
第一、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作出生物学意义上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
第二、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生物的本能不同;
第三、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丰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完善而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的。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的萌芽阶段。
1、感觉阶段:主要是指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也是动物心理深化的是初阶段。在这个阶段,动物 能够对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形成较为稳定的反映。
腔肠类动物 到环节动物到节肢动物
2、知觉阶段:主要是指低等脊椎动物,即哺乳类动物以下的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能反映完整的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复合物的心理活动,就是知觉。
低等脊椎动物到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
3、思维的萌芽阶段:是指高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阶段。类人猿不仅具有多种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情绪反映,而且能够根据已经感知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第二节  人类意识的产生
一、意识和意识水平
1、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
2、意识的水平
(1)、无意识水平:是指个体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变化没有觉知的意识状态。
(2)、前意识水平:指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或信息,平时虽不被觉知,但经过回忆可以再现或再认的经验或信息的意识状况。
(3)、潜意识水平:是指蕴藏在意识层之下的欲望,情绪等经验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不知不觉的意识状况。
二、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1、劳动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从根本上说,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劳动造成了人类和动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本质区别。劳动不令完善了人类身体组织结构,而且是人类意识发和意识产生的动因。劳动把生物个体转变成人,并且把人变成了社会褓,劳动使人的心理上升为意识。
劳动的特征:
(1)、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类意识的目的性)
(2)、劳动的社会集体性(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社会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2、语言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中作用
语言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语言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1)、共同劳动中的交际需要;
(2)、发音器官的完善。
语言和言语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的声音和对声音的反应是一咱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反应。人类的语言则与此不同,因为语词具有概括性,它把具体的实物列入了概念之中,使人类能够借助词来进行抽象思维,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人类也能够通过各种语言来获得间接的知识和经验。
综上所述,可以对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得出以下基本认识:
人的意识不是上帝或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所赋予的,而是物质运动的产物。人的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和劳动中的社会联系的发过程中与语言一起产生的。从动物进化到人类,从动物脑演变到人脑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一、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第一:人类意识既有客观对象的意识,也有自我意识,人类能把自己同自然界的其它事物区分开来,动物不能把自身同自然界其它事物区分开来,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存在。
第二:人类的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为主要特征的;动物则以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表象即感性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
第三:人类意识离不开语言这一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不需要语言。
第四: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
二、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人类意识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形式,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意识的觉知性:指的是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其中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2、意识的能动性:指的是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3)、意识的前进性;(是前进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3、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1)、人类意识是在人与自然界的斗争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2)、人类意识是和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3)、人类意识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4)、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也说明了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四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它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2、注意的分类:内部注意和外部注意
(1)、外部注意是指人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它常与知觉同时进行,也称作知觉注意。
(2)、内部注意是指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注意的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即指向一定对象的特性。
二、注意的意义和功能
1、注意的意义:
(1)、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注意是实践的必要条件。
注意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觉清晰,思维敏捷,从而使行动准确,及时。
2、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1)、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人便产生一种相应的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在感知这一刺激。
(2)、人的选择性注意与诱发电位有关
诱发电位:是指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从头皮上记录到的电位波动反应。在注意时,诱发电位的个别成分或整个振幅增大,反之,振幅就下降。
(3)、人在注意某种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是大脑皮层对新的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而其他皮层部位便产生抑制,对刺激的兴奋性不大,因而得到不得清晰的反映。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就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
(4)、注意必须在有机体清醒状态下进行。网状结构对保持有机体觉醒是必不可少的。清醒状态依赖于大脑皮层与网状结构的相互作用。
(5)、觉醒状态受神经系统调节外还受神经生化调节
第一、神经介质的作用;如多巴胺(DA)去曱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CE)维持动物的觉醒起重要作用。
第二、觉醒因子的作用。
(6)、边缘系统的海马和层状核是实现精确选择行为的重要神经结构。
(7)、大脑皮层额叶在调节注意上有重要作用。
2、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吸的时间比例也会发生变化,一般是吸短呼长。
研究表明:在视觉注意中眼睛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对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的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
(1):一,刺激物的强度:在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物理刺激的强度,而是刺激的相对强度,即刺激强度与周围强度的对比。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时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的不变化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绝对新异性:从末经验过的事物及其特性;
相对新异性:刺激物的异常变化或各种特异性的组合。
2、人本身的特点
(1):人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
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和引起人们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无意注意。
(2):人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人的心境与精神状态对无意注意有重大的影响
(3):人的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儿童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随意注意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的;
第二阶段: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言语,调节控制行为;
第三阶段:通过内部的言语指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有意注意的社会根源理论。他认为:有意注意是儿童同成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儿童出生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当成人(主要是母亲)对儿童说出一个事物的名称,同时用指这个物体,儿童的注意就指向这个物体,在交往过程中,语言和手势对儿童注意的引导在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在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1)、智力活动与实际损伤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应该把注意的对象作为实际损伤的对象,这样实际行动本身就要求注意参与,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2)、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操持注意。
(3)、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有意注意不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有时有干扰的情况下也是可能的。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但是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加强有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物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和自觉的,有目的的任务相联系,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所持续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的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1、注意的稳定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优质在同一对象的时间。
注意的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


相关话题/普通心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三人行最新彭聃玲普通心理学习题详解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2020年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818普通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11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电子书]2020年心理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免费下载]说明:本考试科目近年真题不能提供。2.指定教材视频讲解[电子书]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教材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其他感觉
    其他感觉 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1.皮肤感觉触压觉: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触觉和压觉两种。人能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较两点辨别阈限。触觉: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压觉:明显变形(什么狗屁定义)温度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听觉
    1.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而这三种特性反应到听觉上就是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2.听觉的生理机制耳的构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知觉: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过程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它以感觉作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加和。2.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种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过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主观轮廓表明,当视野中出现了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图形组织塬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有四种具体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时间的预测、对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知觉的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借助计时工具。影响知觉的因素:感觉通道性质听觉>触觉>视觉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4
  • 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普通心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普通心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普通心理学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Johannes Müller倡导学说,以此学说解释由不同感官产生不同感觉之现象,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以中央沟为界,躯体运动区位于,躯体感觉区位于。  3.人类可见光谱的范围为,其计算单位我们现在通常翻译为。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普通心理学
    招生专业: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  一、解释下列术语(3’×10,共30分)  1.感应性  2.不应期  3.诱因  4.感觉的适应性  5.定势  6.知觉的恒常性  7.近因效应  8.发散性思维  9.功能固着  10.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二、简要说明下列问题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