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46、朋党之争:唐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是两种不同出身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领,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士族地主。这次派系斗争从其酝酿到结束,约40余年,两党斗争的焦点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选官和如何对待藩镇问题,最后牛党得到宣宗的支持而胜利。牛李党争对唐朝社会没有积极意义可言,牛李两党都是当时的腐朽势力,无论谁掌权,都不可能较大地改进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反,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47、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是皇帝和朝臣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宦官掌握了中央军权后,地位愈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宦官专权局面形成。文宗即位后,企图惩治宦官,任用李训和郑注等人夺回皇权。835年,经过一番布置,文宗登紫宸殿朝见百官,李训用计谎称天降甘露,企图将众宦官引入埋伏,一举消灭,但被仇士良看出破绽,劫文宗回宫,并派出禁军大杀李训被诛杀等许多朝臣。此事被称为“甘露之变”。此后,宦官一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48、五代十国: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唐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总称“十国”。五代前期,北方战火连年,经济破坏严重,南方虽处于割据状态,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后周通过改革,国力增强,统一趋势明朗。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
    49、后周世宗:即柴荣,后周皇帝。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西南)人,郭威养子。公元954——959年在位。五代十国的分裂和军阀混战破坏了社会生产。后周世宗继位后,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当时形势,使后周不断强大,为后来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0、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后周显德元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等在军队中握有实权。次年元旦,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的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此次兵变为陈桥兵变。
    51、通判:官名。宋乾德元年(963),初置于湖南诸州。二年,惩五代藩镇专擅之弊,又置于各藩镇,皆以朝臣充任。因有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之意,故名。州郡之政皆需通判与长吏签议连署方许行下,且所部官吏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上闻,即监察官吏之实权,故又号称监州。南宋亦置,平时为州、府副长官,战时则专任钱粮之责。元不置,明清又置,但职掌、员数等有所变化。因通判之职类似汉之别驾,故又别称为别驾。
    52、海上之盟:北宋与金达成的联合灭辽的协议。北宋统治集团看到辽朝有必亡之势,想借助金人的力量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徽宗便先后派人取道海上出使金朝,协商攻辽大计。宣和二年(1120),宋金订立所谓“海上之盟”,商定:北宋和金从南北两方同时夹攻辽,金兵攻辽的中京大定府,攻取辽长城以北州县;宋兵攻辽的燕京析津府(北京)。灭辽以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每年给辽的银和绢如数给予金朝。海上之盟签定以后,燕京被金占领,但金无意将幽云诸州交给北宋,反而了解到北宋的软弱,从而加速了攻宋的步伐。
    53、靖康之难:北宋被金朝灭亡的历史事件。金朝占领开封以后,遭到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金因兵力有限,且一时难以适应那里的生活,所以在占领开封四个多月,大肆搜括以后,于靖康二年四月初一日撤兵北去,带走了包括徽钦二帝、后妃、宗室、朝官等三千多人,以及掠夺到的大批金帛、宝货、仪仗法物等。北宋至此灭亡,史书上称这次事件为“靖康之难”。徽钦两帝都被降为庶人,后来分别在南宋绍兴五年和三十一年死于五国城。
    54、程朱理学: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敦颐是理学的先驱和奠基者,张载也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55、达鲁花赤:蒙古和元朝的官名,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贵族征服许多其他民族和国家,无力单独进行统治,便委付当地统治阶级人物治理,派出达鲁花赤监临,位于当地官员之上,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以保障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统治。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设有这一官职。入元以后,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置达鲁花赤,主要由蒙古人充任,亦常参有色目人,掌印,把握实权。此职的设置有明显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性质。
    56、色目人:色目一词见于唐代,意为“各色名目”,亦称姓氏稀僻者为色目人。元政府将治下的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在选用官吏以及科举、刑罚上都有所差别。最占优越地位者为蒙古人,次为色目人,再次为汉人,最后为南人。色目人中包括哈剌鲁、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畏兀儿、回回、乃蛮、阿儿浑、撒耳柯思、汪古、甘木里、怯失迷儿等。他们依附于元朝,一般善于经商,在社会中有较高地位,属于统治阶段。
    57、斡脱制:蒙古和元朝时期的一种高利贷制度。斡脱即中亚伊斯兰教商人,他们具有悠久的经商传统。蒙古贵族提供本银,委托他们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从中坐收高额息银。但这种高利贷年息很高,借助于斡脱钱的农民或手工业者一般无法还清,造成严重社会问题。1240年, 窝阔台汗不得不下诏以官府钱物代还民户或官吏欠下的斡脱钱。入元后,还专立斡脱户等机构,为斡脱商人提供种种特权,后来凡用官本从事高利贷或其他商务活动的,都一概称为斡脱。高利贷的盛行,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58、授时历:元代由郭守敬、王恂、许衡等制定的一部历法。它在宋代《统天历》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制定的。《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回归年的实际周期比只差26秒,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阳历(格里哥莱历)一岁周期相同,但早了300多年。它推算黄赤交角为23°33′34″,推算值误差仅1′36″,《授时历》行用364年,是我国推算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59、锦衣卫: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置。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充任,设同知、佥事、镇抚司镇抚等官,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之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残酷。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60、郑和下西洋:明永乐年间,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成祖特派遣宦官郑和率船队下西洋。郑和所率船队规模浩大,设备先进,满载中国特产,其船只被成为“宝船”。郑和船队七次远航,前后历时28年,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61、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又作“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役”。明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攻明,当权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军五十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明军在土木堡被敌追及,将士饥渴疲劳,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中。史称“土木之变”,该事件对明王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62、东林党:明后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团体。万历年间,由顾宪成、高攀龙等发起,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评论时政,得部分士大夫支持,时人称“东林党”。他们以清流自视,反对横征暴敛,主张改革朝政,任用贤能,澄清吏治。因而与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产生矛盾。阉党对其大加打击迫害,直到崇祯帝继位后惩治魏忠贤及其党羽,东林党人所受迫害才告停止。
    63、一条鞭法: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其主要内容有田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并直接上交地方官府。该法的实行,减少了征收的环节,简化了手续,并呈现出“摊丁入亩”的趋势。它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64、大顺政权: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建立之国号。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于襄阳建立大顺政权,设置官吏。十七年于西安正式建国,定国号大顺,并进一步完善大顺农民政权。大顺军进北京后,进一步加强了政权机构的建设,控制区域也进一步扩大。永昌二年(1645)李自成牺牲后,所部联明抗清,停用大顺国号。
    65、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是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合八股,故叫“八股文”,也称“八比”。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66、《永乐大典》:明代官辑类书。永乐元年(1403),解缙等奉命编纂,书成赐名《文献大成》。后觉尚多缺略,遂命重修,以姚广孝、解缙等监修,至永乐六年冬全部完成,更名为《永乐大典》。所辑入的内容包括明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涉及经、史、子、集诸方面。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因辑入材料的方式常是整段、整篇甚至是整部地分韵抄录,所以较多地保留了所收录书籍的原来面目,保存了许多宋、元之前的文献。
    67、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
    68、嘉定三屠:清军在嘉定屠城的事件。顺治二年(1645)清军下江南。为镇压抗清斗争,在嘉定进行三次屠杀:第一次在候峒曾领导的起义失败后,殆难两万余人;第二次是镇压葛隆镇、外冈镇乡兵,大肆屠杀;第三次在朱瑛领导的起义失败后,嘉定城再次被破。
    69、扬州十日:清军在攻破扬州后对全城人进行大屠杀的事件。顺治二年清军南下,史可法督师扬州,率领全城军民坚守孤城,阴历四月二十五日城攻破后,清军大肆屠杀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70、更名田:原意是更换田主姓名,实际是清初采取的一种局部分配土地的政策。康熙八年,清政府把一部分明末藩王所占田地归还给原来的佃户耕种,永为世业,称为“更名田”。更名田的实行,实际上是清政府对明末农民业已夺回藩王所占庄田事实的承认。
    71、三藩之乱:清初吴三桂等的叛乱。吴三桂等原为明将,降清后镇压农民军和消灭南明政权。清初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称为“三藩”。后来逐渐成为割据势力,其中以三桂势力最大。康熙十二年(1673)清政府下令撤藩,吴三桂叛乱,耿精忠、尚之信也响应吴三桂。这些叛乱,后来陆续被清兵击败。三藩乱平,尽撤藩兵回北京,于福州、广州、荆州设八旗驻防,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72、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我国军队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战役。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踞。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使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俄军遣使约降,请许其退往尼布楚。同年冬,侵略者又重占其地,建筑土城。清政府于次年使萨布素、郎坦等再围雅克萨。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攻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
    73、《尼布楚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条约》。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9月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不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签订,为中俄第一个界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74、摊丁入亩:清代的一种新的赋役制度。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的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从而把丁银固定了下来。雍正时,清政府采取彻底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从此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愈益松弛化。
    75、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以用兵西北,设军机房,雍正十年始正式改成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达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称为军纪大臣,通称大军机。但任命时亦按个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为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处职掌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宣统三年(1911)内阁成立后撤销。
    76、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明永乐十一年(1413)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乱后,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清雍正时,由于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更在云南、贵州等省积极推行。改土归流以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等;加强了边远地区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77、乾嘉学派:清著名经学流派。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历史地理、天文历算、金石乐律、校勘辑佚等各方面。研究方法重视实证,长于考据。至乾隆、嘉庆时代,达到全盛阶段,故统称为乾嘉学派。又因推崇东汉许慎、郑玄之学,以汉儒经注为宗,故也有称之为汉学派或清代古文经学派。该学派由清初顾炎武开其端,继由胡渭、阎若璩奠定基础,至惠栋、戴震时,正式形成。在惠、戴的各自师承影响下,又派生了吴派和皖派。除惠、戴外,乾嘉学派中具有成就和影响的学者,不下六十余人,主要有江永、王鸣盛、钱大盺、段玉裁等等。他们都分别在经、史、子、集与文字、音韵、训诂、辑佚、校勘等方面,做出成绩,留下有影响的著述,对古籍的整理和研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78、《四库全书》: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朝官修,总纂官纪昀。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五十二年完成,历时十五年。全书将古代重要典籍完整抄录,分编于经、史、子、集四部,各部又分许多子目,共收书3503种。所收之书来源分两部分:清廷内府藏本与各省收集的民间藏本。成书之后,抄录7部,之后又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但在撰修过程中,也曾大量删改,销毁旧书,使传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本文由王伟超孙晓莉贡献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
    1.隋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自西晋灭亡至隋朝统一,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其间有过多次南北政权的北伐和北方政权的南征,但屡次受挫。隋文帝从代周到灭陈,不足10余年,就完成了统一的业。究其原因,首先是民族大团结的融合,消除了原先造成分裂割据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士族势力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造成了有利国家统一的阶级条件;再次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南北对峙的局面。隋文帝审时度势,于代周前后励精图治,形成了北方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对南方的压倒优势,终于实现了国家统一,他是中国历史上有贡献的皇帝。
    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延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在同一个朝廷统治下统一起来,推动了民族大团结融合,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唐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朝均田制的内容
    均田制自北魏孝文帝创立以来,北朝诸代都行此制。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重新颁布均田令,继续推行均田制。并对具体规定做了某些调整。
    内容。一夫(18岁—60岁)受露田80亩,妇女受露田40亩;(2)耕牛一头受田60亩,限4头牛;(3)奴婢受田与良人同,按地主官僚地位高低限60—300人之间;(4)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100顷,少者30顷;京官1—9品都给职分田,多者5顷,少者1顷,外官也各有职分田;各级官府给公廨田。以供公用;(5)人死后,露田须交给国家,永业田可传之子孙。
    3.隋朝简化地方机构的内容及作用
    改行州、县制,废除州县长官自辟僚佐制度。
    (1)实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文帝采取地方官杨尚希的建议,本着“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郡500余,实行州、县两极制,同时还裁并许多州、县。炀帝大业年间又改州为郡,恢复秦汉时的郡县两极制。经过改革,裁汰了许多冗官,节省了国家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改革后,州设刺史,县置县令。刺史相当于以前的郡太守,除边远的州之外,刺史只管民政,不掌军队,从而消除了割据因素。
    (2)废除州、县长官自辟僚佐制度。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均由吏部任免,州、县正官三年一换,佐官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县级佐吏不得用本地人,任命权收归吏部。建立考课制度,由吏部考核。这就废除了汉、魏以来州、县长官辟举本地人担任僚佐制度。这些规定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世家大族把持地方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及作用
    开皇四年(584年),文帝下令开凿关中漕渠,从新长安城至潼关入黄河,长300余里,名广通渠,这是隋朝最早的运河。(2)炀帝即位后,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通涿郡,开枣一条横贯南北的大运河,整个工程分四段进行,即通济渠、邗沟(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共动用民工200余万人。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目的。(1)政治的需要。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必然要建立以洛阳为中心的交通枢纽,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2)经济上的要求。关中、中州是隋朝东西二京所在,物资消费极大,而当地生产不足供给,必须仰赖东南财富,这就需要一条畅通的水道,以便南粮北运。(3)军事上的考虑。当时辽东地区为高丽所占,对高丽用兵势在必行,开辟一条运输军需给养的水上交通线,是非常必要的。(4)也是炀帝追求个人生活享乐的需要。繁华的杨州,秀丽的江南,是炀帝神往所在,运河的开通,便可实现他在东游江都、南巡江南的愿望。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航(今杭州),共分四段:一是通济渠,从洛阳西引谷、洛二水到黄河,再从板清(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河。二是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河,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此时加以疏扩。三是江南河,从京口引长江到余杭。这三段组成运河的主体航线,主要用于从江南往关中漕运粮物。四是永济渠,引沁水达黄河,北到涿郡,专为对高丽作战而开凿。
    大运河的作用。(1)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2)它的开通,大大加强了南北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稳定隋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大运河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和维护我国政治上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特点:这次起义具有反人身奴役,要求生存权利的特点。
    (1)起义持续了7年之久,驰骋于中原、华北及江淮广大地区,推翻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为中国历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隋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特别是士族地主的利益,从而削弱了地主阶级力量,使许多奴婢、部曲、佃客、杂户获得解放,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隋末农民大起义个唐朝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完善封建制度,相应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在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有节制的经济剥削下,修养生息,发展生产,从而导致了贞观、开元年间的繁荣和昌盛。农民在起义中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但终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6.结合隋朝政治、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认识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所处的地位。
    隋文帝杨坚为巩固与加强封建统治,总结了秦汉魏以来的统治经验,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地改革和整顿。
    (1)在政治上:①改革官制,在中央废除北周的官制,确定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废除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实行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改革刑律和府兵制。制定《开皇律》,废除了枭首等酷刑,处死刑由中央决定,冤屈者可以向上申诉。在府兵制方面,废除了西魏以来兵士另立军籍的作法,建立府兵制,为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扩大了兵源,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③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了九晶中正制,采取了考试取士的科举制度。庶族地主可以经科举考试当官,打破了士族门阀把持选举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2)在经济上:①继续推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些土地,有利于生产和生活。②实行租庸调力役制。③整顿户籍。制定保闾制度。大索貌阅,进行大规模的户口清查和实行输籍法。这不仅使国家掌握的户口大大增加,赋税收入激增,也使户籍制度更加完善。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要重要问题解答汇编 1,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政治、社会作用怎样? (提示)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初年,秦是一个由贵良统治的国家,国力很弱,因而要变法图强、提高其政治地:立。②旧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急待改革.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商鞅主持两次变法:第一次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详文解释
    一.重要名词 大索貌阅:隋政府为了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加赋税收入的一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索貌阅。即查对户口,并按户籍上的年龄与本人外貌相核对,看是否年龄故意报大报小,以逃避赋役。同时也清查没有报入户籍的人,不实者加以处罚,并鼓励互相检举。大索貌阅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5
  •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超详细)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知识归类 Ⅰ 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⑴造纸术 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0
  • 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井田制 3、葵丘之会 4、限民名田5、九品中正制 6、《元和郡县图制》 7、南衙北司之争 8、庆历新政 9、探马赤军 10、票拟二、论述题(每题20分)1、汉武帝财政改革措施及作用2、隋唐以后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3、唐代周边主要少数民族及其活动4、元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复试
    一.你读过哪些本专业的学术著作?请对其中的一种进行评论,并试对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或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限800字以内)(60分)二.就你所接触的材料和知识,试谈历史学或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发展趋势。(限800字以内)(40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0%) 胡服骑射 董仲舒 河阴之变 府兵制 永贞革新 唐蕃会盟 绍兴和议 徐光启 萨尔浒之战 四库全书二、简述题(30%,每题各占15%) 1、简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2、简论赵匡胤。三、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就“中华民族”问题发表演讲,提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42) 周公旦 算缗与告缗 府兵制 猛安谋克 东林党 乾嘉学派二、问答题 1、简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对北宋历史的影响。(28) 2、试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说。(30)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35%) 夏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河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中国通史(1949年之前)一、名词解释: 1.氏族公社2.楚汉之争3.八王之乱4.《唐律疏议》5.猛安谋克6.中国共产党第7次代表大会二、简答: 1.简述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的必然性。2.简述东汉田庄经济。3.简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4.简述明朝初期加强君主集权的政治措施。5.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安徽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2.甲骨文 3.府兵制 4.<大唐西域记> 5.庆历新政 6.摊丁入亩二.简答题 1.简评韩非的法家学说. 2.简述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3.简析唐朝三省制及其职能. 4.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2.论述明初专制主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河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河北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