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复习题(蒋凡详本)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古代文论复习题(蒋凡详本) 古代文论复习题(蒋凡详本)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论 基 本 知 识 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 ,把文学称为“文” 。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 8. “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 《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 “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 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 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思 考 题 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 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而情景交融、形神兼 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 《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 的具体实现。 “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3)中和之美。 《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诗无邪”说、 《礼 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4)言意之辩。 《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 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 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三.《尚书》 诗言志” 《尚书》 诗言志” “ 。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 ”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 时期所谓“志” ,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先秦,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 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1)文学批评的标准: “思无邪” 。 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论语·为政》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 。 美。孔子赞美《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 )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 ”《论语·阳货》。兴指“感发意志” ) ,具有艺术感染力。观是“考
    1
    见得失” ,指诗的认识作用。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 ”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 : 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并重。 孟子“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五、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 (1) “以意逆志” ,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 。 “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 的象征的“意” ,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 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2) “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万章下》 。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 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 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 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墨子“三表法” 六、墨子“三表法” 。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 ,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 , , 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 。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 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七、庄子的文学观 (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 “心斋”“坐忘” 、 。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 。 、 的过程中摆脱功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 、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 境界。 “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自然”“素朴” 、 。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 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提倡天籁,反 、 对东施效颦。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 “得意”“忘言” 、 。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 “言”是“意”的基础, “意”是“言”的指 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 “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 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 、 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毛诗序 八、 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1)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 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 (2)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 (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毛 。 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 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 重要准则。朱熹认为,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司马迁“发愤著书” 九、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 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
    2
    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十、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意思是:诗人的赋华丽而符合原则,辞人的赋华丽而过分铺张。 (2) “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 “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 “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 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十一、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十一、王充的《论衡》主要论述了那些文学方面的理论? (1)关于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有益于世,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自纪》。 ( ) (2)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相辅相成。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超奇》。 ( ) (3)关于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反对贵古贱今。 《论衡·案书》“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 ” (4)关于作家的品德修养问题。作家要有诚实的写作态度。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 《论衡·超奇》。整部《论衡》 ) 的宗旨就是“疾虚妄” 。 (5)关于文学作品的语言问题。主张通欲易懂, “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论衡·自纪》。但对文学作品中的想像夸 ( ) 张持批判态度(见《艺增》,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 2.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彼此影响的产物。 , 4.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10.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 1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 1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 ,以 20 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 。 19.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想通过论文学创作中物、意、辞三者的关系,来说明“作文利害之所由” 。 21.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 22.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 23.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这十种文体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 说。 27.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 28.李登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 31.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而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32.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 (部分)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 33.所谓“八病”是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36.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37.鲁迅说: “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 ,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 ,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 38. “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 、 、 、 、 篇。 39. 《文心雕龙》有 20 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 34 种。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 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 40.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 红线。 41.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 辞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 42.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 43.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 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3
    44.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 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 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45.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 46. 《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他在追溯历史的情况下,总结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规律。 47.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专论为《知音》篇。 48.刘勰提出的正确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即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50.钟嵘《诗品》原称《诗评》 ,明清以后才以《诗品》定名。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批评著作。清代章学 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 《文心》体大而 虑周, 《诗品》思深而意远。 ” 51. 《诗品》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共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 122 位五言诗作家。 52.钟嵘从建安到刘宋时期的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作了具体论述,认为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是高峰,并各以曹 植、陆机、谢灵运三人为代表,尤其推崇建安诗歌,称之为“建安风力” 。 53.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进入文艺领域。嵇康首先把滋味引入艺术理论。钟嵘是第一个 把滋味当作诗歌艺术的审美标准的。 54.钟嵘认为五言诗有三个源头: 《国风》《小雅》《楚辞》 、 、 。 55.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曹植。 思 考 题 十二、 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典论 十二、 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 《 (1) 《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2)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指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强调“立言”的重要性。 (3)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提出“文气说” ,认为“文以气为主”“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 。 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3)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 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4)曹丕把品人与评文结合起来,批评了“文人相轻”的不良倾向,对建安七子进行了客观评价。 十三、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十三、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2) 《文赋》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 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与文体多 样性的关系;分析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几种毛病。 (3)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 。 “绮靡”则是从诗歌 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 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十四、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十四、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葛洪文论主要见于他的《抱朴子》一书,他所谓文,主要是指学术著作。 (2)反对贵古贱今,主张今胜于古。 (3)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4)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化。 十五、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十五、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相关理论 (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 (2)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又发现了汉语四声。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一文对此作了发明。 (3)四声的发现和应用,形成了最初的诗歌声律,并产生了相应的永明体诗歌。沈约是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 的诗人,并撰有《四声谱》 。 (4)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四声八病”之说。声即四声,用以定韵;病即八病,用以求和。八病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 的,四声八病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 (5)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 。他要求五言诗一句中,除了双声叠韵词之外,
    4
    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如有不合,即称为“病” 。而一联之中,前后句平仄声调应该错开。 (6)沈约的声律理论既有正面的立说,又有反面的破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结合了相关的创作实践,是唐代近 体诗的先声。 十六、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 十六、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 (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 (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 ,指从《原道》到《辨骚》五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 ,指从《明诗》到《书 记》二十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 ,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 《才略》《知音》《程器》可 、 、 称为批评论, 《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 、 《序志》篇相当于后序。 (3)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十七、 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 《文心雕龙 “ 十七、 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 《 (1) “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 、 、 、 五篇。 (2) 《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 《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 《宗经》以儒家经 典作为作文之法则; 《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 《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这五篇的实质是对 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 (3) “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 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 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 ,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 作的东西。 (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十八、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十八、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 《文心雕龙》有 20 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 34 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 重音韵文采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具体地说,即 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四者结合,形成了 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十九、刘勰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十九、刘勰创作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以“情”与“采” (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主线,论及艺术构思、风格的形成、风骨的铸造、作品的篇章结构、熔意 裁辞以及表现手法与技巧、继承与革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1) “情”与“采”的关系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刘勰并专列《情采》 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采主要作品的艺术形式,情与采有时也用“文”与“质”的概念来代表。 情与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形式离不开内容,另一方面内容也需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勰要求写作文章要以“述志为本” ,应该“为情而造文” ,而反对“为文而造情” 。刘勰批评齐梁文风的 浮艳,也是从这一理论出发的。 (2)刘勰艺术想象论的主要内容。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 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 纲。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始终不离感性的特点,它受到感情和语言的制约。想象力的培养既虚静的精神 境界,也需要通过积累学问、增长才干、深入观察事物、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来提高想象力。想象活动处于高潮的特点 有三:突发性,兴奋性,暂时性。想象活动遵循思——意——辞的规律进行。刘勰也论述了想象力的迟速及其能动作用问 题,这与作者禀赋的各不相同有关,但都可以写出佳作。 (3)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刘勰认为文学 作品是作家才性的表现,因此必然显示作家的个性。作家的才性包含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四者的不同决定了作家创 作个性的不同。其中才、气是先天的禀赋,学、习是后天的努力。可见刘勰认为风格的形成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结合 所致。刘勰认为风格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 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文学的基本风格虽只有这 八类,但作家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吸收、融汇诸家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另有《定势》篇,是着重论述风


相关话题/古代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