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一些次要的属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别。
1.词所概况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
布衣,今天布是棉,麻,棉型化纤织物和混纺织物的统称,而古代的布一般指麻布,与帛相对。
镜,唐代传奇小说《聂隐娘》中,嫁给磨镜人。现代的镜子,在玻璃背后涂上水银。但古人最初用大盆盛水照面,后来用铜制成镜子。
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虹是阳光射入水滴后,经过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的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现代物理学则认为雷声是带电云放电所释放出来的高温使水滴气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猛烈爆炸声。
(二)古今词义有差异的
1.程度上的差异
a.显著的
走,《说文》“走,趋也。”《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走马观花。
行李,古指人,今指物。
b.微殊的
穷,今指贫穷。古代一般指尽,尽头,所以字从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穷无尽,“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汉语中另一常用义是仕途坎坷或生活困窘,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给,形容词,食用丰足,自给自足。动词,供应,“供给”。
劝,鼓励,勉励。
勤,辛劳,劳苦,与“逸”相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访,咨询。
2.范围上的差异
a.词义扩大
秋,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个季节,后分出冬夏。秋季是庄稼成熟的季节,北方一年种一次作物,秋由一个季节扩大为全年。“一日不里,如三秋兮。”千秋万代。万古千秋。
睡,坐寐也。
河,黄河/泛指一切河流。
江,长江/泛指一切江。
响,回声/泛指一切声响。
色,脸色/颜色。
b.词义缩小
臭,《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礼记•大学》:“如恶恶臭。”
汤,《孟子》:“冬日则饮汤。”赴汤蹈火。
子,《论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谷,五谷:稻,黍(黄米),稷,麦,豆。(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九谷:增加秫、麻,麦、豆分大小。
宫,房屋/宫殿。
禽,动物/鸟类。
丈夫,泛指男子/女子的配偶。
虫,动物/昆虫。
c.词义转移
涕,《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鼻涕上古用“泗”或“洟”。《诗经》:“涕泗滂沱。”泪字汉代以后才出现。
羹,带汁的肉/汤。
领,脖子/衣领。
脚,小腿/脚。
3.古今词义的局部变化
a.常用义的变化
池,护城河、池塘/池塘。
谢,道歉、感谢/感谢。
b.非常用义的变化
禁,禁止、天子所在地/禁止。
崩,崩塌、天子死/崩塌。
4.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a.褒贬的差异
爪牙,武将、猛士/帮凶、走狗。
谤,公开的批评或指责/诽谤。
贿,财物/贿赂。
b.轻重的差异
怨,仇恨/埋怨。
诛,责备/杀。
第二节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单音词
把单音词翻译成复音词,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大体上有三种:
1.将其变为另外的复音词:如,师退,次于召陵。
2.在前后增加相关词素:如,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3.在前后增加词头词尾:如,虎,石。
有些单音词连用,看似复音词,实为词组。
璧有瑕,请指示王。/天下云集而回应。/昨日如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张愈:蚕妇)/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二、复音词
(一)单纯复音词
1.迭音词
古人称“重言”。多是描绘状貌的形容词,模拟声膏的象声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迭音词与词的迭用不同。如: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买花》)
2.联绵词
古人称“连语”或“謰语”。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双音单纯词,在词的结构上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
(1)双声:仿佛 踌躇 流离 玲珑 留连 恍惚 鸳鸯 蜘蛛 秋千
(2)迭韵:蹉跎 仓皇 莽苍 窈窕 依稀 逍遥 荒唐 混沌 玫瑰 朦胧 胡芦
(3)双声兼迭韵:缤纷 优游 辗转
(4)非双声迭韵:扶摇 狼藉
3.音译外来词:葡萄 琵琶 浮屠 罗汉 琉璃 袈裟
北齐颜之推解释“犹豫”的错误。优与,犹预,容与,游移。《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望洋兴叹),望阳,望羊,茫洋,盳羊。
(二)合成复音词
1.附加式:由词干和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素组合而成。如:欣然 婉如 第一 阿姊
2.联合式: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相反的词素并列起来构成的合成词。根据两个词素在词中的表义作用,又可分为同义复词,变义复词,偏义复词。
(1)两个词素意义相同或相近,表义上处于并列地位。如;土地 宾客 言语 朋 友 美丽 险阻 自从 功劳 婚姻
(2)合成词的词义不是词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其意义的引申,比喻或借代。如:骨肉 春秋 社稷 干戈 水火
(3)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合 成词的意义,另外一个只起陪衬作用,充当一个音节。
《列子》:无羽毛以御寒暑。
《屈贾列传》:明于治乱。
多由反义词构成,但有时由相关的词构成。
《礼记》:大夫不得造车马。
3.偏正式:前一个词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词素,表义上以后一个词素为主。如:百姓 诸    侯 天子 中国 兵法 朝廷
4.动补式: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等。如:平定 封闭 充满 扰乱
5.动宾式:前一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个词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如:将军 革    命 知府 执事
6.主谓式:前一个词素表示人或事物,后—个词素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或状态。如:月蚀 霜降 夏至 冬至 御用
学习复合词要注意,由于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凝结的过程,最初阶段这种结合并不稳固,经常合而又分,时分时合。究竟是单音词还是复音词,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判断,主要有两个标准:(1)从词义看,复合词具有指物的单一性。(2)从结构上看,复合词两个音节结合紧密,不能随便插入其它的成分。因此.既要避免把尚未结合的单音词误认为复合词,又要避免把已经凝结为复合词的拆为单音词,如良人。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词的本来的意义,是造字时代的词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本义是和引申义相对而言的。
(一)掌握本义的意义
是词义系统的核心。如:益,本义为水漫出来(溢)。水漫—增加,增多一富裕—利益—更加。
(二)怎样推断本义
一是字形分析法,必须有文献上的左证。二是多义归纳法,运用词义演变规律,推断词的本义,以弥补字形分析法的局限。
1.字形分析法
启:《说文》“启,教也。从  ,启声。”《论语》:“不愤不启。”《郑》:“夫人将启之。”甲骨文字形正象用手开门。
向:《说文》“向,北出牖也。”《诗》曰:“塞向墐户。”
兵:《说文》“兵,械也。,持斤。”甲骨文象双手持斤。《说文》:“斤,斫木斧也。”“弃甲曳兵而走。”
牢:《说文》:“牢,闲(栅栏)也,养牛马圈也。”亡羊补牢。
盥,《说文》“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古代习俗,可以不必每天洗脸,但必须每天洗手。洗手时,上有人捧匜,用以浇水。下面用承盘接水。《晋公子重耳出亡》:“奉匜沃盥。”
使用《说文》应注意以下两点:(1)小篆也不是最早的文字,形体也已经经过演变,使形义关系发生了变化。如“长”。(2)许慎解说的有时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如“启”。
运用字形分析法,必须有文献参证,如果孤立进行字形分析,很可能失于主观臆测。如“元”,金文,证以“冠”。《左传》:“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可见《说文》的解释是错误的。
通过字形分析本义,纯表意文字则直接明了,但形声字则存在问题,形符虽能推断词的本义,但不具体,只是指明方向,标明词义的类属。如“叔”,通常指年少的,古代排行是伯仲叔季,叔父。《诗经》:“九月叔苴。”苴,麻的种子。《说文》:“叔,拾也。从又,声。”
2.多义归纳法
如“即”:走近,靠近/用与抽象意义的走向/就位/登上君主的位/在酒席座上/就席/就在当前的时间/就
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走近食物前就餐。
二、词的引申义
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凡属直接派生引申义的意义,称为基础义,它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本义以外的其它义项。基础义和引申义在词义系统中是相邻的两个义项,引申义产生的原因存在于基础义中。如“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依据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直接引申义,近引申,间接引申义,远引申。
(一)直接引申
节:竹节。节:竹约也。从竹,即声。引申为木节。
御:驾驭车马。引申为一般的驾驭。
保:抚养。《尚书•康诰》:“若保赤子。”初生的婴儿。引申为安。
直接引申义也可能不止一个,如:问。本义为询问。直接引申为:1、问候,慰问。《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2、审讯。《诗•泮水》:“淑问如皋陶。”3、责问,追究。4、音讯。《晋书•陆机传》“久无家问。”5、过问,管,干预。
(二)间接引申
也叫辗转引申。
防:本义为堤坝。《周礼•地官•稻人》:“以防止水。”引申为堵塞水,防止水患。由堵水,防水引申为泛指堵塞,禁阻和防备,防止。防微杜渐。由禁阻,防止引申为约束。《盐铁论》:“以礼义防民。”由约束引申为规范,标准。《荀子》:“君子行有防表。”
(三)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
与本义有无意义上的联系。须,本义是胡须,后引申为动植物及其它物体上像须的东西。副词,必须。《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延展引申
依据表达新事物,新观念的需要,就原词义与之相关的某一特征,加以突出或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从而派生出新义。常见的引申方式。
隆,本义是山的高处。《孙子兵法》:“战隆无登。”从山高这一属性引申为一般的高。从具体的山高,引申为事业的兴盛。
引,本义是开弓。引而不发。开弓要拉长弓弦,就这一行为特征加以延伸,引申为伸长。把弓弦向后拉,引申为军事上的退却。用手把箭导向后方,引申为引导。
治,本义是治水。由整治引申为治理国家。
本,树根。由在下的部位引申为基础。
举,举物。由上举引申为推荐。
(二)条件引申
从基础义引申出新义,需借助一定的条件,以自然的或社会的某种条件作为媒介,才能引申出新义。
寺,本义是官署。汉代九卿主管的机构都叫寺。太常寺、大理寺、鸿胪寺等。鸿胪寺是主管四方来宾的。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天竺僧摩腾用白马驼着佛经,住在鸿胪寺,次年在洛阳建造白马寺,作为宾舍。在这样一种历史交流的历史条件下,“寺”才能由官署引申出佛寺义,并取得了独占的地位。
龀,本义是脱乳齿换长恒齿,即儿童换牙。《说文》:“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池,七岁而龀。从齿从匕(化)。”引申为童年。
汉,汉水—汉朝—汉族。
钱,锄类农具—货币。
代,朝代—世代。
(三)比喻引申
以原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为喻体。
英,花—杰出人物。
断,砍断—果断、决断。
比喻引申和比喻的区别。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区别是有无产生新义。新义具有稳定性。
如:崩。
1.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比喻)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比喻)
3.梁山崩。(本义)
4.不义不呢,厚将崩。(比喻引申)
5.周烈王崩,诸侯皆吊。(比喻引申)
(四)关联引申
也称邻近引申。原义所代表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相邻近,相关联,关系密切,人们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由原义引申出新义。
脚,本义是小腿。《说文解字》:“脚,胫也。”引申为足。
领,引申为衣领。
官,本义是官府,引申为官吏,又引申为官职。
兵,兵器—士兵—战争。
关联引申还包括时空方面的引申。
历,本义是经过,经历。甲骨文象人从禾旁走过,引申为历时的意义。
永,本义是水流长,引申为时间的久远。
第四节  同义词的辨析
一、同义词的来源
1.造字时意义相近构成同义词
见,视,睹,看
都是表示人的视觉活动,意义相近,但有差别。《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睹和看是同义词,也是看见的意思,熟视无睹。
看是古今通用词,在看的意义上,先秦多用视来表示。看早期多用来表示看望义。后来逐渐取代了视,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词义的发展变化形成的同义词
屦,履
战国以前,屦是名词,是由麻,葛,丝等质料制成的鞋。而履是动词,表示睬,在上面行走。《诗•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国以后,履才有了鞋的意义,《韩非子》:“郑人有买履者。”两者变成了同义词。
3.新词与旧词的积累构成同义词
畏,惧,怕
上古汉语用畏或惧来表示“怕”的概念,如《论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怕在当时没有害怕的意思,《说文解字》:“怕,无为也。”实即澹泊的“泊”字。到了唐代才出现用“怕”字表示害怕,如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于是三者形成同义词。
4.各地方言的差异所形成的同义词
方言词被吸收到全民语言中来,与“通语”形成同义词。
迎,逢,逆
都表示两人行走的方向相对,送往迎来,狭路相逢。《春秋》:“公如齐逆女。”汉代扬雄《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
二、同义词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同义词的“同”应该注意只是就义项而言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例如盗、窃这两个同义词,只在偷盗这个义项上同义。除此之外,盗还表示偷东西的人和贼寇,而窃没有这两个义项;窃可用作副词,表示谦敬,盗无此用法。此外,词义是发展的,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本来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是同义词了。
1.本义相同相近
本义相同相近的同义词数量不多,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相同或相近,有的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这一类同义词词义引申的出发点相同或相近。如《说文解字•阜部》:“陬,阪隅也。”“隅,陬也。”陬、隅都引申为角落之称。
2.此词的引申义与彼词的本义相同
有的词原来并不同义,经过引申,甲(乙)词的引申义可能与乙(甲)词的本义相同了。如“屦”本义为鞋,“履”本义为践。《左传•成公二年》:“克伤于矢,流血及屦。”《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两例各用其本义。“履”从践履、踏地的本义引申为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履)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履的引申义便与屦的本义相同了,二者成为同义词。
3.引申义相同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本义不同,各自经过不同的引申过程,在某一共同的引申意义上交会而成为同义词。《说文解字•禾部》:“  ,谷熟也。从禾,千声。”这就是“年”的本字本义,《说文解字•步部》:“岁,木星也。”木星又名岁星。《汉书•天文志》:“太白在南,岁在北,名日牡,年谷大孰。太白在北,岁在南,年或有或亡。”这里的“年、岁”都用其本义。“年”由本义引申为五谷成熟一次的时间;岁则由于木星由西向东运行,每行经一个星次的时间为十二个月,而引申称这段时间为一岁。“年、岁”在引申记时的意义上成为同义词。
《说文解字•草部》:“兹,草木多益。”本义为草木繁多,由于草一岁一枯荣,故“兹”也引申表示这段时间。《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兹”又与“年”、“岁”成为同义词。
由于词义的引申是连续不断的,几个词虽然在某一意义上交会,仍不终止各自继续引申的过程。它们可能分道扬镳,形成词义之间新的引申意义的差异;也可能同步前进,形成某一段引申轨迹的平行。例如:
禁  止  :“禁”本义是告诫、阻止别人去做犯忌的事情,“止”的本义是脚趾,二者在“停止”、“阻止”这一引申意义上同义。《盐铁论•诏圣》:“严刑不能禁,峻法不能止。”禁、止对文。但这两个词有各自不同的引申轨迹。“禁”又引申为禁令、宫禁等,“止”又引申为居住、留住、举止等意义。
族  众  :“族”本义为聚在一起的箭头,引申为丛聚,又引申为多。“众”本义为人多,引甲为凡多之称。这两个词在“众多”这一意义上成为同义词。由于众多的往往是不特殊的,这两个词共同引申为一般的这一意义.《庄子•养生主》:“族庖月更刀,折也。”《列子•力命》:“矫氏谓季梁曰:‘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肌饱色欲,精虑烦散……’季梁曰:“聚医也.亟屏之’。”族庖、聚医指的就是技艺一般的厨师、医生。
一个词既然在某一义项上与其它词同义.那么也可能在其它义项上分别与不同的词同义。如“类”,在“种类”这一意义上,与丑、族同义;在“相似”这一意义上,与“似”、“如”同义;在“辈份”、“条理”的意义上,舆“伦”同义;在表示推测的“大抵”、“大都”这一意义上,又与“盖”同义。
三、同义词辨析的基本方法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肤,皮
在先秦时代,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左传》:“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在古代,皮不能指人的皮肤,只有在诅咒人时才说:“食其肉,寝其皮。”
涉、渡、绝
在词的内容上都有渡水的意思,但在渡水的方式上存在差别。涉指徒步过河,甲骨文像双脚趟水过河,渡是渡河,特指凭借舟船过河,后来涉有泛指渡水,《刻舟求剑》。绝的本义是指绳索断开,比喻引申为横渡,“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恐,惊
恐比惊更严重些,经常表示惊慌失措,大难临头,现代汉语有复音词恐怖,恐慌等。而惊是在外界刺激下,使人内心动荡,不一定表示恐惧,比惊程度轻。《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这里的惊表示突然的感受,出乎意料,并不是恐惧,害怕。
饥,饿
饥是指一般的饥饿,而饿在上古指根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饥民/饿殍。《韩非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听,聆
都表示“听”,但在使用范围上却存在差别。听指一般场合的听,使用范围较广泛,而聆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示倾耳细听,怀着敬意关切地听,谢灵运《登池上楼》“倾耳聆波澜。”成语“聆听教诲”。
香,馨
都指芳香,但使用范围不同。香使用范围很广,包括米香,肉香,草木香,瓜果香,泛指一切芳香。馨也指芳香,但使用范围较窄,特指散布很远的香气,《诗经》毛传,“馨,香之远闻也。”
(二)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
之,往
在“去”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从动词后面所带的成分来看,其用法各不相同。之的后面必须带处所宾语,表示“到—去”,“吾欲之楚”。往仅仅表示方向性和目的性,后面不能带宾语。《孟子》;“往之汝家。”
言,语
都表示说,说话,但二者在组合功能上不同。作为动词,言是主动陈述,自抒己见,而语是与人谈论,告诉别人。正因为言自抒己见,所以可以不带宾语,表示说话,言而有信。,言如果带宾语,只能带表示陈述内容的宾语,不带指谈话对象的宾语,“岂敢言病?”言必须涉及谈话对象时,就常常用介词把听话者引进来。“佚之狐言于郑伯。”语是与人交谈,所以强调谈话对象,句中带有表示谈话对象的宾语,如《论语阳货》:“居,吾语汝。”如果要表达所告之的内容,可带双宾语。“公语之故。”
(三)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笑,晒
笑是一般的笑,哂则带有轻视的感情色彩,《论语》“夫子哂之。”
妇,媪
都表示老年妇女,而媪是对老年妇女的敬称,妇指一般的老年妇女。
征,伐,侵,袭,攻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1.少。古汉语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词序 词序:也叫l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通论(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断定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的句子。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或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 、 、 、 、 《王子坊》《庐 、 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孙膑》 第二册: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作者 张诒三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考研要点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 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 ,成书年代(清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5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近年来多套考研真题(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初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诗律等基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分析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水平,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考研初试大纲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涵盖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主要内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考试目的:测试学生对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中的语音、词汇、语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