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道路勘测设计》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27


道路平面设计时,应根据沿线地形、地物等条件,尽量选用较大半径,以便于安全舒适行驶。在选定半径时既要满足技术合理,又要注意经济适用;既不能盲目采用高标准(大半径)而过分增加工程量,也不能仅考虑眼前通行要求而采用低标准。运用平曲线半径的三个最小半径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在地形条件许可时,应力求使半径尽可能接近不设超高最小半径;一般情况下或地形有限制时,应尽量采用大于一般最小半径;只有在地形特别困难不得已时,方可采用极限最小半径。
二十六、为什么要规定最大纵坡和最大坡长限制?(4—69)
答:规定最大纵坡和最大坡长限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从汽车的动力特性考虑,汽车沿陡坡行驶时,因克服升坡阻力和其他阻力需要增大牵引力,车速会降低,若陡坡过长,将导致汽车水箱“开锅”、气阻等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使发动机熄火,使驾驶条件恶化;若沿下坡行驶,因制动次数增多,制动器易发而失效,驾驶员心理紧张,很容易发生事故。在高速公路以及快慢车混合行驶的公路上坡度大、坡长过长会影响行车速度和通行能力。因此要规定最长坡长限制。

2)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对应不同的设计速度,汽车的爬坡能力与行驶速度成反比。等级高时通行能力大,要求的行车速度也快,相应的其纵坡要求小。
3)公路所经过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地形起伏、海拔高度、气温、降雪等自然因素对汽车的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都会产生影响。
4)规定最大纵坡的时候要考虑工程和营运的经济。
5)限制最大坡长从保证行车速度角度考虑是为了减少载重车对小车的影响。
二十七、试解释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并分析汽车在其上的行驶状态。(12分)(2002,4—2,p70)
答:理想的最大纵坡i1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汽车在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理想速度V1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由于地形等条件的限制,理想的最大纵坡不是总能得到,因此,有必要允许车速V1降到V2,以获得较大坡度i2,对应的纵坡称为不限长度的纵坡。
在具有不大于理想纵坡的坡道上载重汽车能以最高速度行驶,这样,可以指望载重汽车与小汽车、重车与轻车之间的速差最小,相互干扰也将最小,道路通行能力将最大。当汽车在坡度小于或等于不限长度最大纵坡的坡道上行驶时,只要初始速度大于容许速度,汽车至多减速到容许速度;当坡度大于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时,为防止汽车行驶速度低于容许速度,应对其坡长加以限制。
二十八、最大纵坡的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12分)(2006,4—2,p70)
答:各级道路允许的最大纵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以及工程和营运经济等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合理确定的。
1、汽车的动力特性。不同类型的车辆具有不同的动力特性和制动性能,其上坡时的爬坡能力和下坡时的制动效能也各不相同。按照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类型及其所具有的动力特性确定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和下坡的安全性,是确定道路最大纵坡的常用方法。
2、纵向稳定性。设置最大纵坡要防止汽车产生纵向倾覆和纵向滑移。
3、道路等级。不同的道路等级对应于不同的设计速度,汽车的爬坡能力与行驶速度成反比。等级高时,通行能力大,要求的行车速度也快,相应地其纵坡要求小。
4、自然条件。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起伏情况、海拔高度、气温、降雨、冰雪等自然因素对汽车的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都会产生影响。
5、工程和营运的经济。确定最大纵坡时,要征求驾驶员的意见,考虑汽车带一拖挂车及畜力车通行的情况,结合交通组成、汽车性能、工程费用和营运经济等,经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最大纵坡值。
6、快速、安全。设计最大纵坡时,行驶区间内速度最大程度接近设计速度。
7、城市道路、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以自行车为主要因素。
二十九、限制最短坡长和最大坡长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005, 4—71或笔记)
答:限制最短坡长的目的有,从行车来看,纵向起伏变化频繁,会使车辆行驶颠簸频繁,车速愈高表现愈明显,影响了行车的舒适和安全;从线形几何构成来看,相邻边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最短应不小于相邻竖曲线的切线长,以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线形的合理组合与布置。
限制最大坡长从保证行车速度角度考虑是为了减少载重车对小车的影响,另外,长距离的陡坡对汽车下坡行驶也很不利,因坡度过陡,坡段过长频繁制动,影响行车安全;对城市道路来说,还应考虑非机动车的要求。
三十、什么是平均纵坡和合成坡度?道路设计中限制平均纵坡和合成坡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道路勘测设计第四章P73,2007)
答:平均纵坡指在一定长度路段内,路线在纵向所克服的高差值与该路段的距离之比。
道路设计中限制平均纵坡的目的是从行车顺适和安全的角度来考虑的,保证路线平均纵坡不至于过陡,避免局部地段使用过大的平均纵坡,防止形成最大纵坡和缓和坡段交替出现的“台阶式”纵断面。
合成坡度是指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所组成的坡度。限制合成坡度的目的是保证行车舒适、安全。防止汽车沿合成坡度方向滑移。因为当纵坡大而平曲线半径小时,由于合成坡度的影响而使汽车重心发生偏移,给汽车行驶带来危险。另外,合成坡度对于控制急弯和陡坡组合的路段纵坡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三十一、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中应避免哪些不利的组合?为什么?(4—84)
答: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中应避免的不利组合有以下七种:
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因为如果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有小半径的平曲线,不仅不能引导视线而且急转方向盘致使行车危险。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有小半径的平曲线,便会出现汽车加速而急转弯,同样可能发生危险。
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迄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若将凸形竖曲线的顶部设在小半径平曲线的起点,会产生不连续的线形,失去了视线引导作用。而将凹形竖曲线的底部设在小半径平曲线的起点,除了视觉上扭曲外,产生下坡尽头接急弯的不安全组合。
3、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这样的组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外观,前者不能正确引导视线,会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后者路面排水不畅,积水影响行车安全。
4、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断背、折曲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5、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或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因为前者易超速行驶,危及行车安全;后者使驾驶员产生坡底道路变窄的错觉,导致高速行驶中的制动操作,影响行车安全。
6、避免急弯与陡坡的不利组合。
7、应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的重合。
三十二、如果你承担了一条公路的纵断面设计工作,你将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进行纵断面设计?(2001,4-5,p87)
答:将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1、拉坡前的准备工作。收集相关的资料,领会意图和要求,点绘地面线。
2、标注控制点,标高控制点是纵坡设计的依据。经济点的判断与选择分三种情况:1)地面横坡较平缓时,断面的填挖面积大致相等,对应的纵断面上的标高点为经济点;2)横坡较陡时,一边需设置挡墙,填方小于挖方时,若能取消挡土墙,对应的标高点为经济点;3)特殊情况下,全挖断面对应的标高点为经济点。
3、试坡。试坡的原则是: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即通过严格控制点,满足一般控制点要求,山区公路照顾多数经济点,试定出若干直线段。
4、调整。调整的方法有:平移、延伸、缩短和改变坡度值。
5、对重要路段进行核对。
6、定坡。
7、设置竖曲线。
三十二、叙述道路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2008,5,p93-127)
答: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沿法向的垂直剖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的。其中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护坡道以及取土坑、弃土堆、环境保护设施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还设有爬坡车道、避险车道;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出入口处还有变速车道等。路线设计中的横断面设计只限于与行车直接有关的部分,即两侧路肩外缘之间各组成部分的宽度、横向坡度等问题。
其中,路肩: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肩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硬路肩,其他各级道路的路肩宽度可根据条件选用。
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其宽度是根据行车道以外的侧向余宽,防止驶入对向行车道的护栏、种植、防眩网、被交公路的桥墩等所需的设置带宽度而定的。中央分隔带的开口应设置在通视良好的路段。
平曲线加宽设计:平曲线增加的宽度,可以确保行车的顺适和安全。平曲线上加宽视不同的公路等级取不同的加宽值,四级公路和设计速度为30km/h的三级公路采用第1类加宽值;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2类加宽值。
对于半径R>250m的园曲线,可以不设置加宽值。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各级公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四级公路路基采用6.5m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剩余的路肩宽度不小于0.5m时,则路基可不予加宽;小于0.5m时,则应加宽路基以保证路肩宽度不小于0.5m。分道行驶的公路,当园曲线半径较小时,其内侧车道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其差值。为了使路面宽度变化连续,还需要增加加宽过渡段。
平曲线超高设计: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坡形式。(结合超高过渡方式讨论)
爬坡车道: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上坡方向右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驶的专用车道。包括横断面组成设计、横坡度设计和平面布置与长度设计。
避险车道是在长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下坡方向右侧为失控车辆增设的专用车道。其程度根据主线下坡行驶速度、避险车道纵坡和坡床集料而定。
城市道路的横断面组成中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带、分车带等。
机动车道包括快车道和慢车道,其宽度是根据设计车辆宽度、规划交通量、交通组成和汽车行驶速度来确定的。
非机动车道是专供自行车、三轮车、平板车及兽力车等行驶的车道。其横断面设计应尽可能使机非分离;而且设计应宁宽勿窄,要适当留有余地。
人行道主要是供行人步行之用,同时也是植树、立杆的场地,其地下空间还可埋设管线。人行道的宽度设计应根据道路类别、功能、人流量、绿化、沿街道建筑性质及布设公用设施要求等确定。
对于各级公路的横断面均须考虑行车视距设计,以保障行车安全。(结合各行车视距分类记忆)
三十三、平曲线上为什么要设置加宽?如何加宽?(5—107)
答: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后内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平曲线上加宽视不同的公路等级取不同的加宽值,四级公路和设计速度为30km/h的三级公路采用第1类加宽值;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2类加宽值。
对于半径R>250m的园曲线,可以不设置加宽值。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各级公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加宽。四级公路路基采用6.5m以上宽度时,当路面加宽后剩余的路肩宽度不小于0.5m时,则路基可不予加宽;小于0.5m时,则应加宽路基以保证路肩宽度不小于0.5m。分道行驶的公路,当园曲线半径较小时,其内侧车道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其差值。为了使路面宽度变化连续,还需要增加加宽过渡段。
加宽的过渡方式有比例过渡、高次抛物线过渡、回旋线过渡和直线与圆弧相切过渡。
对于设置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对于不设置缓和曲线,但设置有超高过渡段的平曲线,可采用与超高过渡段相同的长度。既不设置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过渡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三十四、叙述无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方式及其适用性。(5—112)
答:无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方式有三种:绕内边线旋转、绕中线旋转、绕外边缘旋转。
1、绕内边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在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线旋转,直至超高坡度值。由于该法外侧提高较多,为填方,施工质量易控制,内侧降低不多,利于排水,适用于新建公路。
2、绕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这种方法,中线标高不变,外侧太高不多,内侧有所降低,适用于旧路改建。
3、绕外边缘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外边缘旋转,与此同时,内侧车道随中线的降低而相应降低,待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由于内侧降低较多,容易积水,于安全不利,一般不采用。
三十五、简述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方式及其适用范围。(5—112)
答: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方式有三种: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和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先将外侧行车道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行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值。
2、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
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各自的中心线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 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两边缘分别升高与降低而成为倾斜断面。
中间带宽度较窄时可采用1法,各种宽度的中间带都可以用2法,对于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3法。
三十六、双车道公路超高缓和段长度的计算公式为:Lc=B’×∆i/p,试说明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当按此公式计算的超高缓和段长度小于设计的缓和曲线长度时,如何处理?(2005, 5—113)
答:Lc——最小超高过渡段长度;B——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i——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p——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线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之间的相对坡度。
当超高缓和段长度Lc小于设计的缓和曲线长度Ls时,按以下方法处理:1)若Ls>计算出的Lc,但只要超高渐变率p≥1/330,仍取Lc=Ls;2)若Ls>计算出的Lc,且p<1/330时,①超高过渡段在缓和曲线的某一区段内完成,即超高过渡起点可从缓和曲线起点至缓和曲线上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之间任一点开始,至缓和曲线终点结束②超高在缓和曲线全长内按两种渐变率分段进行,即第一段从缓和曲线起点由双向路拱坡以超高渐变率1/330过渡到单向路拱横坡,第二段由单向路拱横坡过渡到缓和曲线终点处的超高横坡。
三十七、何为行车视距?道路上哪些地方可能存在视距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2004,5—121、124)
答:行车视距是指为了行车安全,驾驶人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需的最短距离。
行车视距根据驾驶员发现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可分为以下四种: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等。
在道路平面上的暗弯(处于挖方路段的曲线和内侧有障碍物的曲线)、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线以及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线上都有可能存在视距不足的问题。
对于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线以及下穿式立体交叉凹形竖曲线上的视距问题,在设计时,只要满足规范中最小竖曲线半径的要求,也就同时满足了竖曲线上视距的要求。对于平面上暗弯的视距不足问题,凡属暗弯都应该进行视距检查,若不能保证该级公路或城市道路的最短视距,则应该将阻碍视线的障碍物清除。如果是因曲线内侧及中间带设置护栏或其他人工构造物等而不能保证视距时,可采取加宽中间带、加宽路肩或将构造物后移等措施予以处理;如果是因为挖方边坡妨碍了视线,则应按所需净距绘制包络线开挖视距台。
三十八、简述路线方案选择的方法和步骤。(12分)(6—2,p142)
答:路线方案是通过许多方案的比较淘汰而确定的。路线方案选择的做法通常是:
1、收集资料。为了做好公路选线工作,必须尽可能收集现有资料,以减少勘测调查的工作量。
2、根据确定了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等级,先在小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的地形图上,结合收集的资料,初步研究各种可能的路线走向。研究重点应放在地形、地质、地物复杂、外界干扰多和牵涉面大的段落。
3、按室内初步研究提出的方案进行实地调查,连同野外调查中发现的新方案,都必须坚持跑到、看到、调查到,不遗落一个可能的方案。野外调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初步落实各据点的具体位置;对路线、大桥、隧道均应提出推荐方案;分段提出采用技术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意见;在渗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选定路线必经的控制点;分段估算各种工程量;筑路材料调查;其他如沿线民族习惯、居住、生活供应、水源等情况也应进行调查,为下一步勘测提供情况。
4、分项整理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上级编制或补充修改设计任务书提供依据。
三十九、叙述平原区路线的特点和路线布设应注意的要点。(2005, 6—146)
答:平原区路线受平原区地形的限制不大,路线的基本特点是线形指标高、短捷顺直和前期工程可以为后期利用。两控制点之间,如无地物、地质等障碍和应趋就的风景、文物及居民点等,则与两点直接连线想吻合的路线是最理想的。但这只有在戈壁滩里和大草原上,才有可能。而在一般地区,按公路的使用任务和性质,有的需要靠近它,有的需要绕避,从而产生了路线的转折,虽增长了距离,但这是必要的。
平原区路线布设应注意的要点有以下几点:1)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①尽量少占或不占高产田,避免片面求直,占大量高产田同时也要避免为避让某快高产田而做路线弯曲;②与水利建设相结合,利于灌溉,少于水渠相交加;③低洼地区,争取靠河布线,以起到保村保田的作用。2)合理处理路线与城镇的关系。①干线公路、国防公路做到“靠而不进”; ②低等级公路(地方道路)可以穿越村镇;③避让重要电力电信设施。3)处理好路线与桥、隧、立交的关系。①特大桥应与路线布设综合考虑;②大桥、隧道、互通式立交、铁道交叉原则上服从路线走向;③中小桥服从路线。4)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大的池塘、泥沼、洼地应绕避。5)充分利用旧路。①二级公路改建成一级、高速公路时,二级公路作辅道;②低一级向高一级改建时,利用老路。6)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四十、简述沿河线的布设要点。(6—148)
答:沿河线路线布局主要解决路线和水的关系,纵断面受限较少,平面受限较多。路线的布设要点有河岸的选择、路线高度的选择和桥位的选择。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河岸选择应充分利用有利的一岸,在适当情况下跨河,绕避因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造成的复杂艰巨工程。
路线高度的确定要处理好与设计洪水位的关系。
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有跨支流和跨主流两类桥位。跨支流的桥位选择,一般属于局部方案问题,而跨主河的桥位选择多属于路线布局的问题。
四十一、山岭区公路有哪几种主要线型?各种线型布线主要解决哪些问题?(2006,道路勘测设计第六章P148)
答:山岭区公路的主要线型有三种:越岭线、山脊线和山腰线。
1、沿河线路线布局主要解决路线和水的关系,纵断面受限较少,平面受限较多。路线的布设要点有河岸的选择、路线高度的选择和桥位的选择。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①河岸选择应充分利用有利的一岸,在适当情况下跨河,绕避因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造成的复杂艰巨工程。②路线高度的确定要处理好与设计洪水位的关系。③按路线与河流的关系,有跨支流和跨主流两类桥位。跨支流的桥位选择,一般属于局部方案问题,而跨主河的桥位选择多属于路线布局的问题。
2、越岭线布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的拟定。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布局时应综合处理。①垭口的选择应在基本符合路线走向的较大范围内选择,要全面考虑垭口的位置、标高、地形地质条件和展线条件等。垭口位置应定在高差小,接线顺,不需无效延长路线或稍微偏离路线方向,但接线顺的地方。②过岭标高应结合路线等级、越岭地段的地形、地质以及两侧展线方案,过岭方式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价来选定合理的过岭标高。过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浅挖低填、深挖垭口和隧道穿越。③在进行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时,越岭线利用有利地形地质,避让不利地形地质,是通过合理调整坡度和设置必要的回头线来实现的。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三种。
3、山脊线方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分水岭的方向不能偏离路线总方向过远;②分水岭平面不能过于迂回曲折,纵面上各垭口的高差不过于悬殊;③控制垭口间山坡的地质情况较好,地形不过于陡峻凌乱;④上下山脊线的引线要有合适的地形可以利用。
4、由于沿河线的高线和越岭线山脊线的大部分路线都处于山腰,因此,山腰线布线主要解决的要点与上述几点相似。
四十二、常用定线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主要工作步骤。(7—182或笔记)
答:常用的定线方法有纸上定线和直接定线两种。纸上定线适用于技术标准高或地形、地物复杂的路线,定线过程是先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室内定线,然后把纸上路线敷设到地面上;直接定线适用于标准低或地形、地物简单的路线,是在现场直接定出路线中线的位置。
纸上定线根据地形的不同,分为平原、微丘区定线和山岭、重丘区定线。平原、微丘区定线的主要工作步骤有以下几点:1)认真分析路线走向范围内的地形,地质及建筑物和其他地物的分布情况,确定中间控制点及其可活动的范围。2)通过或靠近大部分控制点连线,交汇出交点。3)用量角器和直尺量出偏角和交点间距或通过交点坐标计算出偏角和交点间距,推荐半径、缓和曲线长度。4)计算曲线要素和路线里程,画出曲线。5)绘出纵断面图的地面线。6)进行纵断面设计。7)在试定出3~5km路线后,进行检查。8)桥涵及其它单项工程的布置。
山岭、重丘区定线的主要工作步骤如下:1)判断是否需要展线。若连线3km以上的地面平均自然坡度大于道路设计平均的坡度(5%~5.5%),则考虑展线,否则不需要或只有局部地段需要展线。2)分析地形、拟定各种可能的走法。先求平距,定坡度线,然后确定中间控制点,分段调整纵坡,定导向线。3)修正导向线。试定出平面和纵断面,避免纵向大填大挖。4)二次修正导向线。对横坡较陡的困难地段需要进行横断面修正。5)定线。
四十三、纸上定线中如何确定匀坡线、导向线和修正导向线?其中匀坡线、导向线的作用是什么?(7—183)
答:1、定匀坡线也称放坡,首先求出平距a,设等高距为h,平均坡度为ip,则等高线平距为a=h/ip。然后使用分规进行点的确定,分规的张开度等于平距a值,a值的比例尺应与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最后连接各点构成折线。这条匀坡线是具有平均坡度的折线,其作用一是放通了路线,证明方案是成立的,二是放坡可发现中间控制点,为下步工作提供依据。
2、定导向线的步骤,首先,分析匀坡线利用地形、避让不良地质的情况,找出中间控制点,然后分段调整纵坡定出导向线。这条导向线是具有理想坡度的折线,利用了有利地形,避开了不利地形,可作为试定平面线形的参考。
3、修正导向线首先试定平面线形,点绘纵断面图,设计理想纵坡;然后在平面试线各桩的横断方向上点出与概略设计标高相应的点子,在纵断面图上读出每个桩的填、挖高度,点回到平面试线各桩的横断面方向上,连接这些点的折线称为修正导向线。修正导向线避免纵向大填大挖。
补充:修正二次导向线。目的是用横断面修正平面,避免横向填挖过大。对修正导向线各点绘制横断面图,用路基模板逐点找出最经济或起控制作用的最佳中线位置及其可移动范围,根据最佳位置的性质分别用不同符号点回到平面图上,这些点的连线是具有理想纵坡、横向位置最佳的折线。
四十四、以越岭线为例叙述纸上定线的基本步骤。(第七章P183~P185)

相关话题/道路 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