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二:权力,制度,文化终版(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25


3. 国际制度的关联性。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霸权国为维护国际体系而单方供应给国际社会的规则,而同样重要的是国际社会成员需求的结果。不断的需求刺激不断的供应,结果是国际制度的不断延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

国际制度对解决“合作困境”的两个效应:
1、国际制度的纵向效应,指在一个给定问题领域内违反国际制度的行为不会被视为一个孤立行为,而被视为同一问题领域一系列国际行为体中的一个。(长期利益)
2、国际制度的横向效应,又称网络效应或者问题联系效应。国际制度的关联性表示,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但一个问题领域的国际制度相互联系在一起,不同问题领域的国际制度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问题领域的具体规则会连成网络,不同领域的国际制度也会连成网络。(全面利益)
国际制度促进合作的两种功能:惩罚,服务。(P103—105)
国际制度促进合作的主要手段:通过制裁对于故意不合作违规行为的惩罚
                              通过服务对于违心不合作行为的纠正

相对收益问题(P110)
相对收益问题阻碍合作的现象在国际环境中十分明显。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环境中,任何国家的第一利益是国家的生存,国家保证生存的最终手段就是国家的实力。所以国家在任何国际关系中的根本目的都必须是增加自己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实力。在合作关系中,这种考虑并不会因为自己获利而消失。如果合作伙伴在一系列的合作中的得益不断超过自己的得益,积累下来的结果就是对方的综合国力超过自己,就会成为潜在的对手或敌人。因此,相对收益问题是国家进行合作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格里科根据相对收益的推理,提出了5个条件:
1、    如果对方是长期的敌手而不是长期的盟友。
2、    如果涉及领域是国家安全而不是经济发展。
3、    如果国家的实力处于下降而不是上升期。
4、    如果对方在一个问题领域的收益能够比较容易而不是比较困难地转换成为同问题领域的权力。
5、    如果对方在一个问题领域的收益能够比较容易而不是比较困难地转换成为其他问题领域的权力。

新自制度主义批判:P106-111
国际制度的阶级性、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因素、国家对于相对收益的考虑说明国际制度在促进
合作方面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国际关系领域的英国学派

第五篇
代表人物:温特
代表作:《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对主流国际关系一致认可并作为研究起点的核心概念—无政府状态—提出质疑,强调了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否定了国际社会存在单一无政府逻辑的假说。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正式宣言。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全面提出阐述了温特社会建构理论的著作。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有两个:
第一,国际关系结构主要是国际政治文化,而不是权力和制度;
第二,国际政治的文化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

建构主义
温特1999年出版的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全面阐述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力图在主流的理性主义和非主流的反思主义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建构主义以整体主义为方法论基础,以理念主义为本体论基础,以科学实在论为认识论基础,强调观念的重要意义,主张对国际关系的文化内涵展开讨论,对国际体系结构对于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作用进行深刻入的分析。建构主义质疑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定,从社会互动角度提出国际关系研究新议程,创建了以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理论。
主要观点是:
1、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
2、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
3、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
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
4、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构成关系。

建构主义主要有三个概念“规范”、“认同”、“文化”。
  “规范”属于一种社会约定,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俗、习惯等。建构主义者把规范概念定义为“意指对某个特定国家本体作出适当行为的集体期望”。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建构而产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原则以及共同体分享的信仰,不仅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利益、优先选择以及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行为体理解什么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以及如何运用合法手段去获取他们。因次,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创造出行为模式。
   “认同”这一概念来自社会心理学,指某行为体所具有的和展示出的个性及区别性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与“他者”的关系而形成的。建构主义认为利益依赖于认同。温特提出两种认同类型“整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建构主义感兴趣的是行为体中间的“集体认同”,即自我和他者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在认知上把他者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行为体之间存在移情联系是建立集体认同的基础。社会机构对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施加深刻的影响。
   “文化”,建构主义认为, 文化不仅影响国家行为体的各种动机,而且还影响国家的基本特征,即国家的认同。国际政治的文化可以改变国际体系。温特提出了三种国际政治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国家存在着战略文化。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贡献在于:
1、他以独特的角度显示了第三次论战的性质是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争;
2、他更明确的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要旨;
3、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忽视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认同和利益问题,温特所主张的批判的、反映主义的建构主义理论则把文化、认同和利益因素及其结合带回了国际关系研究。

80-90年代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趋同及主要分歧(09年论述题)
第一、    理论框架趋同。二者的理论基底都是理性主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对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上。新现实主义一直把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把它定义为利己的、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国家的利益完全由内部因素预先决定,新自由制度主义承认国家行为体的理性假定,把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视为给定因素,独立于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和相互作用。
第二、    世界观趋同。二者都接受物质主义理论,不承认观念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对新现实主义来说,观念是无足轻重的,对新自由制度主义来说,观念能够成为一个与权力和利益并列的自变量,具有独特的因果作用,但观念与权力和利益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并列的关系,观念的作用也只能是弥补物质权力和利益解释能力的不足。
第三、    认识论趋同。二者都坚持科学实证主义的原则,反对任何诠释性理论。两派的学者都认为存在国际政治的客观事实,虽然这样的事实总是不能完全得以揭示,但部分的解释是可能的。
第四、    研究方法趋同。两者的研究起点都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承认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又派生出三个基本假定,首先,无政府状态是给定因素,“客观存在”于国际体系中;其次,由于无政府状态是国际体系恒久的基本特征,所以,国际关系研究必须以无政府状态为起点;再次新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秩序只有一种逻辑,即霍布斯自然状态的逻辑,国际体系必然也就是一个非自助体系,而基欧汉更是从来就没对无政府状态的根本性质提出过质疑。
第五、    研究层次相同。都坚持体系理论研究方向,认为诸如国家和个人层次上的研究无法构成国际政治理论。
由于上述根本问题上的趋同,二者的研究议程也相互吸引和相互靠拢,到90年代,两派的主要分歧就在于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合作问题:新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使国家在整体上趋于不合作,相对收益是国家考虑的主要问题,国际制度不能从根本上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导致稳定和持久的国家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则承认无政府逻辑和体系结构重要性的同时,强调国家可以以绝对收益为基本考虑,国际制度可以调节国际体系中信息分配状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不确定性减弱无政府状态的负面影响,导致国家的实质性合作。

反思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主要不同
第一,    理性主义理论属于因果性解释理论,即把世界和行为体视为外生于理论的客观存在,是不以理论导向为转移的;而反思主义强调建构作用,认为理论无法独立于它要解释的事物,语言、概念、实践、理论都参与了对事物的建构,这也就是说,是理论界定了我们认为是客观世界的东西。
第二,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坚持认识论基础主义,认为所有关于真理的陈述都有一个客观基础;反思主义则基本上是反基础主义的。因此,由于每一种理论都有自行对客观事实作出定义并根据这种定义进行解释,所以在不同理论的竞争中也无法公正地判断孰是孰非。
第三,    主流理论信奉实证主义,认为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对照客观事实对理论加以验证;反思主义否认实证主义嘉定的合理性,认为对社会界的研究无法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价值,无法分离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故实证主义的基本假定无法应用于社会世界。

建构主义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整体主义方法论和理念主义世界观
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反理性主义原则,即国际政治的社会性结构不仅仅影响行为体行为,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这是建构主义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本体论分歧集中体现。
第二.反物质主义的原则,即国际政治的基本机构不仅仅是物质性建设,它更重要的是社会性建构。不是否定物质的存在,而是反对把物质的客观存在作为解释行为体行为的唯一和主要原因的单纯物质主义观点。
建构主义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理论定位
1、    建构主义是体系结构理论。建构主义的结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构,主要强调的是观念的分配,它的构成是行为体的共有观念,因此其核心内容不具备物质主义性质,而新现实主义的结构是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结构,它的构成是国家的物质性实力,是完全意义上的物质性结构,这是新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
建构主义的结构包括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共有知识,指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
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是最根本的因素,共有知识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第二,物质性因素的作用,结构包含不可化约为观念的物质性因素,而物质性因素的本身的意义有限,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才能对行为体起到有意义的影响;第三,社会结构存在的条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造就了社会建构,这种互动过程是社会结构存在的基本条件,因此,建构主义的结构是动态的,而结构现实主义的结构式静态的。
2、    建构主义是重视实践活动的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施动者和结构的互构,其既强调施动者对结构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结构对施动者的建构作用。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施动者是国家,结构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分配或国际体系文化。施动者的互动导致了结构的形成,无政府状态正是这样建构起来的文化形态。
3、    建构主义是进化理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施动者的互动进程是会发生变化的,国际体系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根据温特对国际文化发展的解释,国际社会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建构主义强调施动者的能动性,是乐观的理论,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术意义和理论局限
意义:1、标志着哲学的回归;2、强调了国际关系的社会性;3、从哲学层面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界的反思。
局限:P139-142


第七篇--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的定义:
1. 单位层次上的多边主义。用来表述一个主权国家外交行为取向,即从个体国家的角度考虑它的对外行为方式,这也是常说的多边外交。这种意义的多边主义同孤立主义、帝国主义及不结盟等被看做是一种国家对外战略的表述,即国家更趋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国际关系,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它是一种国家对外战略,也称之为战略性多边主义。
2. 体系层次上的多边主义。用来表述一种国际互动方式,地区多边主义或全球多边主义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它从地区或全球角度强调多边制度结构,考虑国家间的互动方式,尤其是制度性因素对国家间互动产生的影响。称之为制度性多边主义。

多边主义存在以下几种含义:
1.确定国家是多边主义的基本行为体,协调国家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基本功能,寻求国家  间合作是多边主义的主要目的。
2.把多边主义定义为一种制度形式。这是区别多边外交的重要内容。“制度”是多个行为体通过协商谈判共同建构起的社会性安排,一旦形成制度,参与多边主义制度的国家成员就要在从制度得益的同时,服从制度规定。所以尽管制度性多边主义成员都是主权国家,但多边主义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国家的行为,包括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问题上作出让步。
3.强调多边主义的基础是普遍的行为原则。行为原则包含国际规则,国际规范,决策程序等要素。多边主义对普遍原则的强调说明它对国际机制的重视,尤其是国际机制在协调国家行为、促成国际合作方面的作用。

制度性多边主义起源于一战后威尔逊关于国际组织的设想。
一战后 多边主义的发展 首先是以国联的设想和建立为起点。
多边主义的学术兴趣的兴起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全面兴起以基欧汉和奈1977年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为开端。这部著作开始讨论国际机制问题。

多边主义研究兴起的三方面原因:P163
1.国际权力机构的变化迹象
2.国际社会面临问题性质的变化
3.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得以重新认识
多边主义的研究对象:国际制度和制度环境中的国家

多边主义的研究问题:
1.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问题。多边主义越是得到加强,就越可以遏制霸权国和强权国家的单边行为。
2.多边环境中合作的条件。多边机构和制度是否可以促成合作,化解冲突,并因之维护和平是重要研究内容。
3.国家和国际制度的关系,体现在两个层面上:1、在体系层面上探讨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影响;2、在单位层面上探讨国家对国际制度的策略。
4.集体身份和安全共同体。
5全球治理。
6新多边主义:以批判理论为指导,对现有的多边主义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多边主义制度性安排,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多边主义环境,目的是解决国家在当今世界上面临的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新多边主义提倡去中心和解中心的做法,认为国家已经无力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管理者。一种在全球层次上始于基层市民社会的自下而上的多边主义是真正民主的多边主义。新多边主义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考察了多元文化的实际,指出了现行多变制度性安排的普世性本质和世界多元化现实之间的张力,强调社会力量是决定未来多边主义的根本因素。

多边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
1.结构性分析:以国际体系内物质权力分配为基本框架,以霸权国权力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强调权力是国际制度的基石,主要研究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
2.战略性分析 :采用博弈方法,以战略性互动为核心的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利己行为体的合作可能性。
3.功能性分析 :以国际组织的功能效用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强调国际组织的生命和发展取决于它对行为体所起的作用。
4社会性分析:以共有观念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共有观念对行为体身份和利益的造就和再造作用。

第八篇
国际政治社会学转向包括三方面内容:
1、    观念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理性主义更多强调物质因素,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强调的是观念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将国际关系世界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观念层面,但强调物质层面的存在怎样产生意义,怎样形成观念。对“那在”的承认和对机械那在的意义否认成为了建构主义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学转向中的第一表现。
2、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实践产生社会意义,建构身份关系,模塑行为体利益,是
社会学转向的第二表现。
3、文化的重要意义。P171

建构主义理论不能的能等同于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的原因
1、建构主义依托的是社会学,是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伯格和勒克曼的社会建构说。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人类的社会组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理论。
2、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集中在机制研究和规范研究上,机制研究更多的是理性主义学者的
贡献,所以对机制的讨论也更多地是从新功利主义视角而不是从文化的视角对国际机制
进行工具性分析。建构主义的经验性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在国际规范对国家身份和利益
形成的作用方面,亦即对文化功能的研究。
2、    由于前两个原因,建构主义没有意识要将世界政治文化的范畴内容进行统合性理论研究
并使之理论化,成为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范式。

世界政治文化理论包含的三个方面:
1、    文化的形成。从社会行动到文化行动之间的过程就是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从私有观念到共有观念的发展过程。
2、    促进文化形成的动力,即文化力。是文化理论的动力部分,是文化理论的核心。
3、    文化的功能,即文化对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的影响。


文化:人群共有的意义系统,是人自己编织的意义网络,是人所创造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精神。具有历史性、系统性和主体间性。对人的身份认同、利益认识因而也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化力:使某些私有知识成为共有知识,成为世界主导文化的基本内容,形成世界文化的结构框架,并推动主导文化的传播、扩散、发展和变革的力量。是文化理论研究核心。

软权力:由约瑟夫.奈最早提出,即同化性权力,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一个国家具有的让其他国家心甘情愿地去做自己希望它做的事情。软权力一般被界定为包含三个要素:价值标准,尤其是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体制;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

第九篇
建构主义对无政府性的两个基本假定P184-187
1、    自助性和权力政治的产生和存在是国际体系成员的互动进程和实践活动导致的,与无政府性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没有国家直接的实践活动,就没有国际结构,就没有所谓的无政府逻辑。当体系呈无政府状态时,至少存在两种可能的体系特征:(1)如果体系成员认识性认同是零向认同(敌人),此时的体系很大程度上是自助性;(2)如果体系中的成员之间是正向认同(朋友),那么体系呈现出的则是他助。据此,在无政府条件下可以产生自助,也可以产生他助,产生自助和他助的根本原因不是无政府性,而是体系成员之间的认识性认同和互主意义。
2、    由于自助性和权力政治是国家间互动的产物,所以它们是制度性因素,不是无政府性内在的逻辑和必然的结果。温特认为,权力政治是社会建构,不是无政府性必然派生出来的结果,任何组织行动的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权力政治也不例外。两个国家在无政府体系中相遇,可能成为朋友,也可能成为敌人,关键在于国家采取的行动和对这种行动意义的理解,双方是否存在威胁性是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共有知识建构起来的。所以安全困境不是无政府固有的,而是被行为体的互动实践所建构,如果国家处于安全困境中,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实践造就了安全困境,改变它们的实践活动就可以改变导致安全困境的共同知识和互主意义。因此,权力政治是社会建构,是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他认为国际关系文化有三种理想类型:
1.霍布斯文化:它由敌人的角色结构确立,其核心内容是“敌意”。国家间的再现是敌人,行为原则是不承认其作为独立的行为体存在的权利,并且可以无限制地对其使用暴力,往往表现出以下行为取向
1)摧毁,消灭或改变对方
2)把对方的意图向最坏处考虑,任何事件都会与敌意联系在一起
3)军事实力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4)无限制使用暴力,直至消灭对方或被对方消灭。
因此,该文化的逻辑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即霍布斯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中,丛林法则主导一切,暴力是唯一的行为逻辑。

2.洛克文化: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建立。核心内容是“竞争”。竞争与敌意有本质不同:竞争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生存权和财产权,并由主权制度表现出来。所以洛克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国家相互承认主权;重视绝对收益和未来效应;军事实力的比重减弱,暴力受限。一旦战争爆发,竞争对手会限制暴力使用程度,不以消灭对方为终极目的。洛克文化的逻辑是“生存和允许生存。主权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标志性印记。

3.康德文化: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其核心内容是“友谊”,国家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并与之遵守两个基本准则:非暴力规则和互助规则,这两条规则界定了康德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基本行为取向:非暴力规则意味着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互助规则意味着一方受到威胁的时候另一方将予以帮助。这不是说朋友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而是他们不使用暴力来解决利益问题。康德文化的逻辑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即集体安全或安全共同体体系。

第十篇
强行崛起: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试图改变国际权力结构,改变国际体制体系,并将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冲突的有效手段。

战略文化:是指一整套宏观战略观念系统,其基本内容被国家决策人所认同,并据此建立起较长时期的战略选择取向。战略文化是一套统合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确立了军事力量在国家间政治关系中的作用和有效的概念,因而建立了主导性战略偏好。战略文化包括了对战略环境秩序的基本估计,确立国家决策者对国际冲突及其解决方式的理解,尤其涉及对暴力的认识,战略文化可划分为:冲突型战略文化和合作型战略文化。

测量国际暴力的四个指标:国际权力结构(实力和意图);经济相互依存(贸易依存度);国际制度体系(参与度和认同度);国家战略文化。

第十一篇
罗伯特•杰维斯:
是一位成就卓越的国际政治学教授。20世纪60年代他以研究核威慑理论活跃于国际政治学界。60年代后至70年代,他借鉴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新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微观层次国际政治理论。尤其是1976年发表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全面阐述了他的原创性理论体系,成为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作。

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环境中,民族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惧怕,安全成为首要目标。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不安全感,但这样做只能是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致使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加不安全,以至于陷入了一种无法解决的困境之中。

补充:
新现实主义
70年代以后,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统治地位。1979年,华尔兹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出现的标志。新现实主义不同意行为主义关于价值中立的观点,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也有区别。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写道:“在建立一门国际政治理论时,新现实主义保留了现实政治的主要内容。然而新现实主义理论对于手段和目的、原因与结果的考察是不同的。”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做了两点修正:对于权力的认知。传统现实主义如摩根索认为,“理性的”政治家应当追求权力和权力的最大化,因而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新现实主义则认为,“权力是一种可能有用的手段,明智的政治家总是力图拥有适度的权力。在重要关头,国家最终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关于因果关系的转换。传统现实主义通常认为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倾向于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个人和国家那里寻找原因,从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中寻找原因。新现实主义则重新考虑了相互作用的单位与国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国际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单向地从相互作用的单位到其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双向地进行的。必须承认,某些国际后果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既然假定的原因的变化与人们观察得到的结果的变化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就必须承认,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是与存在于结构层次上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因此仅仅从单位层次上去进行解释,肯定会误入歧途。因此,既要注意单位层次,又要注意结构层次,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和延续。”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方面。“结构现实主义所展示的是一幅国际政治的系统性画面,依据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对其进行阐释。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以生存作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从理论构架的角度被视为国际体系的构成单位。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更简单他讲,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而造成的。未来的结果的变动范围是依照假定的单位动机以及单位在其中活动的体系的结构而定的。”新现实主义还从国际体系的结构特点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现象做了解释。华尔兹写到:“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直接来源于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生活的两个彼此相联的现实,这就是:在一种无政府秩序下,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而对国家的现实威胁或可能的威胁随处可见。每时每刻都注视着这种威胁,集中各种手段以应付这种威胁已成为国际生活的基本方式。由于相互关系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行为者总是相互猜疑,并且经常彼此敌视,尽管就其本性而言,它们并不愿意相互猜疑和敌对。就个别而言,国家可能只是以此来全力保障自己的安全。且不论每个国家是否具有侵略性,从整体上讲,它们的行为本身却导致了军备竞赛和联盟体制。这种不安定状态由于与之相似的“安全困境”而更加恶化了。在“安全困境”中,一国为保障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意味着降低了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在无政府状态下,一方聊以自慰的源泉则成了另一方为之忧虑的根源。因此,一个国家即使是为了防御的目的而积聚战争工具,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做出反应的威胁析在。而这种反应又使前者确信,它是有理由为自己的安全担忧伪,与此类似,一个出于防御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联盟要加强内部成员间的团结一致,扩大自立的力量,必然会无意中危及到敌对的同盟,招致对方采取反措施。”换言之,国际体系的结构导致了国家间冲突和战争的一再爆发。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史上至今影响不衰。

相关话题/外交学院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外交学院国关考研资料之一:《政治科学基础》
    政治科学基础 第一篇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是什么 一. 政治的含义 传统的几种政治观:政治是一种追求社会价值或道德规范的行为;是一种超自然、超社 会力量的体现;是争夺和运用权力的过程;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是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25
  • 2018年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外交学考研真题
    2018年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外交学考研真题 外交学概论 古罗马外交 国际联盟 领事制度 主场外交 整合式谈判 中国外交史 一边倒 1959年11月7日线 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述题 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结合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外交史部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7
  • 2018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政治学综合考研真题
    2018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政治学综合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 新干涉主义 难民 民族主义 无政府状态 马基雅维利 简答题 简述现实主义的共同假设 简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论述题 简述洛克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并分析其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 结合国际关系现实,分析评述新现实主义的理论贡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7
  •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1一.理论范式命题 1. 理论 【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5
  • 外交学院2010年802国际关系史考研试题(回忆版)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外交学院2010年711政治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外交学院2010年考研大纲解析之重难点分析
    一、考点、重难点  1.国际法专业  国际法学专业入学考试的重点在于考查考生对相关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结合参考书目和法律法规,把重点放在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根据所占试卷的分值比重及历年来的失分情况,建议考生在复习中重点加强对民法、民诉法以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外交学院2010年804翻译考研试题(回忆版)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外交学院2003-2016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
    1 说明: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4.08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2016年 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科索沃战争 中导条约 威尔逊主义 哈马舍尔德原则 二、简答 1、东盟成立的原因和作用 2、欧安会的发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7
  • 外交学院2018年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8年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8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民厅[2017]8号),我院2018年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招生专业与生源范围:(一)招生专业:我院普通计划硕士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
  • 外交学院2017年国际法暑期班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7年国际法暑期班招生简章外交学院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1955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周总理为学院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是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
  • 外交学院2017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研究生简章
    2017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学校名称:外交学院单位代码:10040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24号电话:010-68323297邮编:100037E-mail:yzhb@cfau.edu.cn一、学校概况外交学院是外交部所属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外交外事、涉外经济、法律人才的高等学校。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
  • 2017年外交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7年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招生简章外交学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唯一的直属高等院校,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2014年,外交学院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招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外交学院将依托两个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
  • 2017年外交学院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7年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简章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教民厅[2016]8号),我院2017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招生范围与对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招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
  • 2017年外交学院招收法律硕士(法学)招生简章
    外交学院2017法律硕士(法学)招生简章外交学院是外交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我校2017年面向全国招收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该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外交学院著名教授和外交部条法司、商务部条法司、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市仲裁委员会、涉外律师事务所、大型国企法务部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