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 整理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c.    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由无序叙述所带来的远离普通读者的文艺贵族作派。所以也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采用包含某些现代、后现代因素的写实手段,表现普通人生存状况的小说。
d.    “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 ,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同年10月,《钟山》又和《文学自由谈》联合召开了“新写实小说”讨论会。
e.    代表人物:
f.    池莉: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g.    方方:198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大篷车上》之前曾致力于诗歌创作,1987年发表的《风景》在评论界反应热烈,这个中篇也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风景 》之后的主要作品有:《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纸婚年》,等等。
h.    刘恒:1977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小石磨》 ,1986年发表《 狗日的粮食 》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的主要作品有:《黑的雪》、《白涡》、《伏羲伏羲》、《虚证》、《连环套》、《苍河白日梦》、《消遥颂》等。另外,还出版有《刘恒自选集》。《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也被比较一致地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i.    刘震云: 作品有《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 官场 》等,这些作品,特别是其中的《一地鸡毛》,通常都被看成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进入90年代后,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等。
j.    新写实小说家由于立足于个体的生存体验,他们不再努力去反映能展示生活必然趋向的历史真实,而试图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展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为此,他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努力目标。在他们笔下,环境总是灰色的,读者感受不到时代的色彩或社会的特点,人物总是渺小的,读者找不到对社会、对历史作过贡献的人。 生活成了看不见的巨手, 他导演人物演出一幕幕人生的戏剧。人物在不同的人际关系 , 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印家厚),他们成了生活和环境的奴仆,已经被生活、被环境彻底物化,他们本应具备的主体性也完全消失。所以,反英雄、反典型成为新写实小说真实观的重要表现。
k.    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
l.    与接收当代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写作观念与技巧的先锋派比较,新写实小说是中国本土文化哺育的,使我们多了一份亲和力与认同感,它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其特别注重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真诚地直面人生的态度,使得新写实小说具有了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兼顾、善于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的艺术特色,因而使它在90年代是一种极具人缘与口碑的小说类型,成为当时小说创作低谷中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的大众化写作影响深远,但一不留神,某些作品的琐碎和庸常便磨损了思想的广阔与深刻,这是新写实小说创作无论如何应该注意的。
m.    方方中篇《风景》:1)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2)《风景》以纯客观叙述来实录凡俗人生中的种种本相,以及揭示出生存本身的意义所在。3)《风景》开拓出了一种写作的新空间,即处于社会底层的都市民间的生存世界。4)《风景》还用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方式,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经验。
n.    刘震云中篇《一地鸡毛》:1)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2)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在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从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本书以生动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取胜,是一部精彩作品。
o.    “新历史小说”:
p.    与新写实小说同根异枝,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了历史之中。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一致。
q.    较早体现这一创作特点都是赵本夫,他在8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中长篇小说《刀客与女人》和《涸澈》等手现状早了民间历史话语的美学意境,悲壮而传奇地描写了黄河边上的下层民众抗衡天灾人祸的粗犷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与传统儒家礼乐文化相对立的民间文化的生命力。
r.    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是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作家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把政治势力之外的民间武装或民间社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可以凸显出充满生命力的民间世界的理想状态,把一种充沛饱满自由自在的民间情感作为作品内在的精神支撑。其他的代表作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张炜的《古船》,余华的《活着》等。
s.    新写实小说在题材上的一个分支:把民国社会的精神没落和传统文化的式微作为叙述内容。这类小说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异常暗淡的色调。如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和苏童的《妻妾成群》等作品。都主要描写旧时代的没落精神状况。
t.    莫言中篇《红高粱》:1)初刊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组成。2)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依照了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所突现出来的主要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和性爱内容。3)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余占鳌:粗野狂暴而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戴凤莲:温热,丰腴,泼辣,果断的女性的美。罗汉大爷:忠诚,坚忍,不屈不挠的农民秉性。4)《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5)作家深受美国作家福克纳和拉美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从他们那里大胆的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时空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他在《红高粱》中几乎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把整个故事讲述的散漫自由。但作家主体情绪和作品生机勃勃的自由精神暗暗相合。语言方面,莫言运用了大量充满想象力并且总是违背常规的比喻与通感等修辞手法,在语言上形成了瑰丽神奇的特点,以此造就出了整个小说异常的民间之美的感性依托。
第十九章 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
a.    90年代初基本的文化特征:“五四”传统中的知识分子启蒙话语受到质疑,个人性的多元文化格局开始形成以及出现了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自我反省。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对于传统的道德思想的怀疑,转向对个人生存空间的真正关怀,特别是由此走向了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b.    “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王朔。早期致力于写作“言情”及“犯罪”题材小说,包括《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玩的就是心跳》,后发展为极为个性的“调侃风格”。在《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中商业化倾向严重。影视剧作品《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
c.    王朔90年代初中篇《动物凶猛》:1)商业写作中的反叛意识。2)故事以“文革”为背景,描写了北京市一个部队大院中一群少年人的成长过程。在那种备受压抑的时代氛围中,那些少年身上的野性便显得更为旺盛,更为醒目、也更加具有威胁性。《动物凶猛》是一部即充满野性又饱含深情的小说,其艺术水准之高令人惊叹。3)《阳光灿烂的日子》即根据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来。
d.    苏童中篇《妻妾成群》初刊于《收获》1989年第6期。1)“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2)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条道路。而作者在这条路布下了多种让主人公产生意念的意象、曲折与迷惘、自我意识、意象一同陪伴主人公的成长。3)两年之后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二十章 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
a.    史铁生《我与地坛》:1)初刊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一期。2)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b.    王安忆中篇《叔叔的故事》:1)初刊于《收获》1990年第6期。2)《叔叔的故事》是对一个时代的总结与检讨,是作家站在个人立场上对时代的反省。小说文本反映了作家对一个公共历史叙事的拆解过程。3)《叔叔的故事》可以看作是王安忆抒写的个人化的时代寓言,其中所含纳的个人视界的丰富意蕴全部盈溢在更广大的精神域界当中。4)两种新颖的叙事手段:一种是复数性叙述;另一种是分析性虚构。
c.    王家新诗歌《帕斯捷尔纳克》:1)帕斯捷尔纳克是王家新歌颂,倾诉以达到“一种灵魂上的无言的亲近”的对象。2)艺术成就:创造了一种深度意象。这正是一种按照内心的写作:表达的冲动全部都来自于诗人最纯粹最内在化的要求。
第二十一章 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
a.    翟永明大型组诗《女人》(1984年):1)其中所包括的二十首抒情诗均以独特奇诡的语言风格和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比较早的,并且也是相当成熟的一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
b.    严歌苓短篇《少女小渔》(1992年):反映海外新移民生活。
c.    朱苏进中篇《绝望中诞生》(1989年):开拓出了一种在意识形态性极强的军旅题材中深入探询个性心理空间的创作倾向。
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a.     民间理想主义:
b.    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指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民间理想的作家的创作现象。
c.    "民间"所涵盖的意义要广泛得多,它是指一种非权利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新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知识分子把自己隐藏在"民间"这一过去被宏大历史叙事所遮蔽的文化空间里,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来表达原先难以表述的时代认识,坚持民间立场写作的主要是一批在80年代就有相当成就的"文化寻根"作家和先锋派作家,与年轻的新生代作家不同,他们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的生活土壤上,从中确认生活的理想方式和价值取向。
d.    从民间树立生活理想价值,以新的健康的审美意象来表达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早在80年代就已见端倪,如莫言的《红高粱》,诗人海子关于麦子的诗歌创作里,麦地成了诗人的乌托邦,如《五月的麦地》《麦地与诗人》。
e.    从民间吸取生活理想与从政治意识形态提倡理想是不一样的。首先,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中所表现出来的压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正视了民间的残酷和苦难,才能从人们在承担这种残酷和苦难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本能的幽默中,感受到杭衡苦难的精神来源。如当代先锋派作家余华在90年代连续发表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作品都深刻地描写了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城镇社会下层人民所遭遇的日常生活苦难。如果站在传统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来表现这个题材,也许会成为具有某种政治寓意的社会批判性作品,但余华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法,他故意绕过现实层面,突出了故事的叙事因素,仿佛是一首长篇民间歌谣,反复吟唱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无常,他用一遍遍重复的死亡与不幸来探讨中国民间对苦难的承受力和承受态度。
f.    其次,民间的理想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有意突破过去的历史教科书的立场,来展开民间自身的历史形态和生活逻辑。如王安忆90年代长篇《长恨歌》,在表现上海从4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过程时,有意淡化了政治性历史事件,突出民间生活的自然状态,她通过上海市民王琦瑶一生的悲喜剧,展示出丰富的都市民间的历史场景和文化记忆。
g.    其三,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多元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民间"不是一个先验的理想模式,每个作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景对理想作出完全不同的理解。如张承志,从80年代恻起就深深地扎根于伊斯兰民间宗教文化中,调查研究了大量秘密保存千民间的宗教文献,从而写出了弘扬哲合忍耶教派历史和教义的长篇抒情体史书《心灵史》,虽然他所宣扬的宗教并不是人们都熟悉的文化,但读者却在他对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中感悟到了他对追求肉欲与金钱的现世社会的强烈批判,因此而受到震撼;山东作家张炜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一个葡萄园里,拒绝与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合作,他的长篇小说《九月寓言》通过对大地母亲的衷心赞美和倘佯在民间生活之流的纯美态度,表达出一种与生活大地血脉相通的,因而是元气充沛的文化精神。其他如韩少功、李锐、陈村、许辉等作家虽然表达的民间理想均不相同,但由于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立场与民间立场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能够在个人视角下展示出多元的社会场景和价值体系。他们的创作达到了世纪末文学的最高成就。
h.    张承志:1)回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作家、学者。2)中篇《黑骏马》是张承志的代表作。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草原民族的风俗人情。歌颂了草原人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3)中篇《北方的河》:原载于《十月》1984年第一期, 这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诗意的语言和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质引起文坛强烈反响。被王蒙誉为"大地和青春的礼赞","青年奋击者的壮美诗篇"。《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态小说"。《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无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4) 《心灵史》:一部描述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派历史渊源的文学作品。1991年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2万字,以七个章节(七门)以史书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哲合忍耶七代导师(穆尔什德)及其信众凄美悲壮的英雄故事。《心灵史》的写作与其说是作者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想,不如说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立场、一种姿态,一种饱满的激情,一种对神圣职责的捍卫,一种正义与良知的自我呈现,一种与庸俗现状永不妥协的战斗品格,也许其中有所谓的偏执与偏激,但我们依然为之动容。
i.    韩少功长篇《马桥词典》:1)《马桥词典》以作者当知青时下乡工作生活的湖南省汨罗县(现为汨罗市)天井公社(现为天井乡)为取材地,以其风土人情为素材,集录了当地"马桥人"的日常用词,《马桥词典》共计115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马桥词典》最早发表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小说界》杂志1996年第2期,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马桥词典》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这在中国的农村非常普遍。《马桥词典》透视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挖掘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农村的又一个途径。2)《马桥词典》在许多方面都延续了韩少功以往的创作风格,但在小说的叙事文体上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叙事文体--用词典的语言来写小说。3)在以往小说家那里,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表达小说的世界,而在《马桥词典》里,语言成了小说展示的对象,小说世界被包含在语言的展示中,也就是说,马桥活在马桥话里。韩少功把描述语言和描述对象统一起来,通过开掘长期被公众语言所遮蔽的民间词语,来展示同样被遮蔽的民间生活。尽管他在讲解这些词语时仍不得不借助某些公众话语,但小说突出的是马桥的民间语言,文本里的语词解释部分构成了小说最有趣的叙事。如对"醒"的解释,在马桥人看来,醒即糊涂,他们从屈原的悲惨遭遇中看到了"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格言背后所包含的残酷现实,这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意象一样,既是对先驱者的祭奠,又是对国民性的嘲讽,也包含了民间以自己的方式对三闾大夫的同情……所有这些,不是通过人物形象,不是通过抒发感情,甚至也不是通过语言的修辞,它是通过对某个词所作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化的以及文学性的解释而得到的。4)《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而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马桥的人物故事大致分作三类:一类是政治故事,如马疤子、盐早的故事;一类是民间风俗故事,讲的是乡间日常生活,如志煌的故事;还有一类是即使在乡间世界也找不到正常话语来解释和讲述的,如铁香、万玉、方鸣等人的故事。
j.    张炜长篇《九月寓言》初刊于《收获》杂志,1992年第三期。它所描写的是一组发生在田野里的故事,具有极其浓厚的民间色彩。小说写了一个“小村”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历史,它由三类故事组成:一类是传说中的小村故事,一类是民间口头创作的故事,还有一类是现实中的小村故事。小村历史是以寓言化的形态出现,所以,小村其实是一个基本处于自在状态下的民间社会。


相关话题/中国当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