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史)考研基础知识辅导(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3


3、地主庄园
(1)所有者:其核心是功臣集团和刘氏皇族、外戚。
(2)特点:聚族而居、自给自足综合经营、劳动者的人身依附性特别强、向武装化、堡垒化发展。
(3)影响:庄园内部阶级关系相对缓和,能相对有效的组织生产,但宗族、徒附和奴隶所创造的财富多为豪强地主所攫取,国家愈加贫弱,政治愈发不稳定。
(六)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
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主要表现为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终致黄巾起义。
1、清议。东汉后期,宦官专权令士人荣进无门,士人遂与官僚集团结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力量,他们品评人物,议论朝政,是为“清议”,在当时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2、党锢之祸。东汉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在舆论和政治上打击宦官,宦官亦操纵皇帝镇压官僚士大夫的反对,双方斗争愈演愈烈,终至桓帝、灵帝年间,李膺、陈蕃、张俭等人被宦官指为部党,图危社稷,其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尽被免官禁锢,是为党锢之祸。
(七)汉代的社会结构
汉代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地主阶级(西汉初诸侯王、异姓王和军官),编户齐民,奴婢和流民,豪强地主(东汉以降)以及庄园中的依附农民所组成。
(八)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1、代田法。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总结西北农民生产经验发明的轮耕之法。赵过亦推广耧播之法,挽耧播种,日种一顷,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2、《汜胜之书》。汉成帝时议郎汜胜之撰写的记载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区田法,即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适用于山岭阪坡和城邑附近土块狭小的地区。
3、国营纺织业。西汉的丝织业比较发达,主要是官府经营的丝织业作坊,突出的是首都长安的东、西织室,齐郡临淄(今山东淄博)的三服官和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
4、蔡侯纸。东汉和帝时,任尚方令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采用树皮、麻头、旧布和破鱼网为原料,造出了质量更好的植物纤维纸,非常便于书写,当时人称“蔡侯纸”。后来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往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九)秦汉的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骊陵、筑长城),严刑峻罚,土地兼并,加之秦二世昏庸,赵高专权,民不堪其苦,遂暴发起义。
(2)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削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建立了“张楚”政权,沉重打击了秦朝暴政,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2、巨鹿之战。陈胜、吴广败后,项羽、刘邦成为起义军主力。公元前207年,项羽率楚地义军歼灭章邯、王离所率之秦军主力,解巨鹿之围。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最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巨鹿一役,秦王朝军队基本被消灭殆尽,整个战局为之扭转,此役为起义军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奠定了基础。
(3)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改制时期,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后义军逐渐汇合为三支,即活动于今日湖北地区的绿林军、山东地区的赤眉军和河北地区的铜马军。公元23年,绿林军领袖拥汉宗室刘玄为帝,国号汉,年号更始,王莽遂派兵围其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刘秀突围率援军与守城义军外合里应,莽军大溃。昆阳之战摧毁了王莽军队的主力,对于绿林军入关和王莽覆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黄巾大起义
东汉以来,太平道在民间广为流传,其首领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于184年发动起义,起义军以黄巾包头称“黄巾军”,东汉王朝对起义军分割击破,黄巾军遂败。
黄巾大起义是一次利用宗教形式周密计划,长期准备而发动的农民大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力足以瓦解东汉王朝,其“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沉重打击了强调纲常伦理的东汉儒学,最终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中落、玄学兴起的局面。
(十)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白登之围
西汉前期(刘邦到武帝即位前期)60多年,汉匈之间的关系以和亲为主。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汉高祖亲率军30余万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遇伏被困七天七夜后脱险。
2、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即位后,意欲截断匈奴右方的援兵,因大月氏系匈奴的死敌,故于公元前138年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拘禁十年后得便走脱,越葱岭,经大宛(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费尔干)、康居(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与巴勒喀什湖之间的一带地方),抵大月氏,尽管张骞未达目的,但了解了沿途地形风物,他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张骞为中郎将,出使乌孙国以求联合抗击匈奴,尽管出使目的未达到,但是张骞在乌孙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政治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此后,汉武帝连年派遣许多使宫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在波斯湾西北岸,底格里斯及幼发拉底二河会合处)、黎轩(又作犁靬,即大秦。这里是指当时附属于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诸国去。汉文化随着这些使官广泛地传播到遥远的西方。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以打通被北匈奴控制的南道,至鄯善国杀匈奴使官,至于阗国杀匈奴监督官,鄯善、于阗等国王都派儿子到洛阳做侍子,隔绝五十八年的西域再次与汉交通。次年,班超废北匈奴所立的龟兹人疏勒王,按疏勒人意愿改立疏勒故王子。
公元91年,北道龟兹降于班超,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班超继而控制焉耆,至此葱岭东西路通,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内属。
3、民族关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主要具有地域性。北方战乱不断。西部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南方地区开发融合加强。其发展趋势则是强大的中原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边疆各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虽有战争,但合作与友好往来是主流,这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先进性,说明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4、丝绸之路
新疆地区很早与中亚各国往来,张骞出使西域使我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交流频繁,为此,汉朝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其通道有南北两条。南路从长安、金城(今甘肃兰州)出发,经敦煌、楼兰(即鄯善)、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到大月氏(主要在在今阿富汗境内),向西到达安息(即今伊朗)、条支(即今伊拉克一带),最后到大秦(即罗马帝国)。北路从长安、金城出发,经敦煌、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龟兹、疏勒,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再往西经安息而达大秦。这两条中西交通大道就成为后来著名的“丝绸之路”,丝帛锦绣、铁器、漆器以及铸铁和凿井技术沿此路西传,同时西域的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瓜、胡豆、胡桃也输入了中国。
(十一)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统治思想的演变
秦专任法治→汉初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后期符瑞灾异、谶纬神学依附今文经学流行→东汉时王充《论衡》对谶纬神学不彻底的批判
2、今古文经学之争
汉文帝时,一些儒家弟子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文本和解释作记录而形成的经典即今文经。汉文帝时经学博士以及汉武帝时五经博士皆由今文经学家担任。古文经系用秦统一之前的篆文写成,西汉末年刘歆整理时经典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有异,且篇章亦多出不少,这些新发现的经典称为古文经。
今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古文经学则看重“通训诂”,“举大义”,“不为章句”。古文经学注释和训诂方面的大师是许慎、马融和郑玄。
今古文经学之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发展,但其实质是儒家内部争夺“禄利之路”,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二者在歌颂先王显圣,美化古代社会制度以及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这三者上是一致的。
3、乐府、散文和汉赋
汉武帝时设立掌管音乐的政府机构即为乐府,乐府收集的民间歌谣即为乐府诗。
两汉散文名篇有西汉贾谊《过秦论》、《治安策》,晃错《贤良对策》、《言兵事书》。
汉赋流传至今有百余篇。前期为骚体赋,如贾谊《吊屈原赋》;中期为散体大赋,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后期首推扬雄《甘泉赋》。
4、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死年不详。司马迁曾于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此后开始撰修《史记》(《太史公书》)。
《史记》记事始于传说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3000年的历史,尤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500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述帝王的言行和政迹;世家记载诸侯国的兴衰;列传主要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则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是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专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广阔地反映了3000年的社会历史面貌。《史记》首创纪传体体例,成为历代正史的规范,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取材广泛,考订审慎,记事客观,观点进步(项羽入本纪,孔子、陈胜入世家),文字优美,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史学界和文学界都有很高地位。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汉书》体例与《史记》大略相同,都是纪传体,但《史记》是通史,《汉书》则是断代史,首创断代为史的编纂方法。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书”改曰“志”;又不用“世家”,载入《史记》“世家”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一律编入“传”内;“列传”简称为“传”。这些体例上的变化,对后来的一些纪传体史书影响很大。《汉书》在中国史学上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在于“十志”。《汉书》十志取法《史记》八书,但规模宏大,记事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对汉代的记载更为详备,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汉书》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录人物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吴广,区分为九等,加以评价。《百官公卿表》叙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反映了当时职官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是研究秦汉官制不可缺少的资料。但与《史记》相比,《汉书》缺乏批判精神,是封建史书的典范。
5、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人,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精通天文历法。东汉安帝时任太史令,曾撰《灵宪》一书,比较正确的阐释了许多天文现象,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候风仪和地动仪,对当时的谶纬神学思想形成有力打击。
6、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最著名的医家是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为治病救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②,撰成《伤寒杂病论》16卷。晋人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伤寒论》对伤寒诸症分析病理,提出疗法,确定药方。《金匮要略》一书,则是杂病的病症、病方的汇集。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他的著作是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
与张仲景同时的华佗,精医道、方药和针灸等术。尤精于外科手术。用“麻沸散”麻醉患者,能打开腹背,为肠胃等内脏做手术。华佗所编“五禽之戏”是一套健身操,常练有祛病延年之效。

五、魏晋南北朝
历年真题
论北朝胡汉问题和南朝侨就问题(南大2004);请结合史实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进行述评(北大2005);《隆中对》(人大2006)。
考点详解
(一)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董卓之乱
公元189年,灵帝死,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其兄何进以大将军辅政,外戚与宦官争权再起。并州牧董卓勒兵进京,废少帝,立献帝,诛异己,临朝政,纵兵于洛阳周围烧杀抢掠,史称董卓之乱。各地州牧、太守和豪强纷纷以讨伐董卓为名拥兵自立,开始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曹操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官渡之战系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3、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病死,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国号魏。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吞汉中,221年称帝,国号汉。孙权有江东六郡,又占岭南,袭杀关羽,夺回荆州,229年称帝,国号吴。此谓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有三:
其一,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分裂性,改剌史为州牧又形成拥兵自重的军阀,二者的结合成为三国鼎立的政治原因。
其二,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北方在长期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和西部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这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其三,军事上吴蜀联合足以自卫,但又无力消灭强大的魏。地理形势的易守难攻,相互割绝,使三国在军事上形成某种均衡。这是三国鼎立的军事原因。
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三国区域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全国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1、屯田制
公元196年曹操下令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垦荒种地。屯田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不服徭役,但不许离开土地。让士兵一面戍守,一面屯田,叫军屯。屯田的实行,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粮供应,此所谓“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基础。魏建国以后,继续推广屯田制,并使它更加完善。
2、诸葛亮治蜀
政治上限制豪强、整肃吏治、严明赏罚、任人唯贤,和抚夷戎。经济上兴修水利、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发展生产。民族关系上积极平定南中,促进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西南地区的开发。
(三)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1、占田、课田令
279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短暂的统一,遂颁布占田、课田令。占田、课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
原因: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是战国、秦汉以来土地制度和限田政策的产物。晋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然而土地兼并渐趋严重,占田、课田之法可以加强国家对自耕农民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征发。
优点:首先,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比屯田制下要轻,而且解除了强迫劳动,有利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其次,占田无年龄之分,可以鼓励人们开垦土地。
局限性:政府没有相应措施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田可占,政府不管农民是否占足限额都按相同标准征收田租。
2、户调制
西晋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岁以上未娶妻的,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能从事耕织的壮年奴婢,八口出一夫一妇之调。耕牛二十头,出一夫一妇之调。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同。户调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对于自耕农来说,户调有所减轻;对于大地主来说,由于户调征收到奴婢和耕牛,比率较低,负担还是增加了。而西晋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才废止。
3、八王之乱
西晋宗室间争夺皇权的变乱。与乱者主要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顒、东海王越。
(四)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1、永嘉之乱
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山西),国号汉。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刘渊之子刘聪遣刘曜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杀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晋朝官民对此无法忍受遂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
南渡为东晋偏安一隅作了准备,大量侨州侨郡的设立,深刻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
2、侨置郡县
为安置中原流民,东晋在侨民大量集中的地方设置与他们北方籍贯同名的州郡县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并规定侨户另立户籍,免租免役。满足了北方门阀士族的利益,有地望可继续保持高贵地位和参政,又可控制大量不纳租服役的依附人口,政治经济利益都得照顾。
3、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八十余万试图一举灭掉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迎战于淝水。结果东晋以弱胜强,击败企图统一全国的前秦。此役确立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影响:自永嘉之乱至淝水之战,北方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诚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分裂。此时南方司马氏在侨姓大族和吴姓大族的支持下建立东晋政权,相对安定,江南得到空前开发,经济迅速发展。随后,南北冲突加剧,东晋三次北伐,前秦意欲统一南方,终致淝水之战。此战之前,中国南北各族以战乱、分裂和民族冲突为主要特征。淝水一战,南北对峙局面形成。随后,北方有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大融合出现。与此同时,南方门阀士族势力衰落,以军功新贵为主力的寒人兴起,南方陷入政权更迭之乱。
(五)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1、门阀、庶族
门即门第,指家世族望;阀即阀阅,指功绩资历。门阀初指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累世显贵之家,其后形成为以门第阀阅为依据的等级制度和观念。门阀世族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至南朝开始衰落。门阀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朝政,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形成强大的政治、社会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自秦至西汉,封建官僚的仕进尚不受门第阀阅所限制,不少公卿出自于寒素之家。东汉时,由于世家大族垄断察举征辟,操纵乡闾清议,门阀观念逐渐形成。在东汉末已习以为俗。但门阀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则是在魏晋以后。士族亦称世族、势族、甲族、高门、冠族、旧门、著姓、右姓等,与庶族相对。南北朝、隋唐时身份性地主。东汉时逐渐形成。三国魏时,实行“九品官人法”,促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士族在政治上有特权,垄断仕途,并合法荫客,分割国家纳税户。其有侨姓、吴姓、郡姓、虏姓、膏梁、甲族、冠族、着姓、右族、华腴、旧族、高门之名。在学术上,以经学礼法传家,并实行“身份内婚制”,不和庶族通婚。两晋为士族鼎盛时期。东晋时,三品以上官职几乎全由士族担任,后经农民战争冲击,江南生产力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上升,士族地主势力逐渐衰落。至南朝,士族已丧失部分权势。北朝少数民族掌权,士族势力始终不及南朝时强大。隋末农民起义,“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士族势力受沉重打击,“名虽著于乡里,身未免于贫贱”。唐时,士族仍有相当政治地位,不少宰相出身士族,但已丧失垄断仕进与合法荫客之权。有些士族为考取进士,轻经学而重诗赋。“身份内婚制”开始打破,与庶族通婚。五代以后,士族地主势力日趋衰败。
庶族是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他们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只能担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年至南朝,庶族势力逐渐兴起,执掌了军政大权。
2、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王导、王敦是北方士族代表人物,拥立司马睿为帝,政在王氏。门阀政治发展到顶点,“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晋书》卷117),皇帝无实权,形成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大族轮流执政局面。
3、祖逖北伐
祖逖是两晋之际的著名北伐将领。晋末大乱以后,祖逖挟宗族数百家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并向时任镇东大将军的司马睿提出了带兵北伐和收复中原的请求。司马睿遂拨给他千人廪和3000匹帛,让其自行募兵。祖逖于极端困难中北伐,招抚坞壁,屡破石勒,进至荥阳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正当他准备乘胜北渡黄河,扫清河朔之时,晋元帝司马睿任戴若思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以牵制祖逖。祖逖见北伐无成,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忧愤死于军中。
4、元嘉之治
宋武帝刘裕实行“士断”改革,即撤消侨置郡县,侨民入当地郡县户籍,同土著一样纳租服役,同时对大族隐瞒人口进行严厉清查。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继续推行刘裕的改革,在士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并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措施,与民休息,使得刘宋前期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宋文帝元嘉之世(424-453年)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但宋文帝刘义隆与北魏的战争失利,国力削弱。刘义隆死后宗室骨肉相残,479年禁军将领萧道成自立为帝,国号齐,宋亡。
5、侯景之乱
南朝萧梁末年北齐降将侯景发动的一场叛乱。侯景,原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戍兵,渐升为镇功曹史。高欢死,子高澄执政。侯景平素甚轻高澄,而澄则忌惮景叛乱,乃征调景入京,以剥夺其兵权。侯景惟恐被杀,于是投降西魏,但西魏亦调景入京,故景转而求降于萧梁。梁朝臣多表示反对,而梁武帝竟说夜梦太平,侯景求降,正符所梦,于是封景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梁武帝又遣将率军救援侯景,结果被东魏大败于寒山堰,主帅萧渊明被俘,全军几乎覆没。东魏又进击侯景,景众4万余只剩下800人南逃,骗取梁寿阳城(今安徽寿县)。东魏实施离间计,佯称与梁议和,挑拨侯景反梁。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城中只剩下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又东略三吴,使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忧死,景立萧纲为帝,又废杀萧纲立萧栋。天正元年(551),侯景终于废萧栋而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景之乱梁,历时五年,令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破坏。
6、门阀士族的衰落与寒人的兴起
门阀士族的衰落原因:九品中正制使士族门阀平流进取,坐享高官厚禄,只知享乐,不图进取,反而加速了自身腐朽;士族为维护特权,使自身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置于其他阶层的对立面,一旦受打击无法补充力量恢复生机;士族的经济基础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劳动者的反抗,田庄日益衰败没落。
门阀士族不喜任武职,而寒人却以军功作为进身之阶,南朝四代皇帝和将领功臣都来自寒门。为了加强皇权,他们表面上优容士族占据高位,但使其有职无权;以寒人任官职低下的中书通事舍人,参与机密,专断政务。为了控制地方,寒人皇帝把宗室子弟封为诸王,以寒人为“典签”监视诸王和州剌史,位低权重,由此出现“惟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的局面,“寒人掌机要”使庶族逐渐掌握了政治中枢,为寒人集团登上政治舞台,取代门阀士族打下了基础。
(六)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偏安。北人南迁,劳动力、技术南播。南方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较优越。
(2)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端。兴修水利,推广小麦,栽培水稻,普及牛耕。
隋唐五代时期加速。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相关话题/中国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考研历史学(中国史)各校历年真题分布
    历年考研真题分析 (一)中国史部分 一 中国历史的开端 1氏族公社(河南大学2001年) 2母系氏族社会(06年北大) 3良渚文化(05年 人大) 4良渚文化(南京大学2001年) 5良渚文化(东北师范大学2001年) 6二里头文化 (兰州大学2001) 7二里头文化(06年 西北大学) 8红山文化(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 9禅让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学是与史学理论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史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历史系中国史考研试题中国史(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红山文化 轮台诏 子口税 驿传 法币 高校院系调整***(记不太清楚了) 业发展四十条(这个也不太清楚)二、简答题1、两税法的内容和评价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3、比较1954、1975、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史(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 轮台诏 子口税 驿传 法币 高校院系调整***(记不太清楚了) 业发展四十条(这个也不太清楚) 二、简答题 1、两税法的内容和评价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 3、比较1954、1975、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异同 三、论述题 1、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学史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适用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汉纪》 六家二体 《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纲目》《廿二史札记》 《宋书》 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著。2、简述黄遵宪史学。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考研真题-中国史文学批评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2016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2016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10分8,共80分) 1.《盐铁论》 2.庆历新政 3.头下军州 4.棉花革命 5.京师同文馆 6.科玄之争 7.《实业计划》 8.三反五反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25分3,共75分) 1.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8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06
    《汉书志食货志上》译文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03
    内容分析 《史记货殖列传》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联;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太史公自序》曰: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这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08
    《党锢列传》译文孔子说:人性本来都相接近,习染不同才渐渐区别。说的是人的好恶本来相同,只是变化的途径不同罢了。约束意念行为就不放纵,玩物成癖志向就会丧失。因此圣人引导人修养性情,控制约束人的放纵,谨慎选择他结交的人物,节制他的偏爱。虽然人情事物有种种区别,内容形成也不相同,但是说到陶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10
    【译文】宦者列传序《周易》说:上天垂示法象,圣人效法它。天上有四颗宦星,在帝座星的旁边,因此《周礼》设宦官,也以之充数。阍者守王宫中门之禁,寺人掌守女宫之戒命。《周礼》还说:王的卧室有内侍五人。《月令》记载说:隆冬时季,命令主管宦者的官吏检查门闾,谨守门户的开闭。《诗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14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 文选精要13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