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考研资料(超详细)(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10


86、    西北地区
1、    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2、    东汉:重设西域都护,汉明帝时,曾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    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    元朝:察合台汗国在今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窝阔台汗国在今新疆、中亚及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一带。
5、    清朝:平定了噶尔丹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和伊犁将军,其中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87、    6、1878年左宗棠在民众支持下,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分裂中国的阴谋,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国同内地的联系。
6、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新藏公路,1955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年建设时期修建了兰新铁路。
88、    台湾地区
89、    1、230年,孙权派卫温等率军浮海至夷洲。
2、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3、    元世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90、    4、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91、    5、1683年,清朝施琅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把台湾、淡水两地作为通商口岸
92、    7、1874年,日本在美国支持下,侵犯台湾,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 
3、    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军民支持下英勇抗击法军。
93、    9、1885年,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设台湾行省,加强管辖。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4、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台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1895-1945年)。此间,台湾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割台斗争。著名的爱国志士有:丘逢甲、徐骧。刘永福的黑旗军也作了英勇抗击。
94、    11、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抗日战争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的精神,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12、    解放战争时期,台湾人民举行了英勇的"二•二八起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
13、    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95、    1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统一方针,试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海峡两岸关系有所发展,但仍有曲折


96、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97、    一  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概况
(1)    秦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98、    •特点:
99、    以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有官方、民间等途径,官方是主要参与者;以陆路为主。
100、    •史实:
101、    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及人员往来
102、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103、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
104、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105、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通汉。这是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
106、    (2)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107、    •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第四:双向交流,
108、    •史实:
109、    朝鲜:留学生、商旅,学习唐文化、手工技术
110、    日本: 遣唐使,留学生,重要人物(吉备真备、鉴真),政治制度(大化改新),京都建筑,文字,生活
111、    印度:以佛教为纽带,遣使,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玄奘和义净
112、    西亚:波斯,遣使、国王和商人来华。大食,唐高宗时与中国通使,造纸术传到大食。
113、    (3)宋元时期
114、    •史实:
115、    北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政府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116、    南宋:与五十多个国家通商(以阿拉伯商人为主);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大港口设供外商居住的蕃坊;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指南针传到欧洲。
117、    辽金:与高丽进行使节贸易,在边境设榷场。
118、    元: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海船可直通日本、占城各地;在个港口设市舶司,和各国通商互市;与欧洲非洲也有交往,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大都,列班•扫马到西亚非洲,是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火药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
119、    •特点:
第一,    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第二,(宋元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如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华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马可•波罗。
120、    (4)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121、    •特点:
122、    由开放转入闭关,中外联系逐趋中断;开始了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123、    •史实:
124、    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政治目的为主,贸易不计经济效益
125、    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朝大增,传播先进技术文化,促进南洋开发。
126、    戚继光抗倭: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戚家军,台州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127、    葡占澳门: 1553骗取居住权;强行租占澳门;明政府始终掌握着澳门的领土主权。
128、    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荷兰占据台湾;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氏开发台湾;清政府收复台湾后于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29、    抗击沙俄:康熙时,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130、    二  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    与日本的关系
131、    秦汉时期: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132、    隋唐时期: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133、    宋辽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134、    明清时期: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135、    2.与朝鲜关系   
136、    秦汉时期: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137、    隋唐时期: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③新罗
138、    3.中华文化圈  
139、    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140、    三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    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141、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142、    隋唐时期: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143、    2.华侨开发南洋
144、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145、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146、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147、    四  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
1.    陆上丝绸之路   
148、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149、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150、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51、    2.海上丝绸之路
152、    开辟:汉武帝以后。
153、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印度支那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南端。
154、    唐朝时,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155、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156、    3.郑和下西洋
157、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
158、    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159、    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60、    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61、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162、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163、    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164、    4.与欧洲的关系
(1)    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5、    (2)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166、    (3)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167、    (4)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168、    (5)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169、    (6)与俄国关系: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尼布楚条约》。
170、    (7)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
(1)    明朝中后期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71、    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1)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2)    唐朝对外交往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3)    元朝时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172、    六  几点认识
173、    明朝以前中外关系的特点:
174、    ①(地位)明以前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唐时代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中国成为周边地区乃至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政策)历代统治者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的政策。③(方式)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
175、    7.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
    ①西汉:我国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欧洲。
    ②东汉:我国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③唐朝: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
    ④北宋: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
    ⑤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
    8.中外文化交流,取长补短
    (1)西汉:印度的佛教传到我国。
    (2)唐朝:我国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大食、北非和欧洲;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高丽乐、中亚舞蹈、西亚宗教传人我国。
    (3)南来:我国指南针传到阿拉伯、欧洲等。
    (4)元朝: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传人欧洲。
    (5)明朝:《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流传国外,欧洲水利技术传人我国。
    9.睦邻友好,友谊长存
    (1)东汉:日本倭奴国王、大秦王派使臣来我国;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2)唐朝: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来华;我国派使臣去天竺。
    (3)元朝: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区派使者访问大都。
    (4)明朝:郑和访问亚非许多国家,亚非一些国家国王和使臣访问我国。
    10.西方殖民者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明清时期,我国开始遭到殖民者侵略。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滑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中国爱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率军取得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都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   唐永富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历史的基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不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更是历史学习的金钥匙。掌握了这些金钥匙,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能强化比较,归纳和概括的意识与能力,就能提高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就中国古代史上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对高三历史学习及教学有所裨益。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原因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大统一的局面,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及一些局部地区的统一,其出现的原因有其规律可循: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2、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加强是基本原因。
3、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人民渴望统一是重要原因。
4、分裂时期局部统一的实现,为大统一提供了条件。
5、前代政权进行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6、统一王朝的建立者个人的雄才大略也起了重要作用。
以上一般原因前四点可看作是统一的客观因素,后两点可看作是统一的主观因素。同时以上一般原因也可看作是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一般因素。
(二)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统一的一般影响
1、保持了社会的安定。
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3、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促进了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抵御外来侵略,提升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主流并维持的一般原因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
2、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3、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一批杰出帝王的努力与奋斗
  (四)对中国古代国家统一的认识
1、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4、中国古代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一般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即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其出现的一般原因在于:
1、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是分裂出现的根本原因。
2、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是重要原因。
3、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
4、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尖锐并激化。
5、民族融合不稳定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
(二)、中国古代封建分裂割据给社会造成的一般影响。
1、影响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社会生活。
3、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各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5、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扩展。
6、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对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应作具体的分析,既要分析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
三、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许多盛世局面,教材中提到的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及康乾盛世等,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一般原因在于:
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2、新王朝的建立者体验了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覆亡之教训,注重调整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
3、统治者初履皇位和个人特有的经历,致使其有较好的个人政治品质。
4、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外交流加强的作用。
6、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生产活动。
(二)对中国古代封建治世局面的一般认识
1、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它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些改善,剥削也有所减轻。
2、在封建治世之下,仍存在严重的封建剥削和压迫,并在特定地区和时期存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况。
3、治世实质是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的结果,并不能消除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四、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般原因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每一封建王朝,无时不处于治乱兴衰交替的周期中,这是任何封建统治阶级都逃不脱的。中国封建王朝衰亡的一般原因在于:
1、是封建统治阶级腐败的必然结果。如皇帝腐朽、重用奸佞、宦官、外戚专权。
2、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割据性。
3、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削弱其统治。
4、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不能解决的锢疾。
5、自然灾害往往加剧衰亡。
6、农民起义往往直接导致王朝的瓦解或灭亡。
(二)、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一般影响
1、频繁的王朝更替使社会发展的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某些新建立的朝代,由于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含义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2、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而言,其特点是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出现和发展的一般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
1、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
2、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分散的个体小农,也需要仰仗政治上强大的力量,以稳定社会、抵御外敌和抗击大的灾害。
(三)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核心
皇权至高无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