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考古学讲稿题目总结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8

汉唐考古学讲稿

秦汉考古

1,秦汉时期都城布局规划特点。
答:秦汉时期的都城在设计思想和平面布局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是古代都城发展的新阶段。(这句话可以当做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都城特点的题目的帽子)这一时期都城布局规划的特点有:
①,这一时期的都城都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修建的,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②,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分为宫城和郭城,国君及高等级贵族居于宫城,平民和较低等级贵族居于郭城的大小城之制相比,秦汉时期都成将宫殿、市、生活区纳于一个城郭之内,是皇城的布局趋于整齐有序,更有利于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

③,秦汉都城的布局思想更趋近于《周礼考工记》所追求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理想都城模式,特别是西汉长安城尤为明显。

④,西汉长安城和东汉洛阳城还充分考虑了礼制性因素,将灵台、辟雍、灵堂、宗庙、社稷等礼制性建筑建于南郊,对以后历代都城的修建都有影响。

⑤,秦汉时期的都城还充分考虑了园林设施。

⑥,从秦咸阳城到东汉洛阳城,宫殿布局从分散的形式向整齐的单一宫城制发展,直到东汉末年曹操受封魏王时营建的邺城发展为单一的宫城制。这个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权逐渐加强的一个过程。

⑦,宫殿的建筑多采用减地留墙法,规模巨大,多属于高台式建筑。


2,简述西汉帝陵制度的特点。
答:①,西汉帝陵的构筑可分为两类:一为以山为陵。陵墓开凿于山崖中,不另筑封土,仅汉文帝霸陵一座。另一类为封土为陵。在地面上夯土筑成高大的覆斗状封土,封土之下有巨大的地宫,为有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平面呈“亚”字形。棺椁采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②,西汉帝陵都建有陵园。以封土为中心,周围用夯土筑成围墙,平面方形或长方形,四面正中各开有一门,称司马门。东门为正门,门外设有一对土木结构的包砖土阙。景帝以前帝后共用一陵,景帝以后帝后分别设置陵园。

③,西汉实行皇帝和皇后合葬制度,但同茔而不同坟。后陵一般位于帝陵东面,也有例外。如惠帝张皇后陵位于安陵西面。武帝李夫人陵和元帝王皇后陵分别位于茂陵和渭陵的西北。

④,汉承秦制,西汉帝陵地面上设有寝殿、便殿和祠庙一类的礼制性建筑。寝殿为陵园的正殿,殿内陈设皇帝的“衣冠、几仗、像生之具,并有宫人侍奉如生前”。寝殿之旁设便殿,象征休息闲宴之所。惠帝时在长陵设原庙开始,以后诸陵都在陵园附近设庙,并成定制。此外在高祖长陵还发现“斋园”、“斋一宫当”“斋园宫当”等文字的瓦当,可能是陵园内举行祭祀礼仪前专门设斋戒的建筑。

⑤,西汉帝陵有陵邑之制。最初陵园于陵邑相连或距离较近。自汉景帝以后,陵邑和陵园有了一定的距离。汉元帝永光四年废除陵邑制度。

⑥,西汉帝陵实行陪葬制度。帝陵附近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多位于帝陵的东面或东北面。由于历代埋入形成规模较大的墓地。陪葬墓的封土小于帝陵,有覆斗形、圆锥形、山形等。

有的陪葬墓前陈设有石像生,有的有陪葬坑。

⑦,西汉帝陵除去地面建筑外,封土附近的地下都有较大规模的丛葬坑,属于帝陵的外藏部分。


3,简述东汉帝陵的特点。
答:①,东汉帝陵的选址。东汉帝陵在方向上均为坐北朝南,在地势上选择背山面水。
②,东汉帝陵的构筑。东汉帝陵为封土为陵。在地面上夯土筑成圆形的封土,其下修建地宫。地宫的构筑为砖石混筑的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平面呈甲字形。棺椁采用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之制,有的用砖或石料代替木棺,可称为黄肠石。

③,东汉帝陵设有陵园。东汉帝陵设有陵园,但四面不筑围墙,改用行马。地面建筑有在封土之前的石殿,用以享祭。这是东汉帝陵的新制。在封土之北有大规模的园省类建筑,四面筑有围墙,其内有大规模的建筑群。自汉明帝显节陵开始陵园内不再设庙。

⑤,汉明帝时在原陵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称之为上陵,以后逐渐成为定制。

⑥,东汉实行陪葬制度。在帝陵附近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封土均小于帝陵。


4,简述秦代帝陵的特点。
答:①,秦始皇陵的构筑。封土为陵。夯土筑成高大的略呈平顶方锥状的封土,封土中部有向内收缩的平台,形成三层台式建筑。封土之下墓室四周有用细土夯筑呈的墙,俗称宫墙,是一种新的墓葬性质,成为秦陵式。墓室为一座口大底小的呈多阶梯状的竖穴土坑墓,地宫有东西两条墓道,可能有石质墓室和石质宫墙。墓室内应构筑木椁。
②,秦始皇陵设有陵园。陵园内有两重围墙,形成一个南北向的回字形的长方形陵园。内外城四面皆有城门,内城背面开有两门,东西南各开一门。外城各面均开一门。内城南墙城墙、廊房、石散水修建于同一夯土台基,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首次发现。

③,秦始皇陵园内地面上设有寝殿、便殿等礼制性建筑,并有可能是掌管陵园祭祀提供膳食之处的丽山食宫。

④,秦始皇陵实行陪葬制度。在内城东北、内外城之间的西门之北以及陵园东墙外偏南处按身份不同分别随葬有后妃、宫嫔、秦公子、公主、近臣等。

⑤,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地下及陵园外有大规模的丛葬坑,由内到外分四层形成一个完整的外藏系统。

⑥,秦始皇陵地宫有阻排水系统位于封土周围。秦始皇陵东南高西北低,阻排水系统将地宫以西、以南、以东区域完全隔断。封土西侧有阻水渠及明井、暗渠。这些构成所谓“穿三泉、下彻三泉、下锢三泉”。

⑦,秦始皇陵园外还有修陵人墓地。


5,论述秦汉帝陵制度的演变。
答:①,帝陵的构筑。除汉文帝霸陵以山为陵外,其余均为封土为陵。
(1)
封土前后有所变化。秦始皇陵封土略呈平顶方锥状,封土中部有向内收缩的平台。西汉帝陵呈覆斗形。东汉帝陵呈圆形。

(2)
墓室结构前后有所不同。秦始皇陵为口大底小,呈多阶梯状的竖穴土坑墓,有东西两条墓道。西汉帝陵为平面呈亚字形的竖穴土坑墓。东汉帝陵平面呈甲字形。

(3)
棺椁制度前后不同。秦代持续时间较短,仅秦始皇陵一座。西汉帝陵实行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之制。东汉沿用西汉的棺椁制度,但除木棺之外,可能有采用砖和石料,可称黄肠石。

②,帝陵的陵园。

(1)
秦帝陵有两重围墙,平面南北向的回字形。西汉帝陵周围用夯土筑成围墙,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东汉帝陵则不筑城垣,改用行马。

(2)
秦帝陵礼制性建筑有寝殿、便殿。西汉帝陵除寝殿、便殿外,惠帝在长陵设原庙开始,在陵园附近设庙成为定制。东汉帝陵从明帝显节陵开始不在设庙。东汉帝陵中设有园省类建筑,并在封土前建石殿以享祭,地面立碑。

③,陪葬制度。秦帝陵附近有后妃、宫嫔、公子、公主、近臣的陪葬墓。西汉及东汉实行夫妻合葬制度。帝陵附近的陪葬墓主要是臣僚。西汉景帝前帝后共用一陵,其后帝后分别设置各自的陵园。

④,丛葬制度。秦帝陵陪葬坑较多,由内到外分四层形成一个完整的外藏系统。一方面这是对先秦某些葬俗,如车马坑,的继承,另一方面对汉代帝陵有一定的影响,汉代帝陵封土附近都有规模巨大的丛葬坑。

⑤,陵邑制度。秦帝陵无陵邑制度。西汉汉元帝前为将强中央集权实行陵邑制度,汉元帝永光四年废除。东汉则无。


6,简述两汉中小型墓葬的演变
答:①,竖穴土坑墓。按其身份可分为木椁墓、刑徒墓和贫民墓。其中木椁墓主要流行于西汉前中期。长江流域、南方地区和北方边境的边远地区则流行至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墓室一般都是竖穴式土坑,坑内筑木椁。规模较大的有斜坡式魔道或阶梯式墓道,有的木椁墓还注意防腐。刑徒墓、贫民墓则葬具简单,随葬品贫乏。
②,土洞墓。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大量流行。墓式为横穴式土洞,前部一侧或两侧往往有耳室。墓道有狭长方形竖井式,也有狭长斜坡式。结构简单,大多属于下层人物。

③,空心砖墓。西汉在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大量流行,东汉绝迹。在横穴式土洞内用空心砖砌成墓室。墓道多为竖井式。西汉前期墓室呈长方形,形似木椁。西汉中后期顶部往往砌成屋顶状,前壁做成门形,显得更像房屋的样子。墓内砖面上会有花纹和图案。

④,砖室墓。西汉中后期出现于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不久便迅速普及,到东汉已流行全国。墓室采用小型的长方形砖砌成,有的局部使用楔形砖和榫卯砖。顶部券筑成圆弧形或叠涩成穹窿状。墓大小不一,往往附有耳室。官僚的砖室墓往往绘有壁画。东汉时四川地区出现画像砖墓。

⑤,石室墓。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流行于东汉。墓室多用石材筑成,有的砖石混用。绝大部分在石材上雕刻各种画像题材,故也称画像石墓。墓葬规模往往较大,除主室外还有前室、左右侧室。顶部除平铺外,有的叠涩成覆斗状。墓门门额和门扉有的也用石材制成。

⑥,崖墓。开始出现于西汉,东汉时期四川境内特别流行。在山崖或者岩层中开凿横穴式墓室,形制、规模大小不一,墓道有的为狭长的横穴,有的则为竖井。


7,简述两汉时期诸侯王和列侯墓形制演变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

答:第一阶段,西汉前期。这一时期诸侯王和列侯墓普遍采用梓宫、明堂、后寝、便房、黄肠题凑组成的正藏和外藏。这种制度源于周代,但表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长沙和南越的诸侯王和列侯墓的黄肠题凑还表现出了汉制与楚制或越制多种因素杂糅的特征。如长沙的诸侯王和列侯墓黄肠题凑分成几个部分,这于战国楚墓中椁内分室有关。葬具中的套棺的棺盖呈弧形,这也与战国楚墓的棺盖一致。长沙地区的诸侯王和列侯墓为汉制中杂糅楚制,以楚制为主。南越王墓墓室分为两部分,后部又纵向并排分成三室。墓内随葬品的放置,各室的作用,以及殉人情况。这些都是本地传统因素造成的。因此两广地区的墓制杂糅汉、楚、越制,尤以百越墓制杂糅楚制为主。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到东汉前期。这一时期的诸侯王和列侯墓采用两个发展系统,即造山为藏的崖墓和穿土为圹(kuang)的黄肠题凑墓。格局仍然由明堂和后寝形式的正藏与左右耳室形成的外藏构成。黄肠题凑大体延续了西汉时期的样式,后期出现了用石材作题凑的形式。第三阶段,东汉后期。这一时期的诸侯王和列侯墓与地方豪强墓的形制已经混淆,基本上采用砖砌的前、中、后室的墓葬。
8,结合考古学发现简述秦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墓葬形制
答:①,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东汉后期出现了砖室墓。如上孙家寨匈奴墓形制与其他东汉墓形制无异。也有少量的偏洞室墓,如宁夏同心倒墩子墓,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有少量的偏洞室墓。
②,墓地有公共的埋葬方向。内蒙古地区多南北向,头向北。如内蒙古西沟畔墓地,补洞沟墓地,宁夏同心倒墩子墓。东北地区多东西向。如辽宁西岔沟墓地,均坐西向东。吉林榆树县老河深村墓地墓葬排列有序,头多向西。

③,墓葬随葬品多数包含中原文化特色和土著文化特色,也有随葬品与东汉墓无异、与东汉文化特征相一致。土著文化特色的随葬品有透雕铜带饰,卷沿圆唇、细颈溜肩、深腹、颈肩处饰刻划波折纹或凹弦纹加波折纹的陶罐,镂空圈足铜鍑。中原文化特色的随葬品有随葬的陶器、漆器、铁器和五铢钱等。东汉后期有些墓中叶出土有仓、灶、井等模型明器。

④,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墓葬多有殉牲的习俗。如内蒙古西沟畔墓地有 2座墓内殉有羊、马骨骼和狗头骨。补洞沟墓地殉有羊、马、牛骨骼。宁夏同心倒墩子墓也有殉牲。


9,简述秦汉时期西南地区滇池区域墓葬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答:①,战国到西汉前期。这一时期随葬品以性别不同而有差异。女性一般随葬纺织工具,不见青铜兵器。男性墓随葬有青铜兵器而不见纺织工具。青铜兵器和纺织工具不共存于同一墓中是这一时期墓葬的特点。
②,西汉中期到晚期。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兵器和生活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或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流行车马饰、铜铁合制的兵器。生活用具少见。而汉式的罐、釜、甑、洗、熏炉等明显增么多。半两钱、五铢钱取代海贝。漆器弩机、三棱簇和四叶纹镜、昭明镜等汉式镜也常见。

③,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已经基本绝迹。内地输入器物占有绝对优势。开始流行陶质明器随葬。铁制作的凹口锄、条形斧、长剑、环首刀取代铜铁合制器。

④,东汉时期。墓葬性质多样。一类称为“梁堆”,即带有高大封土的墓葬。少数有墓碑。墓砖流行菱形花纹。墓室东汉早期为竖穴土坑,东汉中晚期为带长方形墓道的券顶砖室,一般为单室。随葬品主要有铁刀、铁剑、铜器、钱币、佣,以及一些摇钱树、水塘水田、家禽家畜、房屋、仓、灶、井等模型明器。一类为崖墓,均为带墓道的券顶洞室墓,墓门以砖封堵。随葬品与梁堆基本相同,但无摇钱树和水塘水田模型。另一类为无封土的竖穴土坑墓,大型者带有长斜坡墓道,有木棺和木椁。


10,简述秦汉时期伊犁河流域的土墩墓的发展阶段,及各期特点
答:①,早期。木郭结构简单,以墓圹为壁,仅墓口平铺一层原木,有的墓底铺有木板或在墓室四壁下部横置水平方向上下叠压的原木树根,构成一幅木框架。随葬的陶器均手制,形态不规整,器表和口沿装饰红色陶衣。主要器型有罐、钵、碟。个别墓出土茧形壶。铁器仅见小刀、锥。
②,中期。除一部分继承早期的木郭之外,新出现了完整的木椁室。墓上平铺三层粗厚原木做顶。原木呈鱼鳞状叠压,其上覆席。四壁有原木构成木椁室,椁室内壁隔一段距离有米字型交叉木条。椁壁上有铁钉钉挂的毛毡。东西椁壁与生土壁之间又空隙用块石填。椁底铺原木构成的地板。有的残留木棺。随葬的陶器质地较细,器型规整。虽然仍为手制,但多经过刮磨加工。器型除罐、钵外,还有碗、盘、烛台等。铁器较多,除小刀、锥外,还有环首刀。并发现一件舌形大铁犁。还有金戒指、金耳环以及各种形式的金箔饰件。

③,晚期。木椁结构于中期相同。随葬的陶器多轮制,器型有盆、壶、罐等。


11,简述汉代简牍的种类与形制
答:①,简。简是简牍最基本的形式,或称为扎。用竹或木制成,一般长约 23cm,一般每简写一行字,宽度在 0.5-1cm左右。另外还有一种简,宽约 2cm,每简抄写两行字,简称两行,可编连成册。
②,牍。牍是一种比两行还要宽的简,有的可宽至 6cm。其长度多于普通简相同,多为木制。用来写信、契约或抄录医方、历谱等。墓中发现的牍多少记录随葬品的遣策,即赗(feng)方。

③,觚(gu)。觚是一种多棱形的木棍,有的则直接用树枝刮削而成。断面一般呈三角形或方形,可分为三面或四面书写,有的多至七面。长度字 30cm左右,有的长达 82cm。多用于抄写檄书,小学写字或作临时起草用,有的用于练习写字。

④,检。检是传递文书、信札或财务时所用的封检,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两行式的宽简,题署收信人的姓名和传递方式。另一种是用于传递机密书信或财务时所用的加封泥盖印章的封检。机密书信用上下两片木牍做成,下牍称函,用于书信。上牍称检,封盖函牍。检上有捆绳的刻沟和置封泥的方孔,以便绳封盖印。传递财务的封检只有一片木牍,中间凹下。

⑤,楬。楬是一种短而宽的木牌。有的首端作半圆形,中间有以小孔。有的首端两侧各刻一凹口。皆做系绳只用。多系于簿册或器物之上,题写名称,犹如标签,所以也成为签。


12,简述汉代铁器的应用带来的影响
答:汉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量很大,已经普及全国。在社会、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①,铁农具。如镢、犁、铲、锄、耙、镰等。犁上的铧一般为铁制,为防止铧口磨损,一般采用前端套铧冠的方法,还在铧上装有犁镜,大大提高了翻土效率。双齿或三齿的耙用于耙地松土。由于铁农具的广泛应用,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②,铁工具。如斧、锛、凿、刀、锤、锯、锥、钉等。铁斧的使用有利于砍伐,使长江流域和边远地区开发加速。又由于使用各种铁工具,木工和石工的效率也大大提高。汉代造船业的突飞猛进和铁工具的使用有关。用于谷物加工的转盘式双扇石磨、石墓室、石祠堂、石阙以及各种石雕像、石刻画像的流行都与铁工具的使用分不开。

③,铁兵器。铁制的长剑取代青铜剑。柄首呈环状的大铁刀是一种新兴的武器。铜制的矛在西汉中期被铁矛、铁戟代替。簇在西汉时虽然仍有不少铜制,但铤部多为铁制。东汉时铁簇流行。铁制的铠甲的质量和性能也显著提高。铁兵器的广泛应用成为克敌制胜的有利条件。

④,铁制生活用具。如鼎、炉、釜等容器和炊器。还有带钩、镊子、火钳、剪刀,以及钓鱼钩、缝衣针等。铁釜的使用为炊事提供方便。汉代剪刀是由一根两端具有锋刃的铁条弯曲而成。铁制的缝衣针不仅用于缝制衣物,在刺绣方面也体现出优越性。东汉时期还成型铁灯、铁镜等。铁制生活用具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


补充:根据考古材料概述中国冶铁术的发达及铁器普遍使用过程
中国何时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过去有不少推论,从考古材料确定最早的铁器当出现于春
秋时代。如在长沙龙洞坡墓、六合程桥东周墓、长沙识字岭 314号墓、常德德山 12号墓出土有十多件铁制工具,数量少,器类简单,形制薄小,说明当时铁器是作为珍品随葬的。到战国中叶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七国地区,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及信阳长台关楚墓等 ,都出土金饰的铁器,表明此时铁还是一种稀有的金属。当时楚、燕的军队装备,已基本上以铁制武器为主。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块炼铁出现较晚,但生铁和块炼铁可能是同时发明的,中国出现生铁的时间要比外国早 1800多年。东周时代铁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一经出现,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西汉时,应用铁器的地区更广,器类增多,质量提高。到了东汉,铁器最终代替了青铜器。
13,简述两汉铜镜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答:①,西汉前期。这一时期铜镜的形制和纹饰保留着战国时的作风,流行带有地纹的蟠螭纹镜。有些镜上开始出现一些铭文,甚至有些蟠螭纹镜在花纹上出现了所谓的“博局镜”纹样。
②,西汉中期,铜镜的性质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镜缘一般都为平缘,断面不再弧形内凹。2)三弦纹的桥形小钮消失,在一度流行伏兽钮、蛙钮和连峰状钮之后,普遍流行半球状钮。3)地纹消失。4)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形的中心,有的可匀称的划分为四区。5)铭文增多。有的其为主要装饰。这一时期的铜镜种类先后有:草叶纹镜、星云纹镜、四螭镜、重圈纹镜、日光镜、昭明镜。

③,西汉后期。此时期的铜镜有四螭镜、重圈纹镜、日光镜、昭明镜等。花纹规整而整洁,铭文加长,镜钮普遍为半球形。

④,王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博局镜,并且大量流行,一直流行到东汉前期乃至中期。其花纹除镜钮外的博局纹外,还有四神图像和十二时文字。铜镜铭文中开始出现纪年。

⑤,东汉中后期。流行兽首镜、夔凤镜、盘龙镜、双头龙凤纹镜,都是以图案化的动物为花纹装饰。长江流域还出现了神兽镜和画像镜。东汉时期铜镜的铭文有长短两类。短铭有的仅四个字,长铭有的多为七字句。有纪年铭文的铜镜增多。花纹的设计多对称于镜面的圆心。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对称于镜面直径的铜镜。


14,简述秦汉时期陶器的种类和特点
答:1,秦代陶器秦代陶器以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黑陶和红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轮制而成。器型圆正规整。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为茧形壶(腹部向两侧横沿,因其形状而得名)、窑底盆(口和底均作椭圆形,上沿外卷,腹部略向外凸,可能为贮藏粮食所用),还有明器陶仓等。2,汉代陶器。汉代陶器分为灰陶、硬陶和釉陶三类
①,灰陶。汉代最主要的陶系,普及全国。一般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在 1000℃以上,质地坚实。凡属圆形的容器,其坯多系轮制而成。汉代的娥灰陶形制规整,表面光滑,基本上素面。西汉前期少量容器带有一些不明显的绳纹,西汉中期以后绳纹绝迹。有些灰陶绘有彩色花纹,称为彩绘陶。有些灰陶表面涂漆。战国时流行的陶豆在西汉初期还偶有所见,但不久即消失。茧形壶流行于秦喝西汉初期,其他时期则少见。陶鼎、陶锤是最常见的仿铜器,流行时间长。其他如瓮、罐、盆、碗等整个汉代大量存在。西汉前期少量带绳纹的瓮、罐为圜底,西汉中期以后除三足器和圈足器外,均为平底。还有一些日常用具,如案、灯、熏炉等既非饮食器又非一般的贮藏器,为前代所少见或未见。此外汉代盛行制作的各种明器,也属于灰陶系。秦代开始出现的陶仓和灶普遍流行于西汉中期及以后。其他如井、磨、猪圈、楼阁、农田等模型以及猪、羊、马、狗、鸡等动物偶像自

西汉中期以后相继出现。汉代还有大量陶俑用于随葬。

②,硬陶。硬陶流行于江南,用当地一种密度大、含铁量高、粘性强的粘土烧成,烧制温度高。烧成后胎质呈紫褐色。与灰陶相比,烧成温度更高,陶质更坚硬。圆形容器主要采用轮制。表面往往由拍印细密方格纹或刻有波状纹、锯齿纹等。器型种类多为瓮、罐、壶、盆、碗等容器。有些器物如匏形壶、三足罐(盆)、四联罐、五联罐等,有显著的地方性特色。

③,釉陶。西汉中期突然出现。棕黄色或绿色的釉陶是汉代制陶业的一个发明。釉色烧成温度在 800℃左右。胎质呈砖红色。釉料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铅,所以又称为铅釉。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也有发现。棕黄色釉陶出现较早,绿色釉陶出现较晚。但东汉时期绿色釉陶大量流行。器类主要有鼎、钟等仿铜器,也有仓、灶、井、楼阁等模型明器以及动物模型。釉陶陶质不坚,釉色也易脱落,只见于墓葬之中,可能是专为随葬而烧制。


15,汉代玉器的分类
答:①,礼器。如璧、圭、琮(cong)、璋、璜、琥六类。汉代礼仪上用的语气主要是璧和圭。璜和琥只作为配饰,琮和璋少见。
1
)璧。璧是一种圆形圆孔的玉器。汉代玉璧主要有素面无纹和表面饰蒲纹或谷纹的玉璧。有的则在蒲纹或谷纹外装饰一圈图案化的纹样。有的在蒲纹或谷纹之外另加一组或几组透雕的动物纹。

2
)圭。圭是一种上端尖锐的长方形玉片。于玉璧相比,玉圭的数量不多。

3
)琮。琮是一种内方外圆的粗管。有的附带有盖和底座。

②,葬玉。如九窍塞,握玉,玉衣,嵌玉漆棺等。

③,装饰器。为随身饰物或器物上的装饰物。

1
)组佩。玉璧或玉瑷。玉瑷为大孔的璧,孔大于体。玉璜,半圆形或弧形的扁平玉器,上端有 1孔或两端各有 1孔。玉舞人。玉心形佩,呈心形,其行如射箭时戴在拇指上的鞢,又称为鞢形玉佩。耳饰,汉代的耳饰主要为珥,由珰和坠珠组成,还有作为耳环用的玉环。有装饰作用的实用物主要有玉笄(ji)(用于卷发或连冠与发),玉钢印(断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的玉器,体形较小,中间有孔可穿,四周刻有辟邪文字)。玉剑饰有剑首、(王彘)、格、珌。

④,浮雕及圆雕类美术品。以咸阳汉昭帝平陵附近发现的玉马最具代表性。

⑤,实用玉容器。如高足杯,玉卮,玉耳杯等。有些汉代的玉容器和其他金属合体使用。一般下置金属座,上置玉杯。


16,秦汉瓷器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答:1,秦代原始瓷器。秦代的原始瓷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用高岭土制成。表面施石灰釉,胎体烧结后呈灰白色或褐色。青釉透明,表面有玻璃质层。由于原始青瓷中杂质较多,烧结后胎中气孔偏大。釉料配置简单,釉色不稳定。胎壁厚薄不均。秦代原始瓷器,盖面和器身外表均满施青褐色釉,釉层不够均匀,有聚釉现象。2,西汉原始瓷器。西汉瓷器原料中氧化铅和氧化铁比例提高,需在高温中烧成。但窑炉尚未改进,从而使西汉初期青瓷不如战国青瓷。西汉前期主要是仿铜陶礼器,日用器皿不多。西汉中期仿青铜礼器减少,实用器增多。至西汉晚期主要是以壶、瓶、罐等日用生活器皿,不见仿铜陶礼器。釉层普遍加厚,釉色呈褐绿色或酱褐色。器物外壁旋一层薄釉,外壁只在上沿和肩上旋釉,中部和下部露胎。瓷器的装饰主要有肩部刻划的两条阴弦纹构成装饰区间,其内刻划水波纹、云气纹、卷草纹、人字纹等。3,东汉瓷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釉色呈淡青色,质地和火候都符合瓷器的标准,器型主要有四系罐等日用器物类,新出现一些特殊器型如五联罐,人形灯等。这一时期的瓷器装饰主要是一些公益简单的刻划水波纹、弦纹,香薰上镂刻三角纹,壶类器物肩部黏贴铺首,五联罐上贴塑猴子和爬虫等。东汉时期瓷器相比之前原始瓷器的特点有:胎体透明性增加,已完全烧结,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降低,烧成温度已达到 1260-1310℃,通体施玻璃质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增强。胎釉结合牢固,胎釉结合处可看到较多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成并形成一个密合层,使釉层不易脱落。但东汉时期的瓷器泥料的选择和胚泥的捏炼都欠精致,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层状长方形小孔,气泡明显,还残存少量的云母残骸和杂质。青釉如果减少铁量,以还原焰焙烧,其釉色可能很浅淡,以氧化焰焙烧则有烧出白瓷的可能性。此外从装饰花纹来看,东汉时期的瓷器装饰花纹仍旧以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附着等几种,与原始瓷器既无差别。东汉时期其次从造型艺术到装饰手法都存在着原始瓷器和印文硬陶的明显烙印。尚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相关话题/考古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跨专业考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困难吗?
    本人本科专业日语,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并且打算用日语作为外语科目来老,请问难度大吗?有必要吗?关注者33被浏览14,037 4 个回答 螺旋真理博物馆、艺术 话题的优秀回答者只讨论博物馆学。 基础教育、语言不是关键问题,去哪所学校和哪位导师学习哪一领域,以及是否具备这一领域的兴趣才是重要的。 你给出的条件不充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5
  • 北京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1.、三大气候信息库 2、AMS测年 3、蛋壳陶 4、瑶山墓地 5、吴城文化 6、涂金工艺 7、石阙 8、模型明器 9、虞弘墓 10、号墓为陵二.论述: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考古学基础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考古学
    07年考古学试题!一 名词解释:    1:遗物与遗迹    2:放射性碳素断代   3:山顶洞人    4;邹衡  二 简答 :   1:北京猿人的体质形态与意义!   2:偃师商城的形制及意义!   三 论述 :    1 :红山文化对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影响!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山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考古学概论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考古学通论
    一 名词解释 5" X 101 金石学2 裴文中3 碳14测年技术4 朱封大墓5 ……再想想6 易县燕下都遗址7 汉朝铁官8 低温釉陶9 磁县湾漳北朝壁画10 天龙山石窟二 论述题 25" X 41 长江中游新时期时代的什么什么(-_-#)2 论东周列国都市的多样性及其原因3 举例说明汉朝诸侯王墓葬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武汉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南京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考古学基础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中山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考古学概论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中山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考古学概论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厦门大学2000年考研真题-中国考古学
    厦门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考古学)一问答题(每题20分)1阐述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序列2阐述冶铁技术的发明,铁器的使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阐述曹魏邺城的布局极其意义二简答题(每题15分)1简介三星堆遗址2简介楼兰古城址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1盟书2俑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厦门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考古学通论
    厦门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古学通论)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0分)1金石学 2考古学文化 3贝丘遗址 4石器 5悬棺葬 6动物考古学7放射性碳素断代(C14) 8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问答题(每题20分)1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区分层次的基本方法.2考古类型学分析的一般步骤及应注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厦门大学1999年考研真题-中国考古学
    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近三年来考研试厦门大学199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考古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金牛山文化 2梁思永 3爵 4砖室墓 5满城汉墓 6建窑二简答题 20分(每题10分)1战国都城有哪些特点?2南朝陵墓的特点有哪些?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1叙述石峡文化的基本特征.2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厦门大学2000年考研真题-考古学概论
    厦门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关键柱(关键柱的定义及其作用,什么时候可以打掉它)2磁方位角(方位角的定义,方位罗盘刻度如何标定,怎样使用方位罗盘测量地面上直线的角度)3器物标签(器物标签有哪些记录项目,如何使用标签,如何填写标签)4考古图5考古类型学6苏秉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
  • 2018年复旦大学723考古学考研真题
    1.博物馆不断发展,但基本特征没变,简述博物馆的基本特征 2.我国瓷器历史源远流长,概述青瓷的起源及发展 4.文物价值,请结合具体文物加以说明 3.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真性) 5.2015版《考古学概论》各章标题,及300字简介 6.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地层学和类型学,请简述他们的基本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