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8



(三)人生写实派小说及乡土小说家

围绕文学为人生的理论主张,创作宗旨和创作实践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 以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为标志,分化于20年代末,后分化为社会剖析派和京派。

同时,文坛上还出现了写实小说的乡土小说创作热潮:如王鲁彦的《柚子》;彭家煌的《然题》、合静农的《地之子》等。鲁迅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祝福》等也可以入乡小说之列。

五四文学革命发现小说具有启迪民智的社会功利性和思想启蒙的作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通过小说来警醒同时也是新文学扩大阵地的需要,受到外国现实主义的影响而从事的创作活动。

是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延伸,也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抒写,对传统乡村陋习的揭示,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在创作倾向上注重社会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侧重于社会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将文学理解为社会启蒙的工具,注重文学的宣传效果。

主要作家:叶圣陶、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

叶绍钧(1894-1988) :原名圣陶,江苏苏州人,小说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早期问题小说家。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之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取得较高创作成就的作家之一。小说主要写小市民的灰色卑琐人生。

《隔膜》、《火灾》、《线下》、《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长篇小说,写于1928)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

初期问题小说主要以“爱”与“美”为题材,回答严峻的社会问题。

问题小说创作成熟后过渡到对小市民灰色人生的表现,这是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小说多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称为“教育小说家”。通过对教育界的黑暗内幕,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的社会。

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关注和审视是其小说主题的又一个重点。

《倪焕之》(20年代重要的长篇);小说把中国辛亥革命、“五·四”到大革命失败前十 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倪焕之成长的舞台,描绘了十年间社会生活的各种人物群像。 倪焕之怎样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由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向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进步的艰难历程。在苦闷、彷徨、软弱、动摇中走完人生历程的描绘正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寻求人生和真理的真实写照。小说具有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

《潘先生在难中》:写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唯唯诺诺、庸俗猥琐、甘心屈辱、苟安侥幸而又表里不如一的奴性人生,小说指向的是扭曲人性、污染灵魂、铸造灰色人生的灰色时代。 叶圣陶的小说格调朴实、冷隽、自然;结构严谨、匀称(讲究点题、章法、布局和结尾);语言规范、严谨、平实、纯正。冷静与客观是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特色。

叶圣陶作品还有童话集《稻草人》(1923)、《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小说集有《竹林的故事》、《桃园》、《莫须有先生传》、《枣》、《桥》等。受陶渊明和李商隐的影响,具有反朴归真的人生态度和肃穆静观是审美

态度,小说具有传统文学的余韵,有唐人绝句的诗词意境。有“唐人绝句式”的小说之称。小说具有诗化倾向,跳跃性大,思想深奥,含佛理禅机,玄妙晦涩,让人颇费心思。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淡雅神秘,艺术味浓郁。

四、“自叙传”抒情小说(艺术派小说)及其他主观浪漫型抒情小说

主要集中在创造社作家群,主要有郁达夫、郭沫若、叶灵风、张资平等。

小说主张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内心心境,不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揭示个人内心隐秘和灵与肉的冲突,尤其是处在变态社会中人的变态性心理,以此作为向封建旧道德和礼教宣战。

主情小说丰富和拓宽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使中国现代小说出现出多姿多彩,同时为后来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笔名文、达、旭、春江钓徒、赵廉等,浙江富阳人。

郁达夫的小说主题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另一个主题是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采石矶》、《过去》、《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

以青年人生为题材,以罕见的直率与真诚洞察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现人生的苦闷和变态心理的“零余者”形象。

作品流露出一种感伤美与病态美,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病。小说体现了郁达夫的中国名士气度和自由民主精神。

《沉沦》:描写的是一位在日本求学的中国青年的生活经历,其中渗透着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作品中的“他”是一个喜爱高尚和洁净的人,患有严重的忧郁症。他生活在异国他乡,“孤冷得可怜”,在周围时时感受到种种轻笑、愚弄和妒忌的眼光,常常有难言的羞耻和寂寞向他袭来,他常常是“含着一双清泪”。一方面,他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孤独和忧愁中涌起一阵阵怨恨的感情,视异国的日本学生为仇敌,“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另一方面,一种弱小民族的自要感压抑着他、使他意志软弱、心情颓丧,在精神上又不能完全自立,获得丝毫的心但安慰。这一切奶)在他青春的躯体里,引起了强烈的骚动,他把一切生命的感受都集中餐情爱中,以期到到件,“毫天呀:苍天。我并不要射识,我并不要各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但他内心的怯懦又使他根本没有勇气去追求异性的爱情,因此使他陷入了矛盾的病态心理状态。他一方面痛骂自己是“畜生”、“狗贼”,一方面不可遇制自己追求异性的欲望,怀着虚怯然而渴求的心理去偷窥女人洗澡,强压内心的恐惧走进鼓院,他虚弱的灵魂经过一番激烈的跳动之后萎缩了,像梦游者似的向水中走去。在自杀之前,他望着西方一颗摇曳不定的明星,泪水横溢,喊出了震撼人灵魂的声音“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呀!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写“他”因为内心痛苦而形成的变态性心理,这种心理是受岛国歧视造成的,写青年渴望祖国的富强但不知道怎样去奋斗的苦闷,主要在暴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挤压。表现了新旧文化交替中国知识分子青年共有的精神苦阀—弱国子民之痛。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1. 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

2. 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废、杆悔情绪。作品整体上的呈现出一种感伤美的自然美。

3. 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

4. 流丽、清新的文笔。

5. 小说塑造了一个“零余者”人物序列形象(社会人生被侮辱的形象,孤芳自赏、郁郁寡欢的人物形象)。

5. 郁达夫的小说呈现出强烈的士大夫情结,有着挥之不去的传统隐逸思想。《迟桂花》折射出作者人生跌宕中的身心疲惫和对自然纯净境界的神往,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 (二)淦女士

淦女士:原名冯元君,善于写袒露内心小说:

《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春痕》等。

主要写青春期女性的爱情生活。以抒情独白和大胆祖露内心的手法,表现五四退潮后女性的情感状态。

(三)张资平: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是现代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采取自叙传手法。张资平的小说沉迷于写性爱和肉欲。

(四) 叶灵凤:善于写恋爱题材,受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对变态性心理的描写有较深的深度。

小说有《女娲氏之遗孽》、《菊子夫人》、《处女的梦》、《爱的滋味》、《未完成的忏悔录》。小说多写奇情、畸情、艳情。

浪漫抒情派小说的特征:

一是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小说常用第一人称叙事;

二是散文化和诗化倾向,通过表现作家的情绪、心境来结构小说,具有情绪化和抒情性; 三是注重个性主义的张扬,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化倾向,但又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时代青年的心理现实;

四是在创作手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借鉴了西方小说创作的一些现代技巧,如弗洛伊德心理学、意识流等。

第四章20年代新诗(郭沫若)★★★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在性格上,郭沫若是一个偏于主观与偏于冲动的个性气质的人。

作品:小说《飘流三部曲》、《行路难》。

表现生的困难和爱的向往及性的苦闷。写情欲与道德的冲突。

诗歌:《女神》、《前茅》、《星空》、《瓶》、《恢复》。

戏剧:《棠棣之花》、《女神之再生》三个叛逆的女性《王昭君》《卓文君》《聂》、《屈

原》、《虎符》、《高渐离》等。

二、《女神》一五四时代狂飚精神的文学再现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具有开一代诗风的意义。

1. 诅咒毁灭与颂扬新生

2. 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之情

3. 歌颂“偶像破坏者”

4. 对“劳工神圣”的景仰和颂扬

5. 对大自然的礼赞

6. 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

贯串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

(二)《女神》的艺术特点:

1. 个性化:诗歌中的自我是战斗的、超越的自我,裸露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勃发,成为难以效仿的艺术存在。“为愿意打破一切诗的东西,写我自己够味的东西”。对自我的崇拜和对自然的崇敬。我是世界的主宰,我是偶像破坏者。

2. 抒情性:情绪化的激情彭湃。《女神》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喷射着火山般爆发的激情。情感纯真、直率而狂热。

3. 自由精神:思想的绝对自由:表现了诗化的五四精神和民主思想,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形式的绝对自由:从形式到内容呈现出自由的色彩。雄奇奔放、气势雄浑,“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诗无定节,节无定句,句无定字”。

4. 浪漫情怀:想象奇诡,从古代到未来,从天空到大地,从高山到海洋„。呈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化美,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5. 创造性: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1) 独特的物像选择:传统诗歌多选择大陆上静止的事物作为意象的载体,而郭沫若则以大海的动态物作为意象的承载体。在郭沫若的笔下,大海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而是他个性特征和内在精神和审美特征的体现,是一个注入大海精神的人格,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在诗歌中注入大海精神审美特征的诗人。

2)奇特的想象:古典诗歌思路是有序的点构成规则的线,可寻可解,以线性思维见长;郭沫若以情绪而不以理性驾驭诗歌,注重生命的极致体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使诗的气势恢弘开阔。

3)自由的形式:《女神》是一种没有固定形式所呈现出来的形式,没有确定规则基础上所形成的规则。它的审美形态是与大海一样无形中有形,经之中涌动。

4)崇高美的体现:大海给了《女神》的开阔、流动的艺术形式和崇高的审美境界。造成其崇高的审美感受,大海是诗歌审美的基质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女神》体现的是现代的生命存在方式:躁动不安、蹲砺风行。属于崇高的审美范畴。38首写自然的诗歌中,有22首写到海洋。超越了中国古典的生命方式:静态性,静如枯木,忍字当头。属于中国特有的中和之美。

(三)《女神》的意义:开一代诗风。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表现;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创造了诗歌的现代抒情主人公形象;形式的自由和多变;开掘了新诗的崇高审美内涵。但郭沫若的诗歌过于强调自由的形式,缺乏诗性和韵味。


三、彷徨在《星空》下,在《瓶》中诉说爱情的誓言,举着战斗的《前茅》,却无法《恢复》诗人的真诚与激情。

《星空》(1923年出版)是五四退潮后,郭沫若苦闷、彷徨、探索的情感体现。

诗歌的情感时而高品、时而沉静、时而欢乐、时而郁闷。诗歌在技巧上更加圆熟,情感越发含蓄、深沉。

《瓶》(写于1925年)又恢复了《女神》似的火山般的激情和奇论的想象。体现的是一种浪漫的为爱情献身的精神。这里的爱情,可以理解为诗人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追求。“梅花在我的诗中,会结成五个梅子,梅子再进成梅林,啊,我正是永远不死”。诗人以一个女性为对象,倾诉自己的追求。

《前茅》(写于1923年,1928年出版)是无产阶级战斗的序曲,《恢复》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号角。郭沫若后期诗歌逐渐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传声筒,一种标语口号式,显得艺术性不足。

四、历史剧创作——另一座高峰

(一)提出“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掘历史精神,关注现实社会。

史实与虚构结合,历史事件大真小虚

(二)融入五四精神和现实精神到历史剧创作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构置

(三)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崇高悲剧美的体现

历史剧中人物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通过古人古事与现实对话、交流,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同时由吻合了时代精神,具有现实性。带有诗剧的抒情色彩。

对古典悲剧美学传统的继承,冲突严肃庄重、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剧的崇高感。

(四) 代表作:

早期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莹),主要是要在历史人物的身上,灌注五四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反封建礼教与专制的精神。

40年代后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历史剧,主要是借古讽今,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歌颂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表现反侵略、反投降、反独裁,争取民族、自由、人权的时代主题,符合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屈原》是最有影响的历史剧。剧中塑造了屈原高洁爱国、矢志不渝的战斗品格。同时也塑造了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婵娟,出卖祖国和人民利益的南后,趋炎附势、卖身求荣的宋玉等正反形象。借古讽今,押击了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

《荣棣之花》:歌颂了聂氏姊弟的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突出了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政治主题。

《虎符》:歌颂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揭示了生命的崇高意义。

《高渐高》:歌颂了反抗专制暴政的决心和勇气,在反抗和复仇的英雄悲剧中诠释了“杀身成仁”的人生意义。

《孔雀胆》: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性中妥协忍让的弱点所带来是的爱情和人生的悲剧。

《南冠草》:写的是明末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聚兵反清,最后壮烈殉国的故事。歌颂了为民族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相关话题/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