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8



2. 宣扬个性主义,采用写实主义,主张诗体解放。用西方的少年血性汤来挽救濒于死亡的中国文学的命运。《易卜生主义》对西方理想精神的推崇,以此作为联结中西的桥梁。

(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

1. 以人道主义观察、研究、分析人生诸问题

2. 文学是人性的

3. 文学是为人生的:人的文学

4. 文学性散文(美文)的提出:在理论是确定了散文的地位,把散文作为文体概念进行规范。

(三)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注重马克思的文艺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现实社会革命斗争的工具。

第二章 鲁迅

一、生平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语)。

鲁迅的主要作品集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险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17本杂文集,

书信集《两地书》

二、作为思想者的鲁迅(鲁迅的精神结构)

思想家的鲁迅在于他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由其产生的改造社会的崇高感。

在崇高精神的背后又隐藏着他的孤独感、矛盾感、愤世感和悲剧感,它们互为因果形成了鲁迅复杂的精神结构。

(一)、鲁迅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鲁迅是中西文化冲撞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关头出现的伟人,他以自己深刻的思想和战斗精神推动历史的方向。新文化运动为他提供了舞台,给予了他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思想意识上改造中国的使命感。

(二)鲁迅的孤独感、矛盾感、愤世感和悲剧感。

鲁迅总是站在超出时代的位置上,造成其孤独感、愤世感。

1. 文化哲学:鲁迅思想中的民主、科学、进化论、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属于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这些被鲁迅作为改造中国思想意识的武器。

2. 文化心态:

矛盾的存在表现在:传统与反传统。

反传统要求民族的独立,但社会的现状无法满足,所以他的反传统是在传统中进行的,否定传统意味着否定自己。

反传统否定自我导致了鲁迅的两大精神特点:罪与绝望。

鲁迅对于社会的绝望逼迫他去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在民族自尊中感受到民族的自卑。这决定了鲁迅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批判策略。

3. 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上的矛盾

鲁迅来自于传统,家庭出生的没落,童年的受鄙视和轻蔑,异国求学中受到的鄙视等,造成他强烈的自尊意识。感性上他来自于传统,对传统充满感性的依赖,理性上他接受西方的学说是进步的,在双重的思想紧逼中,鲁迅有着独战的悲哀。

4. 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二重心态,双重人格

①鲁迅来自于传统,学习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传统道德观念对他影响很深。

②鲁迅的反传统

对传统的反叛,确定和体现了鲁迅独有的价值。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人的个性,是一种“吃人”的文化。他的小说、散文诗、杂文,无一不是对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批判。对传统的决绝,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批判的态度。

三、作为文学家的鲁迅

(一)小说创作

《呐贼》、《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伟大的开端。

《呐喊》、《彷徨》小说集的出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A. 鲁迅小说的主题

1. 以小说参与和推动历史发展。

鲁迅的小说是从文体革命到思想革命的标志,也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革命的实绩。

2. 对农民的思考

通过对中国现实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民思想、命运的观照和反思,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3. 对知识分子的思索

处于新旧文化和时代交替中知识分子的艰难生存处境的揭示。

4. 小说是鲁迅精神结构的象征

1)小说表现了鲁迅自身的精神结构——自我拷问和否定。

鲁迅小说是对人(现实中国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是在深刻认识了中国封建意识对人的根深制固的控制后进行的痛苦的批别和绝望的反抗

2)对死和生的关注

3)对看客麻木的揭示、吃人与被吃的审视、绝望的还乡意识。以看客的麻木与残忍来观照


中国人的沉睡和不觉醒。

4)对建立在人类社会无穷进化的历史观念上的黄金世界的否定

这是鲁迅对中国过去历史的彻底反叛,打消一些人对中国历史寄与的希望,以为回到古老的黄金世界去就万事大吉了。

《头发的故事》:“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对传统中伟大和意义的反讽和消解,《故事新编》。彻底断掉了一些人的历史迷梦。对未来的理想黄金世界,鲁迅依然是持悲观的否定态度。对历史进化论的怀疑,是鲁迅的深刻之处。对鲁迅来讲,一切在于现实的抗争与战斗,其余都是无意义的。

B. 小说的文体特征:文备众体

1. 诗意渗透。以诗歌的传神和写意入小说。如《伤逝》等,具有诗意的深刻性和写意性。

2. 散文笔法,形散神聚。如《头发的故事》、《免和猫》等

3. 杂感化。亦庄亦谐,如《阿Q 正传》

4. 手法多样。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心理分析、意识流、象征主义等手法的综合运

C. 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

看客模式;批判模式;还乡模式;解构模式;吃与被吃的模式。

D.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对中国群众的专制的揭示,看客是麻木者和盲目者,处于看与被看的喜剧和悲剧之中。 《示众》中的看客,《狂人日记》中的路人,《孔乙己》中的酒客,《药》中的茶客,《明天》中的蓝皮阿五等。

鲁迅常常用白描的首发勾勒出看客的群像,他们的无知,构成了封建吃人礼教的帮凶。

E. 鲁迅小说中的“吃与被吃”

鲁迅小说中的“吃人者”三种类型:

封建统治者和“上等人形象”。 这类人冷酷自私、虚伪愚妄,鲁迅将这些特征与他们外表的尊贵相对题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揭露。

如《阿Q 正传》中的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药》中的康大叔、《风波》中的赵七爷。

帮着吃人和被吃者:

一指封建卫道上,维护封建礼教的日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表面上是为大多数人考虑,灵魂深处却想有朝一日成为封建统治者。

如《鹿笔》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弟兄》中的张浦君等。

被吃者形象:一类是反封建的先觉者形象。他们认识到了封建文化的愚蠢,用实际行动来反对旧思想,却被传统社会压制和吞噬。—一反叛传统的艰难

如《药》中的夏瑜、《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头发的故事》中的N 先生、《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受等。 一类是小人物。底层劳动者和下层小知识分子。

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白光》中的陈士成、《故乡》中的成年闰土、《孔乙已》中的孔乙己、《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视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等。

广泛深刻的对“吃人”的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礼教吃人;封建伦理文化愚民政策吃人;

看客吃人,封建道德吃人。

F. 鲁迅小说中的的还乡(离去——归来——再离去)

是对中国传统的回归与背离,一方面无家可归,另一方面进入现代生活又无所依附,深层次显示的是鲁迅内心的绝望与悲苦。

鲁迅小说中往往影射了自己的感受。如《故乡》、《祥林嫂》。鲁迅是在双重绝望(对自我的绝望和对现实的绝望)中进行的孤独的不被人相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这也反映出鲁迅独特的生命体念和思想的前卫价值。比如《孤独者》、《在酒楼上》等。

★作品解读:《阿Q 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的力作

成功塑造了阿Q 这个凝聚着国民性的典型形象,小说以此刻画出了国民的灵魂,集中揭露了封建文化对民众从物质到精神我害的严重性,使人痛切感受到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族文化启蒙的重要性。

《阿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农民典型。

阿Q 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

从生活地位看,阿Q 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

阿Q 的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Q 这种性格的特点。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一—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我的几子会阔的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3;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缘样于是他胜利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多,好不?组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遇到各种“精神胜利法”都应用不上的时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地满足了。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但是这种偶然的“勋业”仍然不过是精神的胜利,和他的自轻自贱、自譬自解一样是令人悲痛的行动。阿Q 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无尊严的奴隶生活记录,是旧中国下层民众生活现实和精神现状的浓缩。

阿Q 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

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维护“男女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

另一方面,阿Q 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做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

阿Q 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

出现在阿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 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

《阿Q 正传》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写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并且直接联系到农民群众要求解放的问题。

阿Q 不幸的自卑以变形的自尊形式反映出来的精神胜利法,是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暴露和国民性的入木写照,画出了国民的灵魂和嘴脸。

精神胜利法: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和(得到的只是欺侮与压迫,又不去以首强的行动争取胜利和时而采用的以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阿Q 的三个特征:贫(无产者)、愚(思想落后)、弱(受到封建意识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无奈到无赖——精神胜利法——对其根源的思考——对国民性的思考和批判

阿Q 内心的自我崇拜与客观的卑小地位构成了阿Q 一连串的悲剧,阿Q 身上具有一层荒诞色彩,从哲学的层面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与孤独,彼此间的不能理

关于对阿Q 的理解:

1. 国民性弱点典型的化身(20、30、40年代,80年代后)

2.50-70年代,阶级分析,认为阿Q 是落后农民典型,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思想特性。

3. 人类学的探讨,人在绝望生存环境中的无意义的抗争。

作品价值在于:阿Q 典型形象的塑造(精神胜利法);改造国民性意识;丰富的悲喜剧意识。 艺术特点:情节的连贯性和鲜明的故事性;采用了非小说的因素写小说,如杂文、随笔的运用;精确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注重细节;语言幽默、讽刺、精炼。

*作品解读:《呐喊》、《彷徨》的思想意识特征和艺术特色

(1)思想意识特征:

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精神、心理、生存问题,倡导启蒙主义,改造国民性; 反思探索了五四启蒙者的精神困境,表现先知知识分子的悲剧性;

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批判。

(2)艺术特色

1. 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模式化,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技巧融入小说。

2. 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高度融合。

3. 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情感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

4. 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

5. 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人物。(阿Q 、润土、孔乙己、狂人)

6. 沉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7. 忧愤深广的悲喜剧美学风格。

作品解读:《故事新编》的整体意义

1. 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历史的反思和解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无意义性。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原典文化的呼唤。

2、把历史人物、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神性世俗化,表现了他们悲剧性存在。目的是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发现相似性,发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荒谬性。

艺术特点: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化,创作新的历史预言;大量使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夸张,变形,解构;语言的幽默、精炼与反讽。

(二)散文及散文诗

《野 草 》 和 《 朝 花 夕 拾 》 :

《 野 草 》 是 鲁 迅 的 散 文 诗 集 , 收 入 1924 -1926 年 间 所 作 散 文 诗 23 篇 , 其中 隐 含 着 鲁 迅 的 自 我 剖 析 , 写 出 一 个 充 满 矛 盾 的 现 代 精 神 界 战 士 的 孤 独 身 影 , 意 蕴 的 不 定 化 、 多 样 性是 其 最 明 显 的 风 格 , 它 是 现 代 散 文 诗 的 一 座 高 峰

《 朝 花 夕 拾 》 是 鲁 迅 1926 年 2 -11 月 写 作 的 10 篇 回 忆 性 散 文 的 结 集 , 回 忆 所 及 , 基 本 覆 盖 了 鲁 迅 自 幼 及 长 的 人 生 经 历 , 同 时 大 致 勾 勒 出 作 为 思 想 家 的鲁 迅 的 精 神 成 长 历 程 。

(三)杂文创作

鲁 迅 杂 文 : 鲁 迅 杂 文 创 作 约 略 以 1927 年 为 界 , 分 为 前 后 两 期 , 前 期 主 要 有 《 坟 》 、 《 热 风 》 、 《 华 盖 集 》 、 《 华 盖 集 续 编 》 , 后 期 有 《 而 已 集 》 、 《 三 闲 集 》 、 《 二 心 集 》 、 《 南 腔 北 调 集 》 、 《 伪 自 由 书 》 、 《 准 风 月谈 》 、 《 花 边 文 学 》 、 《 且 介 亭 杂 文 》 、 《 且 介 亭 杂 文 二 集 》 、 《 且 介 亭 杂 文 末 编 》 等 。

鲁 迅 前 期 杂 文 以 人 道 主 义 为 立 场 , 注 重 剖 析 中 国 历 史 文 化 的 “ 吃 人 ” 本 质 , 坚 定 地 批 判 传 统 社 会 的意 识 形 态 、 伦 理 道 德 、 文 化 文 学 等 ; 后 期 坚 守 个 人 主 义 立 场 , 对 现 实 中 各 种 形 态 的 国 民 劣 根 性 精 神 遗 传做 毫 不 留 情 的 揭 露 , 并 在 政 治 形 势 愈 加 严 峻 的 情 况 下 , 坚 定 不 移 地 站 在 弱 小 者 一 边 , 无 所 畏 惧 地 抗 议强 权 政 治 。

鲁 迅 杂 文 在 艺 术 上 的 特 点 主 要 有 , 批 判 性 ; 犀 利 的 讽 刺 ; 善 于 概 括 ; 浓 郁 的 抒 情 性 ; 幽 峭 冷 峻 的 语言 风 格 。

鲁 迅 以 自 己 思 想 穿 透 力 个 浓 郁 的 抒 情 美 感 为 杂 文 确 立 了 规 范 ,使 之 成 为 新 文 学 最 重 要 的 文 体 之一 。 在 他 之 后 , 形 成 所 谓 “ 鲁 迅 风 ” 杂 文 。

四、作为战士的鲁迅

(一)鲁迅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倾向

鲁迅是属于中国的,民族的,而非仅仅哪一个阶级的。在政治上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思考者,在一定的时代体现了无产阶级的要求,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鲁迅是属于人类的。

(二)鲁迅的民族反省意识

表现在对国民性的批判,对中国几千年的根深蒂固定封建传统的怀疑、叛逆和批判。

(三)鲁迅的人民本位意识

鲁迅是带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立场去批判、呐喊、唤醒民众的。鲁迅的批评意识正是其人民本位意识的体现。

(四)鲁迅的现实战斗精神

与传统的决裂和对现实的彻底的批判。义无返顾的战斗姿态。

第三章20年代小说(其他作家的创作)★★★

(2008年已考)

一、小说成文文学正宗的过程

(一)小说界革命一—对小说的重视

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

当时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某种得益于小说对人民的教化。并且,小说可以用于传播新知,启迪民智,所以大力倡导新小说。

(二)文学革命运动一—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取得

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一批作家的小说创作,逐步使小说成为表现社会、情感、人生和启蒙的工具,小说逐渐移向文学的正宗。

二、20年代小说概述

1.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潮流有:

(1)问题小说

(2)乡土小说

从总体上看,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中坚的现实主义小说,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瘤弊,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

2. 浪漫抒情小说

(1) 简介: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2)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显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3)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三、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问题小说的特征:

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哲理性强;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间病源,不开药方”;社会功利化追求所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倾向。

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小说的影响。注重社会性、批判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

(一)初期间题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药》、《伤逝》,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最后的安息》,胡适的《一个问题》等。

(二)文学研究会成立后的问题小说

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形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题材热。主要作家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


山等。

问题小说的出现的原因:

五四理想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是五四启蒙的产物;

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人生严肃思考的结果;

同时,问题现实的出现也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难的理品的直接刺激。

庐隐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创作的小说多为问题小说,写“人生是恨”的主题。作品常带有自传色彩,多以爱情婚姻题材,写青年人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冲突下的悲观苦闷,觉醒与追求,作品风格感伤,基调悲城,抒情浓郁,语言流畅,是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代表作有《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与冰心并称为“文坛双星”。

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善于写人生美和爱的主题。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新文学初期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作家之一)。

受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把人生理解为爱,主要歌颂母爱、童心和大自然(大海)。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和女性意识。

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开始,主要是探究人生的意义,如《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秋分秋雨愁煞人》、《去国》等,后来小说的题材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创作去改良人生,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如《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等,宣扬爱的哲学。30年代后的作品中阶级有了明确的观念。

许地山(1893-1941) :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生于台湾,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命命鸟》、《缀网劳蛛》、《玉官》、《春桃》、《商人妇》等。

作品特点:

1. 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充满了南国情趣。

2. 作品风格独特,卓然不群,具有宗教情怀,在宗教氛围中探讨女性的命运。

3. 情节上多贯穿爱情主线。

4. 后期小说现实主义倾向加重,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成为许地山小说的基本背景。如《在费总理的客厅》、《春桃》、《铁鱼的鳃》等。

《春桃》写春桃、向高、李茂之间的情感纠葛。春桃与李茂成亲那天,由于乱兵的冲击,两人在逃跑中离散。后李茂参军,双腿伤残后流落街头成了乞丐。春桃流浪到北平以捡破烂为生,与伙计日久生情。李茂巧遇春桃后,被春桃背回去。后春桃成了李茂和向高的媳妇,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在小说中,春桃尤若一个得道高僧,超越了凡世的清规戒律。春桃心中,已无男女,众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媳妇已非媳妇,一切皆空。慈爱与宽容,超越世俗的观念,已经成为了宗教的“空”的观念。

相关话题/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