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考研资料(5)

本站小编 辅仁网/2017-12-30



2、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同时它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

3、日常个性:日常个性人皆有之,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构成方面的独特性,部分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部分来自后天环境中的习得,具体如心理性格、气质情性、禀赋才能、处世态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在文学创作中它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是创作风格形成的基础。 

4、风格构成:风格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   在根据;其二,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其三,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以及话语格调、形象层表达体系、存在意蕴的表现形态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文学的风格

5、风格的简分法:中国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和“实”、“奇”和“正”等二分法,这与中国古代 “一阴一阳为之道”所蕴涵的阴与阳、刚与柔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中以刚柔两字分类影响最大,并且源远流长,许多文论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文学艺术中阳刚与阴柔的不同性质和内涵,如后来的“豪放”与“婉约”、“沉着痛快”与“优游不迫”等,可见中国美学对刚柔相济风格的强调和重视。 

6、文学风格的繁分法:繁分法和简分法是相对的概念,因为将文学风格分为较多、较繁复的类型而的名,因为风格形成因素是多重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作家个体的创作个性又截然不同,风格的具体形态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状况,所以,更多的理论家注重细致的划分,划分的种类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在风格的划分方面,也有许多人作过细致的工作,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刘勰和司空图。 

7、规范语体:文学创作中每一种体裁都由具体的语言形式来体现,因此便都有了自己的语言体式,构成了一种带有规定性、规范性的语体,这样的语言形式就可以成为规范语体,体现了一定体裁的风格。规范语体在具体文本中可以表现为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和对话语体这样三种基本的语言形式。 

8、自由语体:自由语体的概念与规范语体相对应,它是指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之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它体现了在不同的体裁和规范语体的基础上,作家如何灵活运用和自由创造的问题。使作家的个性得到充分外化,使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自由语体本身就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体现了作家的艺术人格。  

9、刚柔并济:在文学的创作中,刚强的风格和柔和的风格互相补充,两者皆不可偏废,阳刚和阴柔都是美的,但是二者应该相济互补,融合得恰到好处,否则便会发生偏执,走向极端。 

10、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 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11、文学的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文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2、风格的地域性: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而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中带有的地域风格 有很大影响,所以作家的文学风格中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

13、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14、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第14--16章)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过程的性质

夸示性消费;
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行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纯粹的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报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有了文学消费,文学生产才实现了其对象化的目的,文学再生产才有可能与方向,整个文学活动过程才得以顺利运转。

2、文学生产: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作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

3、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目的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实现的手段与方式多种多样。文学传播是沟通文学创造者与文学接受者之间的桥梁。

4、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大众传播是由一些专业机构或群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媒体,向为数众多、各不相识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使用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大量收集、复制和传播信息。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大范围播布、传递迅速和单向扩散或互动交流等特点。

5、文化市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文化市场。狭义的文化市场指为现实文化商品流通、提供文化消费服务而设立的场所,如书店书市、剧场影院、录像放映厅等。广义的文化市场泛指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作为整个商品市场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要按一般市场的价值规律运作,又要遵循国家有关的文化政策和法规。文化市场应以社会效益为主,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市场在文化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6、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者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以严肃的思考、体验和想象,同时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都是高雅文学的特点。它有时也称为“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但二者并不极端和绝对,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于消遣娱乐功能。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盈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8、文学接受:文学接受这一概念是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的兴起而广泛流传的。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9、文学欣赏:是相对于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更高级的形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审美活动活动。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形象的感受、玩味、体验和认识,受到美感教育获得美的认识和评价的过程,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得到提高,艺术上得到享受。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10、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文学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给人以理智上的启迪,而且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具有审美属性。这种属性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它的来源主要在于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所造成的既源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艺术世界。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其它文化属性的基础。

11、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社会性话语产品,认识属性也是其古老而又基本的文化属性之一。这一属性不仅着眼于反映自然界的现象或者规律,而切也反映“人化的自然”,即人类社会。同时也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通过阅读加深对人类自身特性和本质的了解。

12、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对于读者来说,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或者属性。文学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文学属性中最为古老也最为现代、最为深厚也最为广泛的属性。一般说来,文化价值是包含认识属性、审美属性在内的总体化价值属性,因而它往往也大于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13、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活动。文学活动自古以来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与沟通的作用。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在论述诗歌的作用时就说到“诗可以群”。“群”即意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广大接受者沟通情感、和谐交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种交流活动不仅存在于读者和作者之间,而且存在于读者和作品人物之间,读者与其他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指由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可能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4、正误与反误: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牾,但作者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6、净化: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的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的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7、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相关话题/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