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__含泪分享(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9


 
7.启示的真理
即由上帝直接的启示,并且有《圣经》记载下来的教义。这种真理有两个渠道:一种是自然启示,通过自然规律显示他的高妙,二是超然启示,上帝通过语言与人类交流。
 
   8.自然的真理
   指人类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以认识神的高妙。凭借思辨理性直接获得关于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思想。
  9.奥康的剃刀  
奥康区别了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这种知识观不仅预示了重视经验证据的新科学观,而且对他自身理论有直接的意义。它的一个重要推论通常被称作经济思维原 则,既然只有自明知识或证据知识才能算作知识,那么,一切既无逻辑自明又缺乏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分别出去,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 需用非经验的原因解释,可用自明的命题证明的东西不需要意义不明的论辩,用他的话说:“勿用浪费较多的东西去用做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同样做好的事情。”这 句话后来被转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就是“奥康德剃刀”的来由。
 
10.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神学世界观所涉及到的神学理念之一,他说:“父、子、圣灵,各位都是完全的,所以它是三位一体,而不是三重。”奥古斯丁特别强 调,这种神性的三位一体与感性事物是截然不同的。在现实事物中,一件事物并不像三件事物一样多,而二件事比一件事物多;但在至高的三位一体中,一位等于三 位,而且他们本身是无限的,因此,各位在各位里面,大家在各位里面,各位在大家里面,大家在大家里面,并且大家合而为一。这样,奥古斯丁就论证了所谓的三 位的合一性和平等性。合一性和平等性说明了神的唯一性,同时又是无所不在的。
 
11.圣史与圣域/上帝之城(奥古斯丁)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这一历史事件在基督教内部引起沮丧、恐慌的情绪,以及在异教徒中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为了鼓舞士气,坚定信仰,奥古 斯丁写下《上帝之城》,对历史作出了圣史与信史的区别。圣史是《圣经》所记载的上帝启示于人的事件,分成三个阶段与创世六天相对应。《旧约》描述的以色列 人的历史构成前五个阶段。《新约》记载的耶稣基督活动是圣史的最后阶段,圣史结束与耶稣为人类献身之时。信史即历史学家记载的事件发生时间与圣史平行,在 圣史结束以后仍然持续。圣史结束了耶稣之死的观点意味着圣史之后的俗史与人类命运无关,不但世界末日不可预测,而且世俗人事的兴衰都不会影响圣史已揭示的 恩典与拯救。
与之相对的是圣城和俗城相区别的社会观。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不同的爱组成了不同的城,“爱自己并进而藐视上帝者组成地上之城,爱上帝进而藐视自己组成上帝之城。”上帝保证“天上的和平”,世俗政权保证“地上的和平”。
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释,奥古斯丁说明罗马的衰亡不在于皈依了基督教,而在于皈依不及时,信仰不够虔诚,人类之被拯救依赖上帝的恩典和启示,而不维系于罗马的历史命运。
 
第二章 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简答题) 
详细内容:
二、简答题  
1.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立场。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以存在和本质关系的学说为枢纽,对实体的等级、构造与差别作了全面论述。  他把实体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实体。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 帝是存在于存在者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  第二类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存在活动不同于他们的本质,因为它们的存在活动不是固有的,而是获得的。他 们获得存在活动接受能力被自身的本质所制约、限定。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活动,它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它限制实体接受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多少现实。精 神实体之中存在与本质,或与潜在的区分意味着,它们不可能完全地、充分地接受或分享纯粹存在。这一点把它们与上帝区别开来。  第三类是物质实体。它包含 着存在与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在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实体中,活动与潜在有双重组合,一是实体的组合,即质料和形式的组合;二是已经成为复合 物的实体与存在的组合。”“托马斯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入手,把实体看作由高到低的等级系统,上帝没有存在与本质区分,精神实体含有存在本质区分,物 质实体含有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双重区分。区分越多,对现实性的限制越大,完善性越小。
 
2.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认为上帝被造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使人可以通过认识被造事物来论证上帝的存在。托马斯强调,关于上帝的存在的证明必须是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 天证明”,而不是“先天证明”。按照这样的想法,托马斯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个理由,其中前三个证明被康德归为宇宙论证明。  第一个证明依据事物的运动。 这个证明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有些事物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 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这个第一推动力就是上帝。  第二证明是事物的动 力因。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每一个事物都以在先的事物为动力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这个动力因就是上帝。  第三个证 明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由于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3.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
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中后两个被称为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论证如下:  (1)依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 东西的存在;第二步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完善性的原因。因为事物不同程度的完善性是完善性序列的不同环节。在完善性环节中,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 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所有或多或少完善的事物的终极原因,这终极原因就是上帝。  (2)依据自然的目的性。托马斯说,即使无理性的物也朝向一个目 的活动,他们总是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统一条路线活动。它的活动目的性与齐一性证明它们的活动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预谋需要智慧与知识。所以 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这安排世界的秩序,他就是上帝。
 
4.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认为知识有四个阶段:最低的一个阶段是感性,它与想象力结合起来,只能产生混乱的印象。比感性高一级的是理 智,它的功能是分析感性材料,从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事物,在数量上进行诱导、指称一个事物。理智在矛盾律的支配之下,使对立保持它们的区别。第三个阶段的认 识是理性,它认为对立面是可以调和的。尼古拉认为最高的一种知识是直觉的知识,是神秘的理性认知能力。在直觉之中,对立面在无限的统一中取得了一致。   尼古拉认为,感觉与理智的知识就像多边形,直觉的知识就像是圆,多边形的边再增加得多,也不可能与圆相等,因此,对于上帝,我们是否会有真实的知识的,人 们只能通过“有学识的无知”而逐渐认知上帝。
 
5.简评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路德改革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剥削了罗马教皇垄断圣经解释的特权。路德认为“因信称义”主要是个人内在精神转变,获救的思想主要在于因信仰和启示获得的 确定的获救感。精神的转变带来的外在生活的改变,第一,它们由信仰带来的生活态度的转变而引起;第二,它们是个人积极主动参与生活的结果。加尔文综合了德 国和瑞士宗教改革理论成果,严格地推导出“先定论”的结论。加尔文区分了“因信称义”的精神状态和“由义至圣”的生活过程。获救感只能在信仰中产生,对上 帝全能、神圣的信仰必须会引起对上帝的慈爱,作为神圣爱化身的基督教人格的信仰,这也是对自身获救的确信。加尔文进一步指出,“称义”不是一个通过内在修 养和外在善功所能达到的目标,而是上帝将慈爱、公正和恕罪转归在一个人身上而产生的结果。  加尔文从路德关于上帝恩典决定人的拯救命运的前提出发,得出 更加彻底明确的先定结论,即然获救所需要的完全成义超出了人的能力所及的限度,人只有依赖上帝才能获救。上帝不能无区别地宽恕全部人类的罪恶,他只能拣选 一部分获救的人而放弃另一部分人与罪恶之中。人类因此被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实现上帝意愿,弃民只是消极地社会机体和历史命运的不自觉地 承受者。  路德和加尔文新教改革的新教教义并没有超出基督教信仰,时而新教精神对哲学的影响却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它为近代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背景和文 化范围。首先,新教主义自我确信为真理的内在标准和直接证据,在不同意见的论辩中确定真理的认知模式。第二新教主义的先定论是对人命运的决定论的解释,它 被推广到自然哲学领域,引起新教徒对自然规律的机械决定论的推测,但这种决定论却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自然界的因果决定论归根到底诉诸对上帝自由意志的非 决定论解释。这个矛盾导致了哲学中决定论与意志自由论的争论。
 
6.简评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康德后来称之为“本体论的证明”,即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照安瑟尔默看来,人人都有上帝的观念,只 要弄清这一观念的意义,就能理解上帝必然存在的证明。这就是他所说的充足的证明的意思。  证明被表述为下面一个推理:  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 伦比的东西;  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实际存在;  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  前提中“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的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思想中的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在此,安瑟尔谟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 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明的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假使它仅仅在心中 存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更加伟大了。所以,如果说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仅仅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与被设想为无与伦比 的东西是相同的,但这根本不可能,因此,某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毫无疑问既存在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 “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不管他把这个东西称作什么,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 帝。
 
7.简述唯名论对近代哲学的影响。
奥康的唯名论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体。传统的世界十多类事物按照内在本质的完满性程度高低构成一个等级系统,上帝处于等级顶端,在上帝以 下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个体,不但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指接的、偶然的,上帝与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偶然的。从这一原则出发,他提出一系列神学、 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观点。  (1)神学与哲学的分离和意志主义神学  奥康认为上帝的存在不能被哲学证明。关于上帝的属性的概念只是对“上帝”这一名称的 指代。上帝存在和属性的神学命题是信仰的对象,却不是知识的对象。神学命题以信仰为依据,知识的命题以经验证据和自明证据为依据。两者不可混淆:神学命题 不要求证明和证据,知识也不以权威意见为证据和原则。  (2)伦理观  奥康把意志主义运用于伦理学领域,得出了人的普遍活动被上帝意志直接地、偶然地 决定的结论。他否认有发自人的内在本质的普遍道德观。意志是完全自由的,那么服从理智的判断,也不受欲望的支配。意志的终极目标是上帝,然而,即便上帝可 以最终满足人的意志,个人也不必然地朝向上帝,因为人的意志可以自由选择目标。  (3)社会政治思想  真正的社会、政治关也与唯名论思想相一致,他意 识到理论和政治的联系,他认为:“什么是形而上学的主题”和“谁是世界之王”的问题相似的。他反对教会拥有财产,反对教皇专制,他送往政治观强调个人权利 是集体权利的基础,反映他以个体为集体基础的一贯立场。可以看到,14世纪下半叶,经验哲学的主流是奥康首创的唯名论思潮,这股思潮以“现代路线”相标 榜,以批判的、经验的态度和精神为主要特征。唯名论思潮的发展从内部瓦解了经院哲学,此后的哲学步入了中世纪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的时期。

相关话题/西方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