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9)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5


地方政区的主要职能是经济上职能,替中央或上级行政单位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生产;完成国家在 本行政区内赋税征收任务。
历代封建统治者划分政区都多以经济指标来划分。 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影响政区设置的空间变化态势 例如:唐宋以前北方地区政区数目多,幅员小,而南方地区政区数目小,幅员大。这主要是与中
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人口密度大相关。唐宋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 东移南迁,南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响应政区逐渐增多,这样在历史上,中国南方地区的地方行政区 比北方地区变速要大。
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依民俗制州界原则,行政区与文化区契合 文化心理状态对政区变迁的影响,文化的认同感的形成 行政区划建置和崇尚数字的关系 五、政区演变与中国历史地名的关系
关内、关外    关内关外地理上的界定: 一指函谷关    二指山海关
岭南 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 地区。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是指五岭 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湖广”“湖广”一词多出现在和清朝有关的历史中。作为地名,主要指湖北、湖南二地。
 

 
湖广一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朝。元朝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湖广省”, ”、“湖 广行省”,辖长江以南、湖北、湖南大部、广西、海南全省、贵州大部、雷州半岛。
小结:1、历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演变分三个阶段
从秦灭六国到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可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 583 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 800 年。称郡县时代。第二
个阶段是道路时代,即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 583 一 1276 年,约 700 年。 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从公元 1276 年至 1949 年,近 700 年,是行省时代。 2、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迁有如下规律 历代行政区划的建设,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同一个王朝行政区划的数量表现出由少逐渐变多的
趋势、行政区划的变化,既发生在朝代与朝代之间,也发生在一个朝代之内、行政区划的变化,以最 高一级最频繁,最低一级最稳定、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行政制,在地方行政区划体系中,往往处在最 低一级、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从秦朝至清朝,分三个时期、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是多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六章 中国历史时期经济与人口的变迁
第一节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的变迁 一、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
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经济区域的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和资源等)和人文 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它是以劳动地域分 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 四大经济区域: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向周边地区扩展的趋势。 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1.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2000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 2.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120斤,明清中上地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 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 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逐渐复兴,但“安史
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北宋时期中国
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 在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进程中,开发顺序为: 1.上游成都平原。2.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 3.中游江汉平原。 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湖广熟,天下足”。 荆江是长江的一段,近洞庭湖,河道弯曲,容易泛滥。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大堤的修成有力
的防止了当时的洪灾。南北朝时期,江南建筑了许多堤坝,用以调节水位高低,用于排洪和蓄水灌溉。 山区的农业开发:中国山地面积占2/3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 在山区开发中经历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2.
隋唐两宋时期:东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3.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 岭、大巴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模开发。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初步开发: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
移打下了基础。
 

 
2、进一步开发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完整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出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建康),江西、 湖南成为全国粮食基地 ,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3、重心转移完成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 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二)经济重心变迁的表现 关中、中原地区——》江南
①江南土地大量开垦;②耕作技术进步(曲辕犁、稻麦复种制、筒车);③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④ 农作物品种增多; ⑤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明清时 期进入全面开发。
山区的农业开发: 中国山地面积占2/3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在山区开发中 经历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
2.隋唐两宋时期:东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
3.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岭、大巴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 模开发。
(三)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是造成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天地生(天文、地球、生物)背景来看,东亚大陆的气候环境不断变化,中国生产力水平也在 不断提高,两者的碰撞造成区位适宜性互动,这便使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呈现为一种不可逆转性。
一是由于北方成为文明中心后,过度垦植和频繁战火破坏了良好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黄河肆 虐,人民流离失所。
二是由于气候的变迁,从距今三千年起,中国大陆的气候逐渐变冷变干旱,使北方草木萧杀,灾 害增加,而南方则更适于人类活动。
三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下侵扰,迫使北方王朝经常南迁,偏安一隅,从建都南京的六朝 一直到南宋偏安,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才逐渐使长江流域高度开发,超过了北方。
四是由于铁器时代的到来,铁器大致产生于战国时代,有了铁器和牛耕,才能高效地在长江流域 的红土层上耕作。
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1、城市的繁荣。杭州、扬州等是商业繁荣的城市。南方贸易往来频繁。
2、文化重心的南移,江浙地区成为人才密布区。
3、经济重心和政治军事重心分离,由此促使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的发展(漕运) 三、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作物种类的变迁
种植制度1 .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制:夏商周三代实行。2 .土地连作制的确立:春秋战国开始。 3 .黄河流域两年三熟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华北局部地方,以冬小麦为核心与粟、豆、麻 等作物进行轮作。4. 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的出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一年两熟,主要为稻、麦 轮作。水稻一年两熟即双季稻出现在清朝,双季稻出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均为一年一熟作物。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1. 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禾、黍、稻、麻、菽、麦、大麦。
3. 秦汉时期主要农作物新出现农作物品种:水稻出现粳、籼、糯等种类。芝麻传入中国。
4.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新出现农作物品种:北朝:高梁、荞麦。宋朝:占城稻。魏晋:苎麻。 元代:棉。
5. 明清时期新出现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
 

 
四、近现代中国经济区域的演变
(一)近代中国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太湖平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成都平原地区、珠江三 角洲地区、淮黄海平原等地区
(二)现代中国经济的时空演变:国土整治与经济区划 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程 国土整治的重点区域 1.经济发达带(区)
每个国土基本整治区内部都存在经济发达带(区),对经济发达带进行整治既可加快发展速度,又 能避免环境破坏和污染。
2.环境失调或利用不当或开发潜力大的农业区 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因此这类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且目前大多处于环境破坏和恶化阶
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其整治也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3.重点流域开发区
针对流域内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水利资源进行全面评价、结合防洪、灌溉等方面制定阶段性 和梯级性开发规划方案。依据流域内的农业和矿产资源、经济开发现状,拟订该流域的工农业、交通 和居民点的发展规划方案。
4.矿产资源开发区 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几种方案
中国在1949年以后实行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划分了6大经济协作区
——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 第二节 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 一、中国人口空间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 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 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气候依赖 性极强的体现。
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 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
一、北宋以前——北多南少 二、北宋至明朝—— 北少南多三、清期—— 南北均匀 中国人口迁移阶段及其特点 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可分四段时期
(一)先秦:迁移范围小而速度慢(二)秦到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黄河流 域和北方汉族南 下长江流域(三)明到太平天国:向山区和边缘 大移动不多见(四)之后:填补空白迁移 东北台 湾大移民、海外移民高潮
人口迁移类型
(一)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汉族自发性)(二)政府强制内聚型移民(三)东西向渗透型移民
(四)由内地向边疆开发型迁移(五)东南沿海向海外移民(六)北方少数民族南迁、西迁(七) 南方非汉族退却型迁移
三次人口南迁高潮 两晋之际的第一次高潮(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唐朝中期的第二次高潮(安史之乱)两宋之际的
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 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 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原因
西晋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争杀,是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民不聊生。 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 从公元316年到439年的120多年中,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16个国家,史
称十六国。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讨论:两晋之际、中唐以后、两宋之际的三次北人南迁高潮有什么历史影响? 中原地区人口外流原因? 古人总结的人民流亡的原因:“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斗争导致了北方频繁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经济凋敝,民不

相关话题/中国历史地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 沿革地理学 地理环境决定论 新秦中 陈桥驿 统万城 关西和关东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影响。 2、简述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原因。 3、简述中国历史上东西对峙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2、论述安阳成为中国七大古都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