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8)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5


(二)郡县制的确立和行政区划的形成 西周之前的分封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制度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始于春秋,确立与 战国,盛行于秦汉。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授予对象及传承制度不同、职责范围不同、封地或治地的方位不同、作用不同 秦全面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加上京师咸阳设内史和扩展疆域后新置的五郡,
共四十二个郡级单位(王国维认为 42 郡;谭其骧认为 47 郡;周振鹤认为 48 郡,故不统一)。 秦在郡下设县,县以下设乡、亭。郡的行政长官是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令或长,丞、尉辅之。
乡、亭皆设长。
秦统一全国之后,关于建立地方行政体制问题,统治阶级内部分为两派-----分封制和郡县制。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实行郡县制。
天下共苦战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秦始皇
秦朝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的意义:奠定了我国 2000 多年行政制度的基础。县制建立及历久不 衰,为今天行政制 度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州郡时代——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刺史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 秦朝设御史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供内廷差遣,又握有监察行政官吏之权。 西汉初,承袭秦制。至汉武帝时,就建立一套严密的监察系统,表现在:①分全国为十三部(州),
置刺史巡视以监察郡县长官;②采用“以小驭大”的原则,位卑而权重,派用秩六百石的刺史去监察 二千石的郡守,是典型的例子;③制定对地方监察的“六条”标准。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 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
一)汉朝郡国并行,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州制的改革:东汉在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州”是监察区的名,又称
部。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 官。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三国州制 魏:势力最强,占地最广,拥有今华北大平原全部。在郡及王国下设县,实行的是汉 代的郡、国并行制。
吴:踞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都建业(今南京)。永安七年领四州。仅有郡而无王国,郡之下仅有 县与侯国。
蜀:踞今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一带,分两州:益州、梁州,都于成都。也仅有郡而无王国,郡之 下仅有县与侯国。
 

 
西晋州制、分封制:西晋时期统一了全国,太康元年分十九州,元康元年分荆、扬二州置江州, 永嘉年间又分荆、广两州置湘州,至此,全国增至二十一个州。
西晋的州制已经达到中国古代州制最完备、最多的阶段。州以下为郡、县,即实行州、郡、县三 级制。
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并行分封制,将王国分为三等:大国、次国和小国。 东晋侨置州、郡、县:东晋沿袭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但出现了侨置州、郡、县 晋室南渡,“政府绥怀遗黎,乃仍以人民之旧居名其侨寓之郡县,于是侨州郡县制度大兴。侨实
相错,其间辖隶统属复杂殊甚,不可悉计”。 侨置种类:
1、侨实相错 2、南北侨相对 3、一名数地、一地数名或“散居无实土”。 南北朝州制的没落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州制陷于混乱,走向衰落。南北两方各朝的州数都倍于前朝,州郡之多 达到顶峰。其结果是州与郡实无差异,郡则无县可属,甚至有“双头郡县”的现象。
侨置州郡:东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郡县。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 北方原地名,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 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土断实行后,侨州、郡、县数目日减,隋统一后, 完全废除。
双头州郡:东晋南北朝时期,二州、二郡合治一地,称为双头州郡。是一种混乱的区划制度。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
民不分侨旧,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土断制度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加快了南北人 民的融合。
三.道路时代——隋唐五代两宋时期 隋唐两朝州郡不断增多,因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就必须设立新的机构,对地方行监察权。隋朝
有刺史和司隶的名称。道的名称原是南北朝时行军的编制,之后成为地方区划的名称,与汉代州的地 位相类似。
(一)隋唐州制的末落及道、府制确立 隋朝州制没落及唐代地方制度:道——州——县的建立。唐朝的道制、府制、节度使制、羁縻制

1、隋朝州制末落
隋文帝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存州、县复地方行政制为二级制 隋炀帝复废州改郡,以郡统县,并在郡上十五州部官员,恢复汗武帝时的虚三级制。全国设郡一
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2、唐朝的道制
唐朝州郡之名更动不断,但是无论如何变动,名异而实同。 唐朝的道制是仿效汉代的刺史部发展而来的,当时唐朝有 300 多个州,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
行使监察权。贞观设十道,神龙二年(706),开始设置“十道巡察使”、以后改称为“按察使”、“存 抚使”、“采访处置使”、“观察使”等等。玄宗年间改 10 道为 15 道,每道设“采访处置使”,并 作为定制,长设不撤,有了固定的治所。
唐玄宗时,分十道为十五道 山南道分为山南东西两道;江南道分为江南东、西和黔中三道;两京附近增设京畿和都畿二道 作用:便于管理;加强东西京的地位;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管理。十五道既有定员又有驻地,标志着
唐代地方制度由虚三级制变成实三级制:道——州——县。 3、唐朝的府制
唐朝的府制分三种: 京师和行所在府    都督府    都护府 京师和行所在府    目的是要提高京都地位,以区别于普通之州。
唐太宗即位后,当时雍州是京师所在地,太宗下令凡是京师所在的州一律称为府,改雍州为京兆
 

 
府,洛州为东都所在地,改为河南府,并州是李渊起兵之地改为太原府,总共设十府。 都督府    起自魏朝。多设于经济发达地区及缘边战略要地。
唐朝在国内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武德七年(624)都督兼治军民,统辖数州,都督所在的州称 为都督府,其他州称之郡。贞观十三年(639)全国 42 个都督府,景云二年(711)为 24 个羁縻都督 府。
都护府    都护府是一种特殊的政区制度,始于汉代之西域都护府,多设在沿边地区,贞观十四年
(640)唐灭高昌国,始设安西都护府,至中宗时置六大都护府。 都护府的长官为都护,都护府下辖都督府、州。 4、唐朝的节度使制
唐朝的都督分为三种:使持节、持节、假节。表示权力的大小,等级的不同。 永徽年间,为了加强边防力量,凡是边境诸州,皆授予都督带使持节,以增加其权力,景云年间,
节度使成为一种定制。此后,凡都督带使持节皆称为节度使。
节度使制(十节度使)河西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    平卢 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    剑南节度使    岭南节度使
该制始行于边疆,后遍于内地。节度使势力大,总览财、政、军及监察大权,其发展导致了唐中 央集权制度的衰亡及五代十国政治纷争局面的形成。
5、唐朝的羁縻制度 羁縻制是一种在不破坏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保留或基本保留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和政治制度的政策
措施。唐在周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县的地方行政制度,任命其首领为长官,保留 其社会政治形态,承认其独立或半独立的地位,但是军队必须由中央统一调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相 当于现在的自治区或自制州。
(二)宋朝路、州、县三级制 两宋时期实行路的建制。宋代的路和唐代的道在意义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在实质上却有很大
不同。唐朝的道先后设有按察、采访黜陟、观察等使,只是负责监察的责任,不能干预地方行政,更 不过问金谷财货的事务。 宋时路则具有实际权力。
1、“道”制的演变——“路”制    2、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 “道”制的演变——“路”制
宋初仍行“道”制,分全国为十三道。至太宗淳化五年(994 年)废“道” 为“路”。真宗时, 为避免权利过于集中,在一路中设三司制度: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使
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
一级行政区划:路:15    18    23(1085 年)    16(南宋) 二级行政区划:州(府、 军、 监)
三级行政区划:县( 军、监) 四.行省时代——元明清时期
元朝行省制与以往不同。它既不是一个监察性质的区划,也不是纯粹地方行政的区划,而是中央 政府的一个缩影,是中央王朝的派出机构,不仅用这种方法集权于中央,行省的职权几乎完全代替了 一地地方政府。
一)元朝的行政区划
时间----成吉思汗(公元 1206 建蒙古汗国)---忽必烈(公元 1271 改国号为元)共 260 多年的历史。 范围----东至海;西到东欧;南至今的越南,泰国的北部;北至北冰洋。管辖方式---分为天子和四大汗 国两部分来管.
省制的起源 1、三国时,魏曾设置有淮南行台省.2、金章宗时,有行省或行尚书省 元朝省制的划分(1.11 制)中央——1 个中书省 中书省又称“都省”,亦名“腹里”,管辖今
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诸省(区)及河南省黄河以北。治大都(今北京) 地方——11 个行中书省
岭北行省    辽阳行省    陕西行省 甘肃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    湖广行省    四
 

 
川行省    云南行省    征东行省 元朝省,路,州(府),县四级制 行省的职责--兼管军,政大事.
路--比宋金时稍小,數目却多.分为上下两等:十万户以上的称为上路,以下的称为下路,战略地 的除外.路一级的称总管府.
府、州--地位比宋时高,直隶行省,与路的地位相同,称直隶府,州;隶于路者称为散府,散 州;府之下领州,县,州下有属县.
县--有隶属州者,也有直隶于府和路者,还有州,路,府皆辖县者.
(二)明朝的行政区划 三司的确立:都司、行都司、九边
省制演变 明初实行行省制。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成为 明、清以后我国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
明朝划分为两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京师(北直隶)南京(南直隶) 承宣布政使司:掌管一省的行政权 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的刑名按劾之事都指挥使司:    掌管 一省的军事
(三)清朝的行政区划 清朝“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政策,即是将其“土司”制度,改设 州县,由中央派遣非世袭的“流官”管治。
一方面,可将“化外”之民尽量纳入土司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逐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制度,加强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
地区经济发展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团结。
(四)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 1911——1949
第二节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迁的影响因素及规律(看书) 一、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政区演变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 三、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关话题/中国历史地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 沿革地理学 地理环境决定论 新秦中 陈桥驿 统万城 关西和关东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影响。 2、简述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原因。 3、简述中国历史上东西对峙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2、论述安阳成为中国七大古都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