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5


西南横断山地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林木蓄积 占全国的 1/4 以上。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山地的垂直分布,亦有大量的云松、冷松等树种。 东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的山区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天然林大多已不存在,分布着大面积 的松木、马尾松等人工林、次生林,以及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并有樟树等优质木材,竹林的广泛
分布是其一大特色。 三北防护林
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累计造林两千六百多万公顷, 今年将开始第四期工程建设。 根据规划,“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十三个省(区、市)的五百五十一个县(旗、区、市),总面积四百零六点九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 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二点四。森林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
1、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 2、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3、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
4、营造农田防护林,加速平原绿化 5、搞好城市绿化地带 6、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7、控制环境污染 对森林的影响
保护森林资源措施的其它表述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2)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可持续利用;
3)保护天然林工程全面启动,加快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 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4)林业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5)林 业管理体制改革;6)将森林健康列为中美两国的优先合作领域,共同开展了中美森林健康合作项目 ; 7)继续开展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等.
第二节 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变迁
一、.陆上丝绸之路简介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以运销丝绸闻名于世。丝绸
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经中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 长 7000 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 4000 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多。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今地中海沿岸) 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与条件
1.国家的强盛与文化的发达 2. 张骞出使西域为中西交通沟通起了决定性作用 3. 统治者的重视 与保护
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1、从陆上沟通了了中西交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2、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
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陆上丝绸之路的演变:1.汉代丝路的南北道 2.隋、唐时期的三道
天山北道:长安经敦煌- 伊吾(今哈密市西)-车师交河城(今吐鲁番西)-且弥(今乌鲁木 齐)-惠远古城(伊宁)-乌孙(今巴尔喀什湖以南)—大宛、大月氏、康居-中亚
天山南道北路:长安经敦煌-玉门关(今小方盘城)-尉犁(今库尔勒)-焉耆(今焉耆) - 轮台到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中亚
天山南道南路:长安经阳关(今敦煌古董滩)-鄯善(今若羌县米兰古城)-且末(今且末)- 精绝(今民丰北尼雅废址)-捍弥(今于田北喀拉墩遗址)-于阗(今和田)-莎车(今莎车)到疏
 

 
勒。
3.元代丝绸之路的西段 唐宋之后,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经济地位下降,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枢作用日渐
消失。十三世纪初,蒙古汗国从东方崛起,建立从中亚到西亚的四大汗国。于是东起蒙古高原西至黑 海沿岸的横贯欧、亚草原之路均置于其控制下,中西陆路交通又极盛一时。
4、十五、六世纪后丝路衰落 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以绿洲农业的衰退和沙漠化加强为特征。 三. 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自然因素影响:气候变迁导致沙漠化推移人为因素影响:对绿洲的超强度开发和绿洲农业脆弱性 中原王朝的盛衰和少数民族入侵统治者的政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其它因素影响: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 世界贸易通道的拓展。
四 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启示 干旱生态系统中脆弱的平衡要求适应其自然特点合理开发和利用。 重视对自然界的变化和突发事件的关注和研究,建立对应的保护机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振西部 当今世界,强国需拥有对外交流的主动权。
第三节    沙漠变迁与荒漠化问题
一、荒漠和沙漠的概念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
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作用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 砾漠或戈壁、沙漠、泥漠或粘漠、盐漠。
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是地球上以风成沙物质和沙丘覆盖地表的特定区域,即只分布于干旱和 极干旱地区的荒漠领域。
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指土地退化,其最终结果大多变成沙漠,因此,也叫“沙漠化”。1992 年联合国环境 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 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
沙漠与戈壁的区别:沙漠地表覆盖的是一层很厚的细沙状的沙子,其地表会自己变化和移动。在 风的作用下,沙会随着风跑.沙丘就会向前层层推移,变化成不同的形态。戈壁的地表是黄土及稍微大 一点的砂石混合组成的.其比例大概为 1:1.在戈壁滩上还分布着或多或少的植被.在起风的时候吹起 的大多是尘土,风力大时也会出现飞沙走石的景观,但是戈壁的地貌是不会流动的. 但在一定的条件 下,戈壁会沙化成沙漠。
草原沙漠化指    过渡放牧、开荒种田、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得草原植被遭受破坏,不能正常生长、 更新、繁殖,引起土地沙化,形成戈壁,最后形成沙漠,叫草原荒漠化。历史时期中国北方草原沙漠 化,主要是移民屯垦造成的。
二、我国沙漠的变迁及荒漠化
(一)沙漠变迁及荒漠化的表现
在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沙漠、戈壁的面积就达 149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15、 5%,远远大于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 1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 之一。这些沙漠分布在北纬 35°——50°,东经 75°——125°。 它们各具演变特点,但大致上可 分为两类情况:
1.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因植被减少、过度开垦、气候等原因而逐渐沙漠化。如:毛乌素沙漠, 呼伦贝尔大草原。
2.原来的沙漠地区不断扩大而导致周边地区也沙漠化。 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国主要有 8 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柴达木沙漠、巴丹 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
 

 
历史变迁例证:在历史时期,因塔里木河等河流不断改道的沙漠侵袭,使得原来沿河东西走向的 交通大道为流沙所淹,终至沙漠连片,黄沙千里。楼兰古国的灭亡就是一个明证。
历史变迁例证:塔克拉玛干沙漠(死亡之海)
降雨量低,蒸发量高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无法到达 、太平洋的水蒸气无法到达 特点:1.沙丘高大2.形态复杂3.流动沙丘为主 历史变迁例证:毛乌素沙漠 (二) 沙漠变迁及荒漠化的原因
沙漠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沙漠形成的自然因素之一:气候
沙漠是干燥气候的产物,干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从整个地球来看,干燥气候区域(干 旱区)的形成,主要与纬度、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世界上多数大沙漠都分布在南北纬 15~35°之间, 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等。因此,有“回归沙漠带”之称。
思考:中国沙漠为什么不在“回归沙漠带”上? 沙漠形成的自然因素之一:沙源
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内陆高原上,特别是巨大的内陆盆地里,分布有深厚疏松的、沙质的河 流冲积物和湖泊沉积物,有十分丰富的沙漠沙的物质来源,在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容易被风吹扬, 给沙漠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了中国浩瀚无垠的沙漠。
人为因素沙漠形成的人为因素:不合理利用资源
(1) 滥垦。滥垦是指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 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2) 滥牧。滥牧是指超过天然草地承载能力的放牧活动。
(3) 滥樵。沙漠化地区燃料缺乏,由于生活贫困、交通不便,煤炭难以购进,农牧民主要以天然 植物和畜粪为燃料。(4) 滥采。滥采是指农牧民为了增加副业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掏挖药材、发 菜等资源植物。
(5) 滥用水资源。沙漠化地区滥用水资源的表现是,地表用水缺少上、中、下游统筹安排;过度 开采地下水;用水浪费。(6) 滥开矿。由于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矿开发及道路、城镇等基本建设 常常导致沙漠化的发生。
(三)沙漠变迁及荒漠化的危害(沙漠化的趋势和影响) 趋势:移动方向向南和向东推移,受影响地区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东南农业文明构成威胁。沙尘
暴甚至已影响到江南地区。 影响: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原因导致的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使
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 愈加脆弱。目前,我国沙漠化危害严重,据估算,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40 亿元,而间接经济 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 2~8 倍,甚至达到 10 倍以上。沙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甚至使许多人沦为“生态难民”。
(2) 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减少、质量下降,造成农牧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
(3) 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基础设施,制约经济腾飞。
(4) 加剧农牧民的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
(5) 使生物质量变劣,物种丰度降低,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6) 沙漠化灾害肆虐,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沙尘暴的预防
一是以保护、恢复和重建植被为主的生态体系。二是以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培植和发展龙头产 业为主的产业体系。三是以健全管理、监测、监督和加强能力建设为主的保障体系
(四)沙漠变迁及荒漠化的治理 合理利用每一分每一寸土地;调配好水资源的利用。适度放牧,控制载畜量,建设人工牧场等。
从生态学角度,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强“三北防护林”的 建设,并营建新的、更多的人工林,以增加植被,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从根本上扼制沙化的可能。
采取技术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大力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沙漠之舟 的顽强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交通运输工具 ,它们在沙漠中长途行走时,常常又饿又渴,这时驼峰的脂肪 便会分解,供给骆驼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骆驼在缺水的沙漠里能耐渴,是由于它平时喝水少, 一喝就能在 10 分钟内喝下 100 多升水;同时排水少,在夏天一天只排出一升左右的尿,而且不轻易 开口,防止体内水分外出,所以在夏天的沙漠中,它可以 8 天不喝水也不会干死。
第三章    黄河与长江的变迁
第一节    黄河的历史变迁    黄河——    中华民族的摇篮 二、黄河下游的改道 黄河,原名河水,是我国第二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黄河大改道黄河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 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宋代以后最为频繁。 据粗略 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 20 世纪 50 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 1500 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 最大的改道有 6 次,史称黄河六大徙。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 25 万平方公里,对 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黄河六大徙 春秋及战国中叶黄河故道,于今天津及以南入渤海——禹河。

相关话题/中国历史地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西北大学2015中国历史地理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 沿革地理学 地理环境决定论 新秦中 陈桥驿 统万城 关西和关东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国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影响。 2、简述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原因。 3、简述中国历史上东西对峙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2、论述安阳成为中国七大古都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