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1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2-15


2、分析论述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及深远影响。
一、原因:A、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美、日、欧三足鼎立    的局面;美苏轮番升级的军备竞赛和全球争霸直接导致两国国力相对衰弱;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力量迅速增长。B、具体原因欧共体的建立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使帝国主义阵营逐渐瓦解,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中苏关系恶化,使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C、直接原因:苏联解体
二、影响:(1)消极影响A、打破了原来相对平衡的力量结构 B、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冲击   C、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局势动荡和新热点问题出现    D、导致其他世界性的问题出现(2)积极影响A、加速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B、大国关系正在向积极方向调整C、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头加强D、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更盛
3、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
第一、在政治格局上,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原有两种政治力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消长,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其二是旧有国际关系的消失和崭新国际关系的形成及发展,从两极格局过渡到“一超多强”的暂时局面,并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即“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第二,在经济格局上,随着全球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与转移,同时受制于国内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美国经济连续数年出现了萧条。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美国不是霸主,而是常常要与国际社会平等地进行磋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其影响力正逐渐凸显;而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依然是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同时,以中国、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区域已经成为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以巴西为代表的美洲国家发展势头迅猛,传统大国俄罗斯的经济也在强劲复苏。在棋盘的底部,是政府控制之外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形形色色的非国家因素的行为。在这个层面上,力量非常分散, 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同时,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连成一体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这为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有效的保障。
第三,世界新格局尚未出现:所谓世界格局,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两极格局解体后,前苏联国家的政治经济还存在治乱兴衰的不少未定因素;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变化之中;德国、日本两国的外交战略还需要较长的调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变化。上述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由此决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冷战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二、战后军控(“部分禁止核试验”、“全面禁止核试验”)
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
苏美英三国核禁试条约
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谈判,达成协议签定了该条约,全称为《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爆炸实验的条约》又称〈部分核禁止条约〉或三家条约;美苏签定此条约是因为他们已进行了充分的水下、大气层的核试验。借以禁止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而他们可以进行地下核试验等,目的在于巩固核垄断地位,阻止其他国家发展自卫核武器。法国拒绝签署该条约,并指出美苏在仇恨中国这一点上统一起来。中国当时也发表声明,对该条约的欺骗性予以揭露,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在1997年也签署了该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不鼓励任何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和爆炸,条约无限期有效。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禁止所有核试验爆炸的全球条约。该条约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条约包括序言、17条正文、两个附件及议定书。主要内容有:1)现有的核国家逐步、渐进的裁减核武器,最后达到彻底的核裁军。2)核国家承诺不再进行任何核试验爆炸或与核试验有关的爆炸,不在其所控制的地区和范围进行核试验爆炸。非核国家承诺不进行谋取核武器的努力,进行相关的核试验爆炸。五个核大国最先在此条约上签字,到目前为止,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条约,但由于一些核门槛国家拒绝执行,此条约难以生效。印、巴的核试验公然违反核禁止条约,冲击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但由于印、巴没有签署这个条约,难以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是当前核不扩散体系的漏洞。

三、冷战后的经济一体化
一、冷战结束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90年代初美苏两极对抗的世界冷战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宣告结束。世界政治环境急剧改变,缓和的国际关系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发展科技”和“经济优先”的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内政外交的首选目标。发展经济成为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促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效仿对外开放、加强国际贸易的发展模式。原苏联解体后,前苏东国家和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走上了改革经济体制的道路。这些变革都促成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市场化趋势,创造了经济全球化必须的体制前提,从而有利于促进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地区经济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 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 (2) 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  (3)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合作既相互矛盾  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集团都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实行歧视政策,表明了集团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  另一方面,每个区域经济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体化政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同时,集团与集团、集团与国家间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每个集团实际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环节、一个中介、一个过渡。总的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⑴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⑵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地区化,并由地区化所带动。⑶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历史机遇:1、经济全球化加快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为我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经济全球化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广阔地了解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市场经济各种不同模式的利与弊,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选择。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在参与中发展壮大。5、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
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力图主导这一进程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2、使我国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之中。3、使我国经济遭遇动荡的可能性增大,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4、我国面临如何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考验。

四、南北关系与南南合作
南北矛盾
所谓“南北矛盾”,是指由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和世界体系结构的不平等所导致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因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所以被称作“北方”,而发展中国家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最贫穷的非洲国家)位于南半球,所以被称作“南方”。
南北对话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使得发展中国家日益贫穷落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就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与发达国家进行对话,即南北对话。发达国家在受到“石油危机”冲击之后,也同样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与发展中国家对话。1975-1977年由7个发达国家和19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巴黎经济合作会议举行了首次南北对话。1981年10月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了有22国参加的最高级南北对话,提出要推出全球谈判。在南北对话中西欧态度较积极,勃兰特委员会在《共同的危机》中提出了在南北合作中发达国家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而美国对此冷漠,近年来南北对话进展不大。80年代,联合国极其附属机构仍在不断谋求加强南北之间经济合作和对话的多种途径。1975-1990年1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定了4个《洛美协定》,旨在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南南合作
又称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指发展中国家在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开展广泛的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地球的南半部,故称。南南合作始于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当时,亚非两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专门通过了《经济合作》决议,建议与会国“在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为今后的南南合作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60年代中期,77国集团成立,在联合国体系中非常活跃,成为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和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一支重要力量。70年代起南南合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并通过有关国际会议制定了多项纲领和宣言,合作范围 涉及工业、农业、贸易、科技、金融、海运、保险、通讯等领域。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已建立区域性、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近30多个,原料生产和输出国组织30多个,货币金融组织近20个,并由区域性合作不断向全球性合作发展。这些组织在繁荣地区经济,加强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相关话题/世界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