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古代汉语复习考研笔记(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7-10



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

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

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

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

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

“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

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
 

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

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

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 古书中的用字

1   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

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

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 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

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   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

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

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

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

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

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

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

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    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

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   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

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

“牾”,即写了别字。C    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

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
 

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

“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

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

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

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

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

“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

“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

“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

“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

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

1.点我进入下载 416.38 KB (需下载币10个)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